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3章 替父出征
穿唐記:太子的逆風翻盤 作者:90後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聽著李靖的話,李世民瞬間止住了笑。
李靖是一個非常合適的人選,不管是指揮能力還是統軍能力,都是很優秀的。
可.....李世民其實想禦駕親征。
消滅突厥這一仗,如果不能禦駕親征,不能消除內心的仇恨,渭水之盟的恥辱。
李承乾發現李世民的異樣,生怕李世民多心,上前拱手道:“父皇,李師戰場經驗豐富,非常適合做此時出征的主帥,有李師出馬,絕對能夠凱旋而歸。”
周圍的大臣們也是紛紛頷首,覺得有李靖出馬,確實勝算更高。
既然阻止不了陛下和太子,那隻能挑選一個適合的主帥。
“臣附議。”
由裴寂等人帶頭,房玄齡和杜如晦也是一樣拱手上前。
李世民看著一眾大臣拱手同意,他臉色很不好看。
其實李承乾多心了,李世民覺得提防李靖是從突厥迴來之後,因為功勞實在是太大了。
這一次,李世民猶豫是想自己出征。
想了想,他試探的開口:“這次朕要禦駕出征。”
什麽?
大家都懷疑自己聽錯了。
陛下要禦駕親征?
房玄齡第一個站出來反對:“陛下,萬萬不可啊。”
“是啊,陛下,身為一國之君,怎能深陷戰場,萬萬不可啊。”杜如晦也在一旁附和。
很快三省六部的官員都紛紛的上前阻止。
李世民臉色更難看了。
一國之君怎麽就不能禦駕親征了?
“陛下,國不能一日無君啊。”裴寂也是在極力勸阻。
雖然是老臣派,效忠的是李淵,可裴寂還是心係大唐的。
誰都不想大唐在陷入混亂之中。
安穩日子,他們還沒有過夠呢。
李承乾明白了李世民的意思,在大臣們紛紛阻止後,他站了出來拱手道:“父皇,貞觀剛穩,不宜受波折。父皇乃是定海神針,一旦定海神針不在長安,朝堂會如何混亂,難以想象。”
“如若父皇是為了報渭水之恥,兒臣願為父皇分擔,替父出征。由李師為主帥,兒臣為監軍,共同討伐突厥。”
替父出征?
官員們也是一愣。
李世民則是聽懂了李承乾的話。
貞觀剛穩,暗示著長安城還有一個太上皇,他要是禦駕親征的話,太上皇要是惦記皇位......
後麵他都不敢想象。
深深歎了口氣,自己不能出征總是有些遺憾,李世民目視一直彎著腰的李承乾。
讓太子替父出征?
不是不可以,隻是李承乾才十歲,還是太小了。
“此事,再議。”李世民見自己沒希望出征突厥,也不想讓太子去,又找不到很好拒絕的理由,起身道:“六部先準備大軍出征的事宜,由代國公為主帥,其他人選待定。”
說著,就讓三省六部的人都離開了。
“太子留下。”李世民看著李承乾的背影,還是喊了一聲。
官員們看了眼李承乾,知道李世民留下李承乾是為了詢問出征一事。
隻要李世民不禦駕親征,什麽都好說。
至於太子......大部分的官員並不在意這些。何況自古太子出征也不在少數,不管是隱太子李建成,又或者更久之前的太子,都是有替父出征的先例。
賺點軍功罷了,未來登基也能更好的壓製武將。
等官員們都離開了,整個甘露殿就剩下了李世民、李承乾和張阿難之後,李世民這才開口問道:“你真的要出征?”
“是。”李承乾迴答的很堅定。
李世民眼神忽然有一瞬間的迷離,看著李承乾似乎想到了自己十歲的時候,也開始習武,十三歲入伍,十六歲就領軍解救隋煬帝。
征戰沙場十幾載,這才坐上了皇位。
他並不反對自己的兒子領軍,隻是總有些不舍。
這時的李世民很矛盾。
因為他忌憚太子,眼見太子的勢力在朝堂越來越大,生怕李淵的話應驗。
可又特別希望太子是一位明君,能夠繼承大統。
李承乾不知道李世民在想什麽,但也知道李世民在懷疑自己,如果自己不打消這份懷疑,恐怕很難領兵出征,也很難進行下一步的計劃。
“父皇,兒臣永遠是兒臣,在兒臣心裏太子也是臣子,為君上分憂是份內之事。”李承乾說著,立馬露出了一副苦澀的表情道:“兒臣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大唐,為了父皇,為了百姓。雖然有很多地方逾越了,不合祖製,但哪一個朝代是守著族製強大的?”
“始皇帝嬴政難道不是借助了商鞅變法強大起來的秦國一統的六國嗎?”
“漢武帝難道不是實行了推恩令,改變了漢高祖的諸侯製度,設立刺史製度才加強了對地方的管控嗎?”
“要是遵循祖製,始皇帝嬴政能一統六國?漢武帝能夠驅逐匈奴,擴充了大漢版圖成為千古一帝嗎?”
這話對李世民的觸動很大。
父子兩人很少這樣交流,以前李世民出征在外,很少管束這個長子,所以每次見麵的時候基本上都是像公事一般的詢問。
除了課業之外,大部分都是由長孫皇後管教的。
可李承乾也是他第一個看著出生的孩子,出生除了奶娘,第一個抱李承乾的也是他這個父親。
十年了,不知不覺自己的長子長大了。
能夠為父分憂了。
他還在懷疑什麽?
李承乾不知道李世民內心的想法,繼續說道:“兒臣想要輔佐父皇成為千古一帝,所以改製變法是必須走的。先人設定的規矩不可能適應百年千年,曆史在改變,我們所設立的規矩也需要一一改變,順應時勢而已。”
“父皇便做的事,兒臣替父皇做。父皇遇到的困難,兒臣願為父皇解決。父皇不好禦駕親征,那兒臣便替父出征。”
這話深深感動了旁邊的張阿難。
伺候在李世民身邊這麽久,張阿難非常清楚,李世民是非常看重親情的。
如果在這個時候配上一首曲子,絕對能夠千古流傳。
李世民也是非常感動,眼眶微紅:“好,太子為朕分憂,乃是孝心可嘉。出征一事,還需要一段時日,朕雖不反對你替父出征,但這件事還需要詢問你母後才能定奪。”
哪怕是感動,李世民也沒有昏了頭。
要是自己答應李承乾,恐怕未來日子可就不好過了。
李靖是一個非常合適的人選,不管是指揮能力還是統軍能力,都是很優秀的。
可.....李世民其實想禦駕親征。
消滅突厥這一仗,如果不能禦駕親征,不能消除內心的仇恨,渭水之盟的恥辱。
李承乾發現李世民的異樣,生怕李世民多心,上前拱手道:“父皇,李師戰場經驗豐富,非常適合做此時出征的主帥,有李師出馬,絕對能夠凱旋而歸。”
周圍的大臣們也是紛紛頷首,覺得有李靖出馬,確實勝算更高。
既然阻止不了陛下和太子,那隻能挑選一個適合的主帥。
“臣附議。”
由裴寂等人帶頭,房玄齡和杜如晦也是一樣拱手上前。
李世民看著一眾大臣拱手同意,他臉色很不好看。
其實李承乾多心了,李世民覺得提防李靖是從突厥迴來之後,因為功勞實在是太大了。
這一次,李世民猶豫是想自己出征。
想了想,他試探的開口:“這次朕要禦駕出征。”
什麽?
大家都懷疑自己聽錯了。
陛下要禦駕親征?
房玄齡第一個站出來反對:“陛下,萬萬不可啊。”
“是啊,陛下,身為一國之君,怎能深陷戰場,萬萬不可啊。”杜如晦也在一旁附和。
很快三省六部的官員都紛紛的上前阻止。
李世民臉色更難看了。
一國之君怎麽就不能禦駕親征了?
“陛下,國不能一日無君啊。”裴寂也是在極力勸阻。
雖然是老臣派,效忠的是李淵,可裴寂還是心係大唐的。
誰都不想大唐在陷入混亂之中。
安穩日子,他們還沒有過夠呢。
李承乾明白了李世民的意思,在大臣們紛紛阻止後,他站了出來拱手道:“父皇,貞觀剛穩,不宜受波折。父皇乃是定海神針,一旦定海神針不在長安,朝堂會如何混亂,難以想象。”
“如若父皇是為了報渭水之恥,兒臣願為父皇分擔,替父出征。由李師為主帥,兒臣為監軍,共同討伐突厥。”
替父出征?
官員們也是一愣。
李世民則是聽懂了李承乾的話。
貞觀剛穩,暗示著長安城還有一個太上皇,他要是禦駕親征的話,太上皇要是惦記皇位......
後麵他都不敢想象。
深深歎了口氣,自己不能出征總是有些遺憾,李世民目視一直彎著腰的李承乾。
讓太子替父出征?
不是不可以,隻是李承乾才十歲,還是太小了。
“此事,再議。”李世民見自己沒希望出征突厥,也不想讓太子去,又找不到很好拒絕的理由,起身道:“六部先準備大軍出征的事宜,由代國公為主帥,其他人選待定。”
說著,就讓三省六部的人都離開了。
“太子留下。”李世民看著李承乾的背影,還是喊了一聲。
官員們看了眼李承乾,知道李世民留下李承乾是為了詢問出征一事。
隻要李世民不禦駕親征,什麽都好說。
至於太子......大部分的官員並不在意這些。何況自古太子出征也不在少數,不管是隱太子李建成,又或者更久之前的太子,都是有替父出征的先例。
賺點軍功罷了,未來登基也能更好的壓製武將。
等官員們都離開了,整個甘露殿就剩下了李世民、李承乾和張阿難之後,李世民這才開口問道:“你真的要出征?”
“是。”李承乾迴答的很堅定。
李世民眼神忽然有一瞬間的迷離,看著李承乾似乎想到了自己十歲的時候,也開始習武,十三歲入伍,十六歲就領軍解救隋煬帝。
征戰沙場十幾載,這才坐上了皇位。
他並不反對自己的兒子領軍,隻是總有些不舍。
這時的李世民很矛盾。
因為他忌憚太子,眼見太子的勢力在朝堂越來越大,生怕李淵的話應驗。
可又特別希望太子是一位明君,能夠繼承大統。
李承乾不知道李世民在想什麽,但也知道李世民在懷疑自己,如果自己不打消這份懷疑,恐怕很難領兵出征,也很難進行下一步的計劃。
“父皇,兒臣永遠是兒臣,在兒臣心裏太子也是臣子,為君上分憂是份內之事。”李承乾說著,立馬露出了一副苦澀的表情道:“兒臣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大唐,為了父皇,為了百姓。雖然有很多地方逾越了,不合祖製,但哪一個朝代是守著族製強大的?”
“始皇帝嬴政難道不是借助了商鞅變法強大起來的秦國一統的六國嗎?”
“漢武帝難道不是實行了推恩令,改變了漢高祖的諸侯製度,設立刺史製度才加強了對地方的管控嗎?”
“要是遵循祖製,始皇帝嬴政能一統六國?漢武帝能夠驅逐匈奴,擴充了大漢版圖成為千古一帝嗎?”
這話對李世民的觸動很大。
父子兩人很少這樣交流,以前李世民出征在外,很少管束這個長子,所以每次見麵的時候基本上都是像公事一般的詢問。
除了課業之外,大部分都是由長孫皇後管教的。
可李承乾也是他第一個看著出生的孩子,出生除了奶娘,第一個抱李承乾的也是他這個父親。
十年了,不知不覺自己的長子長大了。
能夠為父分憂了。
他還在懷疑什麽?
李承乾不知道李世民內心的想法,繼續說道:“兒臣想要輔佐父皇成為千古一帝,所以改製變法是必須走的。先人設定的規矩不可能適應百年千年,曆史在改變,我們所設立的規矩也需要一一改變,順應時勢而已。”
“父皇便做的事,兒臣替父皇做。父皇遇到的困難,兒臣願為父皇解決。父皇不好禦駕親征,那兒臣便替父出征。”
這話深深感動了旁邊的張阿難。
伺候在李世民身邊這麽久,張阿難非常清楚,李世民是非常看重親情的。
如果在這個時候配上一首曲子,絕對能夠千古流傳。
李世民也是非常感動,眼眶微紅:“好,太子為朕分憂,乃是孝心可嘉。出征一事,還需要一段時日,朕雖不反對你替父出征,但這件事還需要詢問你母後才能定奪。”
哪怕是感動,李世民也沒有昏了頭。
要是自己答應李承乾,恐怕未來日子可就不好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