陳遠宏看了著老頭,突然起了捉弄之心。


    他促狹問道:“老爺子,您覺得要想富,先修路,少,咳咳。


    媽蛋,差點把後兩句也蹦出來了,趕緊憋迴去,您覺有道理嗎?”


    “很有道理。”老頭點點頭。


    “那您覺得我這個路該怎麽修?老頭瞥了陳遠宏一眼,“考我,嗬嗬!”


    “小子,讓老夫給你上一課吧,免費。”老頭滔滔不絕的說了起來,讓陳遠宏聽得雙眼直發愣。


    原始的道路是由人踐踏而形成的小徑,發展到周朝,開始領先全球,奠定了後世各國修路的標準。


    《詩經.小雅》記載﹕“周道如砥,其直如矢。”


    說明當時道路堅實平坦如磨石,線形如箭一樣直。


    對道路網的規劃、標準、管理、養護、綠化以及沿線的服務性設施方麵,也有所創建。


    首先把道路分為市區和郊區,前者稱為“國中”,後者稱為“鄙野”,分別由名為“匠人”和“遂人”的官吏管理。


    可以說是現代城市道路和公路劃分的先河。


    城市道路的規劃,分為“經、緯、環、野”四種,南北之道為經,東西之道為緯,都城中有九經九緯,成棋盤形,圍城為環,出城為野。


    規定有不同的寬度,其單位是軌,每軌寬八周尺,每周尺約合0.2米,經塗、緯塗寬九軌,環塗寬七軌,野塗寬五軌。


    郊外道路分為路、道、塗、畛、徑五個等級,並根據其功能規定不同的寬度,有如現代的技術標準。


    在路政管理上,朝庭設有“司空”掌管土木建築及道路,而且規定“司空視塗”,按期視察,及時維護。


    如“雨畢而除道,水涸而成梁”;並“列樹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是以後養路、綠化和標誌的萌芽。


    而且“凡國野之道,十裏有廬,廬有飲食;三十裏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


    五十裏有市,市名侯館,侯館有積”;其道路服務性設施的齊備程度,可想而知。


    以上情況,足見中國周朝的道路,已臻相當完善的程度。


    戰國時期,車戰頻仍,交往繁忙,道路的作用顯得日益重要,甚至一國道路的好壞,為其興亡的征兆。


    《國語》載有東周單子經過陳國時,看見道路失修,河川無橋梁,旅舍無人管理,預言其國必亡,後來果然應驗。


    當時在山勢險峻之處鑿石成孔,插木為梁,上鋪木板,旁置欄杆,稱為棧道,是中國古代道路建設的一大特色。


    秦朝修築的馳道一直沿用到後世,曆經2000多年時間。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即開始修建以首都鹹陽為中心、通向全國的馳道網。


    據《漢書.賈山傳》﹕“為馳道於天下,東窮齊、燕,南極吳、楚,江湖之上,瀕海之觀畢至。


    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厚築其外,隱以金椎,樹以青鬆”。


    《史記》記載了秦始皇於公前220年至公元前210年的11年間。


    曾巡視全國,東至山東,東北至河北海濱,南至湖南,東南至浙江,西至甘肅,北至內蒙古,大部分是乘車,足見其路網範圍之廣。


    道路路基土壤采用金屬椎夯實,以增加其密實度;路旁種以四季常綠的青鬆,定線的原則是盡量取直。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使蒙恬由鹹陽修向北延伸的直道,全長約700公裏,僅用了兩年半的時間修通。


    “塹山堙穀”【逢山劈石,遇穀填高】,其工程之巨,時間之短,可稱奇跡,今陝西省富縣境內尚依稀可見其路形


    。除了馳道、直道而外,還在西南山區修築了“五尺道”以及在今湖南、江西等地區修築了所謂“新道”。


    這些不同等級、各有特征的道路,構成了以鹹陽為中心,通達全國的道路網。


    秦始皇還統一了車軌距的寬度(寬6秦尺,折合1.38米),使車輛製造和道路建設有了法度。除修築城外的道路外,對於城市道路的建設也有突出之處。


    如在阿房宮的建築中,采用高架道的形式築成“閣道”,自殿下直抵南麵的終南山,形成“複道行空,不霽何虹”的壯觀。


    漢朝繼承了秦朝的製度,在郵驛與管理製度上,更加完善。


    驛站按其大小,分為郵、亭、驛、傳四類,大致上五裏設郵,十裏設亭,三十裏設驛或傳,約一天的路程。


    據《漢書.百官公卿表》載,西漢時全國共有亭個,如是則估計當時共有幹道近15萬公裏。


    溝通歐亞大陸的世界著名的絲綢之路,在公元前1世紀起已經形成商業之途,並將中國的絲綢穿逾沙漠,輸送到歐洲而得名。


    但主要是在公元前138到前115年,由西漢王朝派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遠抵大夏國【即今阿富汗北部】而載之於史冊。


    絲綢之路主要路線,起自長安,沿河西走廊,到達敦煌,由此分成經塔裏木河南北兩信道,均西行至木鹿城【今蘇聯境內】。


    然後橫越安息【在今伊朗】全境,到達安都城【今土耳其安塔基亞】。


    又分兩路,一路至地中海東岸,轉達羅馬各地;一路到達地中海東岸的西頓【今黎巴嫩】出地中海。


    3世紀時,又有取道天山北麵的較短路線,沿伊犁河西行到達黑海附近。


    絲綢之路不但在經濟方麵,而且在文化各方麵,溝通了中國和中東與歐洲各國。


    後漢時期,在今陝西褒城雞頭關下修棧道時,經過橫亙在褒河南岸聳立的石壁,名為“褒屏”。


    曾用火石法開通了長14米,寬3.95~4.25米、高4~4.75米的隧洞。


    就是著名的石門,內有石刻《石門頌》、《石門銘》紀其事。


    火石法先用柴燒炙岩石,然後潑以濃醋,使之粉碎,再用工具鏟除,逐漸挖成山洞。


    隋朝匠人李春等在趙郡【今河北省趙縣】洨河上修建了著名的趙州橋。


    首創圓弧形空腹石拱橋,是建橋技術上的卓越成就。


    在道路建設中較巨大的工程有長數千裏的禦道。


    《資治通鑒.隋記》﹕“發榆林北境至其牙,東達於薊,長三千裏,廣百步,舉國就役,開為禦道”,可見規模之大。


    唐朝是中國封建王朝的鼎盛時期,重視道路建設。


    唐太宗即位不久就曾下詔書,在全國範圍內要保持道路的暢通無阻。


    對道路的保養也有明文規定,不準任意破環,不準侵占道路用地,不準亂伐行道樹,並隨時注意保養。


    唐朝重視驛站管理,傳遞信息迅速,緊急時,驛馬每晝夜可行500裏以上。


    唐朝時已出現了沿路設置土堆,名為堠,以記裏程,即今天的裏程碑的濫觴。


    唐朝不但郊外的道路暢通,而且城市道路建設也很突出。


    首都長安是古代著名的城市,東西長9721米,南北長8651米。


    道路網是棋盤式,南北向14條街,東西向11條街,位於中軸線的朱雀大街寬達150米,街中80米寬。


    路麵用磚鋪成,道路兩側有排水溝和行道樹,布置井然,氣度宏偉。


    不但為中國以後的城市道路建設樹立了榜樣,而且影響遠及日本。


    宋朝、元朝、明朝均在過去的道路建設基礎上有所提高。


    尤其是元朝地域遼闊,自大都【北京】通往全國有7條主幹道,形成一個龐大的道路網。


    明朝利用原有驛道修建了長達約15萬公裏的“郵差路線”。


    在以前,官道上的驛站並不同時具備文報傳遞、官員接待、物資運輸三項功能,明朝則是集三項功能於一身。


    在築路及養路方麵也有新的提高,規定得很具體。


    在低窪地段,出現高路基的“疊道”,在軟土地區用秫秸鋪底築路法。


    有如今天的土工織物,對道路建設有不少新貢獻。


    後世我國大部分國道,其實就是以這些官道為基礎修建起來的。


    聽完以後,陳遠宏鄭重的對金夫子說道:“夫子,我現在正式聘請你為我的修路副總指揮,月俸50兩,不知您意下如何?”


    “這······。”


    “您就別推辭了,這是造福子孫後代的事。


    那些皮猴子的事情您就別操心了,我建了很大一所書院,春節過後,所有的小孩子統一進學。”


    “既然你小子都說到這個份兒上了,老夫也就勉為其難了。”金夫子頗為自得的應承了下來。


    山區一天一個變化,周圍府縣鄉村的貧苦老百姓聞訊趕來,陳遠宏是多多益善,來多少收多少。


    甚至有很多老百姓就在路邊搭一個棚子,路修到哪裏,棚子就搭到哪裏。


    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打通了斷頭路,整修拓寬了小路。


    錢糧流水一般的潑灑了出去,這片山區也越來越繁華,商販旅客往來不絕,充滿了活力。


    而陳遠宏則完全當了一個甩手掌櫃,自己不懂,就交給專業人士去操作。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移民全球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陳健鋼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陳健鋼並收藏移民全球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