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南下的路上,李若虛背負著一把長劍緩緩而行,劍是問尹東來要的,不算什麽傳世神兵,但也是難得的利器,尋常的削鐵如泥還是可以做到的。
三日間突破先天之境後,便依照尹東來的安排獨自南下,李若虛在臨行之前向尹東來求取了身後這把玄鐵利劍。
之前不用兵器是因為身上掌握最厲害的武學是袁天罡和李淳風兩位天人傳授的流雲掌法,天人境的武學在先天境而言已經算是難得的絕學了,但到底有些手段單一了,完全同等情況下,拿刀劍的肯定要比赤手空拳要占優勢的。
而之前的被追殺之中,李若虛在生死關頭中催發出心海中的平天劍意,得了一招劍決。
雖然嚴格的說現在也不會什麽劍法,最多隻能催發劍意使出那麽一劍,但這也是李若虛目前能自己掌握的最強絕招了,威力遠超之前掌握的天人武學流雲掌,屬於是殺手鐧,先天境中恐怕沒幾個人能夠擋下。
因此配一把好劍以待到時候能百分百發揮威力自然就是必要的,也是同時打算開始慢慢修煉劍法,畢竟少年(算是少年吧)心中哪會沒有鮮衣怒馬、仗劍天涯的期待、向往。
走在路上李若虛感受體內相較之前,遠要更加浩瀚磅礴的先天真氣流轉不息的氣韻,自認為突破先天後自身的實力全方位的提升了不止一個檔次,心中不由估算了一下自己的實力,開始細細的一一列出突破先天境後身上掌握的武學情況。
首先是根本功法《長生經》,突破先天境界,打通天人之關後似乎發生了某種特別的變化,李若虛也不能很清楚的說明白。
但簡單一些來說就是提神醒腦、強身健體。
自突破先天境後,《長生經》無時不刻在從天地間吸收天地元氣,李若虛感覺自己就像個無底洞一般,雖然速度不算快,但架不住它片刻不息,李若虛不免有些擔心自己是不是出了什麽問題。
不過長生真氣運轉間並無特異,似乎隻是在調養神形、蘊養體魄,不單單隻是體魄得到慢慢的蘊養提升,精力充沛什麽的。
精神上也是猛然一清,李若虛就仿佛感覺自空氣沉濁大城市突然到了山清水秀的世外之地,突然唿吸了清新的空氣,神清氣爽。
《長生經》似乎在對李若虛進行精、氣、神全方麵的蘊養強化,不過顯然這不是壞事。
《長生殿》怎麽說也是太古聖皇伏羲創立的功法,有所神異也不奇怪,倒不如說這種層次的神功沒有什麽特別的地方,反而有些不夠排麵,說不定《長生經》就是越修煉到高深的境界就越強呢。
李若虛正是因此得以供養得起心海中初生的劍意,畢竟是觸及破虛層次的劍意,遠非尋常先天境武者能夠掌握。
按尹東來的說法,平天劍意這等層次的意念,即便隻是一縷嫩芽,也會對先天境造成不小的負擔,最多隻能關鍵時刻催發殺敵,絕不可時常觸及,不然心神必定受損,而長生真氣的運行調理似乎在某種程度上抵消了這種負擔。
也就是說李若虛不單單隻能在生死之刻催動平天劍意殺敵,平日裏也能夠以觀想劍意感悟自己的劍道。
由此,李若虛便有了劍道的修行方向,至於具體的劍法招式,自然就是無招勝有招了。
《乾天八勢》李若虛掌握的幾勢中,巽風勢有感應萬象氣機之能,自能勘破氣機虛實,乾天、坤地體察撥弄萬象變幻,流轉隨心。
平天劍意本就從裏到外的滿滿一劍斬平天下的無上鋒銳,結合勘破敵手虛實之觀聽風息,一劍破萬法確不是妄想。
李若虛心中構築自己的劍道之路後,倒是頗有些興致高昂,手中一劍,破盡天下萬法,有那味了呀!
當時李若虛就頗自得的把自己的想法給尹東來說了並征求意見。
於是尹東來先是毫不吝惜的盛讚了李若虛的目標遠大,前途光明,然後鼓勵李若虛,“劍道大成後,也許大概能有三百年時間縱橫天下?”
李若虛乍一聽還挺高興,片刻後就反應過來不對味了,細細思考後明了話中意味,立刻就虛心向尹東來求教:“此中可有隱患,使我難以突破歸元境,止步天人之前?”
尹東來不答反問:“你想要修行到什麽境界?”
“自然是破虛境!”李若虛斬釘截鐵,身合天地,不死不滅,仙神般的境界,怎麽可能不想?想想也沒什麽壞處,如果真能走到那一步呢?人還是應當有理想的。
尹東來聽了李若虛的話,微微頷首:“依你的想法修行,的確能短時間修煉出一門絕世劍法,甚至將來你踏入歸元境後,憑此劍法或可力敵天人境。
但也就如此了。”
“為何?”李若虛急急問道。
“若你真的有誌於破虛之境,在突破歸元境做到精、氣、神歸元化一之前,絕對不能過多涉及破虛層級的‘道意’,否則在歸元境的修行必定會不可避免的將之融入自己融合的精氣神之內。
而在此之中,是自己歸元境的精神武道意誌占主導,還是破虛境的道意占主導。
而且說到底,先人留下來的道又不可能完全適合後人,結果就是必然會發生衝突,除非完全舍棄自我,去削足適靴,不然………”言及此處,尹東來卻是冷笑連連。
李若虛不免有些可惜:“那我應該怎麽辦?不去參悟?但現在我念海已經蘊生平天劍意,身懷寶藏不去利用是不是太浪費了。
我催生出劍意種子也是因為二哥的安排,二哥你可不能不管呀?”削足適靴是不可能的的,不用想也知道是坑,但這麽大個外掛不用,又多少有些不甘心,隻能看尹東來有沒有什麽建議。
在李若虛追問下,尹東來還是給出了建議,讓李若虛在前往西域歸程之時,拜訪大唐征西將軍裴旻求教劍道。
裴旻被世人尊稱劍聖,劍法一途,已然是達到技通於道得境界,破虛之下,便是天下劍道之峰。
最重要的是其劍道完全純粹,對於李若虛來說,或許要比破虛境的劍道更加有用,像呂純陽劍仙的天遁劍訣、武當三豐聖人的太極劍相較之下自然要高妙許多,但其中劍隻是一部分,且憑李若虛的境界根本就不足以從中參悟出自己的劍。
若能得劍聖裴旻指點,或許便可化平天劍意為己用,真正悟出屬於自己的無上劍訣。
更重要的是裴旻愛劍如癡,李若虛身懷平天劍意,很大可能能得到裴旻的另眼相看。
當然了,裴旻拜為征西將軍,統五萬征西軍駐西域陽關一線,專司防備吐蕃人進犯,乃是國朝少有的不站在朝中雙方勢力任一方、亦非世家出身的軍方大將,天人極境大宗師高手。
實力高超、位高權重而沒有明確的立場。
這層關係尹東來是沒說出來的。
三日間突破先天之境後,便依照尹東來的安排獨自南下,李若虛在臨行之前向尹東來求取了身後這把玄鐵利劍。
之前不用兵器是因為身上掌握最厲害的武學是袁天罡和李淳風兩位天人傳授的流雲掌法,天人境的武學在先天境而言已經算是難得的絕學了,但到底有些手段單一了,完全同等情況下,拿刀劍的肯定要比赤手空拳要占優勢的。
而之前的被追殺之中,李若虛在生死關頭中催發出心海中的平天劍意,得了一招劍決。
雖然嚴格的說現在也不會什麽劍法,最多隻能催發劍意使出那麽一劍,但這也是李若虛目前能自己掌握的最強絕招了,威力遠超之前掌握的天人武學流雲掌,屬於是殺手鐧,先天境中恐怕沒幾個人能夠擋下。
因此配一把好劍以待到時候能百分百發揮威力自然就是必要的,也是同時打算開始慢慢修煉劍法,畢竟少年(算是少年吧)心中哪會沒有鮮衣怒馬、仗劍天涯的期待、向往。
走在路上李若虛感受體內相較之前,遠要更加浩瀚磅礴的先天真氣流轉不息的氣韻,自認為突破先天後自身的實力全方位的提升了不止一個檔次,心中不由估算了一下自己的實力,開始細細的一一列出突破先天境後身上掌握的武學情況。
首先是根本功法《長生經》,突破先天境界,打通天人之關後似乎發生了某種特別的變化,李若虛也不能很清楚的說明白。
但簡單一些來說就是提神醒腦、強身健體。
自突破先天境後,《長生經》無時不刻在從天地間吸收天地元氣,李若虛感覺自己就像個無底洞一般,雖然速度不算快,但架不住它片刻不息,李若虛不免有些擔心自己是不是出了什麽問題。
不過長生真氣運轉間並無特異,似乎隻是在調養神形、蘊養體魄,不單單隻是體魄得到慢慢的蘊養提升,精力充沛什麽的。
精神上也是猛然一清,李若虛就仿佛感覺自空氣沉濁大城市突然到了山清水秀的世外之地,突然唿吸了清新的空氣,神清氣爽。
《長生經》似乎在對李若虛進行精、氣、神全方麵的蘊養強化,不過顯然這不是壞事。
《長生殿》怎麽說也是太古聖皇伏羲創立的功法,有所神異也不奇怪,倒不如說這種層次的神功沒有什麽特別的地方,反而有些不夠排麵,說不定《長生經》就是越修煉到高深的境界就越強呢。
李若虛正是因此得以供養得起心海中初生的劍意,畢竟是觸及破虛層次的劍意,遠非尋常先天境武者能夠掌握。
按尹東來的說法,平天劍意這等層次的意念,即便隻是一縷嫩芽,也會對先天境造成不小的負擔,最多隻能關鍵時刻催發殺敵,絕不可時常觸及,不然心神必定受損,而長生真氣的運行調理似乎在某種程度上抵消了這種負擔。
也就是說李若虛不單單隻能在生死之刻催動平天劍意殺敵,平日裏也能夠以觀想劍意感悟自己的劍道。
由此,李若虛便有了劍道的修行方向,至於具體的劍法招式,自然就是無招勝有招了。
《乾天八勢》李若虛掌握的幾勢中,巽風勢有感應萬象氣機之能,自能勘破氣機虛實,乾天、坤地體察撥弄萬象變幻,流轉隨心。
平天劍意本就從裏到外的滿滿一劍斬平天下的無上鋒銳,結合勘破敵手虛實之觀聽風息,一劍破萬法確不是妄想。
李若虛心中構築自己的劍道之路後,倒是頗有些興致高昂,手中一劍,破盡天下萬法,有那味了呀!
當時李若虛就頗自得的把自己的想法給尹東來說了並征求意見。
於是尹東來先是毫不吝惜的盛讚了李若虛的目標遠大,前途光明,然後鼓勵李若虛,“劍道大成後,也許大概能有三百年時間縱橫天下?”
李若虛乍一聽還挺高興,片刻後就反應過來不對味了,細細思考後明了話中意味,立刻就虛心向尹東來求教:“此中可有隱患,使我難以突破歸元境,止步天人之前?”
尹東來不答反問:“你想要修行到什麽境界?”
“自然是破虛境!”李若虛斬釘截鐵,身合天地,不死不滅,仙神般的境界,怎麽可能不想?想想也沒什麽壞處,如果真能走到那一步呢?人還是應當有理想的。
尹東來聽了李若虛的話,微微頷首:“依你的想法修行,的確能短時間修煉出一門絕世劍法,甚至將來你踏入歸元境後,憑此劍法或可力敵天人境。
但也就如此了。”
“為何?”李若虛急急問道。
“若你真的有誌於破虛之境,在突破歸元境做到精、氣、神歸元化一之前,絕對不能過多涉及破虛層級的‘道意’,否則在歸元境的修行必定會不可避免的將之融入自己融合的精氣神之內。
而在此之中,是自己歸元境的精神武道意誌占主導,還是破虛境的道意占主導。
而且說到底,先人留下來的道又不可能完全適合後人,結果就是必然會發生衝突,除非完全舍棄自我,去削足適靴,不然………”言及此處,尹東來卻是冷笑連連。
李若虛不免有些可惜:“那我應該怎麽辦?不去參悟?但現在我念海已經蘊生平天劍意,身懷寶藏不去利用是不是太浪費了。
我催生出劍意種子也是因為二哥的安排,二哥你可不能不管呀?”削足適靴是不可能的的,不用想也知道是坑,但這麽大個外掛不用,又多少有些不甘心,隻能看尹東來有沒有什麽建議。
在李若虛追問下,尹東來還是給出了建議,讓李若虛在前往西域歸程之時,拜訪大唐征西將軍裴旻求教劍道。
裴旻被世人尊稱劍聖,劍法一途,已然是達到技通於道得境界,破虛之下,便是天下劍道之峰。
最重要的是其劍道完全純粹,對於李若虛來說,或許要比破虛境的劍道更加有用,像呂純陽劍仙的天遁劍訣、武當三豐聖人的太極劍相較之下自然要高妙許多,但其中劍隻是一部分,且憑李若虛的境界根本就不足以從中參悟出自己的劍。
若能得劍聖裴旻指點,或許便可化平天劍意為己用,真正悟出屬於自己的無上劍訣。
更重要的是裴旻愛劍如癡,李若虛身懷平天劍意,很大可能能得到裴旻的另眼相看。
當然了,裴旻拜為征西將軍,統五萬征西軍駐西域陽關一線,專司防備吐蕃人進犯,乃是國朝少有的不站在朝中雙方勢力任一方、亦非世家出身的軍方大將,天人極境大宗師高手。
實力高超、位高權重而沒有明確的立場。
這層關係尹東來是沒說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