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合上書,端起桌子上的茶稍微抿了一口。


    安史之亂是發生在公元755年,當時任節度使的安祿山跟史思明一起發動了這場叛亂,當時大唐的皇帝唐玄宗知道後認命節度使封常清前去管理範陽為了防止叛亂而做了準備,並且還認命六皇子為元帥準備東征,在這之後安祿山攻下了洛邑,並且在洛邑將留守的官員殺害,部分投降於安祿山,之後由於唐玄宗喪失了基本的判斷力聽信誣告將封常清以及副元帥高仙芝兩員大將殺害,至此安祿山的軍隊更加的所向披靡,在天寶十五年攻打洛陽,拿下之後在洛陽稱帝,建立了大燕。


    之後安祿山率領軍隊一路進入長安,唐玄宗無奈隻得帶領官員逃出長安到達馬嵬坡,所帶領的軍隊士氣低落,所以大將陳玄禮要求斬殺奸臣楊國忠父子以及楊貴妃,其實在陳玄禮提出這一要求之前楊國忠其實已經被士兵亂刀砍死了,而士兵的群情激昂讓本來想要求情的唐玄宗無能為力隻得將楊貴妃三尺白綾吊死在這個地方,之後士兵重振士氣,進行了反擊,迅速的結束了這場叛亂。


    大體來說安史之亂就是一個這樣的過程,而至於對唐朝的影響卻是深遠的,首先唐朝從這以後從盛唐走向了衰敗,雖然安史之亂最終被鎮壓可是造成了唐朝的藩鎮割據局麵,為了平叛這些割據勢力,唐朝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不論是從經濟上還是從政治上都已經無法迴到從前。


    司馬光在著名的資治通鑒中對於這一形式進行了詳細的介紹,當時的唐朝可謂是民不聊生,百姓陷入水深火熱之中。


    從政治來方麵來說,從此之後各個地方的勢力不再服從唐朝中央的領導,而是出現了很多陽奉陰違的做法,很多事情無法有效的執行下去,象征至高無上的皇權聖旨更是被當做一紙廢文,所以中央對於地方的管理很統治越來越薄弱了。


    從經濟方麵來說,為了能夠結束安史之亂以及後期的割據勢力,中央付出了巨大的財力物力,國庫被掏空,而民間由於戰爭導致農民無法安心耕作,所以據史料記載在叛亂之後,當時的唐朝還發生了一次巨大的饑荒,對當時的經濟打擊非常大。


    最後軍事國力上,安史之亂之後,唐朝的邊疆就一直處於動亂之中,很多的邊疆小部落也趁機對唐朝進行掠奪,像是河西走廊以及隴右等等都是被吐蕃人跟攻占了,隨後幾十年唐朝對於西部的管理逐步越來越弱了最後失去了管理權,而唐朝的經濟中心也南移,百姓付稅加重,民不聊生造成混亂的局麵,最終使唐朝走向了滅亡。


    唐太宗在中國曆史上的名聲可以說是略微接近於“完美”的化身,在他執政大唐的時期,對內以文治天下,虛懷納諫,厲行節約,勸課農桑,國泰民安。對外,他劍指四方、開疆拓土,先後征服了突厥、薛延陀、高昌以及龜茲、吐穀渾和高麗等地。殺伐決斷的人格魅力讓他懷柔四方,被尊稱為“天可汗”;彪炳千古的豐功偉績則讓他風光無限,背後是千秋萬代讚揚。


    可是,唐太宗也是一個凡人,雖然開創了一個曆史上少有的“貞觀之治”的太平盛世。可是,他也明白“水滿自溢,月盈則虧”的道理。


    而每每在這個比較困惑的時候,唐太宗李世民就會將被譽為“相學大師”的袁天罡召到自己身邊,問袁天罡道:“曆史上的皇帝都喜歡追求所謂的長生不老,朕不敢苟同,那你來說說朕這個真命天子能夠活到多少歲呢?”這可是一掉腦袋的問題,如果處理不好,就有可能全家都要被誅殺。


    於是,袁天罡靈機一動就開始迴答道:“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來塞責敷衍,而唐太宗明明知道袁天罡是在拍自己的馬屁,不過也沒有了趁機處罰袁天罡。反而,繼續讓袁天罡留在自己的身邊打趣逗笑,而袁天罡作為唐朝一個管理天文學的智囊,的確在某些方麵給中國留下很多寶貴的書籍和經驗。例如,有人說他最擅長的是“風鑒”,意思就是憑風聲風向,就可以判斷吉兇,而且屢試不爽,還有人說他精通麵相、六壬以及無形等等,曾經給房玄齡、武則天都看過相。不過,袁天罡最大的貢獻就是他與同時期相學大師李淳風兩個人編寫了一部《推背圖》,而這部推背圖也就成為了一部可以和《奇門遁甲》相媲美的名著。


    然而,袁天罡同很多富有大才的人一樣,總是喜歡一種閑雲野鶴的生活,麵對宮廷朝堂等不斷纏身的俗務,袁天罡已經不堪重負了。於是他就找借口向唐太宗李世民提出了辭呈,李世民知道袁天罡已經是去意已決,就說到:“朕可以允許你去職還鄉,不過,臨走之前希望你能為朕再占上一卦”。


    迴鄉心切的袁天罡隨即滿口答應,李世民問道:“大唐國祚能綿延幾何?”唐太宗提出的問題可以說是兇險無比。袁天罡迴答道:“豬上樹時”,唐太宗聽過之後哈哈大笑。或許在唐太宗的理解是諸永遠都不可能上書,袁天罡的意思就是大唐將江山永固,其實根據後來的曆史事實來看,“豬”和“朱”同音,而後來的大唐也確實是被梁武帝朱溫所滅,隻可惜唐太宗沒能聽懂。


    而後麵的宋朝則是另一種情況。


    宋朝是曆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朝代,從960年到1279年,分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公元1279年,忽必烈率軍占領南宋,徹底結束宋朝的統治。宋朝曆十八帝,享國三百一十九年。宋朝是華夏曆史上經濟較為發達的一個王朝,但是最後還是被強大的蒙古騎兵給消滅了。有一種說法叫宋亡無華夏,那麽,又是什麽原因導致宋朝滅亡了呢?


    其一的原因,缺乏北方屏障,幽雲十六州丟失,讓宋朝沒有很好的北方防禦屏障。靖康之恥後,北宋的統治結束,北宋的皇帝和太上皇都成為金國的俘虜,就連重要的軍事防禦線幽雲十六州也被金國占領了。趙構在南方建立的南宋政權非常重視發展生產,南宋的經濟在當時世界上也是小有名氣的。但是缺少北方防禦的屏障,沒有一道強大的國防線的南宋,野心勃勃的金國軍隊能夠輕易的入侵到南宋境內。


    軍事製度落後,軍隊戰鬥力弱,重文輕武。宋朝統治者擔心武官威脅自己的統治,同時也認為治國需要的是文官而不是武官。所以宋朝統治者實行“重文輕武”的政策,不重視軍隊的建設,軍事製度得不到及時更新,陳舊的軍事製度已經不再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再者,由於朝廷重視的隻是文官,武官在朝廷得不到重視,身居高位的都是文官,對軍隊的資金投入也跟不上。平時不注重軍隊的訓練,導致軍隊的戰鬥力比較弱,當遇到外敵入侵時根本招架不住。


    削弱地方經濟,當外敵入侵時,地方沒有錢糧抵抗,隻能坐等中央救援。宋代的經濟雖然發達,但是由於統治者所實行了錯誤的經濟政策,導致宋朝的財政收入大都集中在國庫,中央朝廷富足了,當時的開封和杭州可以說是比較有名的國際大都市了,可地方經濟卻很不景氣,還處於比較落後的境地。遇到災荒時全靠中央救援,當外敵入侵時,地方更是沒有足夠的財力和物力支撐軍隊去抵抗。俗話說得好,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缺乏錢糧的地方政府根本沒有能力去抵抗外敵,這就給入侵者提供了有利條件。


    士族製度衰落,大批寒門一夜之間登上最高政治舞台,毫無經驗,空談誤國。宋朝的士族製度相對比較落後,統治者破格錄用“人才”的事經常出現,宋朝科舉考試的規模是前朝所不能比擬的,每年通過科舉考試而走上仕途的人一年比一年多,許多地方還出現有較嚴重的買官賣官現象。大批的寒門子弟在一夜之間能夠進入到中央朝廷任職,而登上最高政治舞台的他們根本沒有絲毫的經驗,根本不懂得如何去治理國家,但是理論卻是一套一套的,根本無法執行,沒有操作性。


    宋朝以慘痛的教訓告訴我們:一個國家是否能夠強大到令侵略者能夠望而生畏,不僅僅是要有強大的軍隊和發達的經濟社會,還要有民主和自由,統治者不能夠隻是偏向某個地區的發展而忽略了其他地區,要懂得兼顧全局。當然,所有的這些不能夠隻停留在計劃和總結的文稿上,也不能空喊口號不做事。


    ……


    “治國如此之難,華夏少年曆史,朝代不斷更替。”諸葛孔明搖搖頭無奈道:“一、北方強敵虎視;二、國家政策失誤;三、最高領導無能;四、外交政策失誤;五、奸臣貪官當道;六、官員腐敗、黨爭不斷;七、嚴酷的稅收製度;八、軍隊建設缺陷;九、嚴重通貨膨脹。削減將領兵權,削弱地方藩鎮力量,加強中央集權,重文輕武,重經濟輕軍事,重建設輕國防。這些措施,在宋初對人民休養生息、國家經濟、文化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可憐大宋滅亡,華夏文化倒退百年。


    每當諸葛孔明看到唐宋的書時,他都覺得很惋惜。


    如果大宋沒有滅亡,那接下來的明朝就會好很多。


    明朝,被很多人認為是曆史上最剛硬的王朝。大明近三百年期間,始終奉行“不議和、不和親、天子守國門”的國策。而此較為內斂的國策,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朱元璋的《皇明祖訓》影響。大明建立之初,朱元璋派使臣下國書至日本,希望日本來朝以及解決倭寇侵犯海疆之事。可是,日本甚是無禮,並斬殺使者。朱元璋甚是惱怒,揚言要遠征日本,可最終還是強忍怒火,不但未出征日本,還在其製定的《皇明祖訓》中,將日本列為15個永不征討的國家之一。


    而與之相應的,作為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盛世大一統朝代的漢朝,其對外政策就要張揚外放的多,大漢屢屢對外用兵。漢元帝時,西域都護府副校尉陳湯,矯詔出兵攻殺北匈奴郅支單於之後,上書朝廷,就在信中為自己的行為而辯解道:..(此乃)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尤其是在“天朝”地位還仍待恢複的今天,陳湯這句話聽起來就特別令人雞血沸騰。


    陳湯之事,雖是發生在漢元帝時期。但“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句話,用在漢武帝身上卻要更貼切。作為曆史上比較公認的兩位雄才大略的帝王--漢武帝與朱元璋,為何會有兩種截然相反的對外主張。朱元璋乃開國皇帝,漢武帝乃守成之君,按理說,朱元璋於亂世中取得天下,應該更熱衷於征伐。但事實卻正相反,朱元璋在平定天下之後,便不願再對外用兵,而漢武帝卻對外征伐不息。


    而朱元璋的對外政策卻不同於漢武帝。


    原因其一,天下初定,而需要時間恢複。元朝末年,天下大亂,民不聊生,經十幾年全國戰亂,才得以建立大明。其時,田地荒僻,人口大減,國力甚是疲弱,更需要休養生息。再對外無止境的用兵,很容易讓新生的國家再度奔潰。


    其二,朱元璋是曆史上出身最低的皇帝,其出身貧寒,又久經戰亂之苦,更明白戰爭的破壞作用,也就更加懂得民間疾苦。故而,朱元璋對和平穩定比較向往,而從心底厭惡戰爭。而漢武帝相對而言,則好大喜功、窮兵黷武。


    其三,無利可求。日本對大明無禮,朱元璋說了一番話,“得其地不足耕、得其民不足使”,便放棄了對日本的征討。朱元璋看出征討日本的結果,不過是徒耗錢糧、徒流將士鮮血而已。我國在曆史上是農業國,而從宜耕地區來看,大明的疆域在當時已達到一種極限。再對外開拓,也難以經營,而以當時的開發條件,那些“化外之地”純屬是無用之地。故而,朱元璋製定了較為收斂的對外政策。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萬詩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195小小黑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195小小黑並收藏萬詩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