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議定和哪國開戰,其實很少會直接放到朝會上去講,那豈不是明擺著告訴對手麽, 尤其是朝堂上有那麽多別國來的客卿公子。雖然這種事早晚要下令, 而且大軍一動就瞞不住了, 可是若讓對手提前反應過來,那就是失了先機, 還不如能瞞多久瞞多久呢。


    因此,等到在朝會上下令的時候,其實通常是兵糧準備得差不多了, 一下令就可以出發的那種。


    真正的決策過程是由君王召集重臣心腹, 在私下裏展開的。


    盡管韓國也在這次秦國的狩獵目標上,但是韓非卻並不緊張, 也沒有為韓國進言什麽。並非是因為他已經棄韓投秦了,他對韓國的忠心從未改變,他隻是清楚這一次秦國不會選擇韓國下口。


    秦國若是急著想要滅掉韓國, 完全不必等到這個時候, 先前五十萬的兵力就綽綽有餘。而且無論滅掉那個國家, 都容易受到其他國家的聯合攻擊,這種時候選擇弱小的韓國顯然不是利益最大化。


    更何況嬴政並沒有避諱他韓國公子的身份,也允許他參與私下裏的商討,這也就足矣說明這一次秦國的目標不會是韓國。


    魏國的情形和韓國差不多,因此嬴政召集來的人裏更加傾向於滅掉趙國或者楚國。


    這兩個國家無論滅掉哪一個,合縱的實力都會大減,秦國東進的阻礙也會消失大半。


    總算是有機會狠狠攻擊趙國了,但幾乎所有參與商討的人都選擇了先向楚國下手。


    這並不難理解,因為趙國目前並沒有受遭受什麽事情,無論今年去打還是明年去打都是一樣的情況,而且絕不是一下子就能打下來了的,不然秦昭襄王時期就辦到了,可楚國不同。


    秦國先前已經錯失了好幾個滅掉楚國的大好機會,如今在不抓住這個機會最後的尾巴,等它溜走,楚國振作起來後,就是舉半國之力也不一定能一口氣將楚國拿下來。


    葉煜也是這麽想的,他記得趙國是個特別難啃的骨頭,全盛時期的秦國都隻能趁著趙國遇到饑荒,把李牧除掉之後再行猛攻,才能滅了趙國,更別提現在的秦國的。


    說是說鄭國渠這個拉低國力的存在沒有了,秦國沒了束縛可以放開手腳大幹一場,但那些原本做工的壯丁還沒有經過訓練,目前隻能保證後繼源源不斷,若是直接將這些人放到戰場上,那就太過浪費了。


    曆史上秦國用王翦率領六十萬大軍才滅掉了步入衰落的楚國,如今葉煜思索後卻覺得大約隻要四十萬就足矣了,這種劃算的買賣,就算嬴政不幹,葉煜也絕對是要說服他幹的。


    現在楚國屬於亂後,看似剛剛抵抗了魏國很有威懾力的樣子,實則這時候才是他們最虛弱的時候。


    因為剛剛放完大招,為了抵禦魏國而緊繃神經集結起來的民心已經散了,再想蓄個大招,短時間內是難以達成的了。


    趁他病要他命。


    楚國之亂葉煜摻了兩手,把情形弄成現在這個樣子,可不是為了傷傷楚國皮毛,半點便宜都不撿的就放過去的。


    在一致通過要伐楚之後,嬴政第二天在朝會上下令——伐趙。


    對,伐趙。


    還是那句話,既然秦國要趁著楚國虛弱之時給楚國打擊,當然不可能給他們反應時間,所以就有了這道命令。


    一是為了迷惑楚國,二是為了牽製趙國,以防趙國在秦國滅楚時做小動作。


    既然真正的打算是滅楚,嬴政當然不會把幾個大將派出去做煙霧彈。他掃了掃眾將領,點了楊端和、李信以及羌瘣出征,又覺得不夠,便又點了還是偏將的桓齮,晉他做了將軍。


    整個陣容並不算大,但是很符合平常秦國和趙國小戰役的配置。


    桓齮沒想到自己還沒立什麽大功就成了將軍,偏將到將軍有時候隻要輕輕一跨,但有時候可是天壤之別,下朝後被同僚簇擁著賀喜,自己也是喜悅萬分。


    而在葉煜經過時,他嘴上恭敬,眼中卻滿是自得。


    看,我都成了將軍,你當初選的弟子還不過是個千人。


    桓齮的想法被葉煜一眼識破,他不覺麵上無光,反而更覺得當初的選擇沒做錯。


    伐趙兵糧可以光明正大的調動了,實則,伐楚的兵糧也在籌備之中。


    等到楊端和他們與趙國交上了手,伐楚的籌備也差不多了,嬴政這才在朝會上下令伐楚。


    昌文君還好,隻是臉色難看了一些,但是身為楚國公子的昌平君卻是忍不住想要上前勸說嬴政放棄伐楚。


    “寡人意已決,無需多言。”嬴政半點動容都沒有,更是吝於施舍他一個眼神。


    一些重臣都就在籌謀了,不可能在關鍵時刻掉鏈子,因此,站出來勸說嬴政的也隻有昌平君一人罷了。


    這一迴不是小打小鬧了,嬴政沒有直接點人,而是出聲問道:“眾卿有誰願意伐楚?”


    幾乎是在他話音剛落,葉煜就站了出來,“臣願往!”


    大概沒想到迴應這麽快,而且出來的人還是葉煜,嬴政頓了片刻,對上了葉煜堅決的目光。


    葉煜當然堅決,早在去年他就想這麽做了,無論是為私還是為公。


    排除嫪毐那次事件,這時候距離葉煜最近的一次出戰,已經將近四年了,嬴政也清楚葉煜需要迴到戰場上,將軍的大好年華就該是在戰場上,而不是蹉跎於一處。


    所以盡管心裏有幾分異樣,但嬴政還是說道:“善,便由愛卿為主帥。”


    這下子是葉煜吃了一驚,他請出戰,但是沒想到主帥會落到他頭上,心中頓時誠惶誠恐起來。


    嬴政定了主帥,又有幾位將領陸續站出來,他也一一任命。


    主帥定了葉煜,那麽剩下的人就不便選身份比他高的,好在身份比他高又能出戰的人沒幾個,不然葉煜一定顧不得什麽印象問題,第一時間就站出來推辭了。


    如此,便敲定了蒙武和樂叔作為他的副將,蒙恬、王賁同往。


    昌平君當朝的勸諫沒有成功,但是這並不代表他放棄了,下朝後他馬不停蹄地去見了華陽太王太後,希望這位嬴政的嫡祖母能夠為楚國迴轉一二。


    “哀家知曉了。”華陽長歎一聲,揮退了昌平君。


    邊上服侍了多年的婢女為她苦惱道:“這可如何是好?大軍後日就要出發了。”


    這位頭發霜白,已經六十歲卻保養極好的女子閉上眼靜靜地思索起來,依稀還可以看出她年輕時精明,婢女見此立刻噤了聲。


    過了許久,在婢女都快分不清她是睡著了還是在思索的時候,華陽睜開眼,讓婢女附耳過來,吐露吩咐,令她趕緊去辦。


    這心腹婢女年齡不小,也是見過不少大陣仗的人,此時聽了華陽的話之後,卻是大為震驚,神情恍惚地出宮了。


    在華陽想辦法挽救楚國的時候,葉煜卻是迴到家中發起了愁。


    因為曆史上那個滅楚的王翦並不在這一次的隊伍裏,葉煜倒也不是因為王翦不再而覺得沒底氣,他隻是覺得自己資曆尚淺,不如王翦,唯恐能力不足壞了秦國的大事。


    他慢騰騰地換上戎裝準備去軍營裏,眼中的不自信卻是越來越大。


    “阿父!”等他走出去後,子嬰雙眼閃閃發光,好似滿天星子地看著他。


    葉煜愁思暫緩,想著後天就要出征了,少則幾月多則幾年可能都見不到子嬰,便蹲下身,不舍地看著子嬰。他和子嬰分別最久也才半個月,真怕等自己從戰場迴來兒子都認不出自己了。


    “阿父一定會贏的!”子嬰好似察覺到他的情緒,一張小臉做出堅定的神情,沒什麽信服力,卻讓人忍不住開懷。


    忐忑之心被稚子的話衝散了不少,葉煜提前叮囑道:“之後要好好尊敬夫子,阿父不在家也要乖,等阿父迴來。”


    自己不在家,他已經給子嬰請了蒙師,好在這事早早地相看了,不至於現在弄得焦頭爛額。


    子嬰鄭重地點點頭。


    葉煜看著小小年紀就已經很懂事的子嬰,心中不禁感歎起來,他仿佛覺得前不久子嬰還是在繈褓之中,一眨眼就能四處撒歡了。


    心中頓生一股滄桑之感,葉煜這才意識到自己已經奔三了。雖說他現在隻有二十七歲,可是被人在誇讚他之時已經不再用“年少有為”了,當初的小學生蒙恬都成婚幾年,兒子都在肚子裏了,小不點蒙毅還有他的弟子李由也都到了成婚的年紀,扶蘇都七歲了偶爾還能出宮轉轉。青苗一茬茬的冒出來,他的後繼者眾多,秦國已經不再是青黃不接了。


    都這麽大了,他也沒資格說資曆淺了,功績和官職比他高的人沒多少,就連王翦其實要細究的話爵位也比他低半階。


    他其實沒必要忐忑或者不自信什麽,如果連一個虛弱的楚國都拿不下,那他才是沒臉待在秦國了。


    “阿父一定會贏的。”這一迴是葉煜對子嬰說了。


    之後,葉煜開始投入了忙碌的戰前統計和練兵中,聽人傳來宮中華陽太王太後絕食的消息他也不過是拋置腦後,因為他相信嬴政會處理好的,區區一個太王太後還是難以抵擋秦國的步伐。


    而被他賦予厚望的嬴政也得了華陽絕食的消息,他來到華陽的宮殿之後,看到裏麵的方士皺起了眉,但還是先給給華陽問了安。


    華陽讓那術士下去,又揮退了大半宮人,隻留了個心腹婢女。


    嬴政注意到了婢女手上的匣子,明白這是華陽引他過來的重點了,“這是什麽?”


    華陽接過匣子打開,裏麵放著一枚紅色丹藥,說道:“這是哀家特意為王上尋來的,可令人龍驤虎跱的神藥。”


    嬴政頓時黑沉了臉色。


    作者有話要說: 1“哀家”這個稱唿僅限於小說或者文學作品。


    2曆史上滅楚的時候華陽已經死了好幾年了,但是文中不一樣。


    3龍驤虎跱:常用來形容某物雄踞的樣子。


    百度百科以及網上有好些地方都把《東周列國誌》的內容當做史實了,看得我一臉懵逼,有時候我都分不出來。人家馮夢龍大大隻想寫個小說,結果被人拿來誤人子弟。小天使們查資料的時候注意一點。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龍陽好秦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依韻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依韻黎並收藏龍陽好秦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