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青上任定安縣之前,做了這幾件事。


    第一,就是給李世民寫了一封十頁紙的信,不僅寫了軍政,農政,還有對定安縣的規劃,他希望能在定安縣建立一支軍隊,人數不多到希望能有實權。李世民看過信後直接禦賜了金符,這讓李長青有些飄飄然。


    第二,規劃了家和商行的發展,在定安縣開立第一家分店。這麽做不僅能夠發展定安縣的經濟,對涇州的影響也是非常深的。


    第三,安排好家裏的一切事物,包括溢香樓廚師培訓等等,同時寫了一份菜譜,交給了李廚娘,讓她學會後再去教給其他廚師。


    第四,家和商行的所有商品對外開放,之前的酒,調料等等,世家酒館,胡肆,茶樓等等都可以購買。先富帶動後富深入李長青的心。這樣以來就少了競爭,多了合作。


    世家們也不是傻子,花重金去探得的情報還要在花錢研究,而現在隻需要花一點點兒的錢財就能直接買到成品。傻子才會繼續冒著風險去探情報。


    最後一件是關於明蘭的,他也給明蘭寫了一封信,長達十二頁,安慰的話居多,同時保證隻要定安縣發展平穩後就接明蘭過來。這可能需要很長一段時間,但是明蘭願意等。


    做了這些事,李長青才放心去上任。


    到了定安縣的第二天,劉焉就邀請李長青一行人吃酒,同時商議定安縣的情況。


    在酒桌上,劉焉舉起酒杯給李長青敬了一杯酒。


    這讓李長青有些受寵若驚,畢竟劉焉無論是年齡上還是官職都比李長青高。


    “李縣令無需多謙,這杯酒隻當做是朋友間的友誼酒就行了。”


    劉焉心中自然是有小九九的,能得到陛下的金符的人,這以後的仕途一定非常順利,自己在這個涇州做刺史都這麽久了還沒有得到升遷,這以後還需要李長青的提攜。


    說來也慚愧,如今年過四十的劉焉竟然還需要一個後輩的提攜。


    “小子謝過劉刺史的好意了,隻是這朋友之誼小子是萬萬當不得的,如今小子也才僅僅是個小縣令而已,怎能當得刺史的友誼呢?”李長青沒有劉焉想的那麽多,隻覺得見麵第二天就處關係,這在古代發展的實在是有點兒快了。


    劉焉心中已經了然,畢竟剛見麵不久就以朋友互稱,換做誰都一時無法接受。


    “這又有何妨?某交朋友從心,覺著李縣令是個有奔頭的人,這才下定決心來處朋友,害,多說無益,這菜都要涼了,吃菜吃酒!”


    李長青和劉焉吃酒,而王二和張三卻隻能站著,這畢竟不是在家裏,在外邊兒他們還是得遵守禮製。


    酒過三巡,劉焉臉色微紅,而李長青卻毫無變化。


    劉焉心中讚歎一聲,好酒量,卻聽李長青道,“劉刺史,這定安縣的情況還請您給我講講。”


    劉焉點了點頭,放下酒杯緩緩道,“定安縣城裏有一千三百二十五戶,大概三千四百五六人。同時管轄的城鎮村落之中,應該有四千五百四十九戶,至於人口據前些年的探報有一萬五千六百四十五人。而這些年的災亂,流入的流民還沒有統計。”


    李長青點了點頭,覺得這劉焉是個實幹派,畢竟戶口知道的這麽清楚,在古代的官員中也是比較勤奮的了。


    李長青道,“當地的商戶,工戶,府兵,農戶等,有沒有具體的數據呢?”


    劉焉微微一怔,對李長青的問題有些迷茫,不知道李長青問這個做什麽。


    劉焉道,“商戶怕是寥寥無幾了,府兵也是老兵,有一千多人。至於工戶,怕隻有兩三百人,農戶中放牧的居多,而種田的偏少。”


    李長青聽完,會想著定安縣的地理位置,那裏靠近突闕,外來文化湧入居多,放牧的人存在自然不足為奇,但是放牧的人居多是個什麽意思?大唐如今還是以農為本,放牧的人多了糧食從哪裏來?總不能每頓都吃肉吧?


    劉焉補充道,“定安縣城裏還有一百多戶胡人,突闕人組成的,至於管轄的城鎮村落就不得而知了。”


    李長青先是一驚,隨後有些惱怒道,“這麽多外來戶,萬一其中有敵人的探子,那豈不是定安縣所有的明細都叫敵人得知了?”


    劉焉有些汗顏,大唐雖然對外來人口管製非常嚴厲,但到了邊遠的城鎮就寬鬆了,湧入了一百多的外來戶,自己卻對這些外來戶的底細了解不清,這怎麽說都是自己的失職了。


    李長青道,“定安周圍的情況呢?”


    劉焉迴過神道,“定安以西是山脈,那裏有山匪,大概八支,他們以好漢自稱,倒不同於其他的匪徒,打家劫舍的事情倒是很少做,不過曾經有過幾次攻打縣城,城鎮的經曆,說好也不好,說壞也不壞,大概人數總共三千多少人,其他的情況就不得而知了,派過去的斥候從武德七年開始就沒有再迴來過了。”


    三千多少人,還有攻打縣城的經曆,這讓李長青有些頭皮發麻。


    隨後李長青又詢問了一些定安縣的其他情況之後就於劉焉拜別了,定安縣的情況實在是太差,他得馬上上任去實地看看情況。


    劉焉給李長青又安排了馬車同時換了一匹好馬。


    涇州發展的還不錯,至少看上去沒有那麽破落,可是越往定安縣走,情況越糟糕。


    就連涇州城外就有幾百個帳篷,裏麵都是周邊流入的流民。


    途徑的幾個城鎮雖然也有流民,但是官府在施粥放糧,餓死人的情況但也沒有。


    不過那些流民看上去就跟柴火一樣,臉上瘦得連顴骨都突出了,手臂上也僅僅隻有一層皮而已。


    李長青問王二道,“蝗災那年,陛下不是開倉放糧了麽?江南來的糧食不也都下放下去了麽?可這,又是怎麽迴事?”


    馬大哈般的王二怎麽可能知道這些事,李長青的一連串的問題甩過來他也隻好嘿嘿地傻笑。


    李長青見王二這個樣子也就知道王二不可能解釋他的問題,他又看向張三。


    張三無奈地搖了搖頭。


    李長青歎了口氣,畢竟現在才貞觀初年,裏大唐盛世還有好些年份。


    你要讓百姓發展奔小康,不給他們發展的時間是萬萬不能的。


    於是李長青在心中已經定好了定安縣第一個五年計劃。


    第一年,查清全縣所有的戶口,同時鼓勵發展農業,盡量減少牧業,同時適當發展手工業,鼓勵生育。


    第二年,發展商業,將家和商行分店開過來,同時檢查上一年的進度,發展手工業。


    第三年,在第二年的基礎上,優化府兵內部,退役年長的,招募新兵,發展軍事,開設兵工廠。


    第四年,大力發展手工業,商業,兵工廠,同時與山匪打交道,以安撫為主,剿滅為輔。


    第五年,鞏固前些年發展的成果,開設大型市場,發展其他行業。


    這樣的五年計劃李長青覺得還不是很完整,其他的細則他需要到了實地考察之後才能完善。


    想到這裏,李長青衝著趕車的王二道,“王二,你再快些!”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舌尖上的大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苦心天不負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苦心天不負並收藏舌尖上的大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