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蕩依稀記得,自己前世在新聞上所看到的一篇報道。


    在秦始皇兵馬俑二號坑內又發現了一批青銅劍,長度為86公分,劍身上共有八個棱麵。


    考古學家用遊標卡尺測量,發現這八個棱麵誤差不足一根頭發絲,已經出土的十九把青銅劍,劍劍如此!


    這批青銅劍結構致密,劍身光亮平滑,刃部磨紋細膩,紋理來去無交錯,它們在黃土下沉睡了兩千多年,出土時依然光亮如新,鋒利無比。


    科研人員測試後發現,劍的表麵有一層10微米厚的鉻鹽化合物。


    這一發現立刻轟動了世界,因為這種“鉻鹽氧化”處理方法,是近代才出現的先進工藝,d國在1937年,m國在1950先後發明,並申請了專利。


    事實上,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華夏人就已掌握了這一先進的工藝!


    早前,秦王蕩也曾想在秦國大力推行鐵製兵器,但是現實卻不允許他這麽做。


    因為秦國的鍛鐵技術,現在的鍛鐵工藝還不算成熟。


    秦人之所以不用鐵製武器,並不是沒有意識到鐵製兵器的先進性,而是由於秦國當時青銅鍛造工藝已經相當先進,並且生產技術已經得到了大規模的普及,早已被全國工匠所熟知。


    對於軍隊規模極為強大的秦國來說,製造和配發已經成熟的青銅武器顯然要比鐵製兵器更為方便!


    “走,咱們去看看弩的製作過程。”


    秦王蕩等人在大工令的帶路之下,亦步亦趨的進入工坊之中。


    秦國弩機的製作工藝亦是十分複雜的,每一張弩機,都要經過不斷的零件打磨、加工、組裝,然後才能進行測試,最後能不能投入使用,還要有待斟酌!


    沒辦法,製作秦軍的武器,那都是要實名製的。


    你所製作的武器一旦出了問題,按照武器上的名字、官職,保證一個都跑不掉!


    “奪!”


    在巡視了作坊之後,秦王蕩又親自上場,拿著弩機射出去一箭,正中靶心。


    “嗡嗡嗡——”


    弩機發出了沉悶的響聲,出箭之時,聲音又十分的嘹亮。


    隻靠此弩機,百步穿楊不在話下。


    “不錯。”


    秦王蕩很是滿意。


    “大工令,這弩機的設計還挺人性化的啊。這其中應有玄機吧?”


    “正是!”


    大工令迴答道:“大王,咱們大秦的弩機上具人性化的設計有三!”


    “其一,在懸刀四周用竹片作環狀的關,以防止不慎觸懸刀而發傷人。”


    “其二,在木臂下端兩側開凹槽,便於手持指摳,增工時製凹槽以使手得力,手得力則持弩穩、弩穩則射擊精準。”


    “其三,弩機各部零件大小標準全國統一,可以互換。”


    “大善。”


    秦王蕩在大工令的解說之下,對於秦弩的威力與製作工藝已然是知道一個大概的。


    秦弩由國家同一督造,弓幹扁圓,一般長130~145厘米,為桑木製作,但卻又不是所謂的單質弓。


    因為整個弓幹皆由密實的皮條纏紮,這樣不僅增強了弓幹的結構強度,而且皮條的韌性極好,彈力強,可以積蓄更多的能量。


    秦弩以桑木為芯,外纏皮條的複合弓幹,結合了自然界中植物彈力和動物彈力!


    巡視完武器作坊之後,秦王蕩一行人便離開驪山,前往鹹陽城。


    在路上,與秦王蕩搭乘同一輛傘蓋馬車的彌子夏思慮良久,便忍不住出聲道:“大王,臣有一言,不知道當講不當講。”


    “但說無妨。”


    “依照大王之法,我秦軍之武器裝備盡皆刻有工匠和負責人姓名的,哪件兵器出現問題都要追究當事人責任,而兵器製造的最高責任人正是大秦的相國。”


    “所以凡作坊打造出的秦劍,在規格、強度、韌性方麵都非常優秀!”


    “以此推之,大王何不在全國的範圍內推行此法?若建築之青磚瓦片,若道路之泥土沙石,凡此種種,皆可實名製,物工勒名,倘若建築能長盛不衰,他們的名字也能一直留在上麵。”


    “善!”


    秦王蕩微微一笑。


    彌子夏的想法與他是不謀而合的。


    早在推行武器裝備“物工勒名”之製時,秦王蕩便有意在全國範圍之內推行這種做法。


    如每條官道、馳道上的泥土砂石,都要鐫刻下工匠的名字,美其名曰“芳名碑”,又如秦王宮的一磚一瓦,都要勒工物名!


    若是如此,凡工匠所打造出來的物件必定是精益求精,質量上佳的。


    因為一旦出了問題,官府立馬能順藤摸瓜,將犯事之工匠一一問責!


    秦王蕩的車駕一路行至鹹陽城的城門口,便忽然見到許多衣衫襤褸,蓬頭垢麵的百姓聚集在那裏。


    在城牆的邊緣地帶已經搭設起了粥棚,難民一般的百姓,不論男女老幼,都排起了長龍一般的隊伍,挨個拿著碗打粥。


    “前麵發生了何事?”


    不多時,隨行的任鄙迴答道:“大王,城門口這裏是在施粥。”


    “他們是難民嗎?”


    秦王蕩的眉頭一皺。


    按照他知道的情況,秦國境內應無重大災情才是。


    尤其是關中一帶,近些年來一直都是風調雨順的,不曾有旱澇災害出現,那鹹陽怎麽會突然湧現這麽多難民?


    “是難民。大王,這些人都是從楚國和三晉那裏逃亡過來的!”


    身邊的彌子夏亦是道:“大王,這些逃亡過來的關東百姓,大秦理應妥善安置才是。”


    “那是。”


    秦王蕩微微一笑,說道:“便按照咱們秦國過去的安置之法吧。凡入秦者,皆授予屋宅、土地、耕具和種子,免除三年勞役和賦稅。”


    “大王聖明!”


    對於流民,秦國早有一套完善的安置之法。


    早在商鞅變法之時,秦孝公與商鞅考慮到秦國的人口不多,地廣人稀,所以為吸納關東列國的百姓,便開出了巨大的好處,讓入秦的百姓能夠在這裏安居樂業。


    能不避艱險,一路跋山涉水逃亡到秦國來的百姓,大多是在原來的國家混不下去的,所以這不需要秦國耗費太多的代價。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秦有銳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迷惘的小羊羔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迷惘的小羊羔並收藏秦有銳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