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過了多久,李涵從冥想中退出,慢慢站起來,伸個懶腰,將石床輕輕搬開,放過一邊,走了出去。
未到洞口,便聽濤嗚浪吼,響成一片。
出洞一看,山下麵的水已齊山腰,濁浪如沸,黃流翻騰。石壁上那一股飛瀑,在山洪暴發之後分外寬大。
隻見天上陰雲密布,細雨霏霏,遙山匿影,遠泊雲低,左近林木都被煙籠霧罩。
倒是近山一片,經昨晚大雨衝刷之後,越顯得沙明石淨,壁潤苔青,景物清華,別有一番幽趣。
此刻水勢未退,去路已阻,小雨還下個不住,天上沒有日光,也辨不出時光、方向。
在腳底石地的凹處聚著一汪血水,李涵想起昨晚的怪物,猜是那東西負傷落水,也未在意。
他返迴洞中,取了個鍋,燒了一鍋開水。
雖然,就算很多天不吃東西,如今他也已可以忍受,但“吃”是人生一大樂事,能讓自己多吃點好東西,每時每刻有個好胃口,是一件好事。
對於李涵來說,能吃就是福!
他先就著開水將空間戒指中的炒米泡來吃了,然後取了一塊虎肉,到水中洗淨。
因嫌肉淡,打開了一簍兜兜鹹菜,將虎肉一切,放入鍋內,一同煮熟。鍋小煮不得許多,又切些在火上烤。
他所攜虎肉全是極肥嫩之處,不一會兒便都爛熟。吃完煮的,再吃烤的。
又取出儲存在戒指中的鍋魁,泡在肉湯內來吃。
這鍋魁的來曆,有個典故,據說是跟大智近妖的諸葛亮有關。
相傳諸葛亮在行軍打仗時,考慮到埋鍋造飯,很不方便,於是便在休戰之時叫人成批地生產一種形如鍋狀的幹餅,每人發幾個,以備戰時食用。
後來這種製餅方法流傳到了民間,人們在口味上翻新,有甜有鹹,有葷有素,還美其名曰“鍋魁”,意為鍋中之魁。
其實當年諸葛亮是否去過南充作戰,這個交給史學家研究。
而他“鞠躬盡瘁,死後而已”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其發明創造的鍋魁,更是豐富了我們的口味。
鍋魁在最初發明那陣,就隻是一個烙熟的餅子,後來才想到可以將鍋魁中間開一個口子,塞入其它可吃的東西,於是吃法花樣多了起來。
鍋魁有葷、素之分。
葷鍋魁有成@都的夾肉鍋魁,是灌入牛肉或大頭菜,像極了西方國家的三明治;郫縣的軍屯鍋魁,裏麵裹有肉餡。
素鍋魁有甘@肅文縣(三國時稱為陰平)鍋魁,連鹽都舍不得放一點,按斤兩製作,是當地人的主食。
南充現在的鍋盔有些是夾涼料,屬於典型的素鍋盔;有些是夾鹵肉,則為葷鍋盔。
製作時將麵粉揉得糍糯糯的,捏成一個小塊,用木棍來迴滾動,一邊滾一邊敲擊案板,發出一陣叭噠叭噠的響聲,極有節奏。
待將麵粉揉成狀如滿月的薄餅之後,放到一口平坦的鐵鍋上幹煎,再放進鍋下的爐膛中烘烤至熟。
雖然甘肅文縣人將鍋魁當作主食,但南充人則視它為零食。隨著物質生活的日益豐富,鍋盔的花樣也逐漸增多。
有些鍋魁的麵上沾有一層芝麻,有些鍋魁加入了蜂蜜,有些鍋魁不再是圓形,而是做成了方形,如南部的方酥鍋魁。
鍋魁的吃法也逐漸增多,甚至上了餐桌。
如有些人喜歡用鍋魁炒臘肉,人們挑食時反而忘了臘肉,而隻顧去挑食鍋魁。
有些人喜歡將鍋魁放進湯鍋、火鍋煮來吃。
特別是將鍋魁放進羊肉湯鍋,味道極佳,甚得大家喜歡。
………………
李涵隨身攜帶的鍋魁,連經數日,非常堅實,經這鹹菜虎肉湯一泡,立時酥透。再加上湯,鮮美而不膩。
湯中鹹菜脆口,又帶點辣味,真是其美無窮,直吃得一點餘瀝都無才罷。
“往常在家裏,都是用雞湯來泡鍋魁,哪有這麽好吃?嗯,這都是那鹹菜的功勞。”
李涵微笑著自言自語,可惜好娘子美玉沒有陪在身側,一起享用這美食,有點可惜。
吃飽喝足之後,收拾好東西,他又潛心修煉起來。
到了半夜,他覺得口渴,想取點鍋中剩水解渴,剛剛走到灶前,猛見灶那邊放小石榻的洞壁角裏,竟有一團淡淡的白影。
李涵心中奇怪,略一沉吟,從戒指中掏出一把寶劍,輕輕刺了一下,鏘的一聲,其音清脆,但白影仍然未動。
起初他懷疑是劍刺在石上的聲音,便又刺到別處。誰知劍尖到處,火星飛濺,聲音卻啞得多。
他又用劍往有白影處撥了兩下,除了聲音與別處不同外,空洞洞並無一物,也就不去管它。
迴到灶旁去尋水時,才想起那口小銅鍋,睡時已放在堵門的小石榻頂上。
方要縱身去取,忽然聽見唿唿兩聲,音雖微細,聽得極真,仿佛從那壁角間有白影之處發出。
他心中一動,決定查看個水落石出,掏出一顆夜明珠,往那白影處一照,依然是一麵洞壁,不過在那有白影處,有一個長圓形的細圈。
洞壁是灰白色的,唯獨那裏石色溫潤,白膩如玉,仿佛用一塊玉石嵌進去似的。他拿劍尖一敲,音聲也與別處不同。
李涵一時動了好奇心,想將那塊玉石取出看看,怎料玉石的周圍與石相接處,隻有一圈線細的縫,劍尖都伸不進去。
他將劍往石旁洞石處試刺了兩刺,劍本鋒利,石落如粉,那玉卻是堅固異常,連裂紋都沒有。
“是塊好玉!”
李涵微微一笑,再往石縫處一看,已顯出嵌放痕跡,便用劍尖照著那長圓圈周圍刺了一陣,刺成比手指還寬,深有寸許的縫隙。
他放下劍,將兩手伸入縫中,捏住那塊玉石的外麵一頭,用足力量往外一拉,隨著沙的一聲,那塊玉竟整個從壁中滑出。
捧起一看,是一塊長形扁圓的白玉,映在李涵臉上,閃閃放光。
那玉長有一尺七八,圍有五六寸寬厚,一頭平扁,一頭略尖,形如半截斷玉簪。
通體沒有微瑕,隻是當中腰齊整整有一絲裂縫,像是兩半接棒之處,稍稍用力,登時分成兩截。
李涵看到左手這一邊,中間插著兩柄劍形之物,連忙取出一看,果然是一鞘雙柄,長有一尺二三寸的兩口寶劍,劍鞘非金非石,形式古樸。
“上古寶劍?好東西啊!”
李涵歡喜得心裏怦怦直跳,將劍柄捏定,往外一拔,鏘的一聲,立時室中打了一道電閃。
銀光照處,滿洞生輝,一口寒芒射目、冷氣森森的寶劍,已然到了手內。
雖然這把看似不凡的寶劍,肯定比不上太上老君的幌金繩和芭蕉扇,但這畢竟是他無意中得到的,隻喜得心花怒放。
劍上發出來的光華,在室中亂射亂閃。
另一把劍拔出之後,劍光竟是青的,照得人須眉皆碧。
李涵將兩把劍互相交替把玩,都是愛不忍釋,幹脆施展禦劍術,以意念指揮,在洞中飛舞起來,旋轉出各種各樣的形狀。
心隨意轉,劍隨心動,如臂使指。
耍了一會兒,收起兩把飛劍,他又將那藏劍的兩截玉石細看。
在藏著寶劍的那半截,裏麵還有一片長方形的小玉佩,上麵刻有幾行四分小字。
就著劍光一照,是“聚螢鑄雪,寒光耀目。寶之寶之,元為有德”的四句銘語。
另有“青城七靈修士天殘子,將遊玄都,留贈有緣人”的字樣,書法古茂淵淳,像是用刀在玉石上寫的一般。
那兩口劍柄上,也分刻著“聚螢”、“鑄雪”四字。
“原來是青城派天殘子在飛升到仙界之前,留贈有緣人的寶劍,那我就收下嘍,送給娘子防身也好。嗯,我肯定就是這個有緣人。”
李涵收起兩把寶劍,輸入綠色能量,將它們包裹起來。如此一來,就可以隔絕別人的感應,無法再強行收取。
“咦,如果我用這種法子,強行收取別人的兵器和法寶,不知道能不能做到呢?”李涵忽發奇想,躍躍欲試。
………………
到了第二天,李涵走出洞來,隻見日光雖已出來,但山頂上的雲霧不僅未退,反而降低了。
他取出那兩把新得的寶劍,從雲霧中往山頂走了上去。
他拿著兵刃,原是為了防備蟲蛇暗中侵襲,誰知才一走入雲霧中,猛見手上劍光照處,竟能辨出眼前路徑。
於是他將綠色能量運遍全身,憑著這一青一白兩道光,照路前進。越往上雲霧越稀,頃刻之間,居然走出雲外。
眼望上麵,雖然險峻,竟是一片清明,山花如笑,嵐光似染,還未到達山頂,已覺秀潤幽寂,氣朗天清。
隻是鳥類絕跡,依然見不著一點影子。
及至到了山頂上一看,這山竟是一個狹長的孤嶺,周圍約有二十餘裏,四外都被白雲攔腰截斷,看不見下麵的景物。
李涵順著山脊往前尋找,走有四五裏,忽見嶺脊下麵雲煙聚散中,隱現一座峰頭。
峰頂高與嶺齊,近峰腰處,三麵淩空筆立,一麵與嶺相連,有半裏路長的一道斜坡。坡上青草蒙茸,雖在深秋,甚是豐肥。
他行近峰前,正對著那峰觀望,忽然看到豐草中似是有個白的東西在那裏閃動,定睛一看,正是一隻白兔。
李涵微微一笑,輕腳輕手地走過去,不一會兒離那白兔隻有丈許遠近。
未到洞口,便聽濤嗚浪吼,響成一片。
出洞一看,山下麵的水已齊山腰,濁浪如沸,黃流翻騰。石壁上那一股飛瀑,在山洪暴發之後分外寬大。
隻見天上陰雲密布,細雨霏霏,遙山匿影,遠泊雲低,左近林木都被煙籠霧罩。
倒是近山一片,經昨晚大雨衝刷之後,越顯得沙明石淨,壁潤苔青,景物清華,別有一番幽趣。
此刻水勢未退,去路已阻,小雨還下個不住,天上沒有日光,也辨不出時光、方向。
在腳底石地的凹處聚著一汪血水,李涵想起昨晚的怪物,猜是那東西負傷落水,也未在意。
他返迴洞中,取了個鍋,燒了一鍋開水。
雖然,就算很多天不吃東西,如今他也已可以忍受,但“吃”是人生一大樂事,能讓自己多吃點好東西,每時每刻有個好胃口,是一件好事。
對於李涵來說,能吃就是福!
他先就著開水將空間戒指中的炒米泡來吃了,然後取了一塊虎肉,到水中洗淨。
因嫌肉淡,打開了一簍兜兜鹹菜,將虎肉一切,放入鍋內,一同煮熟。鍋小煮不得許多,又切些在火上烤。
他所攜虎肉全是極肥嫩之處,不一會兒便都爛熟。吃完煮的,再吃烤的。
又取出儲存在戒指中的鍋魁,泡在肉湯內來吃。
這鍋魁的來曆,有個典故,據說是跟大智近妖的諸葛亮有關。
相傳諸葛亮在行軍打仗時,考慮到埋鍋造飯,很不方便,於是便在休戰之時叫人成批地生產一種形如鍋狀的幹餅,每人發幾個,以備戰時食用。
後來這種製餅方法流傳到了民間,人們在口味上翻新,有甜有鹹,有葷有素,還美其名曰“鍋魁”,意為鍋中之魁。
其實當年諸葛亮是否去過南充作戰,這個交給史學家研究。
而他“鞠躬盡瘁,死後而已”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其發明創造的鍋魁,更是豐富了我們的口味。
鍋魁在最初發明那陣,就隻是一個烙熟的餅子,後來才想到可以將鍋魁中間開一個口子,塞入其它可吃的東西,於是吃法花樣多了起來。
鍋魁有葷、素之分。
葷鍋魁有成@都的夾肉鍋魁,是灌入牛肉或大頭菜,像極了西方國家的三明治;郫縣的軍屯鍋魁,裏麵裹有肉餡。
素鍋魁有甘@肅文縣(三國時稱為陰平)鍋魁,連鹽都舍不得放一點,按斤兩製作,是當地人的主食。
南充現在的鍋盔有些是夾涼料,屬於典型的素鍋盔;有些是夾鹵肉,則為葷鍋盔。
製作時將麵粉揉得糍糯糯的,捏成一個小塊,用木棍來迴滾動,一邊滾一邊敲擊案板,發出一陣叭噠叭噠的響聲,極有節奏。
待將麵粉揉成狀如滿月的薄餅之後,放到一口平坦的鐵鍋上幹煎,再放進鍋下的爐膛中烘烤至熟。
雖然甘肅文縣人將鍋魁當作主食,但南充人則視它為零食。隨著物質生活的日益豐富,鍋盔的花樣也逐漸增多。
有些鍋魁的麵上沾有一層芝麻,有些鍋魁加入了蜂蜜,有些鍋魁不再是圓形,而是做成了方形,如南部的方酥鍋魁。
鍋魁的吃法也逐漸增多,甚至上了餐桌。
如有些人喜歡用鍋魁炒臘肉,人們挑食時反而忘了臘肉,而隻顧去挑食鍋魁。
有些人喜歡將鍋魁放進湯鍋、火鍋煮來吃。
特別是將鍋魁放進羊肉湯鍋,味道極佳,甚得大家喜歡。
………………
李涵隨身攜帶的鍋魁,連經數日,非常堅實,經這鹹菜虎肉湯一泡,立時酥透。再加上湯,鮮美而不膩。
湯中鹹菜脆口,又帶點辣味,真是其美無窮,直吃得一點餘瀝都無才罷。
“往常在家裏,都是用雞湯來泡鍋魁,哪有這麽好吃?嗯,這都是那鹹菜的功勞。”
李涵微笑著自言自語,可惜好娘子美玉沒有陪在身側,一起享用這美食,有點可惜。
吃飽喝足之後,收拾好東西,他又潛心修煉起來。
到了半夜,他覺得口渴,想取點鍋中剩水解渴,剛剛走到灶前,猛見灶那邊放小石榻的洞壁角裏,竟有一團淡淡的白影。
李涵心中奇怪,略一沉吟,從戒指中掏出一把寶劍,輕輕刺了一下,鏘的一聲,其音清脆,但白影仍然未動。
起初他懷疑是劍刺在石上的聲音,便又刺到別處。誰知劍尖到處,火星飛濺,聲音卻啞得多。
他又用劍往有白影處撥了兩下,除了聲音與別處不同外,空洞洞並無一物,也就不去管它。
迴到灶旁去尋水時,才想起那口小銅鍋,睡時已放在堵門的小石榻頂上。
方要縱身去取,忽然聽見唿唿兩聲,音雖微細,聽得極真,仿佛從那壁角間有白影之處發出。
他心中一動,決定查看個水落石出,掏出一顆夜明珠,往那白影處一照,依然是一麵洞壁,不過在那有白影處,有一個長圓形的細圈。
洞壁是灰白色的,唯獨那裏石色溫潤,白膩如玉,仿佛用一塊玉石嵌進去似的。他拿劍尖一敲,音聲也與別處不同。
李涵一時動了好奇心,想將那塊玉石取出看看,怎料玉石的周圍與石相接處,隻有一圈線細的縫,劍尖都伸不進去。
他將劍往石旁洞石處試刺了兩刺,劍本鋒利,石落如粉,那玉卻是堅固異常,連裂紋都沒有。
“是塊好玉!”
李涵微微一笑,再往石縫處一看,已顯出嵌放痕跡,便用劍尖照著那長圓圈周圍刺了一陣,刺成比手指還寬,深有寸許的縫隙。
他放下劍,將兩手伸入縫中,捏住那塊玉石的外麵一頭,用足力量往外一拉,隨著沙的一聲,那塊玉竟整個從壁中滑出。
捧起一看,是一塊長形扁圓的白玉,映在李涵臉上,閃閃放光。
那玉長有一尺七八,圍有五六寸寬厚,一頭平扁,一頭略尖,形如半截斷玉簪。
通體沒有微瑕,隻是當中腰齊整整有一絲裂縫,像是兩半接棒之處,稍稍用力,登時分成兩截。
李涵看到左手這一邊,中間插著兩柄劍形之物,連忙取出一看,果然是一鞘雙柄,長有一尺二三寸的兩口寶劍,劍鞘非金非石,形式古樸。
“上古寶劍?好東西啊!”
李涵歡喜得心裏怦怦直跳,將劍柄捏定,往外一拔,鏘的一聲,立時室中打了一道電閃。
銀光照處,滿洞生輝,一口寒芒射目、冷氣森森的寶劍,已然到了手內。
雖然這把看似不凡的寶劍,肯定比不上太上老君的幌金繩和芭蕉扇,但這畢竟是他無意中得到的,隻喜得心花怒放。
劍上發出來的光華,在室中亂射亂閃。
另一把劍拔出之後,劍光竟是青的,照得人須眉皆碧。
李涵將兩把劍互相交替把玩,都是愛不忍釋,幹脆施展禦劍術,以意念指揮,在洞中飛舞起來,旋轉出各種各樣的形狀。
心隨意轉,劍隨心動,如臂使指。
耍了一會兒,收起兩把飛劍,他又將那藏劍的兩截玉石細看。
在藏著寶劍的那半截,裏麵還有一片長方形的小玉佩,上麵刻有幾行四分小字。
就著劍光一照,是“聚螢鑄雪,寒光耀目。寶之寶之,元為有德”的四句銘語。
另有“青城七靈修士天殘子,將遊玄都,留贈有緣人”的字樣,書法古茂淵淳,像是用刀在玉石上寫的一般。
那兩口劍柄上,也分刻著“聚螢”、“鑄雪”四字。
“原來是青城派天殘子在飛升到仙界之前,留贈有緣人的寶劍,那我就收下嘍,送給娘子防身也好。嗯,我肯定就是這個有緣人。”
李涵收起兩把寶劍,輸入綠色能量,將它們包裹起來。如此一來,就可以隔絕別人的感應,無法再強行收取。
“咦,如果我用這種法子,強行收取別人的兵器和法寶,不知道能不能做到呢?”李涵忽發奇想,躍躍欲試。
………………
到了第二天,李涵走出洞來,隻見日光雖已出來,但山頂上的雲霧不僅未退,反而降低了。
他取出那兩把新得的寶劍,從雲霧中往山頂走了上去。
他拿著兵刃,原是為了防備蟲蛇暗中侵襲,誰知才一走入雲霧中,猛見手上劍光照處,竟能辨出眼前路徑。
於是他將綠色能量運遍全身,憑著這一青一白兩道光,照路前進。越往上雲霧越稀,頃刻之間,居然走出雲外。
眼望上麵,雖然險峻,竟是一片清明,山花如笑,嵐光似染,還未到達山頂,已覺秀潤幽寂,氣朗天清。
隻是鳥類絕跡,依然見不著一點影子。
及至到了山頂上一看,這山竟是一個狹長的孤嶺,周圍約有二十餘裏,四外都被白雲攔腰截斷,看不見下麵的景物。
李涵順著山脊往前尋找,走有四五裏,忽見嶺脊下麵雲煙聚散中,隱現一座峰頭。
峰頂高與嶺齊,近峰腰處,三麵淩空筆立,一麵與嶺相連,有半裏路長的一道斜坡。坡上青草蒙茸,雖在深秋,甚是豐肥。
他行近峰前,正對著那峰觀望,忽然看到豐草中似是有個白的東西在那裏閃動,定睛一看,正是一隻白兔。
李涵微微一笑,輕腳輕手地走過去,不一會兒離那白兔隻有丈許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