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還是我來跟你們講怎麽辨別古玉吧!


    再聽你們在這裏評價一番,我可就頭大了!”李翔苦笑道。


    接過來古玉,李翔指著古玉說到:


    看古玉,首先必看包漿。包漿通常是指玉在各種環境中,由其他物質附在玉器表麵形成的一種物質。


    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土壤中可溶性礦物凝結物;二是玉器表麵有墓土或腐爛雜物;三是傳世品上的汙垢。這幾種物質都很微妙,顏色不一,通常是靠多年的對實物觀察所得。


    出土品的包漿是凝結在玉器表麵的物質,這種物質在放大鏡下觀察也呈斑駁狀,有的是礦物質溶化後形成的;


    有一些是透明狀;有的則是墓土。無論哪一種,都十分自然,凝結較實,並伴有墓葬氣味,這種氣味有的即使刷洗也仍然有,這也是氣味辨偽的一個重要方法。


    假器就不是這樣,包漿鬆散,無墓葬味,無透明礦物質,即使有泥土包漿堅固的,也是膠一類物質所為,一燒、一洗即知。


    現流行一種把古玉用細鐵絲纏上,放入土中數月或數年後取出,紅褐土鏽可固結在玉上。但古玉很少與鐵一類物質共同存放、埋葬,隻有一類玉劍具是如此。


    在中國玉器製作工藝史上,每個時期都有特點鮮明的藝術風格,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藝術風格,而且,每個時期既有成熟的藝術,又有不成熟或成長中的藝術。


    熟悉各個時代、各個地區的玉器工藝水平是鑒定古玉的先決條件,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看一些玉器理論書籍,而且還要多看玉器圖錄及博物館、收藏家的實物資料。


    在古代玉器藝術水平中,成熟的藝術是當今難以仿製的,具體體現為那些藝術水平高的玉器更難仿製,鑒定起來也相對容易,正所謂有形無神。


    譬如漢代玉人物、馬、獸類,特別是圓雕作品,那種圓潤、飽滿、流暢的線條,迄今仍極難仿製。可以說,愈是技術含量高的大件作品,圓雕作品,器型複雜作品,愈容易鑒定。


    原因是製作難度大,容易留下破綻。


    還有沁色鑒定,她重在學習理解古玉長時間在各種存放環境下與所接觸的器物之間的顏色變化,我們通常叫“沁色”。


    如古玉存放於紅色漆器內,可能受紅色沁,黑漆則可能產生黑色沁,黃土內埋藏,則可能產生黃褐色沁。


    重要一點是:通常情況下,真品沁色比較單一;顏色較暗,較亂的沁色和鮮豔沁色就值得懷疑了。


    真品即使玉有解理、裂隙,但不是接觸部位,不一定有沁色。采用化學或物理方法仿造沁色通常為滿沁。


    也有局部沁,特點是沁色較多,火燒偽沁並不一定在玉的薄弱或裂隙處進行的。通過強白燈光下觀察可知這一點。


    但有用高科技沿玉解理或綹處進行激光偽造沁色的。還有一點就是玉的存放環境幹燥或玉質致密可以無沁。


    玉器埋藏環境的不同,氣味也不同,大多有墓葬味、土腥味,還有傳世味。


    一般玉器氣味以新近出土最為濃烈,熟悉這種氣味最好的辦法是多嗅老窯陶瓷特別是新近出土的陶瓷氣味,尤以戰國、漢代陶器為重要,它們的氣味與同墓出土的玉器相同。


    此種方法僅限於新近出土和剛出土的玉器,對於鑒別那些偽造出土古玉特別靈驗,它們不僅沒有墓葬氣味,相反,有種刺鼻的化學氣味或單純的土氣味。


    此種方法要求我們多實踐、多對比,才有所收獲。但有一點需注意的是:帶有泥土雜物的玉器,不論早晚出土,必須有墓葬味,用水一浸或嗬氣其味更大,反之,無味則必假。


    但是,古玉有八怕你們知道麽?


    出土古玉怕有異味之油如機油、柴油,生坑之玉不怕臉上汗油,因為生坑之玉表麵還有熟。較熟之玉最好不要用玉擦臉上汗油,因為汗油會堵塞玉肌,不利於出土古玉吐灰恢複。


    出土古玉靠人汗精氣、盤燙發熱使出土古玉新陳代謝,如出土古玉碰到有腥味之物玉會吸收,這樣會影響玉的氣味。


    出土古玉的本身玉的肌理有土中侵入的“汙泥濁水”,靠人盤玩使玉吐灰,如再遇汙泥濁水會延長盤玉,使玉恢複脫胎的時間,出土古玉中的汙泥濁水已演變為微量元素不但不會給人帶來不利反而會使人吸入本身缺少的某元素。


    怕冷水


    出土古玉靠人氣汗水、靠盤玩摩擦發燙生熱吐灰,如遇冷水玉肌會緊閉,會影響吐灰,會影響出土古玉恢複變熟複原脫胎。


    怕冰


    出土古玉怕冷水更怕冰,冷水使出土古玉受傷,冰會使出土古玉受傷,使古玉玉質開裂,影響出土古玉的質量。


    怕火


    出土古玉受土中自然地火蒸燒玉會變白,這是長期土中地火慢慢蒸燒而成的。如出土古玉遇明火玉會變白帶黑,這會使古玉受傷,又給一塊真正的出土古玉帶來偽造地火的假成份。


    怕墜地


    玉墜地要裂要碎,出土古玉生坑時玉質鬆,墜地更易碎,出土古玉難得,難得的出土古玉也最怕墜地。


    怕化學物


    化學元素多種多樣,地下土中的自然的固有的物質和化學元素可使出土古玉產生色沁,而市場上的化學晶會使玉腐爛、變色、變形和發生異味。


    另外還有個鑒定八察:說的是的時候


    織物纖維痕


    不少古玉直接放置在人體上,或者包裹於織物中。在一定的溫濕度和壓力下,纖維及顏料脫落,牢牢地黏附於器物的表麵。


    因此,在鏡下,甚至肉眼也能看見紅、藍、綠等顏色的織物纖維,經緯分明。


    昆蟲蟲卵殘體


    多在古玉的縫隙中。


    水漬


    在地質及大氣條件較為穩定的情況下,埋藏地的地下常常有微細的潛流,涓涓不息、常年流動,浸潤、侵蝕著玉的表麵,形成流動狀的、深深淺淺的水漬。


    植物根莖印痕


    某些植物根莖有無孔不入的特性,植物蛋白新陳代謝而分解的酸性物質可以對器物的表麵造成侵蝕,所以能夠看到有清晰疊壓關係的根須狀印痕。


    碳化痕


    古人有“灸玉”習俗,燒過的玉器有生物碳的附著和滲入,呈點、麵分布,往往很深入,無法消去。


    驅邪礦物殘留


    自然界的一些礦物有殺菌、驅蟲、防腐的作用,古人以為它們有驅妖辟邪的功效,將它們置於墓葬和居所裏。


    因此,有一些古玉被赤鐵礦、朱砂、雄黃等礦物粉末包裹或浸染,通過放大鏡甚至肉眼就可以看到器物表麵或縫隙中殘留的礦物顆粒,在水化合以及弱酸作用下。


    致色離子由表及裏漸進、深入地滲入玉器內部,顏色絢爛奪目。考古發現,距今兩萬年前的山頂洞人就將大量的赤鐵礦粉末撒在山洞中,也因審美的需要,將石灰岩製成的珠子染成紅色。我國戰國和漢代的大型墓葬中,經常有大量的朱砂以及被朱砂染得鮮紅的玉器,如越王墓。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不是籃球之神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球場浪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球場浪子並收藏我不是籃球之神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