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神空間實驗室,方浩來到崇禎皇帝的麵前,此刻崇禎皇帝傻笑著,一邊流口水一邊看著自己,如果不是護理機器人始終陪在他的身邊,可能早就死了。
看到這裏,方浩的心中不由歎了一口氣,這一次來到這個時代,他已經做了很多的虧心事,滿清接近四十萬人被他滅了,裏麵或許有無辜的。
因為讀取記憶,崇禎的大腦記憶功能已經完全損壞,也就是說他此刻的智商為0,和蒙昧的動物沒有什麽區別。
“給他吃了這個藥物,讓他解脫吧。”方浩來到傻裏傻氣的崇禎身邊,對著旁邊機器人說道。
“是,主人。”護理機器人接過安樂死藥物,迴答道。
…………
京城中,崇禎皇帝已經換成了他本人,不過此刻的崇禎皇帝已經昏迷不醒,發著高燒。
“皇上這是怎麽了?”周皇後坐在崇禎皇帝身邊,憂愁地問道。
“諸位娘娘,皇上這是風寒入體,邪風不退,我們已經給皇上施針,按照藥方服下藥物,這幾天應該就會好轉。”張太醫說道,他的心中很奇怪,皇上的病看起來是普通的風寒,但是他直覺上覺得不同尋常啊。
第二日傍晚,皇上病危,召集諸臣進宮,在病床上,機器人崇禎皇帝開始交代後事,眾臣不由抹淚。
“眾位愛卿,朕登基七年,沒想到卻步入皇兄後程,我死後還有幾件事放不下……”
“你們都走吧,我和周貴妃有事要說。”交代完後事之後,崇禎皇帝單獨留下了周芸。
眾臣徐徐退下。
崇禎七年七月己未日,京城暴雨,天空的雷電一夜不停,可是京城裏麵的人如同內心也有雷電一樣不平靜,皇上駕崩了。
京城的喪鍾開始敲響,人們終於從雷雨中迴過神,意識到喪鍾代表了什麽。
皇帝駕崩的事情讓人有些不敢相信,可是這一切就真真實實地擺在眾人的眼前,皇帝真的死了。
當方浩和諸位大臣到崇禎皇帝的身邊的時候,就看到四個哭的梨花帶雨的麗人,還有一個女人是周芸,不同的是她隻是裝著哭,隻是默默坐在角落裏麵。
見方浩的到來,周芸迴過頭白了他一眼,方浩不由摸了摸鼻子。
此外,還有一名六歲的孩童跪倒在地,他就是太子朱慈烺。
還有一名四歲的小女孩和一名不到一歲的小男孩,都被宮女抱著。
幾名胡須發白的太醫戰戰兢兢地跪倒在地,額頭上發出冷汗,他們沒想到皇上就這樣死了。
“皇上為什麽會這樣?”大臣周延儒皺眉問道。
“前幾天皇上染上了風寒,一直不見好轉,今天就突然停止了心跳。”張太醫皺眉說道,眼中閃過一絲絕望。
作為一名太醫,如果沒有治好君王的疾病,那就是失職,如果嚴重的話,朝廷可能會降罪。
“風寒?你們沒有誤診?”這時,另外一名內閣大臣許展帶著質問的語氣問道。
“大人,我們絕對沒有誤診。”張太醫保證道。
“行了,許大人,張太醫是聞名京城的神醫,救人無數,怎麽可能誤診,當務之急我們應該處理皇上後事,這些事情以後再考慮。”方浩連忙打斷許展的質問。
“天妒英才啊,皇上英明神武,剛剛治理好江山社稷就駕崩了,天不佑明啊,嗚嗚~”
……
大臣,妃嬪和宮女的哭聲斷斷續續,十分擾人。
“皇上駕崩!”
這個消息傳到整個京城,傳到整個天下,外麵響起陣陣哭聲,大多是士大夫階層的既得利益者和一些愚民,當然也有為皇帝的死興奮的,但是大多數百姓對於皇帝的死並沒有任何感觸。
今日起,全國哀悼一個月。
全國禁止一切娛樂活動,行齋戒,朝廷各部院大臣和官員要到本衙門宿舍中集體住宿齋戒,不許迴府。齋戒期滿以後,文武官員不準作樂,禁止喪服嫁娶活動。
百姓要在二十七天中摘冠纓、服素縞,一個月內不準嫁娶,一百天內不準作樂,四十九天內不準屠宰,二十七天不準搞祈禱和報祭。
京城自大喪之日始,各寺、觀鳴鍾三萬次。
京城被一片烏雲籠罩,每家每戶都在為崇禎帝哭喪吊唁。
總之,京城要變天了。
……
眾臣看著皇帝的遺體,內心悲痛,在古代封建社會,皇帝駕崩可是天塌下來的大事。
好在皇帝三天前就處於病榻之中,病床上早就安排好了後事,其中有讓方當攝政王的遺旨。
眾人隻需要按照遺詔行事就可以了,當初皇帝的遺詔可是當著眾位重臣的麵做的,自然毫無懷疑了。
“奉天承運,皇帝製曰:求治在親民之吏端重循良,教忠勵資,敬之忱聿,隆褒奨,方國公功大於國,特封為攝政大臣,助太子共管國事,……欽此。”
此後還有幾個聖旨,尊周芸為西太後垂簾聽政,周皇後為東太後,太後張焉為太皇太後,其它幾個妃子都封為太妃,幾個兒女都被封為王爺,公主。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眾臣拜倒。
雖說眾人很意外,但是這可是皇帝遺詔,當初眾臣親眼見到皇上公布的,自然不會懷疑。
周延儒等人看著方浩接受了遺詔,心中不是滋味,方浩本來就掌握了軍權,朝廷中也是權利通天,這一次獲得了遺詔,再也沒有人可以反抗了。
大明王朝再次迎來了權臣時代。
曆史上,每當攝政大臣出現,必是皇帝年幼,於是太後和攝政大臣共同理政,幫助小皇帝治理天下。
曆史上多爾袞名為攝政大臣,卻睡了太後,當了皇父,實際上就是不掛名的皇帝了。
多爾袞的最終封號是“皇父攝政王”,他的實力強大到什麽程度呢,他若想反,必成功,可是他偏偏不反,也許是因為三十多歲就死了,沒來得及反。
方浩這樣的安排,足可以看出他的野心,明朝皇權已經是手到擒來了。
為什麽陛下會將權利放在方浩這麽一個權臣手上?周皇後,也就是現在的周太後,崇禎皇帝的皇後有些失落。
“阿烺,我們母子以後就相依為命了。”周太後暗暗垂淚,心中抱怨崇禎皇帝的絕情,她想不通,為什麽先帝要將皇家的身家性命寄托在一個外臣手中。
想到這裏,她打算去請教一下太皇太後張焉,太皇太後張焉絕對不是一個簡單的人,而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女人。
明朝後宮想當皇後要通過八級考試,在明朝,誰想貴為皇後,就得像今天英語專業考級那樣,四六八級逐級過關,一直考過“八級”,才有資格母儀天下。
據《明史·後妃傳》記載,朱元璋汲取曆朝後宮亂政的教訓,於洪武元年修纂《女訓》作為管理後妃的“家法”。
在後妃的遴選上,為防範朝中權臣與後宮勾結,規定“凡天子、親王之後、妃、宮嬪,慎選良家女為之,進者弗受,故妃、後多采之民間。”
明代選後妃的製度卻是十分規範,其過程大致分為“八級”,逐級加以篩選淘汰。
第一級是“海選”。在皇帝屆大婚年齡時,派遣宦官到全國各地挑選十三至十六歲之間的良家美少女,從中海選出五千名。
第二級叫初選。這初選得選擇一個大場子,由太監們把少女每百人排成一行,按年齡大小排序,逐一察看後,把那些或稍高、或稍矮、或稍胖、或稍瘦的少女淘汰。這初選便會淘汰掉一千人。
第三級叫複選,這些初選過關的少女繼續列隊,太監們用十分挑剔的標準,仔細察看每人的五官、頭發、皮膚,當然也包括“三圍”,隻要有一項不合規定,即令“靠邊站”,然後就是讓大家自報門第、姓名、年齡等,以考察音色、儀態,淘汰掉嗓音粗濁、口齒不清、儀態欠雅者。如此又篩掉二千人。
第四級是精選,太監們用尺子細量少女的手足,再讓她們走上幾十步“台步”,看看步姿與風韻。於是,那些腳稍大的,手腕稍粗的,舉止不端的,又遭淘汰。最終留下一千名美女召入宮中繼續參加“考級”。
第五級是留宮。分頭安排宮中的老宮娥,將美女們逐一“引至密室,探其乳,嗅其腋,捫其肌理”,其體檢的嚴格程度不亞於選“航天員”,通過體檢,確定其中的三百人成為入選留宮的宮女。
第六級是晉嬪,這三百名留宮的美女,由皇帝的特派專員詳細觀察一個月,依據她們的性情言語,判斷是否性格溫柔敦厚,是否具有智慧並且賢惠,據此,再篩掉二百五十人,剩下的五十人便自動晉級為嬪妃。
第七級是“選三”。所謂“選三”,就是由皇太後或太妃從五十人中選出三個供皇帝欽定。以明熹宗選後為例,當年由太妃劉氏親召五十人,“與之款語,試以書算詩畫諸藝”後選定三人,即皇後張嫣,貴妃王氏、段氏。
第八級是欽定。劉太妃先把張嫣等三人的美態轉告皇帝,熹宗再親自召見三人,直接進行麵試。
熹宗見著三個姝豔絕倫的美人,真有些左右為難,舉棋不定,便讓趙選侍決斷,趙建議定張嫣,於是欽定張嫣為中宮皇後,王氏封為良妃,段氏封為純妃。
可見,明朝的妃子質量那是非常高的,完全不是滿清皇帝的那種,看著想吐的類型。
而且明朝的後宮製度和以前不同,並沒有特別多的妃子。
令人遺憾的是,明朝如此苛刻的選後製度,選出來的後妃終未能輔佐朱元璋的子孫們,保住那大明的一片江山。
看到這裏,方浩的心中不由歎了一口氣,這一次來到這個時代,他已經做了很多的虧心事,滿清接近四十萬人被他滅了,裏麵或許有無辜的。
因為讀取記憶,崇禎的大腦記憶功能已經完全損壞,也就是說他此刻的智商為0,和蒙昧的動物沒有什麽區別。
“給他吃了這個藥物,讓他解脫吧。”方浩來到傻裏傻氣的崇禎身邊,對著旁邊機器人說道。
“是,主人。”護理機器人接過安樂死藥物,迴答道。
…………
京城中,崇禎皇帝已經換成了他本人,不過此刻的崇禎皇帝已經昏迷不醒,發著高燒。
“皇上這是怎麽了?”周皇後坐在崇禎皇帝身邊,憂愁地問道。
“諸位娘娘,皇上這是風寒入體,邪風不退,我們已經給皇上施針,按照藥方服下藥物,這幾天應該就會好轉。”張太醫說道,他的心中很奇怪,皇上的病看起來是普通的風寒,但是他直覺上覺得不同尋常啊。
第二日傍晚,皇上病危,召集諸臣進宮,在病床上,機器人崇禎皇帝開始交代後事,眾臣不由抹淚。
“眾位愛卿,朕登基七年,沒想到卻步入皇兄後程,我死後還有幾件事放不下……”
“你們都走吧,我和周貴妃有事要說。”交代完後事之後,崇禎皇帝單獨留下了周芸。
眾臣徐徐退下。
崇禎七年七月己未日,京城暴雨,天空的雷電一夜不停,可是京城裏麵的人如同內心也有雷電一樣不平靜,皇上駕崩了。
京城的喪鍾開始敲響,人們終於從雷雨中迴過神,意識到喪鍾代表了什麽。
皇帝駕崩的事情讓人有些不敢相信,可是這一切就真真實實地擺在眾人的眼前,皇帝真的死了。
當方浩和諸位大臣到崇禎皇帝的身邊的時候,就看到四個哭的梨花帶雨的麗人,還有一個女人是周芸,不同的是她隻是裝著哭,隻是默默坐在角落裏麵。
見方浩的到來,周芸迴過頭白了他一眼,方浩不由摸了摸鼻子。
此外,還有一名六歲的孩童跪倒在地,他就是太子朱慈烺。
還有一名四歲的小女孩和一名不到一歲的小男孩,都被宮女抱著。
幾名胡須發白的太醫戰戰兢兢地跪倒在地,額頭上發出冷汗,他們沒想到皇上就這樣死了。
“皇上為什麽會這樣?”大臣周延儒皺眉問道。
“前幾天皇上染上了風寒,一直不見好轉,今天就突然停止了心跳。”張太醫皺眉說道,眼中閃過一絲絕望。
作為一名太醫,如果沒有治好君王的疾病,那就是失職,如果嚴重的話,朝廷可能會降罪。
“風寒?你們沒有誤診?”這時,另外一名內閣大臣許展帶著質問的語氣問道。
“大人,我們絕對沒有誤診。”張太醫保證道。
“行了,許大人,張太醫是聞名京城的神醫,救人無數,怎麽可能誤診,當務之急我們應該處理皇上後事,這些事情以後再考慮。”方浩連忙打斷許展的質問。
“天妒英才啊,皇上英明神武,剛剛治理好江山社稷就駕崩了,天不佑明啊,嗚嗚~”
……
大臣,妃嬪和宮女的哭聲斷斷續續,十分擾人。
“皇上駕崩!”
這個消息傳到整個京城,傳到整個天下,外麵響起陣陣哭聲,大多是士大夫階層的既得利益者和一些愚民,當然也有為皇帝的死興奮的,但是大多數百姓對於皇帝的死並沒有任何感觸。
今日起,全國哀悼一個月。
全國禁止一切娛樂活動,行齋戒,朝廷各部院大臣和官員要到本衙門宿舍中集體住宿齋戒,不許迴府。齋戒期滿以後,文武官員不準作樂,禁止喪服嫁娶活動。
百姓要在二十七天中摘冠纓、服素縞,一個月內不準嫁娶,一百天內不準作樂,四十九天內不準屠宰,二十七天不準搞祈禱和報祭。
京城自大喪之日始,各寺、觀鳴鍾三萬次。
京城被一片烏雲籠罩,每家每戶都在為崇禎帝哭喪吊唁。
總之,京城要變天了。
……
眾臣看著皇帝的遺體,內心悲痛,在古代封建社會,皇帝駕崩可是天塌下來的大事。
好在皇帝三天前就處於病榻之中,病床上早就安排好了後事,其中有讓方當攝政王的遺旨。
眾人隻需要按照遺詔行事就可以了,當初皇帝的遺詔可是當著眾位重臣的麵做的,自然毫無懷疑了。
“奉天承運,皇帝製曰:求治在親民之吏端重循良,教忠勵資,敬之忱聿,隆褒奨,方國公功大於國,特封為攝政大臣,助太子共管國事,……欽此。”
此後還有幾個聖旨,尊周芸為西太後垂簾聽政,周皇後為東太後,太後張焉為太皇太後,其它幾個妃子都封為太妃,幾個兒女都被封為王爺,公主。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眾臣拜倒。
雖說眾人很意外,但是這可是皇帝遺詔,當初眾臣親眼見到皇上公布的,自然不會懷疑。
周延儒等人看著方浩接受了遺詔,心中不是滋味,方浩本來就掌握了軍權,朝廷中也是權利通天,這一次獲得了遺詔,再也沒有人可以反抗了。
大明王朝再次迎來了權臣時代。
曆史上,每當攝政大臣出現,必是皇帝年幼,於是太後和攝政大臣共同理政,幫助小皇帝治理天下。
曆史上多爾袞名為攝政大臣,卻睡了太後,當了皇父,實際上就是不掛名的皇帝了。
多爾袞的最終封號是“皇父攝政王”,他的實力強大到什麽程度呢,他若想反,必成功,可是他偏偏不反,也許是因為三十多歲就死了,沒來得及反。
方浩這樣的安排,足可以看出他的野心,明朝皇權已經是手到擒來了。
為什麽陛下會將權利放在方浩這麽一個權臣手上?周皇後,也就是現在的周太後,崇禎皇帝的皇後有些失落。
“阿烺,我們母子以後就相依為命了。”周太後暗暗垂淚,心中抱怨崇禎皇帝的絕情,她想不通,為什麽先帝要將皇家的身家性命寄托在一個外臣手中。
想到這裏,她打算去請教一下太皇太後張焉,太皇太後張焉絕對不是一個簡單的人,而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女人。
明朝後宮想當皇後要通過八級考試,在明朝,誰想貴為皇後,就得像今天英語專業考級那樣,四六八級逐級過關,一直考過“八級”,才有資格母儀天下。
據《明史·後妃傳》記載,朱元璋汲取曆朝後宮亂政的教訓,於洪武元年修纂《女訓》作為管理後妃的“家法”。
在後妃的遴選上,為防範朝中權臣與後宮勾結,規定“凡天子、親王之後、妃、宮嬪,慎選良家女為之,進者弗受,故妃、後多采之民間。”
明代選後妃的製度卻是十分規範,其過程大致分為“八級”,逐級加以篩選淘汰。
第一級是“海選”。在皇帝屆大婚年齡時,派遣宦官到全國各地挑選十三至十六歲之間的良家美少女,從中海選出五千名。
第二級叫初選。這初選得選擇一個大場子,由太監們把少女每百人排成一行,按年齡大小排序,逐一察看後,把那些或稍高、或稍矮、或稍胖、或稍瘦的少女淘汰。這初選便會淘汰掉一千人。
第三級叫複選,這些初選過關的少女繼續列隊,太監們用十分挑剔的標準,仔細察看每人的五官、頭發、皮膚,當然也包括“三圍”,隻要有一項不合規定,即令“靠邊站”,然後就是讓大家自報門第、姓名、年齡等,以考察音色、儀態,淘汰掉嗓音粗濁、口齒不清、儀態欠雅者。如此又篩掉二千人。
第四級是精選,太監們用尺子細量少女的手足,再讓她們走上幾十步“台步”,看看步姿與風韻。於是,那些腳稍大的,手腕稍粗的,舉止不端的,又遭淘汰。最終留下一千名美女召入宮中繼續參加“考級”。
第五級是留宮。分頭安排宮中的老宮娥,將美女們逐一“引至密室,探其乳,嗅其腋,捫其肌理”,其體檢的嚴格程度不亞於選“航天員”,通過體檢,確定其中的三百人成為入選留宮的宮女。
第六級是晉嬪,這三百名留宮的美女,由皇帝的特派專員詳細觀察一個月,依據她們的性情言語,判斷是否性格溫柔敦厚,是否具有智慧並且賢惠,據此,再篩掉二百五十人,剩下的五十人便自動晉級為嬪妃。
第七級是“選三”。所謂“選三”,就是由皇太後或太妃從五十人中選出三個供皇帝欽定。以明熹宗選後為例,當年由太妃劉氏親召五十人,“與之款語,試以書算詩畫諸藝”後選定三人,即皇後張嫣,貴妃王氏、段氏。
第八級是欽定。劉太妃先把張嫣等三人的美態轉告皇帝,熹宗再親自召見三人,直接進行麵試。
熹宗見著三個姝豔絕倫的美人,真有些左右為難,舉棋不定,便讓趙選侍決斷,趙建議定張嫣,於是欽定張嫣為中宮皇後,王氏封為良妃,段氏封為純妃。
可見,明朝的妃子質量那是非常高的,完全不是滿清皇帝的那種,看著想吐的類型。
而且明朝的後宮製度和以前不同,並沒有特別多的妃子。
令人遺憾的是,明朝如此苛刻的選後製度,選出來的後妃終未能輔佐朱元璋的子孫們,保住那大明的一片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