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平亂
大明朝中興之主,天順帝 作者:日享子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之時,
大明水師實力為何如此強大,這也是居安思危的結果,
現實的需要,大明水師不強大不行啊,
不然,可能大明朝的都城—南京城,
就有被北元未來那天發展出強大水師或者別的什麽外部勢力的強大水師,攻破南京城之風險!
南京建都之政權,最大的倚仗的就是水師,
可是水師並不光,隻有南方可以訓練的,
隻要錢夠時間也夠,湖北的雲夢澤以及漢江這些地方都可以訓練。
所以要守住南京,必須得控製住合肥、荊襄這些可以操練水師之區域,
三國之時的赤壁之戰,就是最好的證明,
如果當時控製荊襄之地的曹操,可以推遲幾年,等荊襄水師大成後,再南征,可能就沒有漢末三國了,而是又出現一個大一統的曹魏國。
否則北方水師,遲早有超過南方水師的一天。
三國時期,孫權一直盯著合肥不放就是這個原因,
因為隻有拿下合肥,進而控製淮河和巢湖地區才能夠阻止曹魏訓練水師,
可惜孫權打了五次也沒有把合肥拿下來
第二,就是陸軍。
東南的存亡在水師,而水師的倚仗在陸軍。
陸軍不能攻占和守住合肥、荊襄這些區域,再強大的水師也無濟於事。
尤其是荊州,荊州地跨湖南、湖北,坐擁長江,
北有廣闊的南陽盆地,西是陡峭的鄂西山脈,東則虎視安徽、南京,內又有江漢平原,物產豐饒,加上北方本就有兵源優勢,身體素質較優於南方,一旦得勢,南京隨時都可以攬入囊中。
即使東南政權控製著荊州,對於統治者而言也是一個頭疼的問題,
荊州之地兵少了守不住,兵多了又擔心叛亂,
畢竟整個六朝期間,從荊州起兵造反的不在少數,而且攻陷南京的例子也屢見不鮮,
如東晉的王敦之亂、桓玄之亂。
所以南京確實不適合做都城,
當然曆史上定都南京的王朝大多也是割據政權。
唯一大一統的明朝,卻早早的遷都北京了,也失去了唯一驗證的機會。
假如明朝不遷都,一直把都城設在南京,那麽明朝又能持續多長時間呢?
所以,南京城雖是山水形勝之地,
但是水,也可以幫助敵人運糧運兵,而山則可以給對方提供火力製高點。
這也就是為什麽看起來虎踞龍蟠、堅不可破的南京城,
在失去淮河和江漢之後,為何脆弱不堪的根本原因。
而正是看到了這點,朱祁鏞才在平定陝西、荊襄亂民後,改變了之前的決定,
立刻設立勳陽府,任命王驥兼任勳陽府知府,並派15萬大軍進駐湖廣省。
而也正因為,看出了南京城存在的巨大弊端,
明太祖朱元璋時 ,才大規模重修了南京城。
並且根據南京城,周邊的山川走勢修建了,周長35.3的南京城牆,
又修建了周長60公裏的外郭城,
把南京城周圍,主要的製高點都囊括了進去。
雖然重修後的南京城牆高14-26米,上寬最窄處2.6米,最寬處19.75米,下寬14.5米左右,垛口個,窩鋪200座,且都是用青磚和條石砌成的。
而南京外郭城,高度在8-10米,上寬6-8米,
這簡直是,相當於在一座堅城外麵,又加了一座長城。
但這就保險了嗎?
並沒有!
過長的城牆本身就需要大量的兵力駐紮。
所以明初時,南京一度駐軍將近20萬。
而在軍隊數量不足時,城牆太長反而會成了累贅,很容易被以攻擊一方以點破麵攻破。
而此時,
已經完成南京合圍後的,20萬大明天順朝的軍中統帥,福建總督錢鍾,仔細觀察過南京城防圖後,就決定采用,
“集中全部軍力,攻打南京雨花石,以點破麵,攻破南京城”之戰術。
“傳令全軍,主力5萬大軍移師雨花石!
餘下大軍,在南京城四處遊走,不可放跑叛軍!”錢鍾對傳令官下令道。
“諾!”
隨著傳令官,軍令的下達,20萬平亂大軍,立刻行動了起來,
四月十五,5萬主力大軍在前軍主將韓雍的帶領下抵達雨花台。
中軍主帥錢鍾,於後坐鎮。
雨花台,三國時名石子崗,因崗上多五彩石,又被稱為瑪瑙石。
其名來源,見載於《莫愁湖誌》,
“梁武帝時,有雲光法師講經於此,感天雨賜花,天廚獻食,故以台名。”
此時南京景泰朝,實際掌權者內閣首輔先進手中,
經過之前外圍聚攏兵馬,加上城內的大肆擴軍,兵力足足有15萬,
5萬主力,10萬新軍。
雖然勉強站滿了南京城牆,但戰力卻嚴重不足。
於是,韓雍帶領下的5萬大軍剛一抵達,雨花台的景泰大軍便不戰而潰。
這時,外城先進麾下的2萬道兵,不甘坐以待斃,他們自發組織成團勇,趕到聚寶門參戰。
“衝啊,衝啊,保護我道門聖主!”
亂混混的道兵團勇衝了過來,
“給老子殺,殺,”
韓雍指揮手下大軍,奮力殺了上去,
道兵再如何,也不是職業軍人的對手,
僅僅一個多時辰,2萬道軍就被殺死5000多人,
剩下的1.5萬開始潰逃,
趁著道兵潰逃之際,韓雍指揮手下的盡5萬大軍,順勢發動進攻,
一度跨過吊橋,直奔城下。
大戰一直持續到晚上,
5萬前軍,在主將韓雍的指揮下,犧牲1萬大軍後,攻破聚寶門,來到了朝陽門,
當晚,韓雍指揮手下明軍將雨花台,西天寺裏的五百羅漢悉數搬至山坡上,然後將其星羅棋布的排列開來,並懸燈點燭、插旗數十麵。
部署完畢,隻聽得數百大明軍士,鼓噪呐喊,做出了攻城偽狀。
城內景泰朝大軍登城遙望,以為明軍要夜襲城池,
遂徹夜鳴炮放槍不止,白白消耗了大量火藥。
五月二十二日,消滅了徐州5萬景泰大軍後,大明朝東部海軍250艘戰船,溯江而來,
從新洲至七裏洲,密布於夾江之中。
至此,南京城對外聯係的全部渠道被徹底掐斷,圍城戰也進入了新的高潮階段。
之後的半月時間內,明軍在錢鍾的指揮下,
表麵上看,明軍在晝夜不停地攻打南京城的各處城門。
實際上,這些都是佯攻,真正的殺手鐧是正在挖掘地道的土營。
土營,是明軍裏類似工兵職能的部隊,這是錢鍾根據南京之戰的需要,臨期組建的爆破部隊。
其骨幹,都是軍中熟悉火器的神機營出身。
當然,在南京守軍眼皮底下挖掘地道,被發現的幾率還是蠻高的。
好在有之前安排的,西天寺500軍士鼓噪呐喊,為之做掩護,
經過半個多月時間的作業,
天順四年,公元1453年,7月初一,這天
大明天順朝土營的挖掘工作順利完成,
之後在南京城牆之下,藏下了大量炸藥,
7月初一淩晨,
隨著“轟轟轟……”的火藥爆炸之聲,
南京城儀鳳門外,地道與火炮齊發,上下一震,
正麵城牆,瞬間被爆破出了寬約兩丈的缺口。
埋伏於城外的明軍,見狀紛紛趁機入城,
並按照之前的部署,分兵兩路直插叛軍景泰朝文武大臣所在的各級官署。
先進,聽聞儀鳳門已破,忙率數十名壯勇逃奔內城,欲做最後抵抗。
誰知前軍大將韓雍,手中弓箭速度更快,
景泰朝實際掌權者內閣首輔先進,還未趕到內城,即被射殺。
隨著先進之死的消息傳遍南京外城,
南京外城被明軍攻破。
景泰朝小皇帝朱見濟,見大勢已去,下令投降,
南京城內城,得以保全。
同年,公元1453年,8月,朱見濟離奇死亡。
隨著南京城破,朱見濟之死,景泰朝的叛亂被徹底平息!
兵貴神速,
景泰朝叛亂平息後,
天順四年,公元1453年,八月十五,
東南福建、江西、江浙、南直隸4省總督錢鍾,親領15萬大軍,
和從廣州登陸進軍北上的李賢、楊洪所部京營十萬大軍,南、北合圍,
25萬大軍,將建文帝朱國複手下的20萬大軍,圍困在江西南昌府。
之後,通過錦衣衛負責南方情報的千戶汪直,手下錦衣衛密探的聯絡,
在提前歸附天順朝的,建文帝朱國複首席內閣首輔程度等人的暗中配合下,
於十月底,攻克建文朝首府江西南昌,
城破之時,建文帝朱國複於城內自焚而死,
十一月,
大明天順朝控製下四川、湖廣、江西、福建,廣東數省大軍,向建文朝殘餘勢力控製的雲南、貴州,廣西等地發動大規模的進剿作戰,
與此同時,
不僅,天順帝朱祁鏞提前安插在建文朝的各路中層統兵大將,紛紛起義,殺死叛軍主將,控製其麾下大軍,
而且看風頭不對的,四川、湖廣、廣西、貴州、雲南之地的各地土司,也紛紛趁亂起兵,殺向建文朝餘部叛軍,
搶占地盤,美其名曰,率軍平亂,
各方共同作用下,
建文朝餘部在雲南,貴州,廣西,廣東、四川、湖廣六省之地剩下叛軍,
全部向大明天順朝投降,
自至,大明於天順四年,公元1453年,12月底,
在天順帝朱祁鏞手中,再次實現一統,
大明王朝,開啟了新的征程……
本卷完
大明水師實力為何如此強大,這也是居安思危的結果,
現實的需要,大明水師不強大不行啊,
不然,可能大明朝的都城—南京城,
就有被北元未來那天發展出強大水師或者別的什麽外部勢力的強大水師,攻破南京城之風險!
南京建都之政權,最大的倚仗的就是水師,
可是水師並不光,隻有南方可以訓練的,
隻要錢夠時間也夠,湖北的雲夢澤以及漢江這些地方都可以訓練。
所以要守住南京,必須得控製住合肥、荊襄這些可以操練水師之區域,
三國之時的赤壁之戰,就是最好的證明,
如果當時控製荊襄之地的曹操,可以推遲幾年,等荊襄水師大成後,再南征,可能就沒有漢末三國了,而是又出現一個大一統的曹魏國。
否則北方水師,遲早有超過南方水師的一天。
三國時期,孫權一直盯著合肥不放就是這個原因,
因為隻有拿下合肥,進而控製淮河和巢湖地區才能夠阻止曹魏訓練水師,
可惜孫權打了五次也沒有把合肥拿下來
第二,就是陸軍。
東南的存亡在水師,而水師的倚仗在陸軍。
陸軍不能攻占和守住合肥、荊襄這些區域,再強大的水師也無濟於事。
尤其是荊州,荊州地跨湖南、湖北,坐擁長江,
北有廣闊的南陽盆地,西是陡峭的鄂西山脈,東則虎視安徽、南京,內又有江漢平原,物產豐饒,加上北方本就有兵源優勢,身體素質較優於南方,一旦得勢,南京隨時都可以攬入囊中。
即使東南政權控製著荊州,對於統治者而言也是一個頭疼的問題,
荊州之地兵少了守不住,兵多了又擔心叛亂,
畢竟整個六朝期間,從荊州起兵造反的不在少數,而且攻陷南京的例子也屢見不鮮,
如東晉的王敦之亂、桓玄之亂。
所以南京確實不適合做都城,
當然曆史上定都南京的王朝大多也是割據政權。
唯一大一統的明朝,卻早早的遷都北京了,也失去了唯一驗證的機會。
假如明朝不遷都,一直把都城設在南京,那麽明朝又能持續多長時間呢?
所以,南京城雖是山水形勝之地,
但是水,也可以幫助敵人運糧運兵,而山則可以給對方提供火力製高點。
這也就是為什麽看起來虎踞龍蟠、堅不可破的南京城,
在失去淮河和江漢之後,為何脆弱不堪的根本原因。
而正是看到了這點,朱祁鏞才在平定陝西、荊襄亂民後,改變了之前的決定,
立刻設立勳陽府,任命王驥兼任勳陽府知府,並派15萬大軍進駐湖廣省。
而也正因為,看出了南京城存在的巨大弊端,
明太祖朱元璋時 ,才大規模重修了南京城。
並且根據南京城,周邊的山川走勢修建了,周長35.3的南京城牆,
又修建了周長60公裏的外郭城,
把南京城周圍,主要的製高點都囊括了進去。
雖然重修後的南京城牆高14-26米,上寬最窄處2.6米,最寬處19.75米,下寬14.5米左右,垛口個,窩鋪200座,且都是用青磚和條石砌成的。
而南京外郭城,高度在8-10米,上寬6-8米,
這簡直是,相當於在一座堅城外麵,又加了一座長城。
但這就保險了嗎?
並沒有!
過長的城牆本身就需要大量的兵力駐紮。
所以明初時,南京一度駐軍將近20萬。
而在軍隊數量不足時,城牆太長反而會成了累贅,很容易被以攻擊一方以點破麵攻破。
而此時,
已經完成南京合圍後的,20萬大明天順朝的軍中統帥,福建總督錢鍾,仔細觀察過南京城防圖後,就決定采用,
“集中全部軍力,攻打南京雨花石,以點破麵,攻破南京城”之戰術。
“傳令全軍,主力5萬大軍移師雨花石!
餘下大軍,在南京城四處遊走,不可放跑叛軍!”錢鍾對傳令官下令道。
“諾!”
隨著傳令官,軍令的下達,20萬平亂大軍,立刻行動了起來,
四月十五,5萬主力大軍在前軍主將韓雍的帶領下抵達雨花台。
中軍主帥錢鍾,於後坐鎮。
雨花台,三國時名石子崗,因崗上多五彩石,又被稱為瑪瑙石。
其名來源,見載於《莫愁湖誌》,
“梁武帝時,有雲光法師講經於此,感天雨賜花,天廚獻食,故以台名。”
此時南京景泰朝,實際掌權者內閣首輔先進手中,
經過之前外圍聚攏兵馬,加上城內的大肆擴軍,兵力足足有15萬,
5萬主力,10萬新軍。
雖然勉強站滿了南京城牆,但戰力卻嚴重不足。
於是,韓雍帶領下的5萬大軍剛一抵達,雨花台的景泰大軍便不戰而潰。
這時,外城先進麾下的2萬道兵,不甘坐以待斃,他們自發組織成團勇,趕到聚寶門參戰。
“衝啊,衝啊,保護我道門聖主!”
亂混混的道兵團勇衝了過來,
“給老子殺,殺,”
韓雍指揮手下大軍,奮力殺了上去,
道兵再如何,也不是職業軍人的對手,
僅僅一個多時辰,2萬道軍就被殺死5000多人,
剩下的1.5萬開始潰逃,
趁著道兵潰逃之際,韓雍指揮手下的盡5萬大軍,順勢發動進攻,
一度跨過吊橋,直奔城下。
大戰一直持續到晚上,
5萬前軍,在主將韓雍的指揮下,犧牲1萬大軍後,攻破聚寶門,來到了朝陽門,
當晚,韓雍指揮手下明軍將雨花台,西天寺裏的五百羅漢悉數搬至山坡上,然後將其星羅棋布的排列開來,並懸燈點燭、插旗數十麵。
部署完畢,隻聽得數百大明軍士,鼓噪呐喊,做出了攻城偽狀。
城內景泰朝大軍登城遙望,以為明軍要夜襲城池,
遂徹夜鳴炮放槍不止,白白消耗了大量火藥。
五月二十二日,消滅了徐州5萬景泰大軍後,大明朝東部海軍250艘戰船,溯江而來,
從新洲至七裏洲,密布於夾江之中。
至此,南京城對外聯係的全部渠道被徹底掐斷,圍城戰也進入了新的高潮階段。
之後的半月時間內,明軍在錢鍾的指揮下,
表麵上看,明軍在晝夜不停地攻打南京城的各處城門。
實際上,這些都是佯攻,真正的殺手鐧是正在挖掘地道的土營。
土營,是明軍裏類似工兵職能的部隊,這是錢鍾根據南京之戰的需要,臨期組建的爆破部隊。
其骨幹,都是軍中熟悉火器的神機營出身。
當然,在南京守軍眼皮底下挖掘地道,被發現的幾率還是蠻高的。
好在有之前安排的,西天寺500軍士鼓噪呐喊,為之做掩護,
經過半個多月時間的作業,
天順四年,公元1453年,7月初一,這天
大明天順朝土營的挖掘工作順利完成,
之後在南京城牆之下,藏下了大量炸藥,
7月初一淩晨,
隨著“轟轟轟……”的火藥爆炸之聲,
南京城儀鳳門外,地道與火炮齊發,上下一震,
正麵城牆,瞬間被爆破出了寬約兩丈的缺口。
埋伏於城外的明軍,見狀紛紛趁機入城,
並按照之前的部署,分兵兩路直插叛軍景泰朝文武大臣所在的各級官署。
先進,聽聞儀鳳門已破,忙率數十名壯勇逃奔內城,欲做最後抵抗。
誰知前軍大將韓雍,手中弓箭速度更快,
景泰朝實際掌權者內閣首輔先進,還未趕到內城,即被射殺。
隨著先進之死的消息傳遍南京外城,
南京外城被明軍攻破。
景泰朝小皇帝朱見濟,見大勢已去,下令投降,
南京城內城,得以保全。
同年,公元1453年,8月,朱見濟離奇死亡。
隨著南京城破,朱見濟之死,景泰朝的叛亂被徹底平息!
兵貴神速,
景泰朝叛亂平息後,
天順四年,公元1453年,八月十五,
東南福建、江西、江浙、南直隸4省總督錢鍾,親領15萬大軍,
和從廣州登陸進軍北上的李賢、楊洪所部京營十萬大軍,南、北合圍,
25萬大軍,將建文帝朱國複手下的20萬大軍,圍困在江西南昌府。
之後,通過錦衣衛負責南方情報的千戶汪直,手下錦衣衛密探的聯絡,
在提前歸附天順朝的,建文帝朱國複首席內閣首輔程度等人的暗中配合下,
於十月底,攻克建文朝首府江西南昌,
城破之時,建文帝朱國複於城內自焚而死,
十一月,
大明天順朝控製下四川、湖廣、江西、福建,廣東數省大軍,向建文朝殘餘勢力控製的雲南、貴州,廣西等地發動大規模的進剿作戰,
與此同時,
不僅,天順帝朱祁鏞提前安插在建文朝的各路中層統兵大將,紛紛起義,殺死叛軍主將,控製其麾下大軍,
而且看風頭不對的,四川、湖廣、廣西、貴州、雲南之地的各地土司,也紛紛趁亂起兵,殺向建文朝餘部叛軍,
搶占地盤,美其名曰,率軍平亂,
各方共同作用下,
建文朝餘部在雲南,貴州,廣西,廣東、四川、湖廣六省之地剩下叛軍,
全部向大明天順朝投降,
自至,大明於天順四年,公元1453年,12月底,
在天順帝朱祁鏞手中,再次實現一統,
大明王朝,開啟了新的征程……
本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