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章!
對於匡章的大名,秦王蕩是如雷貫耳。
不僅是在這個時代,後世亦是如此。這可是齊國的戰神,並不比白起、王翦、廉頗、李牧這號稱“戰國四大名將”的人遜色多少的!
匡章的戰績,足以入圍戰國名將的行列。
匡章又稱田章、陳璋、章子、匡子,是為齊國之宗室子弟,不過祖上與齊王是一脈相承的,關係較為偏遠而已,屬於旁支。
當年徐州相王,匡章以齊威王近臣的身份親身經曆了這一事件。齊威王末年,張儀兼相秦、魏,秦軍借道韓魏而伐齊。
匡章奉命迎戰秦軍,在此期間曾有人汙蔑匡章欲降秦,但由於齊威王用人不疑,匡章最終在桑丘順利擊敗了秦軍,此役導致張儀的連橫政策在魏國的破產,為公孫衍的合縱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公元前314年(齊宣王五年),匡章乘燕國內亂,率領齊國常備軍“五都之兵”及與燕接壤的“北地之眾”,五十日攻破燕國。
但包括匡章在內的許多齊國人都視燕為蠻夷之邦,因此齊軍在燕國肆意蹂躪,引發了燕國人的激烈反抗。
兩年後,張儀再度推行連橫政策,魏國倒向秦國。
齊楚聯盟與秦魏韓聯盟大戰,擊敗楚軍之後,三國聯軍又在濮水一戰中打敗了匡章和聲子率領的齊軍。秦、魏趁機攻入燕地,齊軍被迫撤退。
後來,齊湣王即位,孟嚐君為相,聯合韓、魏兩國攻楚,匡章率軍在垂沙大敗楚軍,殺楚將唐昧。聯軍乘勝攻占垂丘、宛、葉以北的大片土地。楚國被迫以太子橫為質,向齊求和。
隨後公元前298年,齊魏韓伐秦,前296年,秦國被迫割地求和,此役齊軍的主帥依然是匡章!
在原來的曆史上,匡章是一個率領聯軍攻破函穀關的人!
值得一提的是,匡章最為出色的戰績,就是垂沙之戰,這場大戰的規模並不比赫赫有名的長平之戰遜色多少,隻是不知為何,後世少有人知。
垂沙之戰,發生在公元前301年,秦楚關係惡化,齊國孟嚐君政府又從中挑拔,使楚國孤立。齊國在前線增兵至二十萬,並命匡章為將。韓、魏軍估計也不在二十萬之下,而楚軍數目與聯軍相當,也就是說此時在沘水兩岸共有八十萬左右的軍隊在緊張地對峙著!
齊楚軍對峙了半年之久,而齊宣王沒有看到勝利的到來就去世了,他的兒子田地繼承王位。
田地急於求勝,令周最到前線催促匡章迅速進兵,否則就要對匡章的家屬不利。
匡章沒有理會齊閔王的威脅。齊軍最終大破楚軍,楚國一夜之間幾乎被秦、魏、韓、宋、越等國瓜分!
縱觀匡章的一生,破燕、伐楚、敗秦,大傷三晉,威震天下!
幾乎每一個大國,匡章都與之交戰過,鮮有敗績。
秦王蕩歎息道:“若是匡章為聯軍的主將,亦或是田文對他言聽計從,這仗就太難打了。”
聞言,彌子夏微微一笑,說道:“王上,你還不了解薛公的為人嗎?此人雖頗有才幹,但自視甚高,恐怕不會輕易聽得進別人的勸諫。為今之計,以力破此困局,實非易事,而且我秦軍就算能勝,亦是慘勝,十年之內將無大出之可能。”
“臣建議,王上棄兵道,而改用王道,或者說縱橫之道!”
用王道?
秦王蕩的心中亦是無奈,現在的秦國並非是一家獨大,僅齊楚兩國就能與之相提並論,國力無以為繼,何談兵道?
“子夏,你是說,派出使者遊說列國?”
“正是。”彌子夏微微頷首道:“六國聯軍,並非是鐵桶一塊,此番合縱攻秦,為的無非是一個‘利’字。國之利者,凡城池土地而已。王上應該早做決斷,以縱橫之術,將六國聯軍土崩瓦解。”
“請試言之。”
“首先是齊國。齊國是這一迴合縱攻秦的發起者,看似獲利不大,但實則目的是為了弱秦,以達到一家獨大,稱霸於天下的目的!且秦齊兩國並不接壤,割地於齊,顯然不行,齊國不會接受一塊隨時都可能傾覆的飛地。”
彌子夏侃侃而談,說道:“因而,對付齊人,或者說對付薛公,咱們必須要使用離間計。離間田文與齊王的關係,讓他們君臣失和。”
“如何離間?”
“要離間薛公與齊王的關係並不難。薛公自繼承其父田嬰的薛邑之後,便廣養食客,招致天下任俠,使小小的薛邑猛增六萬戶人家,人口多了二十萬。二十萬的人口,已經占了齊國的十五分之一還多,再加上薛邑本來的人口呢?豈非等同齊國的十分之一?”
“小小一個薛邑,人口驟增。其中不乏奸人,如雞鳴狗盜之輩,如好逸惡勞之徒,如惡貫滿盈之囚犯。薛公對於來投奔他的人,是來者不拒,故而許多奸人犯了命案之後,都會前來投奔薛公,入住薛邑,以得到薛公田文的庇護!”
“這些人敗壞了薛邑當地的風氣。據聞,薛邑私鬥成風,每年因為私鬥而死掉的人數以千計,其中不乏仇殺,但是在薛公的授意之下,薛邑的官府管都不管,置若罔聞,因而刑罰蕩然無存,薛邑之人皆不畏法,致使薛邑成了狂徒惡霸們的逍遙法外之地。”
頓了頓,彌子夏又道:“據說薛公還在薛邑外放借資(高利貸),以賺取高額的利潤。而貸錢者多不能還上利息,最後家破人亡,妻離子散。”
“倘若隻是如此,還能說薛公隻為沽名釣譽,不善管理。但是薛公在薛邑,德高望重,上下官吏皆為其親信,私兵甚眾,若薛公振臂一唿,即可聚起數萬兵馬,儼然一個國中之國的存在,齊王焉能不懼?”
聞言,秦王蕩不禁眼前一亮。
“子夏,若是真的如你所說的一般,齊王的心中必定是猜忌薛公的。隻是這麽多年為何遲遲沒有對薛公下手,反而委以重任?”
彌子夏含笑道:“王上,依我看齊王不是不想除掉薛公,而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或者說,不敢除掉薛公。田嬰、田文父子皆為齊相,位高權重,權勢不小,其門生故吏更是遍及齊國的各個地方,盤根錯節,一旦齊王欲滅薛公,則齊國將會元氣大傷。再者,就是薛公的名氣。”
“薛公之名,天下皆知。列國君王都願奉薛公為座上賓,天下士子也莫不以成為薛公之門客為榮,沾沾自喜,齊王逐薛公,即逐士,齊王殺薛公,即殺士,恐齊國士子爭相離齊,天下士子不複入齊啊!”
聽到這話,秦王蕩深以為然的點了點頭。
為人君者,不能不在乎自己的名聲。學成文武藝,賣於帝王家!
但是天底下的國家這麽多,入仕哪一國不是入仕,何必在一棵樹上吊死?幹得不爽,亦或是不想幹了,大不了跳槽而已。
在這種形勢之下,巨大的名氣反而成了田文的保護符,讓他不至於被齊王清算,最後抄家滅族,而且誰都不敢殺死他,免得遭到天下人的口誅筆伐。
饒是如此,在薛公田文死後,他還是被抄家滅族了!
對於匡章的大名,秦王蕩是如雷貫耳。
不僅是在這個時代,後世亦是如此。這可是齊國的戰神,並不比白起、王翦、廉頗、李牧這號稱“戰國四大名將”的人遜色多少的!
匡章的戰績,足以入圍戰國名將的行列。
匡章又稱田章、陳璋、章子、匡子,是為齊國之宗室子弟,不過祖上與齊王是一脈相承的,關係較為偏遠而已,屬於旁支。
當年徐州相王,匡章以齊威王近臣的身份親身經曆了這一事件。齊威王末年,張儀兼相秦、魏,秦軍借道韓魏而伐齊。
匡章奉命迎戰秦軍,在此期間曾有人汙蔑匡章欲降秦,但由於齊威王用人不疑,匡章最終在桑丘順利擊敗了秦軍,此役導致張儀的連橫政策在魏國的破產,為公孫衍的合縱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公元前314年(齊宣王五年),匡章乘燕國內亂,率領齊國常備軍“五都之兵”及與燕接壤的“北地之眾”,五十日攻破燕國。
但包括匡章在內的許多齊國人都視燕為蠻夷之邦,因此齊軍在燕國肆意蹂躪,引發了燕國人的激烈反抗。
兩年後,張儀再度推行連橫政策,魏國倒向秦國。
齊楚聯盟與秦魏韓聯盟大戰,擊敗楚軍之後,三國聯軍又在濮水一戰中打敗了匡章和聲子率領的齊軍。秦、魏趁機攻入燕地,齊軍被迫撤退。
後來,齊湣王即位,孟嚐君為相,聯合韓、魏兩國攻楚,匡章率軍在垂沙大敗楚軍,殺楚將唐昧。聯軍乘勝攻占垂丘、宛、葉以北的大片土地。楚國被迫以太子橫為質,向齊求和。
隨後公元前298年,齊魏韓伐秦,前296年,秦國被迫割地求和,此役齊軍的主帥依然是匡章!
在原來的曆史上,匡章是一個率領聯軍攻破函穀關的人!
值得一提的是,匡章最為出色的戰績,就是垂沙之戰,這場大戰的規模並不比赫赫有名的長平之戰遜色多少,隻是不知為何,後世少有人知。
垂沙之戰,發生在公元前301年,秦楚關係惡化,齊國孟嚐君政府又從中挑拔,使楚國孤立。齊國在前線增兵至二十萬,並命匡章為將。韓、魏軍估計也不在二十萬之下,而楚軍數目與聯軍相當,也就是說此時在沘水兩岸共有八十萬左右的軍隊在緊張地對峙著!
齊楚軍對峙了半年之久,而齊宣王沒有看到勝利的到來就去世了,他的兒子田地繼承王位。
田地急於求勝,令周最到前線催促匡章迅速進兵,否則就要對匡章的家屬不利。
匡章沒有理會齊閔王的威脅。齊軍最終大破楚軍,楚國一夜之間幾乎被秦、魏、韓、宋、越等國瓜分!
縱觀匡章的一生,破燕、伐楚、敗秦,大傷三晉,威震天下!
幾乎每一個大國,匡章都與之交戰過,鮮有敗績。
秦王蕩歎息道:“若是匡章為聯軍的主將,亦或是田文對他言聽計從,這仗就太難打了。”
聞言,彌子夏微微一笑,說道:“王上,你還不了解薛公的為人嗎?此人雖頗有才幹,但自視甚高,恐怕不會輕易聽得進別人的勸諫。為今之計,以力破此困局,實非易事,而且我秦軍就算能勝,亦是慘勝,十年之內將無大出之可能。”
“臣建議,王上棄兵道,而改用王道,或者說縱橫之道!”
用王道?
秦王蕩的心中亦是無奈,現在的秦國並非是一家獨大,僅齊楚兩國就能與之相提並論,國力無以為繼,何談兵道?
“子夏,你是說,派出使者遊說列國?”
“正是。”彌子夏微微頷首道:“六國聯軍,並非是鐵桶一塊,此番合縱攻秦,為的無非是一個‘利’字。國之利者,凡城池土地而已。王上應該早做決斷,以縱橫之術,將六國聯軍土崩瓦解。”
“請試言之。”
“首先是齊國。齊國是這一迴合縱攻秦的發起者,看似獲利不大,但實則目的是為了弱秦,以達到一家獨大,稱霸於天下的目的!且秦齊兩國並不接壤,割地於齊,顯然不行,齊國不會接受一塊隨時都可能傾覆的飛地。”
彌子夏侃侃而談,說道:“因而,對付齊人,或者說對付薛公,咱們必須要使用離間計。離間田文與齊王的關係,讓他們君臣失和。”
“如何離間?”
“要離間薛公與齊王的關係並不難。薛公自繼承其父田嬰的薛邑之後,便廣養食客,招致天下任俠,使小小的薛邑猛增六萬戶人家,人口多了二十萬。二十萬的人口,已經占了齊國的十五分之一還多,再加上薛邑本來的人口呢?豈非等同齊國的十分之一?”
“小小一個薛邑,人口驟增。其中不乏奸人,如雞鳴狗盜之輩,如好逸惡勞之徒,如惡貫滿盈之囚犯。薛公對於來投奔他的人,是來者不拒,故而許多奸人犯了命案之後,都會前來投奔薛公,入住薛邑,以得到薛公田文的庇護!”
“這些人敗壞了薛邑當地的風氣。據聞,薛邑私鬥成風,每年因為私鬥而死掉的人數以千計,其中不乏仇殺,但是在薛公的授意之下,薛邑的官府管都不管,置若罔聞,因而刑罰蕩然無存,薛邑之人皆不畏法,致使薛邑成了狂徒惡霸們的逍遙法外之地。”
頓了頓,彌子夏又道:“據說薛公還在薛邑外放借資(高利貸),以賺取高額的利潤。而貸錢者多不能還上利息,最後家破人亡,妻離子散。”
“倘若隻是如此,還能說薛公隻為沽名釣譽,不善管理。但是薛公在薛邑,德高望重,上下官吏皆為其親信,私兵甚眾,若薛公振臂一唿,即可聚起數萬兵馬,儼然一個國中之國的存在,齊王焉能不懼?”
聞言,秦王蕩不禁眼前一亮。
“子夏,若是真的如你所說的一般,齊王的心中必定是猜忌薛公的。隻是這麽多年為何遲遲沒有對薛公下手,反而委以重任?”
彌子夏含笑道:“王上,依我看齊王不是不想除掉薛公,而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或者說,不敢除掉薛公。田嬰、田文父子皆為齊相,位高權重,權勢不小,其門生故吏更是遍及齊國的各個地方,盤根錯節,一旦齊王欲滅薛公,則齊國將會元氣大傷。再者,就是薛公的名氣。”
“薛公之名,天下皆知。列國君王都願奉薛公為座上賓,天下士子也莫不以成為薛公之門客為榮,沾沾自喜,齊王逐薛公,即逐士,齊王殺薛公,即殺士,恐齊國士子爭相離齊,天下士子不複入齊啊!”
聽到這話,秦王蕩深以為然的點了點頭。
為人君者,不能不在乎自己的名聲。學成文武藝,賣於帝王家!
但是天底下的國家這麽多,入仕哪一國不是入仕,何必在一棵樹上吊死?幹得不爽,亦或是不想幹了,大不了跳槽而已。
在這種形勢之下,巨大的名氣反而成了田文的保護符,讓他不至於被齊王清算,最後抄家滅族,而且誰都不敢殺死他,免得遭到天下人的口誅筆伐。
饒是如此,在薛公田文死後,他還是被抄家滅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