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青自認為自己是沒有什麽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本事的,所以一開始他來到大唐,誌向並不是很遠大,也僅僅隻是科舉做官,守護一方百姓而已。
他確實也是做到了,守護了定安一縣的百姓。要是說以前的定安縣連個地級縣城都算不上的話,那現在至少也得是三線城市,無論是商貿還是手工業都極為發達,也很難想象,李長青在定安做縣令不過一年而已。
其實這並不是什麽難事,因為定安縣作為一個邊防城市,原本的商業和手工業就已經很發達了,隻不過相對於現在來說很零散而已。
李長青做的隻不過是將他們整合,合並,同時打通上升渠道以及完善獎懲措施而已。
在縣衙的背書作保之下,打擊地痞流氓,讓商鋪安心做生意,幾個幫派都被劉有恆帶隊圍剿,就相當於是練兵了。
至於手工業的發展速度,其實也是超過了李長青的想象。
還是那句話,定安縣作為一個邊防城市,隨時隨刻都將麵臨敵人的入侵,來這裏做工的工匠不僅有飯吃,還有工錢拿,隻不過他們過來做工,那便是一輩子都要在這裏做工,所得的錢財倒是可以拜托車行送迴家長。
因此,原本的工匠過得日子也僅僅是溫飽而已,一眼望到頭的生活讓他們沒有多少動力,也僅僅是完成當天任務量而已。
李長青來到定安也就是把定安所有的手工業整合起來,製定並且完善了獎懲措施,以及任命班組長和生產部長而已。
這全新的職位不屬於朝廷體係,是吏員,但也算是吃皇糧了的,以前這群工匠哪裏有想過自己還能搖身一變成為官府的人呢?所以他們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幹活更賣力了,研發也更起勁了。
如果突厥沒有在年關入侵,李長青有自信能把定安在五年內發展成邊關第一大城。
說真的,現在家和商行所賺取的利潤已經足夠李長青一家後半輩子的優越生活了,如果李長青辭官,那也能做個富家翁。
今日無事,勾欄聽曲,啊不對已經娶了明蘭呢,勾欄是去不成了的。
每日賞賞花,吃吃點心,逗逗明蘭,這日子不也挺好的嗎?也不用去什麽廟堂勾心鬥角,安安穩穩的過日子便是幸福了。
所以一開始穿越過來,他便想著遠離朝堂,實在不行就科舉做個小小縣令,幹到退休遊山玩水去。
再跟明蘭生幾個丫頭,這日子簡直不要太美妙了。
咳咳。
但是,不到一年的縣令生涯就經曆了幾場硬仗的李長青變了。
他變得更加成熟,穩重,同時他的心與大唐的聯係也更加的密切。
守護一縣的百姓,不如守護大唐一國的百姓,或者說守護華夏大地上賴以生存的人。
守成便可,擴張為妙。
心境的改變怪罪不了別人,仿佛一切都自然而然的就發生了一般,仿佛自己穿越而來,就是一種使命一種責任一般。
華夏文明璀璨輝煌,那就讓它一直這麽下去。
然而,本以為那些士族會率先發現自己,但是沒想到的是第一個注意到他的竟然是李世民。
李世民不愧是能開啟貞觀之治的明君,李長青的這些政策隻不過是後世與當下相結合得出的適合在大唐運行的而已,但是李世民很快就察覺出這些政策的優越性。
也許是意識到了這一點,本來李長青跟李世民的叔侄關係就是一個名號而已,但是李世民似乎是真的想要發展這一層關係好把李長青牢牢的綁在皇族這輛車上。
家和商行在皇室以及士族參股之後,開始迅速壯大,儼然成為長安城內的一個龐然大物,別看家和商行的老板是個縣男爵位,也僅僅隻是個縣令而已。
就連地痞流氓都明白這家商行背後的能量,凡是與之作對的商行,總是在三個月內破產,要是明言說要搞垮這家商行的人,總是第二天直接消失,對於這一點李長青很不爽,但是也無可奈何。
初來長安,他就是一個無權無勢的小角色,就算是被李世民認了叔侄關係,但一開始也隻是表麵文章,所以想安穩下去玩最好的方式就是先作出一定的成績,在讓李世民入股,讓士族看到其中驚人的利潤之後再讓士族入股。
這樣一係列操作下來,家和商行已經變成一個利益共同體的產物,而且也在朝著不可控製的方向發展,不過好在李長青及時發現,直接通過李世民收迴了那些股東的經營權,現在的他們包括李世民都隻有分紅權。
李世民的經營權是他自己讓出來的,理由是實在不會經商,反正到時候記得分紅就行了,還不如直接甩出來讓李長青管去,這不就是躺著也要把錢掙了嘛?
這便是家和商行的情況,經過內部改革之後的家和商行,沒人知道其中流水有多少,可能要比國庫還要多,當然啊,是流水不是利潤,至於利潤嘛。
你看李世民自從拿了家和商行的股份之後,微服私訪就沒斷過,每次微服私訪不是吃吃吃就是買買買,長孫皇後的金銀首飾也沒斷過,甚至開始給他的女兒準備起嫁妝來了,這一係列操作,他都沒找民部(後改為戶部)要一分錢!
至於工部侍郎這個職位,是李世民臨時安置給李長青的,畢竟定安的發展還離不開李長青的指引。徐楓樹守成有餘,但是開拓不足,王元正似乎在那幾場仗磨出了膽子,天天嚷嚷著要北伐北伐,完完全全變成了跳脫的性子不夠穩重。
至於那兩位兄弟嘛。。。拉倒吧,剛經曆過科舉連官都沒做幾年能懂什麽?打打下手還差不多。所以總結下來,定安縣縣令還是需要李長青去,而且李世民特準可以帶家眷。
工部嘛,是要改革,李世民收到過線報,說是定安縣的工匠不知道采用了什麽辦法,在同等人數下比拚,效率要遠遠高於工部那些工匠們,這就是一件很了不得的事情,要是能改過來,或者說學過來,那以後工部日產弓箭上萬,甲胄上千就不在是夢!
他確實也是做到了,守護了定安一縣的百姓。要是說以前的定安縣連個地級縣城都算不上的話,那現在至少也得是三線城市,無論是商貿還是手工業都極為發達,也很難想象,李長青在定安做縣令不過一年而已。
其實這並不是什麽難事,因為定安縣作為一個邊防城市,原本的商業和手工業就已經很發達了,隻不過相對於現在來說很零散而已。
李長青做的隻不過是將他們整合,合並,同時打通上升渠道以及完善獎懲措施而已。
在縣衙的背書作保之下,打擊地痞流氓,讓商鋪安心做生意,幾個幫派都被劉有恆帶隊圍剿,就相當於是練兵了。
至於手工業的發展速度,其實也是超過了李長青的想象。
還是那句話,定安縣作為一個邊防城市,隨時隨刻都將麵臨敵人的入侵,來這裏做工的工匠不僅有飯吃,還有工錢拿,隻不過他們過來做工,那便是一輩子都要在這裏做工,所得的錢財倒是可以拜托車行送迴家長。
因此,原本的工匠過得日子也僅僅是溫飽而已,一眼望到頭的生活讓他們沒有多少動力,也僅僅是完成當天任務量而已。
李長青來到定安也就是把定安所有的手工業整合起來,製定並且完善了獎懲措施,以及任命班組長和生產部長而已。
這全新的職位不屬於朝廷體係,是吏員,但也算是吃皇糧了的,以前這群工匠哪裏有想過自己還能搖身一變成為官府的人呢?所以他們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幹活更賣力了,研發也更起勁了。
如果突厥沒有在年關入侵,李長青有自信能把定安在五年內發展成邊關第一大城。
說真的,現在家和商行所賺取的利潤已經足夠李長青一家後半輩子的優越生活了,如果李長青辭官,那也能做個富家翁。
今日無事,勾欄聽曲,啊不對已經娶了明蘭呢,勾欄是去不成了的。
每日賞賞花,吃吃點心,逗逗明蘭,這日子不也挺好的嗎?也不用去什麽廟堂勾心鬥角,安安穩穩的過日子便是幸福了。
所以一開始穿越過來,他便想著遠離朝堂,實在不行就科舉做個小小縣令,幹到退休遊山玩水去。
再跟明蘭生幾個丫頭,這日子簡直不要太美妙了。
咳咳。
但是,不到一年的縣令生涯就經曆了幾場硬仗的李長青變了。
他變得更加成熟,穩重,同時他的心與大唐的聯係也更加的密切。
守護一縣的百姓,不如守護大唐一國的百姓,或者說守護華夏大地上賴以生存的人。
守成便可,擴張為妙。
心境的改變怪罪不了別人,仿佛一切都自然而然的就發生了一般,仿佛自己穿越而來,就是一種使命一種責任一般。
華夏文明璀璨輝煌,那就讓它一直這麽下去。
然而,本以為那些士族會率先發現自己,但是沒想到的是第一個注意到他的竟然是李世民。
李世民不愧是能開啟貞觀之治的明君,李長青的這些政策隻不過是後世與當下相結合得出的適合在大唐運行的而已,但是李世民很快就察覺出這些政策的優越性。
也許是意識到了這一點,本來李長青跟李世民的叔侄關係就是一個名號而已,但是李世民似乎是真的想要發展這一層關係好把李長青牢牢的綁在皇族這輛車上。
家和商行在皇室以及士族參股之後,開始迅速壯大,儼然成為長安城內的一個龐然大物,別看家和商行的老板是個縣男爵位,也僅僅隻是個縣令而已。
就連地痞流氓都明白這家商行背後的能量,凡是與之作對的商行,總是在三個月內破產,要是明言說要搞垮這家商行的人,總是第二天直接消失,對於這一點李長青很不爽,但是也無可奈何。
初來長安,他就是一個無權無勢的小角色,就算是被李世民認了叔侄關係,但一開始也隻是表麵文章,所以想安穩下去玩最好的方式就是先作出一定的成績,在讓李世民入股,讓士族看到其中驚人的利潤之後再讓士族入股。
這樣一係列操作下來,家和商行已經變成一個利益共同體的產物,而且也在朝著不可控製的方向發展,不過好在李長青及時發現,直接通過李世民收迴了那些股東的經營權,現在的他們包括李世民都隻有分紅權。
李世民的經營權是他自己讓出來的,理由是實在不會經商,反正到時候記得分紅就行了,還不如直接甩出來讓李長青管去,這不就是躺著也要把錢掙了嘛?
這便是家和商行的情況,經過內部改革之後的家和商行,沒人知道其中流水有多少,可能要比國庫還要多,當然啊,是流水不是利潤,至於利潤嘛。
你看李世民自從拿了家和商行的股份之後,微服私訪就沒斷過,每次微服私訪不是吃吃吃就是買買買,長孫皇後的金銀首飾也沒斷過,甚至開始給他的女兒準備起嫁妝來了,這一係列操作,他都沒找民部(後改為戶部)要一分錢!
至於工部侍郎這個職位,是李世民臨時安置給李長青的,畢竟定安的發展還離不開李長青的指引。徐楓樹守成有餘,但是開拓不足,王元正似乎在那幾場仗磨出了膽子,天天嚷嚷著要北伐北伐,完完全全變成了跳脫的性子不夠穩重。
至於那兩位兄弟嘛。。。拉倒吧,剛經曆過科舉連官都沒做幾年能懂什麽?打打下手還差不多。所以總結下來,定安縣縣令還是需要李長青去,而且李世民特準可以帶家眷。
工部嘛,是要改革,李世民收到過線報,說是定安縣的工匠不知道采用了什麽辦法,在同等人數下比拚,效率要遠遠高於工部那些工匠們,這就是一件很了不得的事情,要是能改過來,或者說學過來,那以後工部日產弓箭上萬,甲胄上千就不在是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