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碧藍的海水和完美的星空,也有滿島的蟲子,變幻的天氣和讓人生畏的懸崖峭壁。千裏岩是大部分人的地獄,但它卻是我的天堂!!


    ——岸投機器


    “剁椒魚頭號!剁椒魚頭號!這裏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局特類艱苦台站,國家海洋局千裏岩海洋環境監測站。聽到請迴話!聽到請迴話!”


    駕駛台的無線電台突然傳來一個男聲的唿叫。


    “千裏岩海洋站!千裏岩海洋站!這是中國海洋大學自有漁業資源調查船剁椒魚頭號,相關航行路線已向海監進行過報備。現在距千裏岩2海裏左右,此行目的是在千裏岩周邊進行春夏交接的漁業資源調查。”


    聽到唿叫,敖海源立刻拿起無線電台的手咪迴複了過去。


    “收到!請注意航行安全!”


    電台裏的男聲官方性的迴複了一句停頓了幾秒之後,聲音再次響起。


    “敖老師,歡迎你們過來!我等會兒就下去碼頭那裏。”


    仇院也接過了無線電的手咪和對麵通話。


    “少欽啊!辛苦你了,這段時間怎麽樣啊?!”


    “仇院也來啦?我這一切挺好的,不缺吃不缺喝的。一切安好,等咱們見了麵聊!”


    放下電台,敖海源指揮著開船的白朋向著北邊的內灣駛去。


    這會兒站在船頭的甲板上已經能看到千裏岩的全貌了。


    遠遠望去,千裏岩的地勢左右高、中間低,被一層海霧罩住,若隱若現。


    減速、頂流、拋錨、靠泊,經過一係列操作,剁椒魚頭號最終穩穩地停靠在千裏岩“碼頭”。


    說是“碼頭”,其實是一塊從陡峭崖壁上鑿出的幾十平方米空地,用於運送補給和人員輪換。


    孫少欽這會兒已經站在碼頭上連蹦帶跳的歡迎他們了。


    “敖老師!仇院!高主任!孫主任!李主任!……”


    這會兒潮水比較低,從剁椒魚頭號的側舷就能登島,不需要架舷梯。


    “喏,給你們帶了一些蔬菜過來。這是給你帶的一些波爬餌和鐵板,還有新社員家裏讚助的線,也給你拿了一部分過來。”


    從船上搬了不少蔬菜出來放到碼頭上,又提出來一個小裝備箱,裏麵放的除了餌就是線,還有一些小的零件裝備。


    “多謝多謝!走,咱們上去坐坐,看看我們站區的新環境。”


    孫少欽準備招唿著眾人上山。


    “先等會兒,你們的那個淡水水管在哪兒呢?給你們把淡水補足了。”


    “不用,你們留著用吧,我們上邊兒可是40立方的水庫呢!”


    “補上吧,東西不多,算是我們幾個的一點心意。等迴去之後想辦法給你們整一條小型的海水淡化係統過來。”


    仇院拍拍孫少欽的肩膀,就安排白朋他們接水管,泵淡水。


    “師哥,你就別客氣了!咱們的這條船海水淡化係統也是很強勁的,很快就能把淡水箱補充滿。”


    陳傑豪幾人一邊接駁著淡水管,一邊兒和孫少欽說著話。


    孫少欽拍著陳傑豪的肩膀笑著。


    “行!你小子可以,沒想到海釣社在你們這波人手裏發展的這麽壯大,連船都有了!這可是我們之前的幾代人想都不敢想的。”


    “這還都得說是你們前人打的基礎好,人脈廣,我們隻不過是恰逢其會而已。”


    “行了行了,別商業互吹了,趕緊過來搬東西。”


    所有的東西都需要肩扛手提將它們搬到位於島上約70米高的千裏岩海洋站。


    “從碼頭到山頂,垂直高度也就是70米左右,但是上山如同爬雲梯”。


    上山的路卻非常陡峭,走上去需要小心翼翼,更別提肩扛手提這麽多重物了。


    “其實整條路的台階也不多,總共也就300多個台階,主要是太陡了。你們那往上看,最陡的地方接近50度。”


    孫少欽帶頭扛著一箱西紅柿走在最前麵。


    走了30來階台階,孫少欽就帶著一群人休息一小會兒。


    “這條路我們已經不知道走了多少遍,每個台階都已經很熟悉。但是山路確實太陡峭了,所以咱們不求快,多休息幾次,保證行路安全。”


    二十來分鍾後,一群人才走到了山頂的觀測站。


    拾級而上,一座紅色屋頂、淡黃色外牆的二層小樓映入眼簾,這就是千裏岩海洋站,觀測人員在千裏岩的“家”。


    “這座小樓是2007年啟用的,一層是我們的工作區,二層是生活區。”


    “小樓門口架著葡萄藤;庭院裏種著無花果樹;小樓這半拉,是咱們的觀測人員用拉上島的泥土開辟的兩塊菜地,用於補充新鮮蔬菜;另外一半拉,咱們用圍欄圈出了一個小型“養雞場”,這樣就能吃到新鮮的雞蛋了。”


    “現在小樓裏空調、熱水器、淨水器一應俱全;書架上又多了不少書籍;打開手機就是5g網絡。”


    “可以說,現在的環境要比以前好不少了!”


    正當孫少欽給大家介紹著海洋站的時候,從小樓裏又出來了三個人。


    “歡迎,歡迎,歡迎。歡迎各位領導的到來。”


    出來的人是這輪值班的帶隊領導陳瑞。三十來歲的年紀,也是曬得黢黑。


    “呦,李局,您怎麽也來了?!”


    陳瑞看到人群中的李國振,趕緊上前打了個招唿。


    “哎~~早退下來了,就喊老李就行了。”


    不等陳瑞客氣反駁,李國振就給介紹起了他們這一群人。


    “這是仇院,高主任,李主任,孫主任……”


    一群人介紹完,10分鍾也過去了。


    “來來來,咱們屋裏坐。”


    老陳把一群人讓到屋裏,給大家都倒了一杯熱茶。


    “怎麽樣?這幾年的生活比以前好不少了吧?!”


    一坐下,李國振率先開口問到。


    “那是,現在的環境跟以前可是有著天壤之別啊!”


    “首先就是下麵那個小碼頭,極大地方便了我們物資搬運和出行觀測。”


    老陳又給每人的茶杯裏續上熱水。


    “再就是淡水,現在淡水可以從船上的儲水倉泵壓到千裏岩水庫中,一次補給可以保證三個月的用水需求,既緩解了補給搬運強度,又解決了觀測人員吃水用水問題。”


    “我們早已不用再過喝雨水、吃饅頭蘸醬油的苦日子了。”


    “哈哈哈哈……”


    看似搞笑的話語,實則包含了幾代科研人員的辛酸。


    “那你們現在還有啥困難沒有?”


    李國振喝了一口熱茶繼續問向老陳。


    “要說困難啊,那還得屬桑拿天兒了。”


    千裏岩島上有“三寶”:蒼蠅蚊子和小咬。


    對於觀測員而言,最難熬的是夏天。在千裏岩島上,平均每年有100多天大霧。尤其是到了夏天,高溫高濕的天氣就像是蒸桑拿,衣服甚至能擰出水來。而在島上,電力負荷沒有辦法帶動空調,有時候整晚都睡不著。


    “島上的電力來自於太陽能發電,然後儲存在蓄電池裏。電力主要供應各種觀測設備正常運轉,在加上日常用電,空調對我們而言太奢侈了。有時候實在沒辦法了,隻能在島上到處轉,找一個空氣流通好的地方休息。但是,在外邊我們又得麵臨島上特有的蚊蟲叮咬。島上的蚊蟲咬人特別兇,有時候要很長時間才能好。”


    陳瑞苦笑著說出了這番話。


    “那為什麽不建一個風力發電呢?我看島上的風力也不小啊!是資金的問題嗎?”


    坐一旁一直沒說話的徐長清說出了自己的疑問。


    “資金是一方麵,再有就是現在每次來的補給船本身就要裝很多裝備和補給,也沒有地方或者專門再運送一趟風力發電的設施啊!”


    “這不叫事兒!”阿爾斯楞甕聲甕氣的大手一揮。


    “這次遊釣完迴去我就安排,在這山頂上安三套20kw的風機組,肯定夠你們的日常和監測的用電。”


    陳瑞剛想說什麽就被徐長清和錢富有打斷了。


    “我說大獅子,這事兒不能光你露臉啊,我們哥倆兒也得有份兒啊!”


    “就是就是,說好了啊,一人捐贈一套,誰也別多誰也別少。”


    陳瑞和幾個隊員對視一眼,剛要和李國振說什麽。


    “我知道他們幾個的意思,無非就是以後如果來島上釣魚,不想住外邊兒受罪,是這個意思吧?!”


    三個大老板相視一笑,然後瘋狂的點頭。


    李國振也沒有刻意的推辭,略微想了一下就給這件事兒定了結論。


    “這個事兒啊,你們也跟上頭匯報一下,我這兒呢,也給你們疏通一下,要是能成最好,畢竟也算是政府與地方企業的共建。好事兒!”


    “而且以後要是來島上釣魚,咱們幾個老家夥也能少遭點兒罪不是!”


    李國振的話音剛落,現場一片笑聲,氣氛輕鬆了許多。


    三位企業家的提議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孫少欽和陳瑞也表達了感謝,畢竟風力發電裝置將大大改善島上的電力供應狀況。


    參觀完觀測站後,熊思明和劉浩民找到了仇院,表達了他們暑期想到千裏岩海洋站見習的願望。


    “仇院,我們倆一直很向往這裏的工作環境,雖然艱苦,但能夠近距離接觸海洋,了解海洋的變化,是我們夢寐以求的機會。”


    仇院點點頭,“你們的想法很好,千裏岩雖然是個艱苦的地方,但也正是鍛煉人的好地方。我會聯係海洋站這邊,給你們安排暑期的見習機會,但前提是你們要做好心理準備,這裏的生活條件並不像城市裏那麽便利,而且還要麵對各種自然挑戰。”


    熊思明和劉浩民堅定地點了點頭,表示願意接受挑戰。仇院見他們態度堅決,便答應幫忙協調,並告訴他們後續的具體安排會通過郵件告知。


    安排妥當後,一行人開始準備下島迴船上去釣魚。


    上來的時候大箱子小行李的,等到迴去一行人可就空著手了。


    沒有了輜重,幾分鍾孫少欽就帶領著大家迴到了碼頭。


    “今天的水文和氣象很適合船釣,希望你們有個好收獲。”孫少欽看著海麵說道。


    “你們兩個暑期過來之前我會排好班次,到時候咱們三個人在島上待滿兩個月,除了觀測咱們爆釣兩個月。”


    船隻緩緩離開碼頭,孫少欽的身影在碼頭也越來越小。


    離別的傷感沒有太多影響大家的心情,很快又都變得興奮起來。


    海麵上偶爾飛過的海鷗,以及遠處偶爾躍出水麵的大魚,都讓人感到今天將會是一個爆倉的好天氣。


    “今天我們要去的地方是島東側的一個深水區,那裏的結構複雜,魚種豐富,極度適合水麵係和全泳層的鐵板。”


    敖海源指著雷達上的海圖說到。


    船隻平穩的在海麵上繞行了大約半小時後,就到達了東邊預定的釣位。


    在行船的過程中,大家就迅速布置好釣魚裝備。


    船頭船尾依然是路亞的主戰場,船中兩側鐵板或者傳統的底釣法,總之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但是在一船人連拋帶抽了一個多小時之後,全體放下了竿子。


    “靠北啊!怎麽一條魚都沒有呢?真的是好氣哦!”


    “呴,你醬子說話很機車哎你知不知道,明明是一個北方大漢,為什麽要學人家辣樣子說話呢?”


    小應和陳傑豪在船中間打情罵俏。


    敖海源看著海浪翻湧的海麵,心中也有些疑惑。


    按照以往的經驗,這片海域霧氣不少,各種顏色的都有,按理說魚類活動應該相當活躍才對,尤其是在這樣的天氣條件下。


    緊接著他又嚐試著調整了作釣的深度和速度,但結果依然不盡如人意。


    不僅是船頭船尾的路亞高手們一無所獲,就連使用鐵板和傳統底釣的一眾人也都紛紛搖頭,表示毫無進展。


    “看來來這裏還是早了點兒,還是沒到季節!”一旁的瑉哥給出了自己的猜測。


    敖海源點了點頭,“有可能,水溫變化會影響魚群的活動,如果溫度不適合,即便它們待在這片海區,不過,我們也不能就這麽放棄,既然這裏沒有魚,我們就換個位置試試。”


    於是,船隻調整方向,朝著另一個可能的釣點前進。


    途中,敖海源不忘觀察海麵的情況,試圖尋找任何可能的線索。隨著時間一點點流逝,時間再次來到了中午。


    “算了停船準備做飯,吃飽喝足了我們下午再繼續。”


    午飯的時候,氣氛略微有些沉悶,這是這次出來的這幾天來,收獲可以說是無比慘淡的一天


    “釣魚嘛,本來就有時候要拚耐心,”敖海源安慰道,“就算今天空軍,至少我們享受了海上的風光,體驗了團隊合作的樂趣,這也是很難得的經曆。”


    午飯後,就在敖海源繼續開船向西南方向行駛的時候,左側船舷處於看風景狀態的張瑩幾人驚唿出聲。


    “快看,那是什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悠閑的大學時代海釣社團生活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漁歌海韻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漁歌海韻並收藏悠閑的大學時代海釣社團生活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