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六章 皇室醜聞
抄家流放?王妃她富可敵國 作者:歲歲安瀾悠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二十二年前,北戎第一次入侵南陵,當時白上國也趁機而入。
那一戰,世人隻知是叛臣衡弘博麵對兩國夾擊,帶雲州投敵,而大開側門,令白上國繞過防線,進而致天塹關十萬兵民被屠。
可他們從不知,這是一次被掩蓋的皇室醜聞。
當年,太上皇還在位時,前聖尚為太子。
太子迎娶了謝玄父親的姐姐為太子妃。
這本是皇家為鞏固邊境的必然之舉。
可是南陵自始皇開始,就對手握兵權的武將深為忌憚,甚至到了打壓的程度。
太子雖然有太子妃娘家鼎力支持,得以坐穩太子之位,但太上皇卻不想太早放權。
而太子的劉側妃看準此事,為爭世子之位,竟然密謀勾結奸臣,也就是汪永壽之父,那位專權自恃的樞密院事,汪桓旗。
他多次進讒言,稱謝玄祖父盤踞邊關已久,世人隻知麒麟軍,不知聖恩,恐將來生出不臣之心,進言讓謝玄之父為質於舊都。
而也就是此時,太上皇與太上皇後之幺女姝華公主,愛慕上了謝玄之父。
當時局勢不明,武將多為主戰,文臣多以汪桓旗一派主和。
當時邊境不穩,謝玄之父歸心似箭。
是姝華公主看出端倪,欲聯姻下嫁謝家,讓謝玄之父身居駙馬之職。
一來解其兵權,解除太上皇憂慮,放謝玄之父歸家。
二來,當時北戎南下,太上皇後唯恐戰事不利,姝華公主嫁往北戎野蠻之地和親。
那時,謝玄之父已經跟邊關大將之女議親。
這道聖旨一下,謝玄以有親事為由,想推辭賜婚。
奈何太上皇想拿掉謝家多年在邊關守疆的日益驕固的兵權,執意令其退婚……
當年謝玄之父也曾拿出祖上的這塊免死金牌,想要抗旨不尊。
但太上皇一句,公主屈尊下嫁,難不成讓你迎娶公主,比賜死還難?
究竟是舍不下兵權,還是有不臣之心?
謝玄之父本就以身為質,身不由已,壓的他不得不娶。
之後,二人在舊都大婚,有了謝玄……
後來,北戎連破數關,揮師南下,白上國果然乘勢起兵,進犯自顧不暇的南陵。
謝玄請兵出征,太上皇允準。
哪知這一去,就不再迴來。
太子娶了謝家嫡長女,而太子之妹,又嫁給謝家嫡子。
如今緊密的聯係,怎能不叫劉側妃著急。
為爭奪世子之位,也就是將來的太子之位,其與奸臣汪桓旗不惜構陷汙蔑麒麟軍。
言稱麒麟軍隻能由謝家人帶領,才能打贏白上國,守住南陵江山基業。
這種言論,讓太上皇更加忌憚已返家,無人為質的謝家一族。
這之後,就有了拖延糧草和援軍之事。
本以為,也隻是打壓謝氏一族在邊疆的囂張氣焰。
可哪知,發生了雲州衡弘博投敵一事。
這才有了,之後的白上國,屠殺十萬兵民之事。
所以,這樁皇家醜聞,悄然埋下隱患。
而當年姝華公主並不知此事,太上皇為順利接管邊境,才追封謝玄之父為王。
麒麟軍兵權,也就順理成章為皇室血脈所有。
直至七年後,北戎再次舉兵,直指舊都。
倉皇之下,太上皇倉促將皇位禪讓給太子,就是至今也被俘在北戎的前聖。
而太子之位,傳給了聯姻太子的謝家嫡長女之子,也就是當時的世子。
大局已定,劉側妃即便再不甘心,也無法撼動。
而此事,便由當時剛繼承皇位為聖的皇後,謝家嫡長女揭發。
可卻是君心難測……
新帝剛登基不久,羽翼未豐,加之性格懦弱,根本不敢與太上皇對質。
即便有皇後暗中拿下的,參與此事,曾為汪桓旗謀臣的裴子石作證,也無濟於事。
隻以證據不足,兩人之間有嫌隙為由,言稱誣告。
那時姝華公主得知此事,親自返都質問其父,也就是退位讓賢的太上皇。
被以朝中文臣武將不和,南陵內憂外患,若查究此事,會引軍中嘩變為由搪塞。
最終,隻將汪桓旗以其他罪名處死,其家人逐出舊都草率了結。
此樁由爭奪世子之位的皇家醜聞,就此被徹底掩埋。
姝華公主雖是為保謝家下嫁,但若當時謝玄之父娶了雲州大將的女兒,也許不會……
為此,姝華公主帶發修行,守在關外謝玄之父戰死之地。
而謝家嫡長女,當時的皇後,一氣之下也去了庵中。
也許執念太深,過於放不下此事,沒多久,就崩逝了。
皇家本就薄情,登上帝位的前聖,為求保住自身和帝位,全然不顧發妻之怨……
竟在病弱太子去後不久,就將劉側妃之子抬上太子之位。
好在蒼天有眼,母憑子貴,被封繼後的劉側妃,與太子在北戎入侵時,皆被虜獲。
如今正在敵國為奴為婢,償還罪孽呢!
蘇老太爺聽到此處,心中激憤化為悲涼。
鐵骨錚錚的麒麟軍,竟然是被他們用性命守護的君王猜忌之心所害……
這讓他怎能不羞愧。
明明有申冤的機會,卻被他教授出來的帝王為保皇位而就此徹底掩蓋下去……
這怎能令他不痛心入骨!
與這邊關數萬將士的血淚相比,他的那點沉冤,又何足道之?
隻可惜,在揭發之前,蘇老太爺為保下被太上皇從南疆調派的張老將軍,戰事失利一事,而被貶謫外地,並不知此事。
那時北戎進發,南陵上層畏懼七年前的慘敗的一戰,正是士氣低迷之時。
莫說謝家老將軍在世,就是開國大將軍,也無法力挽狂瀾。
不得不說,張老將軍的調動,也是源於帝王的猜忌之心。
不希望固守邊關的大將,盤踞地方經年,割據稱王。
張老將軍不熟北戎用兵之法,初捷未勝,也是常理之中。
蘇老太爺心中未免唏噓。
沒有想到,那時的忠職之言,竟然有了流放之途的謝玄一路相助。
“雖然如今罪魁都已得報,但麒麟軍的冤情並未大白天下。”謝玄目光沉幽,“汪永壽是汪桓旗之子,必定會阻撓麒麟軍沉冤昭雪。”
蘇老太爺微微怔住……
汪永壽代跪稱臣,與秦祁二人狼狽為奸。
如果謝玄所言不虛,那汪永壽被驅逐出舊都,又如何會成為當今聖上的肱骨之臣?
是否當年並非世子之位之爭,而是太子之爭?
要知太上皇身體康健,加之太子是正統太上皇後所出,又有麒麟軍擁護。
當時的世子,怎麽看也比劉側妃之子更有輔佐價值。
汪永壽身為樞密院事,又怎會被小小劉側妃說動,進而布下如此大局?
若非七年後北戎第二次劍指舊都,太上皇為避身後背負滅國罵名,倉促禪位。
這皇位,落不落得到為人懦弱的前聖手中,仍未可知呢……
室內,歸於一片晦暗。
那一戰,世人隻知是叛臣衡弘博麵對兩國夾擊,帶雲州投敵,而大開側門,令白上國繞過防線,進而致天塹關十萬兵民被屠。
可他們從不知,這是一次被掩蓋的皇室醜聞。
當年,太上皇還在位時,前聖尚為太子。
太子迎娶了謝玄父親的姐姐為太子妃。
這本是皇家為鞏固邊境的必然之舉。
可是南陵自始皇開始,就對手握兵權的武將深為忌憚,甚至到了打壓的程度。
太子雖然有太子妃娘家鼎力支持,得以坐穩太子之位,但太上皇卻不想太早放權。
而太子的劉側妃看準此事,為爭世子之位,竟然密謀勾結奸臣,也就是汪永壽之父,那位專權自恃的樞密院事,汪桓旗。
他多次進讒言,稱謝玄祖父盤踞邊關已久,世人隻知麒麟軍,不知聖恩,恐將來生出不臣之心,進言讓謝玄之父為質於舊都。
而也就是此時,太上皇與太上皇後之幺女姝華公主,愛慕上了謝玄之父。
當時局勢不明,武將多為主戰,文臣多以汪桓旗一派主和。
當時邊境不穩,謝玄之父歸心似箭。
是姝華公主看出端倪,欲聯姻下嫁謝家,讓謝玄之父身居駙馬之職。
一來解其兵權,解除太上皇憂慮,放謝玄之父歸家。
二來,當時北戎南下,太上皇後唯恐戰事不利,姝華公主嫁往北戎野蠻之地和親。
那時,謝玄之父已經跟邊關大將之女議親。
這道聖旨一下,謝玄以有親事為由,想推辭賜婚。
奈何太上皇想拿掉謝家多年在邊關守疆的日益驕固的兵權,執意令其退婚……
當年謝玄之父也曾拿出祖上的這塊免死金牌,想要抗旨不尊。
但太上皇一句,公主屈尊下嫁,難不成讓你迎娶公主,比賜死還難?
究竟是舍不下兵權,還是有不臣之心?
謝玄之父本就以身為質,身不由已,壓的他不得不娶。
之後,二人在舊都大婚,有了謝玄……
後來,北戎連破數關,揮師南下,白上國果然乘勢起兵,進犯自顧不暇的南陵。
謝玄請兵出征,太上皇允準。
哪知這一去,就不再迴來。
太子娶了謝家嫡長女,而太子之妹,又嫁給謝家嫡子。
如今緊密的聯係,怎能不叫劉側妃著急。
為爭奪世子之位,也就是將來的太子之位,其與奸臣汪桓旗不惜構陷汙蔑麒麟軍。
言稱麒麟軍隻能由謝家人帶領,才能打贏白上國,守住南陵江山基業。
這種言論,讓太上皇更加忌憚已返家,無人為質的謝家一族。
這之後,就有了拖延糧草和援軍之事。
本以為,也隻是打壓謝氏一族在邊疆的囂張氣焰。
可哪知,發生了雲州衡弘博投敵一事。
這才有了,之後的白上國,屠殺十萬兵民之事。
所以,這樁皇家醜聞,悄然埋下隱患。
而當年姝華公主並不知此事,太上皇為順利接管邊境,才追封謝玄之父為王。
麒麟軍兵權,也就順理成章為皇室血脈所有。
直至七年後,北戎再次舉兵,直指舊都。
倉皇之下,太上皇倉促將皇位禪讓給太子,就是至今也被俘在北戎的前聖。
而太子之位,傳給了聯姻太子的謝家嫡長女之子,也就是當時的世子。
大局已定,劉側妃即便再不甘心,也無法撼動。
而此事,便由當時剛繼承皇位為聖的皇後,謝家嫡長女揭發。
可卻是君心難測……
新帝剛登基不久,羽翼未豐,加之性格懦弱,根本不敢與太上皇對質。
即便有皇後暗中拿下的,參與此事,曾為汪桓旗謀臣的裴子石作證,也無濟於事。
隻以證據不足,兩人之間有嫌隙為由,言稱誣告。
那時姝華公主得知此事,親自返都質問其父,也就是退位讓賢的太上皇。
被以朝中文臣武將不和,南陵內憂外患,若查究此事,會引軍中嘩變為由搪塞。
最終,隻將汪桓旗以其他罪名處死,其家人逐出舊都草率了結。
此樁由爭奪世子之位的皇家醜聞,就此被徹底掩埋。
姝華公主雖是為保謝家下嫁,但若當時謝玄之父娶了雲州大將的女兒,也許不會……
為此,姝華公主帶發修行,守在關外謝玄之父戰死之地。
而謝家嫡長女,當時的皇後,一氣之下也去了庵中。
也許執念太深,過於放不下此事,沒多久,就崩逝了。
皇家本就薄情,登上帝位的前聖,為求保住自身和帝位,全然不顧發妻之怨……
竟在病弱太子去後不久,就將劉側妃之子抬上太子之位。
好在蒼天有眼,母憑子貴,被封繼後的劉側妃,與太子在北戎入侵時,皆被虜獲。
如今正在敵國為奴為婢,償還罪孽呢!
蘇老太爺聽到此處,心中激憤化為悲涼。
鐵骨錚錚的麒麟軍,竟然是被他們用性命守護的君王猜忌之心所害……
這讓他怎能不羞愧。
明明有申冤的機會,卻被他教授出來的帝王為保皇位而就此徹底掩蓋下去……
這怎能令他不痛心入骨!
與這邊關數萬將士的血淚相比,他的那點沉冤,又何足道之?
隻可惜,在揭發之前,蘇老太爺為保下被太上皇從南疆調派的張老將軍,戰事失利一事,而被貶謫外地,並不知此事。
那時北戎進發,南陵上層畏懼七年前的慘敗的一戰,正是士氣低迷之時。
莫說謝家老將軍在世,就是開國大將軍,也無法力挽狂瀾。
不得不說,張老將軍的調動,也是源於帝王的猜忌之心。
不希望固守邊關的大將,盤踞地方經年,割據稱王。
張老將軍不熟北戎用兵之法,初捷未勝,也是常理之中。
蘇老太爺心中未免唏噓。
沒有想到,那時的忠職之言,竟然有了流放之途的謝玄一路相助。
“雖然如今罪魁都已得報,但麒麟軍的冤情並未大白天下。”謝玄目光沉幽,“汪永壽是汪桓旗之子,必定會阻撓麒麟軍沉冤昭雪。”
蘇老太爺微微怔住……
汪永壽代跪稱臣,與秦祁二人狼狽為奸。
如果謝玄所言不虛,那汪永壽被驅逐出舊都,又如何會成為當今聖上的肱骨之臣?
是否當年並非世子之位之爭,而是太子之爭?
要知太上皇身體康健,加之太子是正統太上皇後所出,又有麒麟軍擁護。
當時的世子,怎麽看也比劉側妃之子更有輔佐價值。
汪永壽身為樞密院事,又怎會被小小劉側妃說動,進而布下如此大局?
若非七年後北戎第二次劍指舊都,太上皇為避身後背負滅國罵名,倉促禪位。
這皇位,落不落得到為人懦弱的前聖手中,仍未可知呢……
室內,歸於一片晦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