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寫完了《離騷》,獨孤信扔下了筆,雙手環抱於胸前,激動的心情久久難以平複。因為從《離騷》中,他能讀出來的東西太多了。曾經他很不理解柳貫先生,覺得老先生總是有事沒事地抱著《離騷》讀來讀去,那個有什麽意思?
經曆的多了,對比的多了,遭受的挫折多了,獨孤信也就不那麽天真了,屈原之所以能夠成為人人敬仰的偉大的愛國詩人,那是因為他在詩歌中,傾注了偉大的愛國情懷,這種情懷是一般人學不來的,也是他獨有的。
曆史上比屈原更有才的人,比比皆是;比屈原更愛國的人,更是燦若繁星。可是像屈原這樣既有才又愛國的人,那就如同鳳毛麟角一般稀有了。
屈原是中華曆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是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家,開辟了“香草美人”的傳統,被譽為“辭賦之祖”和“中華詩祖”。其主要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以屈原作品為主體的《楚辭》是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之一,與《詩經》並稱“風騷”,對後世詩歌產生了深遠影響。
屈原為實現振興楚國的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國富兵強的局麵。
關於屈原此次變法的內容,《史記》和《戰國策》記載非常簡略,後人無法窺其全貌。
而從《離騷》和《九章》中可以得到一些信息:一是他的改革變法是受楚懷王之命的;二是“奉先功”,即繼承前輩革新家的遺業的;三是以“明法之嫌疑”,即建立新的法製為中心內容的;四是以國家富強為唯目的一次自上而下的變法運動。
隻是由於小人的掣肘,再加之楚國舊貴族的阻撓,屈原推行的變法最終歸於失敗。但是他從沒有氣餒過,時時想著為國出力,替君主分憂。無論屈原的境遇如何,他的愛國之情一直都沒變過。
所以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讚道:“屈原雖流放,眷顧楚國,係心懷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誌焉。”
劉勰在《文心雕龍·辨騷》中也寫道:“不有屈原,豈見《離騷》。驚才風逸,壯誌煙高。山川無極,情理實勞。金相玉式,豔溢錙毫。”
繼吳起之後,在楚國主張變法的政治家就是屈原。他是在楚國推行‘法治’的政治家,是一個黃老之學的傳播者。
他在文學方麵成就太大了,所以他的政治主張和哲學思想為他的文學成就所掩。
其實他的文學作品也都是以他的政治主張和哲學思想為內容的。他的文學作品之所以偉大,正是因為它有這樣的內容。
屈原在其詩歌中所體現出來的生命意識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方麵是時光飛逝、美人遲暮的時間緊迫感,另一方麵就是那冷峻的死亡意識。
麵對大自然的四季變換,能引發人們共通的時間意識和生命意識,文人對美人遲暮之感的抒發,代不乏人,曆久彌新。但是還沒有誰像屈原那樣麵對時間飛逝而產生緊迫甚至恐懼的感受。
屈原作為一個偉大的愛國者、愛國詩人為後世所景仰。他那深厚執著的愛國熱情,在政治鬥爭中堅持理想、寧死不屈、追求真理和對現實大膽批判的精神,給後世作家作出了示範。
屈原死後,當時的楚國社會不少人都不認可他,就像司馬遷說的“不容於世”。唯有宋玉卻為屈原寫悼辭,他是第一個為屈原寫悼辭的人。其辭曰:“夫君子之心也,修乎已不病乎人,晦其用不曜於眾,時來則應,物來則濟。應時而不謀己,濟物而不務功,是以惠無所歸,怨無所集。”
宋玉在悼辭中表達了對屈原的理解和惋惜。宋玉在辭賦上學習屈原,並且在屈原的基礎上對楚辭進行了發展,所以在當時人們將宋玉稱作是繼屈原以後最傑出的辭賦家。後世有人說宋玉是屈原的學生,好多人都讚同這個觀點。
宋人張詠有一首詩叫作《吊屈原》:“楚王不識聖人風,縱有英賢聲少通。可惜靈均好才術,一身空死亂離中。”為屈原叫屈,為其境遇感到惋惜。
宋祁更是在《屈原祠》一詩中寫道:“楚江南望見修門,靈鼓聲沈蕙卷樽。五日長蛟虛望祭,九關雕虎枉招魂。蘭苕獵翠淒寒露,楓葉搖丹嘯暝猿。賈誼揚生成感後,沈沙投閣兩銜冤。”
獨孤信想到那麽多古人評論屈原的話語,心想百年之後,世人如何評價自己?他更為糾結的是,那時候世上還有沒有人記得自己。
世人都是很健忘的,人從曆史中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人無法從曆史中學到任何教訓。人們總是習慣於遺忘已經過去的坎坷和委屈,把更多的精力用來記取眼前的快樂和未來也許會出現的曙光。這不但是感恩生活,更是讓自己過得好一點的方式。
人們由於疏忽大意,讓自己的心靈沉寂在了享樂和放棄責任之中。由於長期的疏忽大意、忽視真理,追隨私欲。漸漸地心靈的眼睛近視了,嚴重者還會“失明”。由此看不到真理,聽不到真理。
不是人們的記憶出了問題,問題是人們選擇性“健忘”。我們明明記住了自己想要一切,卻忘記了自己的責任。
因為人根本無法控製自己,有時候健忘是件好事,可以讓人忘記憂傷,有時候健忘是件壞事,讓人忘記重要的事情。
所以那些青史留名的人,最容易感動世人,讓無數的人為其人格所折服。曆史上那些民族英雄,那些偉大的人,之所以青史留名,不是因為他們成就了多麽偉大的事業,而是因為他們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盡了最大的努力。
他們中的很多人根本沒有成功地完成自己的事業,根本沒有實現自己的願望,但是他們的百折不撓盡人皆知,他們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震古爍今。
獨孤信一直在考慮成就一番事業,他的一生也多是步著郭靖的後塵,但是郭靖沒有完成的使命,他也沒有完成。他完全可以知難而退,過好自己的生活,可是他並沒有那麽做。他選擇迎難而上,越挫越勇。就算下一次努力迎來的還是失敗,他也毫不在意。
經曆的多了,對比的多了,遭受的挫折多了,獨孤信也就不那麽天真了,屈原之所以能夠成為人人敬仰的偉大的愛國詩人,那是因為他在詩歌中,傾注了偉大的愛國情懷,這種情懷是一般人學不來的,也是他獨有的。
曆史上比屈原更有才的人,比比皆是;比屈原更愛國的人,更是燦若繁星。可是像屈原這樣既有才又愛國的人,那就如同鳳毛麟角一般稀有了。
屈原是中華曆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是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家,開辟了“香草美人”的傳統,被譽為“辭賦之祖”和“中華詩祖”。其主要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以屈原作品為主體的《楚辭》是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之一,與《詩經》並稱“風騷”,對後世詩歌產生了深遠影響。
屈原為實現振興楚國的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國富兵強的局麵。
關於屈原此次變法的內容,《史記》和《戰國策》記載非常簡略,後人無法窺其全貌。
而從《離騷》和《九章》中可以得到一些信息:一是他的改革變法是受楚懷王之命的;二是“奉先功”,即繼承前輩革新家的遺業的;三是以“明法之嫌疑”,即建立新的法製為中心內容的;四是以國家富強為唯目的一次自上而下的變法運動。
隻是由於小人的掣肘,再加之楚國舊貴族的阻撓,屈原推行的變法最終歸於失敗。但是他從沒有氣餒過,時時想著為國出力,替君主分憂。無論屈原的境遇如何,他的愛國之情一直都沒變過。
所以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讚道:“屈原雖流放,眷顧楚國,係心懷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誌焉。”
劉勰在《文心雕龍·辨騷》中也寫道:“不有屈原,豈見《離騷》。驚才風逸,壯誌煙高。山川無極,情理實勞。金相玉式,豔溢錙毫。”
繼吳起之後,在楚國主張變法的政治家就是屈原。他是在楚國推行‘法治’的政治家,是一個黃老之學的傳播者。
他在文學方麵成就太大了,所以他的政治主張和哲學思想為他的文學成就所掩。
其實他的文學作品也都是以他的政治主張和哲學思想為內容的。他的文學作品之所以偉大,正是因為它有這樣的內容。
屈原在其詩歌中所體現出來的生命意識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方麵是時光飛逝、美人遲暮的時間緊迫感,另一方麵就是那冷峻的死亡意識。
麵對大自然的四季變換,能引發人們共通的時間意識和生命意識,文人對美人遲暮之感的抒發,代不乏人,曆久彌新。但是還沒有誰像屈原那樣麵對時間飛逝而產生緊迫甚至恐懼的感受。
屈原作為一個偉大的愛國者、愛國詩人為後世所景仰。他那深厚執著的愛國熱情,在政治鬥爭中堅持理想、寧死不屈、追求真理和對現實大膽批判的精神,給後世作家作出了示範。
屈原死後,當時的楚國社會不少人都不認可他,就像司馬遷說的“不容於世”。唯有宋玉卻為屈原寫悼辭,他是第一個為屈原寫悼辭的人。其辭曰:“夫君子之心也,修乎已不病乎人,晦其用不曜於眾,時來則應,物來則濟。應時而不謀己,濟物而不務功,是以惠無所歸,怨無所集。”
宋玉在悼辭中表達了對屈原的理解和惋惜。宋玉在辭賦上學習屈原,並且在屈原的基礎上對楚辭進行了發展,所以在當時人們將宋玉稱作是繼屈原以後最傑出的辭賦家。後世有人說宋玉是屈原的學生,好多人都讚同這個觀點。
宋人張詠有一首詩叫作《吊屈原》:“楚王不識聖人風,縱有英賢聲少通。可惜靈均好才術,一身空死亂離中。”為屈原叫屈,為其境遇感到惋惜。
宋祁更是在《屈原祠》一詩中寫道:“楚江南望見修門,靈鼓聲沈蕙卷樽。五日長蛟虛望祭,九關雕虎枉招魂。蘭苕獵翠淒寒露,楓葉搖丹嘯暝猿。賈誼揚生成感後,沈沙投閣兩銜冤。”
獨孤信想到那麽多古人評論屈原的話語,心想百年之後,世人如何評價自己?他更為糾結的是,那時候世上還有沒有人記得自己。
世人都是很健忘的,人從曆史中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人無法從曆史中學到任何教訓。人們總是習慣於遺忘已經過去的坎坷和委屈,把更多的精力用來記取眼前的快樂和未來也許會出現的曙光。這不但是感恩生活,更是讓自己過得好一點的方式。
人們由於疏忽大意,讓自己的心靈沉寂在了享樂和放棄責任之中。由於長期的疏忽大意、忽視真理,追隨私欲。漸漸地心靈的眼睛近視了,嚴重者還會“失明”。由此看不到真理,聽不到真理。
不是人們的記憶出了問題,問題是人們選擇性“健忘”。我們明明記住了自己想要一切,卻忘記了自己的責任。
因為人根本無法控製自己,有時候健忘是件好事,可以讓人忘記憂傷,有時候健忘是件壞事,讓人忘記重要的事情。
所以那些青史留名的人,最容易感動世人,讓無數的人為其人格所折服。曆史上那些民族英雄,那些偉大的人,之所以青史留名,不是因為他們成就了多麽偉大的事業,而是因為他們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盡了最大的努力。
他們中的很多人根本沒有成功地完成自己的事業,根本沒有實現自己的願望,但是他們的百折不撓盡人皆知,他們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震古爍今。
獨孤信一直在考慮成就一番事業,他的一生也多是步著郭靖的後塵,但是郭靖沒有完成的使命,他也沒有完成。他完全可以知難而退,過好自己的生活,可是他並沒有那麽做。他選擇迎難而上,越挫越勇。就算下一次努力迎來的還是失敗,他也毫不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