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孤不是商賈
穿唐記:太子的逆風翻盤 作者:90後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南崖村。
李承乾到的時候,已經是落日夕陽了。
看著已經一個月沒來的南崖村麵貌又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的內心也是激蕩澎湃。
“殿下,這就是南崖村?”王泉連忙問道。
這雖然是第二次來,但跟第一次的景象完全不同。
似乎大了許多。
旁邊也是多了很多的茅草房。
李承乾微微頷首,拍了拍王泉的胳膊道:“以後你就留在這裏,跟陳管家一起幫孤管理好南崖村。”
“啊?”王泉沒明白李承乾是什麽意思。
是他理解的那樣嗎?
就是他以後都留在南崖村了?
那怎麽行?
李承乾沒有理會王泉的驚訝,而是被侍衛攙扶下馬車,看著如火如荼忙碌的南崖村,雙手負背的就往裏走 。
“殿下好。”
“殿下,您來啦。”
“殿下,您終於來了。”
。。。。。。
一路上碰見李承乾的南崖村百姓,紛紛跟他打招唿。
非常的隨意。
這把王泉看傻眼了,心裏指責他們對太子殿下竟然如此不敬。
衛規在旁邊看王泉一副咬牙切齒的樣子,微笑的解釋道:“這都是殿下吩咐的,見他無需跪拜行禮,隻要像鄉親們一樣,打打招唿就行了。”
“主要是不耽誤大家的工作。”
“是這樣嗎?”王泉疑惑的問道。
臉上雖然寫滿了疑惑,但心裏還是相信了。
這就很太子風格了。
對於禮儀什麽的,一向都是能免則免。
不止讓下屬免了,他都自己都想免了,可無可奈何,禮儀這種東西傳承了千年,可不是他一個太子說免則免的。
忽然,李承乾站在了一處小坡上,指了指新建起來的一排茅草屋道:
“這就是安置受難百姓的地方嗎?”
衛規看了眼,隨後拱手道:“迴殿下,是的。”
雖然李承乾沒來,可衛規卻是來的非常勤快。
沒別的,都是傳達一些李承乾的命令。
李承乾微微蹙眉,看了眼天際道:“天冷了,這些茅草屋恐怕不夠啊。”
“殿下,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已經分了一批人去建造孤兒院和學堂了,至於受難的百姓暫時隻能安置在這樣的茅草屋之中。”衛規也是為難的很。
生怕李承乾責怪他,辦事不力。
李承乾迴過頭,看了眼工坊那邊。
產業越來越大,工坊表麵擴大了,可實際的房子根本沒有多多少。
很多都開始露天工作了。
“去把陳管家叫過來。”
“是。”衛規領命,馬上便去了。
王泉則是厚著臉龐道:“殿下,天冷了,我們還是先進屋吧?”
不得不說,噓寒問暖的還得是這些內侍。
跟在李承乾身邊的這些侍衛從來不會考慮這些問題。
李承乾瞥了眼王泉,不為所動, 依舊站在原地不知道思考著什麽。
沒過多久,陳管家便匆匆的趕了過來。
“拜見太子殿下。”
李承乾擺了擺手道:“陳管家,這建房子的速度要加快啊。天氣越來越冷,難民們如果繼續住這樣的茅草屋,肯定是不行的。”
聞言的陳管家也是滿臉苦澀。
“殿下,能幹重活的都已經安排上去了,現在他們一日幹七八個時辰,都加倍給工錢了,前些日子還有兩人堅持不住都病倒了。”
李承乾眉頭皺的更緊了。
如果繼續施加壓力,受苦的恐怕還是這些難民。
指了指工坊那邊:“現在工坊那邊能不能再抽調一些人手出來?”
“這......殿下,工坊現在已經是最少人手了,如果再抽調一部分人手出來的話,那些商戶們的單子就交不出來了。”陳管家也是為這事頭疼。
看著來了幾萬難民。
除去孩子和老人,實際能幹活的不足六七千人。
這六七千人要造孤兒院和學堂,還要造難民的房子,哪造的過來嘛。
李承乾不再詢問。
現在科技跟不上,不像後世大型的挖掘機,造一個容納萬人的醫院隻需要半個月的時間。
就兩三萬的難民,哪怕擠一擠,恐怕沒有半年時間,安置工作都做不完。
這期間,李承乾還要給工錢,出糧食。
“殿下,其實還有一個辦法。”陳管家拱手道。
李承乾挑挑眉:“哦?”
他都沒有想到辦法,陳管家竟然有辦法。
古人的智慧果然不同凡響啊。
“你說說看。”
陳管家馬上說道:“茅草屋不禦寒,那是因為透風。如果我們能夠找到不透風的材料,而且還簡單的話,是不是就不需要如此著急的造房子了?”
“殿下,現在南崖村的工坊每日生產的利潤,幾乎都發了工錢,利潤所剩不多。”
“目前已經養了四五萬人,按照殿下的方式,未來可能十萬人都抵不住。”
“如果再大麵積造房子的話,恐怕會虧本啊。”
虧本?
王泉和衛規聽見這兩個字,有些不可思議。
眾所周知聚寶盆商行日進鬥金。
怎麽到陳管家這裏會虧錢呢?
兩人第一個想法便是陳管家貪汙了。
被兩道視線虎視眈眈的盯著,陳管家憋屈的不行。
“我......我說的可是實話啊。”
李承乾擺擺手,並未在意陳管家話中的真實性。
就算沒有看賬目,他也知道,就算聚寶盆商行在賺錢,未來工人越來越多,單靠聚寶盆商行肯定是不行的。
對於普通人而言,聚寶盆商行日進鬥金。
但對於一家容納十萬人的工廠而言,聚寶盆商行始終隻是一間鋪子而已。
還需要提高整個大唐的消費能力。
個人消費能力提升了,百姓願意花錢了,那些經銷商東西才賣的出去,工坊才能夠增加生產。
“陳管家說的沒錯,目前隻能這樣辦了。”
李承乾看了眼後山的方向,忽然問道:“陳管家,後山的那些煤挖的如何了?”
煤?
“對對對,還有煤。”陳管家一拍腦門道:“因為長安大牢沒建建好,但是煤礦已經在采集了。采集的數量不是很多,但也足夠南崖村使用了。”
“還有煤爐,已經打造了兩千個左右,供應南崖村肯定沒問題。”
兩千個?
李承乾抿著唇,和他的預計實在差的太大了。
不過也不怪陳管家。
畢竟長安大牢到現在沒有建好,是缺少人的原因,挖煤什麽都要人。
而難民一事,恐怕事情更多了,人手也更缺了。
“衛規。”李承乾喊道。
衛規立刻拱手道:“臣在。”
“孤現在命你,去長安城所有的鐵匠鋪,讓他們立刻打造煤爐,越多越好。”李承乾說完之後,指著陳管家道:“陳管家,你安排人手速速去挖煤礦,爭取在下雪之前,儲備足夠長安城百姓的用量。”
“是。”衛規是沒什麽問題。
而陳管家原本要答應的嘴,瞬間張大:“長安城百姓的用量?”
長安城少說十萬戶,一戶一個煤爐也需要十萬個。
而且十萬戶不知道多少戶窮的米都吃不起。
還想著用煤爐。
先不說夠不夠,太子殿下這是準備賣什麽價格啊。
“沒錯,長安城百姓的用量。”李承乾肯定的說道。
陳管家連忙提出了自己的疑惑:“殿下,先不說長安城有多少人,光一戶一個都要十萬戶,而且不是家家戶戶都用得起吧?”
剛開始,他還以為李承乾是準備給官員或者商賈供應。
畢竟這東西燒著確實合適。
現在孤兒院做飯都開始用煤燒了,速度快,溫度高。
一看就不是一般人能用的。
“自然是大家都買得起的價格。”李承乾微微一笑,目光炯炯的盯著長安城的方向:“我們最終的目的不是為了掙錢,孤也不是商賈。”
“身為儲君,大唐百姓不能吃飽穿暖,孤是有責任的,朝廷是有責任的,皇帝是有責任的。”
“既然吃穿我們改變不了,最起碼生活要讓百姓們富裕起來。”
“布匹貴,那麽我們可以從別的地方給百姓一個取暖的工具,把布匹的價格打下來。肉貴,那麽我們可以想辦法,如何繁殖更多的生畜,把肉價打下來。”
說到這裏,李承乾悲天憫人的表情道:“辦法是人想出來的,古人能夠想出辦法,難道我們想不出來?”
“字是人創造的,生活也是人創造的,沒有什麽是不可能的。”
“南崖村隻是一個起點,也是改變大唐百姓生活方式的一個試驗點,如果成功了,未來在大唐,每個州郡都會出現一個南崖村。”
豪言壯語,讓在座三人紛紛熱血沸騰。
他們一直以為南崖村隻是一個賺錢的地方,可現在聽了李承乾的話,才發現。
原來南崖村最終的目的是讓百姓過上好日子。
不過仔細一想也沒錯。
太子殿下先賺錢,沒有錢在長安城,甚至大唐寸步難行。
有了錢,才能夠幫助更多的人。
陳管家馬上慎重的表示道:“太子殿下請放心,我一定完成您的詔令。”
李承乾到的時候,已經是落日夕陽了。
看著已經一個月沒來的南崖村麵貌又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的內心也是激蕩澎湃。
“殿下,這就是南崖村?”王泉連忙問道。
這雖然是第二次來,但跟第一次的景象完全不同。
似乎大了許多。
旁邊也是多了很多的茅草房。
李承乾微微頷首,拍了拍王泉的胳膊道:“以後你就留在這裏,跟陳管家一起幫孤管理好南崖村。”
“啊?”王泉沒明白李承乾是什麽意思。
是他理解的那樣嗎?
就是他以後都留在南崖村了?
那怎麽行?
李承乾沒有理會王泉的驚訝,而是被侍衛攙扶下馬車,看著如火如荼忙碌的南崖村,雙手負背的就往裏走 。
“殿下好。”
“殿下,您來啦。”
“殿下,您終於來了。”
。。。。。。
一路上碰見李承乾的南崖村百姓,紛紛跟他打招唿。
非常的隨意。
這把王泉看傻眼了,心裏指責他們對太子殿下竟然如此不敬。
衛規在旁邊看王泉一副咬牙切齒的樣子,微笑的解釋道:“這都是殿下吩咐的,見他無需跪拜行禮,隻要像鄉親們一樣,打打招唿就行了。”
“主要是不耽誤大家的工作。”
“是這樣嗎?”王泉疑惑的問道。
臉上雖然寫滿了疑惑,但心裏還是相信了。
這就很太子風格了。
對於禮儀什麽的,一向都是能免則免。
不止讓下屬免了,他都自己都想免了,可無可奈何,禮儀這種東西傳承了千年,可不是他一個太子說免則免的。
忽然,李承乾站在了一處小坡上,指了指新建起來的一排茅草屋道:
“這就是安置受難百姓的地方嗎?”
衛規看了眼,隨後拱手道:“迴殿下,是的。”
雖然李承乾沒來,可衛規卻是來的非常勤快。
沒別的,都是傳達一些李承乾的命令。
李承乾微微蹙眉,看了眼天際道:“天冷了,這些茅草屋恐怕不夠啊。”
“殿下,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已經分了一批人去建造孤兒院和學堂了,至於受難的百姓暫時隻能安置在這樣的茅草屋之中。”衛規也是為難的很。
生怕李承乾責怪他,辦事不力。
李承乾迴過頭,看了眼工坊那邊。
產業越來越大,工坊表麵擴大了,可實際的房子根本沒有多多少。
很多都開始露天工作了。
“去把陳管家叫過來。”
“是。”衛規領命,馬上便去了。
王泉則是厚著臉龐道:“殿下,天冷了,我們還是先進屋吧?”
不得不說,噓寒問暖的還得是這些內侍。
跟在李承乾身邊的這些侍衛從來不會考慮這些問題。
李承乾瞥了眼王泉,不為所動, 依舊站在原地不知道思考著什麽。
沒過多久,陳管家便匆匆的趕了過來。
“拜見太子殿下。”
李承乾擺了擺手道:“陳管家,這建房子的速度要加快啊。天氣越來越冷,難民們如果繼續住這樣的茅草屋,肯定是不行的。”
聞言的陳管家也是滿臉苦澀。
“殿下,能幹重活的都已經安排上去了,現在他們一日幹七八個時辰,都加倍給工錢了,前些日子還有兩人堅持不住都病倒了。”
李承乾眉頭皺的更緊了。
如果繼續施加壓力,受苦的恐怕還是這些難民。
指了指工坊那邊:“現在工坊那邊能不能再抽調一些人手出來?”
“這......殿下,工坊現在已經是最少人手了,如果再抽調一部分人手出來的話,那些商戶們的單子就交不出來了。”陳管家也是為這事頭疼。
看著來了幾萬難民。
除去孩子和老人,實際能幹活的不足六七千人。
這六七千人要造孤兒院和學堂,還要造難民的房子,哪造的過來嘛。
李承乾不再詢問。
現在科技跟不上,不像後世大型的挖掘機,造一個容納萬人的醫院隻需要半個月的時間。
就兩三萬的難民,哪怕擠一擠,恐怕沒有半年時間,安置工作都做不完。
這期間,李承乾還要給工錢,出糧食。
“殿下,其實還有一個辦法。”陳管家拱手道。
李承乾挑挑眉:“哦?”
他都沒有想到辦法,陳管家竟然有辦法。
古人的智慧果然不同凡響啊。
“你說說看。”
陳管家馬上說道:“茅草屋不禦寒,那是因為透風。如果我們能夠找到不透風的材料,而且還簡單的話,是不是就不需要如此著急的造房子了?”
“殿下,現在南崖村的工坊每日生產的利潤,幾乎都發了工錢,利潤所剩不多。”
“目前已經養了四五萬人,按照殿下的方式,未來可能十萬人都抵不住。”
“如果再大麵積造房子的話,恐怕會虧本啊。”
虧本?
王泉和衛規聽見這兩個字,有些不可思議。
眾所周知聚寶盆商行日進鬥金。
怎麽到陳管家這裏會虧錢呢?
兩人第一個想法便是陳管家貪汙了。
被兩道視線虎視眈眈的盯著,陳管家憋屈的不行。
“我......我說的可是實話啊。”
李承乾擺擺手,並未在意陳管家話中的真實性。
就算沒有看賬目,他也知道,就算聚寶盆商行在賺錢,未來工人越來越多,單靠聚寶盆商行肯定是不行的。
對於普通人而言,聚寶盆商行日進鬥金。
但對於一家容納十萬人的工廠而言,聚寶盆商行始終隻是一間鋪子而已。
還需要提高整個大唐的消費能力。
個人消費能力提升了,百姓願意花錢了,那些經銷商東西才賣的出去,工坊才能夠增加生產。
“陳管家說的沒錯,目前隻能這樣辦了。”
李承乾看了眼後山的方向,忽然問道:“陳管家,後山的那些煤挖的如何了?”
煤?
“對對對,還有煤。”陳管家一拍腦門道:“因為長安大牢沒建建好,但是煤礦已經在采集了。采集的數量不是很多,但也足夠南崖村使用了。”
“還有煤爐,已經打造了兩千個左右,供應南崖村肯定沒問題。”
兩千個?
李承乾抿著唇,和他的預計實在差的太大了。
不過也不怪陳管家。
畢竟長安大牢到現在沒有建好,是缺少人的原因,挖煤什麽都要人。
而難民一事,恐怕事情更多了,人手也更缺了。
“衛規。”李承乾喊道。
衛規立刻拱手道:“臣在。”
“孤現在命你,去長安城所有的鐵匠鋪,讓他們立刻打造煤爐,越多越好。”李承乾說完之後,指著陳管家道:“陳管家,你安排人手速速去挖煤礦,爭取在下雪之前,儲備足夠長安城百姓的用量。”
“是。”衛規是沒什麽問題。
而陳管家原本要答應的嘴,瞬間張大:“長安城百姓的用量?”
長安城少說十萬戶,一戶一個煤爐也需要十萬個。
而且十萬戶不知道多少戶窮的米都吃不起。
還想著用煤爐。
先不說夠不夠,太子殿下這是準備賣什麽價格啊。
“沒錯,長安城百姓的用量。”李承乾肯定的說道。
陳管家連忙提出了自己的疑惑:“殿下,先不說長安城有多少人,光一戶一個都要十萬戶,而且不是家家戶戶都用得起吧?”
剛開始,他還以為李承乾是準備給官員或者商賈供應。
畢竟這東西燒著確實合適。
現在孤兒院做飯都開始用煤燒了,速度快,溫度高。
一看就不是一般人能用的。
“自然是大家都買得起的價格。”李承乾微微一笑,目光炯炯的盯著長安城的方向:“我們最終的目的不是為了掙錢,孤也不是商賈。”
“身為儲君,大唐百姓不能吃飽穿暖,孤是有責任的,朝廷是有責任的,皇帝是有責任的。”
“既然吃穿我們改變不了,最起碼生活要讓百姓們富裕起來。”
“布匹貴,那麽我們可以從別的地方給百姓一個取暖的工具,把布匹的價格打下來。肉貴,那麽我們可以想辦法,如何繁殖更多的生畜,把肉價打下來。”
說到這裏,李承乾悲天憫人的表情道:“辦法是人想出來的,古人能夠想出辦法,難道我們想不出來?”
“字是人創造的,生活也是人創造的,沒有什麽是不可能的。”
“南崖村隻是一個起點,也是改變大唐百姓生活方式的一個試驗點,如果成功了,未來在大唐,每個州郡都會出現一個南崖村。”
豪言壯語,讓在座三人紛紛熱血沸騰。
他們一直以為南崖村隻是一個賺錢的地方,可現在聽了李承乾的話,才發現。
原來南崖村最終的目的是讓百姓過上好日子。
不過仔細一想也沒錯。
太子殿下先賺錢,沒有錢在長安城,甚至大唐寸步難行。
有了錢,才能夠幫助更多的人。
陳管家馬上慎重的表示道:“太子殿下請放心,我一定完成您的詔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