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前麵那座山上,大部分都是被黃土和山石覆蓋,綠色植物很少。山林本來溫度就低,還很潮濕,再加上下了幾天的雨,我怕到時走到一半會遇上泥石流導致山體滑坡。”
馮副將還是第一次聽到泥石流和山體滑坡這兩個專業詞匯,但卻不妨礙他從字麵意思理解。
正好他小時候父親接他去京城的時候就住在一個小山村,十幾年前曾見過因為下大雨而泥土和半座小山都滑落的場景浮現,想到如果他們進山的時候發生這種事,不由吸了口冷氣。
不說山體滑坡會埋沒許多人,就是不傷人也很有可能會堵住路,到時候再折返,無疑更加浪費時間。
前世原主也覺得走水路浪費時間,所以選的山路,結果遇上山體滑坡,死了幾十人,還有一百多人被砸傷衝散。
前路被堵,不得不臨時改道,多浪費了七天的時間,還因為有傷員讓本來就不快的隊伍行程再度拖慢。
“還是紀將軍想得周到,末將明白。”
紀寧初次領兵,暫時沒有任何封號,所以都直接稱唿她的姓氏。
一刻鍾後,隊伍啟程,到了江邊,看著茫茫近百米寬的江河,紀寧勒停馬兒下了來。
“聽我令,就地砍竹子造竹筏,造一個小些的木筏,能裝四人就成。”
“四人?”
眾人疑惑,但見紀寧沒有解釋的意思,也沒多嘴,軍令最重要的就是服從。
這一路走來,他們看在紀寧是紀家人的份上,心中雖有輕視,但也有敬佩,知道現在不是質疑的時候,所以一路上都努力趕路就想著早些到冀州。
好在紀寧年紀輕輕,行事沒什麽章法,但每做一件事都有理有據,就說今天選擇水路的理由,還有之前半個月對雨天的預測,讓他們不少人對紀寧愈發信賴。
旁邊幾十米遠處就有個小竹林,三萬人的隊伍,沒一個時辰就已經造好了個竹排,可以容納四到五個人站在上邊。
紀寧讓會水性的人先出列,選了四個人集合到一邊,然後拿著樹枝在地上一邊畫一邊說著:“你們四個帶著繩索先過江,我看了那兩棵樹離得近,你們將六根繩索各綁在那兩棵樹的這三個位置,搭成一個最簡單的橋。”
繩子是用的捆綁在板車上的糧草,已經走了半個月,糧草消耗了不少,所以也多了好些繩子,便將兩三根繩子綁起來形成一股。
四人對視一眼,也有些摸不著頭腦,而更摸不著頭腦的則是剩下的兩萬多大軍。
眼看著那四人劃著竹筏去了對麵,而後又按照紀寧所說,每兩根綁在同一位置,形成了上中下三種位置。
如果有一個現代人看到,一定會覺得眼熟,因為這就是最初的鐵索橋的樣子,可惜他們沒有鐵索,隻有繩子。
而後紀寧又讓人砍了兩棵大樹,把大樹每一節削成木板,削製的長度比兩根繩索長一些,這才讓人平鋪著搭在最底層的繩索上。
“現在橋已經搭建好,中間的兩根繩索是防止你們重心不穩掉下去的,最上麵的兩根繩索大致在你們的手肘部位,你們扶著兩邊的繩索慢慢過江,不要跑,剩下的人再造兩個竹排把馬匹和糧草運過去。”
這三萬人一直在京郊的軍營裏保護皇城,如果皇宮要抽調人當禁衛軍守衛皇宮,就會從他們中選擇。
正是因此,有不少人都是京中官家的庶子或是遠親,即便受過不少的訓練,卻還沒有上過戰場,沒有見過真正的拚殺,血性不足,這也是紀寧在中間多加兩根繩索照顧他們的緣故。
三萬人一個接一個的排成長龍越過繩索橋,由兩人各撐著竹排分幾次把馬匹和糧草全部運了過去。
離開前,不少人看著後方阻攔他們的大江,還有那湍急的江水,本來他們都想好了要耽擱兩三天的時間過來,卻沒想到就這麽半天的時間成功渡江,再看前方高坐在馬上的那道消瘦背影,心中更是佩服。
過了江沒多久眼看就到了平城,過了平城再行進三天就是和南蠻接壤的冀州。
他們才入城,就見到兩三隊身著士兵服飾的人朝他們而來,紀寧一揚手中聖旨,還有身後的旗幟,領頭之人鬆了口氣對紀寧行了禮:“大人早已吩咐下來紀將軍帶著兵馬無需阻攔,補充的糧草已好,小人這就吩咐人去給紀將軍送上糧草。”
紀寧也派了一隊人去領糧草,見他帶著另外兩隊人準備出城,不由問道:“你們這是要去哪?城外可是有事發生?”
“大人接到報官,說前麵五裏外的山突然滑坡,落下山石泥土無數,不僅阻攔道路,還有兩個商隊的人也被埋在其下,大人派小人帶人前去救援。”
聽到他這話,在紀寧左右的馮副將和好些人目光複雜的看著紀寧,心中慶幸不已。
五裏外不就是他們路過的那座山?
好在他們選了水路!
好在紀將軍早有所慮!
好在有紀將軍!
紀寧點了點,撥了五十人和那個小頭領同去:“你們五十人少腿腳快,被困住的也是我們梁國的子民,你們先幫著救人,之後再來追我們。”
那人滿是感激,紀寧揮揮手帶著大軍離開。
第二天傍晚那五十人便跟了上來,第三天眼看著出了城前方三十裏遠的地方就是梁國大軍駐紮的地方,紀寧卻讓人進了旁邊的林子修整,不再行進。
馮副將抬頭看了看還沒黑的天色,照這個天色,他們再加快步伐,大概兩三個時辰就可以匯合,怎麽紀寧卻停了下來?
罷了罷了,每次問都感覺智商被碾壓,按照他對紀將軍的了解,此舉必有深意,還是安安心心的紮營休息吧。
紮好營帳之後,紀寧派了兩隊偵察兵,一隊探查梁國大軍現在處於什麽情況,另一隊則是去探查安陵國的大軍在哪個方位,還有其附近的地形。
根據原主的記憶,安陵國的人是和大皇子勾結,但大皇子現在遠在京城,雙方就算用飛鴿傳書通信也得好些天,信息不夠及時,所以紀寧覺得,說不定軍中還有誰是大皇子的人。
馮副將還是第一次聽到泥石流和山體滑坡這兩個專業詞匯,但卻不妨礙他從字麵意思理解。
正好他小時候父親接他去京城的時候就住在一個小山村,十幾年前曾見過因為下大雨而泥土和半座小山都滑落的場景浮現,想到如果他們進山的時候發生這種事,不由吸了口冷氣。
不說山體滑坡會埋沒許多人,就是不傷人也很有可能會堵住路,到時候再折返,無疑更加浪費時間。
前世原主也覺得走水路浪費時間,所以選的山路,結果遇上山體滑坡,死了幾十人,還有一百多人被砸傷衝散。
前路被堵,不得不臨時改道,多浪費了七天的時間,還因為有傷員讓本來就不快的隊伍行程再度拖慢。
“還是紀將軍想得周到,末將明白。”
紀寧初次領兵,暫時沒有任何封號,所以都直接稱唿她的姓氏。
一刻鍾後,隊伍啟程,到了江邊,看著茫茫近百米寬的江河,紀寧勒停馬兒下了來。
“聽我令,就地砍竹子造竹筏,造一個小些的木筏,能裝四人就成。”
“四人?”
眾人疑惑,但見紀寧沒有解釋的意思,也沒多嘴,軍令最重要的就是服從。
這一路走來,他們看在紀寧是紀家人的份上,心中雖有輕視,但也有敬佩,知道現在不是質疑的時候,所以一路上都努力趕路就想著早些到冀州。
好在紀寧年紀輕輕,行事沒什麽章法,但每做一件事都有理有據,就說今天選擇水路的理由,還有之前半個月對雨天的預測,讓他們不少人對紀寧愈發信賴。
旁邊幾十米遠處就有個小竹林,三萬人的隊伍,沒一個時辰就已經造好了個竹排,可以容納四到五個人站在上邊。
紀寧讓會水性的人先出列,選了四個人集合到一邊,然後拿著樹枝在地上一邊畫一邊說著:“你們四個帶著繩索先過江,我看了那兩棵樹離得近,你們將六根繩索各綁在那兩棵樹的這三個位置,搭成一個最簡單的橋。”
繩子是用的捆綁在板車上的糧草,已經走了半個月,糧草消耗了不少,所以也多了好些繩子,便將兩三根繩子綁起來形成一股。
四人對視一眼,也有些摸不著頭腦,而更摸不著頭腦的則是剩下的兩萬多大軍。
眼看著那四人劃著竹筏去了對麵,而後又按照紀寧所說,每兩根綁在同一位置,形成了上中下三種位置。
如果有一個現代人看到,一定會覺得眼熟,因為這就是最初的鐵索橋的樣子,可惜他們沒有鐵索,隻有繩子。
而後紀寧又讓人砍了兩棵大樹,把大樹每一節削成木板,削製的長度比兩根繩索長一些,這才讓人平鋪著搭在最底層的繩索上。
“現在橋已經搭建好,中間的兩根繩索是防止你們重心不穩掉下去的,最上麵的兩根繩索大致在你們的手肘部位,你們扶著兩邊的繩索慢慢過江,不要跑,剩下的人再造兩個竹排把馬匹和糧草運過去。”
這三萬人一直在京郊的軍營裏保護皇城,如果皇宮要抽調人當禁衛軍守衛皇宮,就會從他們中選擇。
正是因此,有不少人都是京中官家的庶子或是遠親,即便受過不少的訓練,卻還沒有上過戰場,沒有見過真正的拚殺,血性不足,這也是紀寧在中間多加兩根繩索照顧他們的緣故。
三萬人一個接一個的排成長龍越過繩索橋,由兩人各撐著竹排分幾次把馬匹和糧草全部運了過去。
離開前,不少人看著後方阻攔他們的大江,還有那湍急的江水,本來他們都想好了要耽擱兩三天的時間過來,卻沒想到就這麽半天的時間成功渡江,再看前方高坐在馬上的那道消瘦背影,心中更是佩服。
過了江沒多久眼看就到了平城,過了平城再行進三天就是和南蠻接壤的冀州。
他們才入城,就見到兩三隊身著士兵服飾的人朝他們而來,紀寧一揚手中聖旨,還有身後的旗幟,領頭之人鬆了口氣對紀寧行了禮:“大人早已吩咐下來紀將軍帶著兵馬無需阻攔,補充的糧草已好,小人這就吩咐人去給紀將軍送上糧草。”
紀寧也派了一隊人去領糧草,見他帶著另外兩隊人準備出城,不由問道:“你們這是要去哪?城外可是有事發生?”
“大人接到報官,說前麵五裏外的山突然滑坡,落下山石泥土無數,不僅阻攔道路,還有兩個商隊的人也被埋在其下,大人派小人帶人前去救援。”
聽到他這話,在紀寧左右的馮副將和好些人目光複雜的看著紀寧,心中慶幸不已。
五裏外不就是他們路過的那座山?
好在他們選了水路!
好在紀將軍早有所慮!
好在有紀將軍!
紀寧點了點,撥了五十人和那個小頭領同去:“你們五十人少腿腳快,被困住的也是我們梁國的子民,你們先幫著救人,之後再來追我們。”
那人滿是感激,紀寧揮揮手帶著大軍離開。
第二天傍晚那五十人便跟了上來,第三天眼看著出了城前方三十裏遠的地方就是梁國大軍駐紮的地方,紀寧卻讓人進了旁邊的林子修整,不再行進。
馮副將抬頭看了看還沒黑的天色,照這個天色,他們再加快步伐,大概兩三個時辰就可以匯合,怎麽紀寧卻停了下來?
罷了罷了,每次問都感覺智商被碾壓,按照他對紀將軍的了解,此舉必有深意,還是安安心心的紮營休息吧。
紮好營帳之後,紀寧派了兩隊偵察兵,一隊探查梁國大軍現在處於什麽情況,另一隊則是去探查安陵國的大軍在哪個方位,還有其附近的地形。
根據原主的記憶,安陵國的人是和大皇子勾結,但大皇子現在遠在京城,雙方就算用飛鴿傳書通信也得好些天,信息不夠及時,所以紀寧覺得,說不定軍中還有誰是大皇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