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廣宗境內。
巍峨山脈綿延相接於一片平原,一條河流蜿蜒繞過山腳,波光粼粼映射著半斜的日光到蒼山之上,山上一片片林木染上金黃,有如披上了一片片金鱗。
但見山水相接之處,不起眼的立著一個平平無奇的簡陋草廬,倒是有些小小的突兀。
草廬之中有一道士與儒生對弈,邊上還有一位僧人旁觀。
這三人身上都明顯是帶著符合各自身份的氣質,道士的出塵飄渺之道韻、儒生的方正謙和書卷氣、僧人慈悲祥和的禪意。
這三人立於此處,便給人一種理所當然,恰如其分之感。
似乎道士、僧人與儒生似乎本就該如此,旁人一眼看到眼前的三人,便會不自覺的認為道士、儒生與僧人就是這個樣子。
就如這水這山,清麗,巍峨。但就是山,也隻是水,雖然秀麗,但大多數人也隻是一眼而過罷了。
但若稍稍細致一想,便自然會察覺到不凡,三人立於草廬之中,氣韻未免太過自然而然,於旁者而言就是一個道,一個禪,一個儒。
相較於道士、書生、僧人,給他人的感覺更像是一處道觀、一處佛寺、一處書院;佛陀、真仙、聖賢。相較於你、我、他,卻是更顯出各自獨特的超然意像。
旁人見到三人想必是絕忘不了,隻是恐怕絕大多數人都是記不住三人的樣貌的。
不大不小的草廬之中,能聽到的隻有道士和儒生時不時的落子之聲,而在兩人落子的間隙,卻見得棋盤上方的虛空處時不時的裂開一道道縫隙,從那小小的裂縫之中似乎能夠窺到另一處天地,裂縫也仿佛兜不住物品的袋子裂口一樣,時刻都是要極速擴大的趨勢。
隻是每當半空中的空間縫隙要破裂擴展開來時,對弈的道士和儒生總會十分恰到好處的落下黑白到棋盤之上,而每當棋子落下,空中的裂縫總會莫名緩緩的彌合起來,就如同被某種見不到的力量封閉起來了一般。
不知不覺之間,又是一局落定,儒生微微苦笑搖頭:“純陽真人,和你下棋實在是無趣,從頭到尾都是和棋,就沒有勝負。”
呂洞賓麵色不動的輕輕一笑,悠哉的收撿起了棋子:“原夫子,何必太過執著於勝負呢?天地間陰陽要義,貴乎於平衡之道。
世事如棋,又哪裏有絕對的勝與負?”
原啟之輕歎聲氣:“真人說的是,世間萬事必有取舍,有所舍,有所得。
魚於熊掌不可得兼……
不過這棋局上幾處四劫循環,盡可以無限下下去,未免太過無趣。”
說完見得呂洞賓不知覺間已經收拾完了自己的棋子,無奈輕笑著一點棋盤,便見盤中白子騰空飛起,盡數落入盅內。
棋盤清空之後,便憑空由來兩股交流纏繞之氣機,糾扯間裹住半空就要展開的空間裂縫,一如琥珀裹住一隻蟲子,凝結不動。
“不盡不絕,循環往複,不正是世事萬千變衍?世間大多數事恐怕都不是太有趣的,是吧?惠能和尚。”呂洞賓卻是渾不在意的輕笑著扭頭問向旁觀的惠能禪師。
“眾生皆苦!人生就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
萬古循環不息,向來由是。”惠能禪師聞言隻是麵露悲苦之意歎息一句。
“眾生苦那是眾生的事,世間確有諸苦,可也絕不是所謂苦海。
你也不能替眾生決定什麽是苦,人各有緣法,各有追求。
若有困苦,自當破困去苦。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是這個道理吧?”呂洞賓說著說著有問迴原啟之來。
原啟之看著兩人又要吵起來了,不由得有些頭痛的苦笑著搖了搖頭。
惠能聽著呂洞賓反駁自己的話,確也不欲爭辯,這位道君就是明顯閑得沒事,習慣性的要針對自己,開始惠能還會辯上一陣,現在卻是不願開口廢無意義的唇舌了。
以此地三人的境界哪還不明白,道法自然,佛法慈悲,各有千秋。
而大道本無高下,況兩人皆是得道的高人,修為道行俱是世間絕頂,就是說上幾天幾月也是說不出個對錯來的,更絕不可能說服對方。
眼看惠能又是偃旗息鼓了,呂洞賓頗有些無趣,輕哼一聲,轉向原啟之道:“原夫子,再下一盤。”
“我要讀會書,真人還是找惠能禪師對弈吧。”原啟之拿起手邊的《春秋》,翻開了書頁。
呂洞賓撇了一眼惠能,自顧自的拿起腰間酒葫蘆,正想要抿兩口,卻是突然臉色一正,走出草廬望向西邊天際。
原啟之和惠能禪師也似乎感應到了什麽,一個合上了剛翻開的書,一個停下了手中一直撥動的念珠,雙雙出了草廬。
卻見西邊天際一道紅光,仿佛挪移一般,片刻間跨越數十裏地,來到草廬之前。
眨眼之間紅光散去,一道渾身衣著鮮亮耀目的身影出現在河邊,那人微抖大紅袖袍,朝草廬前三人輕微躬身,逐一行禮道:“在下莫寒衣,見過三位真君、夫子、禪師。”
原啟之眉頭微挑:“閣下便是西域墨衣教那位教主?!”語句中意思是詢問,但臉上卻是肯定的神色。
畢竟天下雖大,到破虛境的無上宗師也就那麽幾個,一個一個也是能數過來的。
“莫教主是為這廣宗的洞天來的?”呂洞賓盯著莫寒衣,開口問道。
莫寒衣目光投向草廬,緩緩點頭:“事關聖人道統,在下自然想弄個明白,還請三位不吝賜教。
如果真是聖人傳承,三位為何不直接聯手取之,若與聖人傳承無關,以三位境界卻決計不可能如此欺弄世人…………”
“如果說我們也不知道呢?”原啟之聽完莫寒衣的話後,開口反問道。
“這…………”莫寒衣臉上滿是不解道。
“阿彌陀佛,出家人不打誑語,此處洞天內具體情況我等三人亦不能盡知。
我們確實在洞天之內感應到一縷不可測之氣息道韻,隻能確定當年張角恐怕確實是參悟過聖人道經。
另外就是能確定洞天形成必與漢末廣宗之戰有關。”惠能禪師見莫寒衣似有不信,輕歎一聲佛號解釋道。
“這洞天是由兩股爭鋒相對的龐大意誌靈性碰撞產生,雖然形成一處獨立洞天,但極不穩定,現世之日便是徹底崩滅之時。
我們三人聯手才暫時穩定住洞天,最終也隻能夠做到送一批修為不高的武者入內,尋找太平道張角的遺留,探究張角是否得到了莊周聖人傳承,並遺留與此處。”呂洞賓接過話解釋道。
“所以三位才散出道令,道符。讓天下有緣人人前來探索?”莫寒衣恍然大悟道。
“不錯,此洞天最多隻能進入一次,而且進入的武者修為不可過高,否則隨時都將崩滅於虛空,自是不可隨意的入內,需得召集四方有緣者來此。
否則洞天崩滅,若是莊周聖人道經當真在此處,雖不至於隨洞天一起消泯,卻必然要隱匿無形,再難尋蹤。
因而我們決定六個月以後,再打開洞天通道,讓有緣人入內探索。”原啟之點點頭道。
“多謝三位尊者解惑,六個月後,在下再攜門人前來拜訪。
告辭了。”莫寒衣心中有了數,便準備迴去發動墨衣教門人搜尋道令、道符。
巍峨山脈綿延相接於一片平原,一條河流蜿蜒繞過山腳,波光粼粼映射著半斜的日光到蒼山之上,山上一片片林木染上金黃,有如披上了一片片金鱗。
但見山水相接之處,不起眼的立著一個平平無奇的簡陋草廬,倒是有些小小的突兀。
草廬之中有一道士與儒生對弈,邊上還有一位僧人旁觀。
這三人身上都明顯是帶著符合各自身份的氣質,道士的出塵飄渺之道韻、儒生的方正謙和書卷氣、僧人慈悲祥和的禪意。
這三人立於此處,便給人一種理所當然,恰如其分之感。
似乎道士、僧人與儒生似乎本就該如此,旁人一眼看到眼前的三人,便會不自覺的認為道士、儒生與僧人就是這個樣子。
就如這水這山,清麗,巍峨。但就是山,也隻是水,雖然秀麗,但大多數人也隻是一眼而過罷了。
但若稍稍細致一想,便自然會察覺到不凡,三人立於草廬之中,氣韻未免太過自然而然,於旁者而言就是一個道,一個禪,一個儒。
相較於道士、書生、僧人,給他人的感覺更像是一處道觀、一處佛寺、一處書院;佛陀、真仙、聖賢。相較於你、我、他,卻是更顯出各自獨特的超然意像。
旁人見到三人想必是絕忘不了,隻是恐怕絕大多數人都是記不住三人的樣貌的。
不大不小的草廬之中,能聽到的隻有道士和儒生時不時的落子之聲,而在兩人落子的間隙,卻見得棋盤上方的虛空處時不時的裂開一道道縫隙,從那小小的裂縫之中似乎能夠窺到另一處天地,裂縫也仿佛兜不住物品的袋子裂口一樣,時刻都是要極速擴大的趨勢。
隻是每當半空中的空間縫隙要破裂擴展開來時,對弈的道士和儒生總會十分恰到好處的落下黑白到棋盤之上,而每當棋子落下,空中的裂縫總會莫名緩緩的彌合起來,就如同被某種見不到的力量封閉起來了一般。
不知不覺之間,又是一局落定,儒生微微苦笑搖頭:“純陽真人,和你下棋實在是無趣,從頭到尾都是和棋,就沒有勝負。”
呂洞賓麵色不動的輕輕一笑,悠哉的收撿起了棋子:“原夫子,何必太過執著於勝負呢?天地間陰陽要義,貴乎於平衡之道。
世事如棋,又哪裏有絕對的勝與負?”
原啟之輕歎聲氣:“真人說的是,世間萬事必有取舍,有所舍,有所得。
魚於熊掌不可得兼……
不過這棋局上幾處四劫循環,盡可以無限下下去,未免太過無趣。”
說完見得呂洞賓不知覺間已經收拾完了自己的棋子,無奈輕笑著一點棋盤,便見盤中白子騰空飛起,盡數落入盅內。
棋盤清空之後,便憑空由來兩股交流纏繞之氣機,糾扯間裹住半空就要展開的空間裂縫,一如琥珀裹住一隻蟲子,凝結不動。
“不盡不絕,循環往複,不正是世事萬千變衍?世間大多數事恐怕都不是太有趣的,是吧?惠能和尚。”呂洞賓卻是渾不在意的輕笑著扭頭問向旁觀的惠能禪師。
“眾生皆苦!人生就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
萬古循環不息,向來由是。”惠能禪師聞言隻是麵露悲苦之意歎息一句。
“眾生苦那是眾生的事,世間確有諸苦,可也絕不是所謂苦海。
你也不能替眾生決定什麽是苦,人各有緣法,各有追求。
若有困苦,自當破困去苦。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是這個道理吧?”呂洞賓說著說著有問迴原啟之來。
原啟之看著兩人又要吵起來了,不由得有些頭痛的苦笑著搖了搖頭。
惠能聽著呂洞賓反駁自己的話,確也不欲爭辯,這位道君就是明顯閑得沒事,習慣性的要針對自己,開始惠能還會辯上一陣,現在卻是不願開口廢無意義的唇舌了。
以此地三人的境界哪還不明白,道法自然,佛法慈悲,各有千秋。
而大道本無高下,況兩人皆是得道的高人,修為道行俱是世間絕頂,就是說上幾天幾月也是說不出個對錯來的,更絕不可能說服對方。
眼看惠能又是偃旗息鼓了,呂洞賓頗有些無趣,輕哼一聲,轉向原啟之道:“原夫子,再下一盤。”
“我要讀會書,真人還是找惠能禪師對弈吧。”原啟之拿起手邊的《春秋》,翻開了書頁。
呂洞賓撇了一眼惠能,自顧自的拿起腰間酒葫蘆,正想要抿兩口,卻是突然臉色一正,走出草廬望向西邊天際。
原啟之和惠能禪師也似乎感應到了什麽,一個合上了剛翻開的書,一個停下了手中一直撥動的念珠,雙雙出了草廬。
卻見西邊天際一道紅光,仿佛挪移一般,片刻間跨越數十裏地,來到草廬之前。
眨眼之間紅光散去,一道渾身衣著鮮亮耀目的身影出現在河邊,那人微抖大紅袖袍,朝草廬前三人輕微躬身,逐一行禮道:“在下莫寒衣,見過三位真君、夫子、禪師。”
原啟之眉頭微挑:“閣下便是西域墨衣教那位教主?!”語句中意思是詢問,但臉上卻是肯定的神色。
畢竟天下雖大,到破虛境的無上宗師也就那麽幾個,一個一個也是能數過來的。
“莫教主是為這廣宗的洞天來的?”呂洞賓盯著莫寒衣,開口問道。
莫寒衣目光投向草廬,緩緩點頭:“事關聖人道統,在下自然想弄個明白,還請三位不吝賜教。
如果真是聖人傳承,三位為何不直接聯手取之,若與聖人傳承無關,以三位境界卻決計不可能如此欺弄世人…………”
“如果說我們也不知道呢?”原啟之聽完莫寒衣的話後,開口反問道。
“這…………”莫寒衣臉上滿是不解道。
“阿彌陀佛,出家人不打誑語,此處洞天內具體情況我等三人亦不能盡知。
我們確實在洞天之內感應到一縷不可測之氣息道韻,隻能確定當年張角恐怕確實是參悟過聖人道經。
另外就是能確定洞天形成必與漢末廣宗之戰有關。”惠能禪師見莫寒衣似有不信,輕歎一聲佛號解釋道。
“這洞天是由兩股爭鋒相對的龐大意誌靈性碰撞產生,雖然形成一處獨立洞天,但極不穩定,現世之日便是徹底崩滅之時。
我們三人聯手才暫時穩定住洞天,最終也隻能夠做到送一批修為不高的武者入內,尋找太平道張角的遺留,探究張角是否得到了莊周聖人傳承,並遺留與此處。”呂洞賓接過話解釋道。
“所以三位才散出道令,道符。讓天下有緣人人前來探索?”莫寒衣恍然大悟道。
“不錯,此洞天最多隻能進入一次,而且進入的武者修為不可過高,否則隨時都將崩滅於虛空,自是不可隨意的入內,需得召集四方有緣者來此。
否則洞天崩滅,若是莊周聖人道經當真在此處,雖不至於隨洞天一起消泯,卻必然要隱匿無形,再難尋蹤。
因而我們決定六個月以後,再打開洞天通道,讓有緣人入內探索。”原啟之點點頭道。
“多謝三位尊者解惑,六個月後,在下再攜門人前來拜訪。
告辭了。”莫寒衣心中有了數,便準備迴去發動墨衣教門人搜尋道令、道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