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身後兩邊有障礙怎麽拋投
悠閑的大學時代海釣社團生活 作者:漁歌海韻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夜空中繁星點點,月光柔和地灑在海麵上。
在這寧靜的夜色中,整片海隻有他們所乘的船隻孤零零地漂泊著,周邊沒有任何其他船隻的蹤影。
海麵如同一麵巨大的黑色綢緞,微微起伏著,反射著點點月光。海風輕輕拂過,帶來絲絲涼意,船頂的國旗獵獵作響。
“今晚上還真安靜啊!”
幾個小年輕圍坐在船頭,吹著海風吃著嶗山櫻桃、城陽仙桃和西瓜。
“你們幾個可坐穩了啊!”
敖海源從駕駛室探出頭來喊了一聲!
至於為啥不在船尾或者船艙裏吃?
船頭風舒服啊!
這個船速不快不慢,吹出來的海風正正好好!
“嗯,我給你們出道題吧。”
吐出一嘴的西瓜籽,感覺有些無聊的敖慕之提議到。
“就你?一個初中生給我們幾個985、211的出題?行,我看看你能出什麽難度的題?”
一聽敖慕之出題,幾個大孩子頓時來了興趣。
“聽好了啊,這是一道小學的語文作業題。”
“有本事你出初中的!還怕你不成!”
熊思明滿不在乎的一擺手,小學語文作業題?嗬嗬噠!
“聽著啊!”
敖慕之故作沉思了一下。
“說床前明月光……”
“幹啥?床前明月光你不會背啊?”
一聽這幾個字就開始有人打岔。
“別打岔,不是考你背誦,是問你,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的床,指的是什麽?”
……
“床不就是床嗎?還能是啥?雙人榻?乳膠墊?榻榻米?情侶大床?”
“啪!”
亂說的熊思明被後麵的西瓜皮拍了一個結實。
“小孩子在你也敢胡說八道!”
看著挨揍的熊思明,敖慕之嘿嘿直樂。
“嘿嘿,你們還有別的答案嗎?”
“床就是床啊!我們上學時候就是這麽教的啊!”
“no~no~no~”
敖慕之學著郭德綱丞相的動作晃著手指。
“你們還是不夠深入啊!”
“正確的答案是,這個床,指的是井上的圍欄!”
“哈?”
一群大學生麵露不可置信的表情。
開玩笑,勞資生在春風裏,長在紅旗下,現在你個小屁孩兒跟我說我以前背的古詩理解是錯的?
不可能,絕對不可能。
“你你你你給我拿出證據來,沒證據就別胡說。”
董博君嘴都有點兒不利索了。
一旁的敖博兮掩嘴輕笑。
“博君姐,他說的是真的,這些題在我們現在的學生圈裏都是這麽理解的。”
“證據呢,我要證據!”
“好吧,咱這麽說啊!”
既然要證據,那小學霸敖博兮就得給幾個大學生哥哥姐姐上上課了。
“其實,一直以來,學術界對這個床字的意思也是爭論不休,絕大多數人認為床就是睡覺的床,是臥具,證據是同是唐代詩人包括李白的詩中的床,就是指的是睡床。”
“也有人說指的不是睡床,是榻,古時的床不叫床,叫榻,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其實,古代的臥具主要有四種:榻、羅漢床、架子床、拔步床。榻和羅漢床除了睡覺外,還有坐的功能,用於待客,羅漢床象今天的沙發,放在客廳,榻也叫“四麵床”主要用於來客臨時休息用,這才有“下榻”之說。架子床和拔步床就是用來睡覺的,隻是架子床是一般家庭的,拔步床是有錢人家用的。以李白的身份應該是用架子床或拔步床。”
“當然,目前的主流看法認為是井欄或井床,證據是《辭海》中對床的解釋有一項就是“井上圍欄”,也稱井床和銀床,所以得出的結論是床就是井床。他們認為,李白不可能是躺在室內床上看月光的,如果躺在床上,就算月光能照進屋內,灑在床前地上,在床上不可能做“舉頭“和“低頭”動作的,即使月光照進屋內,李白也不可能把屋內的月光,寫出“疑是地上霜”的比喻,難道他的房子就這麽冷。所以,從“舉頭”、低頭”動作看,李白一定是在院子裏,詩人背井離鄉,深秋時分,一個人站在井台旁,看到圍欄處石板上灑落的月光,思念起了家鄉。另外,井字也被引申為家鄉,鄉裏的意思,有“背井離鄉”之說,背就是離開,井就是家鄉,所以古人往往把有“水井處”比作是家鄉。因此,詩人在井床邊舉頭望月,低頭思念家鄉也比較合情合理。”
“應該說對床前明月光中“床”字產生疑問最早的是大文學家郭沫若先生,他也認為詩中的床就是井床,他的疑問是:“如果李白睡在床上,那一定是在房間裏,房間裏怎麽會結霜呢?”另外,“如果睡在床上,頭是不好舉起來的,如果還要再把頭低下去,這個動作就更不好做了”。
“郭沫若還從李白的一首《長幹行》詩中找到了證據,《長幹行》中的“妾發初覆額,折花門前劇。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幹裏,兩小無嫌猜”。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就出自這裏。詩中女主人從小就與郎君比鄰而居,當她還是一個小女孩時,頭發剛留出漂亮劉海,在家擺弄花草時,一個小男孩整天騎著小竹馬,圍繞著井台(井欄、井床)跑著玩。”
“你想,如果把床當作睡床講,問題來了,小男孩騎著竹馬圍繞著大床轉,解釋不通,中國人房間裏的床沒有孤零零放在中間的,大多都要挨著一麵牆或頂著牆放,根本不能圍繞。所以井欄、井床之說有很強的合理性。”
大學生之間一片死寂。
“我說海源,你閨女可以啊,這一套一套的,給這幾個天之驕子整的一愣一愣的!”
敖海源還沒接話,李國振在一旁說道:“那是,那也不看看誰家的血統,我閨女和姑爺強強聯合,孩子能有錯?”
“行了你個老鬼,誇孩子又沒誇你!臭屁個啥!”
“哈哈哈哈哈哈……”
外邊的大學生們沒去理會駕駛室內為什麽笑。
“那個,這題算過了,還有嗎?繼續!”
陳傑豪撓了撓頭表示不服,再來!
“請聽題,不許打岔!”
“王婆賣瓜中的瓜,賣的是什麽瓜?”
……不是,你們上學考這個嗎?
“冬瓜!”
“南瓜!”
“西瓜!”
“北瓜?”
你妹啊!哪來的北瓜?
“不是,哥啊姐啊,你們在這兒猜悶兒呢?”
“正確答案是哈密瓜!”
“你告訴我為什麽?今天你要不說出來一個子醜寅卯來,我我我我跟你絕交!”
熊思明蹭的站起來,嚷嚷著讓敖慕之給他一個合理的解釋。
“好啦好啦,熊哥你先坐下,別一會兒一激動再紮海裏!”
“這個事兒還是我來解釋吧!”
敖博兮擺著小手招唿著熊思明趕緊坐下,這是在海上,不是在陸地,船上蹦蹦跳跳還是很危險的。
“王婆,其實是個男人。他姓王,名字叫王坡,因為他說話絮絮叨叨的,做起事來婆婆媽媽的,人們就送他個外號——王婆。
“王婆的老家在西域(現新疆、甘肅一帶),種瓜為生。那一帶種的瓜叫胡瓜,就是現今的哈密瓜。那時,北宋邊境經常發生戰亂,王婆為了避難,就遷到了開封的鄉下,種起胡瓜來。但胡瓜的外表不太好看,中原的人都不認識這種瓜,所以盡管這胡瓜比普通的西瓜甜上十倍,還是沒有人來買。”
“王婆很著急,向來往的行人一個勁地誇自己的瓜怎麽好吃,並且把瓜剖開讓大家嚐。起初沒有人敢吃,後來有個膽大的人嚐了一口,隻覺蜜一樣地甜,於是,一傳十,十傳百,王婆的瓜攤生意興隆,人來人往。”
“一天, 神宗皇帝趙頊出宮巡視,一時興起來到集市上,隻見那邊擠滿了人,便問左右:“何事喧鬧?”左右迴稟道:“啟奏皇上,是個賣胡瓜的引來眾人買瓜。””
“皇上心想什麽瓜這麽招人,就走上前去觀看,隻見王婆正在連說帶比劃地誇自己的瓜好。見了皇上,他也不慌,還讓皇上嚐嚐他的胡瓜。”
“皇上一嚐果然甘美無比,連連稱讚,便問他:“你這瓜既然這麽好,為什麽還要吆喝不停呢?”王婆說:“這瓜是西域品種,中原人不識,不叫就沒有人買了。””
“皇上聽了感慨道:“做買賣還是當誇則誇,像王婆賣瓜,自賣自誇,有何不好?”皇帝的金口一開,不多時,這句話就傳遍了黃河南北,直至今天。”
“當然了,民間說的多了,就自然形成了一種俗語。也可以說老李,隻要民間說的多,就自然代替老王了,不過老王賣瓜,自賣自誇。現在大家都說得多而已。”
完了,這天兒沒法聊了。
“那個,快到釣點了啊!咱們收拾一下竿子去,一會兒準備幹活兒了。”
散會散會。
8個大學生端盤子的端盤子,擦甲板的擦甲板。
瞬間就剩下了敖慕之和敖博兮坐在那裏。
唉……無敵,是多麽的寂寞……
敖海源站在駕駛室中,他的任務就是找到魚聚集的點。
五月水暖鴨先知,正是鱸魚咬鉤時。
在初夏時節,正是海鱸魚的繁殖季,尤其是岸邊礁石較多的區域,海浪與礁石相交的浪花帶,裏麵往往會有很多海鱸魚在其中捕食小魚和小蝦。
現在剁椒魚頭號的位置正是處於兩個島的中間位置,去哪邊兒釣都可以。
“左舷發現魚群,可以開始釣了,釣法不限,注意相互之間的距離,拋投時候注意安全。”
敖海源沒有開啟外放的大喇叭,而是船內的通話器。
很快,洗碗間的學生們,休息艙中的老頭兒們,駕駛艙中的老徐幾人都動了起來。
船頭的位置,讓給了徐長清、錢富有,老劉和阿爾斯楞。
其餘的人都在中層甲板要麽抽鐵板要麽拋投路亞。
但是中層甲板後麵是船艙,有障礙,這種情況下怎麽拋投?
過頭拋會砸船艙,側拋會把旁邊人掛住。
敖慕之和敖博兮就遇到了這種情況。
“當!”
“當!”
“當!”
……
作釣開始,別人都拋出去好幾竿了,而敖慕之和敖博兮這裏還在和船艙上演讓我們紅塵作伴活的瀟瀟灑灑……
“呦,大文學家拋投遇到問題了?”
陳傑豪作為今天的值日官溜達了過來。
“哼,我就知道你會來報複,笑吧,盡情的笑我吧!”
敖慕之一閉眼,一副大義凜然慷慨就義的表情。
突然手中一輕,一睜眼竿子已經在陳傑豪的手裏了。
“博兮你也過來,我教教你倆,在身後有障礙的情況下,紡車輪怎麽拋投。”
“今天教你們倆一個拋投方法,下壓拋。”
“你先上下晃動你的竿尖,去感受你竿子的彈性。”
“如果你想發力更充分,你可以選擇從頭頂開始往下壓。”
“這樣的話擺動幅度會更大,上下晃動,你能感受到這個竿子要彈出去的一瞬間,鬆線杯,餌就出去了!”
陳傑豪演示著動作,一鬆手,唰,餌就出去了,而且餌沒有磕到後邊的船艙。
“你倆試試。”
把竿子還給敖慕之,剛試了兩下,陳傑豪又給叫停了。
“等一下,你發現一個問題沒?”
“你這是蕩出去的,不是下壓利用竿子的彈性彈出去,純粹是靠腕力把餌拋出去。像不像台釣裏的拋竿動作?”
“豪哥你看是不是這樣?”
旁邊的敖博兮學著陳傑豪剛才的動作。
手腕很自然的擺動竿子,但是相比過肩拋的時機點要慢了一些,很明顯小姑娘有一些顧慮,餌倒是很順利的拋了出去。
“對,很棒!”
陳傑豪給敖博兮呱唧了兩下。
還沒等兩小隻各有所表示,陳傑豪繼續補充到。
“但是博兮你發現沒有,你剛才拋投出去的餌,是向上飛的。有點兒像高射炮。”
敖博兮又試了一下,點頭稱是。
“那麽怎麽去解決這個彈道問題呢?過肩拋的時候竿子與小臂的夾角會形成一個90°的角,下壓拋你要控製一下時機點,要比過肩拋更快的停止揮竿,說白了下壓拋停止揮竿的時候,竿子與小臂之間的夾角120°左右。”
看兩小隻聽得有些懵,陳傑豪又換了一種解釋。
“如果說過肩拋停止揮竿是12點方向,那麽下壓拋停止揮竿就是1點鍾的方向。”
陳傑豪胳膊肘向上一抬,手腕一抖。
唰……
“看到沒有,我剛才拋的時候,餌沒有超過我的頭頂,也沒有砸的後麵船艙當當響。”
“還真的啊,嗖一下餌就飛出去了,打的還遠,飛的還低。”
“是吧,這個方法就叫做下壓拋,它非常適用於頭頂有障礙物,兩側有障礙物,身後也是障礙物,就你前麵有一塊空區,這麽一種環境下的作釣。”
“還有需要注意的,就是你的留線長度。”
“因為咱們今天用的竿子相對硬一些,餌重也相對大一些。”
“如果你實在感受不出來你手中竿子的彈性,可以選擇把線留出來稍微長那麽一點點,這樣的話,餌在晃動的時候離心力會更大,你就更容易感受到竿稍的彎曲。”
“當然了,一開始你用下壓拋最壞的結果就是砸腳麵,但是多練習就會好了。”
在陳傑豪的指導下,兩個人很快的適用了這種下壓拋,拋投也越來越順手。
就在陳傑豪糾正兩小拋投當中的錯誤點的時候,右舷傳來了中魚聲。
“中魚!”
ps:依舊跪求五星好評!
在這寧靜的夜色中,整片海隻有他們所乘的船隻孤零零地漂泊著,周邊沒有任何其他船隻的蹤影。
海麵如同一麵巨大的黑色綢緞,微微起伏著,反射著點點月光。海風輕輕拂過,帶來絲絲涼意,船頂的國旗獵獵作響。
“今晚上還真安靜啊!”
幾個小年輕圍坐在船頭,吹著海風吃著嶗山櫻桃、城陽仙桃和西瓜。
“你們幾個可坐穩了啊!”
敖海源從駕駛室探出頭來喊了一聲!
至於為啥不在船尾或者船艙裏吃?
船頭風舒服啊!
這個船速不快不慢,吹出來的海風正正好好!
“嗯,我給你們出道題吧。”
吐出一嘴的西瓜籽,感覺有些無聊的敖慕之提議到。
“就你?一個初中生給我們幾個985、211的出題?行,我看看你能出什麽難度的題?”
一聽敖慕之出題,幾個大孩子頓時來了興趣。
“聽好了啊,這是一道小學的語文作業題。”
“有本事你出初中的!還怕你不成!”
熊思明滿不在乎的一擺手,小學語文作業題?嗬嗬噠!
“聽著啊!”
敖慕之故作沉思了一下。
“說床前明月光……”
“幹啥?床前明月光你不會背啊?”
一聽這幾個字就開始有人打岔。
“別打岔,不是考你背誦,是問你,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的床,指的是什麽?”
……
“床不就是床嗎?還能是啥?雙人榻?乳膠墊?榻榻米?情侶大床?”
“啪!”
亂說的熊思明被後麵的西瓜皮拍了一個結實。
“小孩子在你也敢胡說八道!”
看著挨揍的熊思明,敖慕之嘿嘿直樂。
“嘿嘿,你們還有別的答案嗎?”
“床就是床啊!我們上學時候就是這麽教的啊!”
“no~no~no~”
敖慕之學著郭德綱丞相的動作晃著手指。
“你們還是不夠深入啊!”
“正確的答案是,這個床,指的是井上的圍欄!”
“哈?”
一群大學生麵露不可置信的表情。
開玩笑,勞資生在春風裏,長在紅旗下,現在你個小屁孩兒跟我說我以前背的古詩理解是錯的?
不可能,絕對不可能。
“你你你你給我拿出證據來,沒證據就別胡說。”
董博君嘴都有點兒不利索了。
一旁的敖博兮掩嘴輕笑。
“博君姐,他說的是真的,這些題在我們現在的學生圈裏都是這麽理解的。”
“證據呢,我要證據!”
“好吧,咱這麽說啊!”
既然要證據,那小學霸敖博兮就得給幾個大學生哥哥姐姐上上課了。
“其實,一直以來,學術界對這個床字的意思也是爭論不休,絕大多數人認為床就是睡覺的床,是臥具,證據是同是唐代詩人包括李白的詩中的床,就是指的是睡床。”
“也有人說指的不是睡床,是榻,古時的床不叫床,叫榻,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其實,古代的臥具主要有四種:榻、羅漢床、架子床、拔步床。榻和羅漢床除了睡覺外,還有坐的功能,用於待客,羅漢床象今天的沙發,放在客廳,榻也叫“四麵床”主要用於來客臨時休息用,這才有“下榻”之說。架子床和拔步床就是用來睡覺的,隻是架子床是一般家庭的,拔步床是有錢人家用的。以李白的身份應該是用架子床或拔步床。”
“當然,目前的主流看法認為是井欄或井床,證據是《辭海》中對床的解釋有一項就是“井上圍欄”,也稱井床和銀床,所以得出的結論是床就是井床。他們認為,李白不可能是躺在室內床上看月光的,如果躺在床上,就算月光能照進屋內,灑在床前地上,在床上不可能做“舉頭“和“低頭”動作的,即使月光照進屋內,李白也不可能把屋內的月光,寫出“疑是地上霜”的比喻,難道他的房子就這麽冷。所以,從“舉頭”、低頭”動作看,李白一定是在院子裏,詩人背井離鄉,深秋時分,一個人站在井台旁,看到圍欄處石板上灑落的月光,思念起了家鄉。另外,井字也被引申為家鄉,鄉裏的意思,有“背井離鄉”之說,背就是離開,井就是家鄉,所以古人往往把有“水井處”比作是家鄉。因此,詩人在井床邊舉頭望月,低頭思念家鄉也比較合情合理。”
“應該說對床前明月光中“床”字產生疑問最早的是大文學家郭沫若先生,他也認為詩中的床就是井床,他的疑問是:“如果李白睡在床上,那一定是在房間裏,房間裏怎麽會結霜呢?”另外,“如果睡在床上,頭是不好舉起來的,如果還要再把頭低下去,這個動作就更不好做了”。
“郭沫若還從李白的一首《長幹行》詩中找到了證據,《長幹行》中的“妾發初覆額,折花門前劇。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幹裏,兩小無嫌猜”。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就出自這裏。詩中女主人從小就與郎君比鄰而居,當她還是一個小女孩時,頭發剛留出漂亮劉海,在家擺弄花草時,一個小男孩整天騎著小竹馬,圍繞著井台(井欄、井床)跑著玩。”
“你想,如果把床當作睡床講,問題來了,小男孩騎著竹馬圍繞著大床轉,解釋不通,中國人房間裏的床沒有孤零零放在中間的,大多都要挨著一麵牆或頂著牆放,根本不能圍繞。所以井欄、井床之說有很強的合理性。”
大學生之間一片死寂。
“我說海源,你閨女可以啊,這一套一套的,給這幾個天之驕子整的一愣一愣的!”
敖海源還沒接話,李國振在一旁說道:“那是,那也不看看誰家的血統,我閨女和姑爺強強聯合,孩子能有錯?”
“行了你個老鬼,誇孩子又沒誇你!臭屁個啥!”
“哈哈哈哈哈哈……”
外邊的大學生們沒去理會駕駛室內為什麽笑。
“那個,這題算過了,還有嗎?繼續!”
陳傑豪撓了撓頭表示不服,再來!
“請聽題,不許打岔!”
“王婆賣瓜中的瓜,賣的是什麽瓜?”
……不是,你們上學考這個嗎?
“冬瓜!”
“南瓜!”
“西瓜!”
“北瓜?”
你妹啊!哪來的北瓜?
“不是,哥啊姐啊,你們在這兒猜悶兒呢?”
“正確答案是哈密瓜!”
“你告訴我為什麽?今天你要不說出來一個子醜寅卯來,我我我我跟你絕交!”
熊思明蹭的站起來,嚷嚷著讓敖慕之給他一個合理的解釋。
“好啦好啦,熊哥你先坐下,別一會兒一激動再紮海裏!”
“這個事兒還是我來解釋吧!”
敖博兮擺著小手招唿著熊思明趕緊坐下,這是在海上,不是在陸地,船上蹦蹦跳跳還是很危險的。
“王婆,其實是個男人。他姓王,名字叫王坡,因為他說話絮絮叨叨的,做起事來婆婆媽媽的,人們就送他個外號——王婆。
“王婆的老家在西域(現新疆、甘肅一帶),種瓜為生。那一帶種的瓜叫胡瓜,就是現今的哈密瓜。那時,北宋邊境經常發生戰亂,王婆為了避難,就遷到了開封的鄉下,種起胡瓜來。但胡瓜的外表不太好看,中原的人都不認識這種瓜,所以盡管這胡瓜比普通的西瓜甜上十倍,還是沒有人來買。”
“王婆很著急,向來往的行人一個勁地誇自己的瓜怎麽好吃,並且把瓜剖開讓大家嚐。起初沒有人敢吃,後來有個膽大的人嚐了一口,隻覺蜜一樣地甜,於是,一傳十,十傳百,王婆的瓜攤生意興隆,人來人往。”
“一天, 神宗皇帝趙頊出宮巡視,一時興起來到集市上,隻見那邊擠滿了人,便問左右:“何事喧鬧?”左右迴稟道:“啟奏皇上,是個賣胡瓜的引來眾人買瓜。””
“皇上心想什麽瓜這麽招人,就走上前去觀看,隻見王婆正在連說帶比劃地誇自己的瓜好。見了皇上,他也不慌,還讓皇上嚐嚐他的胡瓜。”
“皇上一嚐果然甘美無比,連連稱讚,便問他:“你這瓜既然這麽好,為什麽還要吆喝不停呢?”王婆說:“這瓜是西域品種,中原人不識,不叫就沒有人買了。””
“皇上聽了感慨道:“做買賣還是當誇則誇,像王婆賣瓜,自賣自誇,有何不好?”皇帝的金口一開,不多時,這句話就傳遍了黃河南北,直至今天。”
“當然了,民間說的多了,就自然形成了一種俗語。也可以說老李,隻要民間說的多,就自然代替老王了,不過老王賣瓜,自賣自誇。現在大家都說得多而已。”
完了,這天兒沒法聊了。
“那個,快到釣點了啊!咱們收拾一下竿子去,一會兒準備幹活兒了。”
散會散會。
8個大學生端盤子的端盤子,擦甲板的擦甲板。
瞬間就剩下了敖慕之和敖博兮坐在那裏。
唉……無敵,是多麽的寂寞……
敖海源站在駕駛室中,他的任務就是找到魚聚集的點。
五月水暖鴨先知,正是鱸魚咬鉤時。
在初夏時節,正是海鱸魚的繁殖季,尤其是岸邊礁石較多的區域,海浪與礁石相交的浪花帶,裏麵往往會有很多海鱸魚在其中捕食小魚和小蝦。
現在剁椒魚頭號的位置正是處於兩個島的中間位置,去哪邊兒釣都可以。
“左舷發現魚群,可以開始釣了,釣法不限,注意相互之間的距離,拋投時候注意安全。”
敖海源沒有開啟外放的大喇叭,而是船內的通話器。
很快,洗碗間的學生們,休息艙中的老頭兒們,駕駛艙中的老徐幾人都動了起來。
船頭的位置,讓給了徐長清、錢富有,老劉和阿爾斯楞。
其餘的人都在中層甲板要麽抽鐵板要麽拋投路亞。
但是中層甲板後麵是船艙,有障礙,這種情況下怎麽拋投?
過頭拋會砸船艙,側拋會把旁邊人掛住。
敖慕之和敖博兮就遇到了這種情況。
“當!”
“當!”
“當!”
……
作釣開始,別人都拋出去好幾竿了,而敖慕之和敖博兮這裏還在和船艙上演讓我們紅塵作伴活的瀟瀟灑灑……
“呦,大文學家拋投遇到問題了?”
陳傑豪作為今天的值日官溜達了過來。
“哼,我就知道你會來報複,笑吧,盡情的笑我吧!”
敖慕之一閉眼,一副大義凜然慷慨就義的表情。
突然手中一輕,一睜眼竿子已經在陳傑豪的手裏了。
“博兮你也過來,我教教你倆,在身後有障礙的情況下,紡車輪怎麽拋投。”
“今天教你們倆一個拋投方法,下壓拋。”
“你先上下晃動你的竿尖,去感受你竿子的彈性。”
“如果你想發力更充分,你可以選擇從頭頂開始往下壓。”
“這樣的話擺動幅度會更大,上下晃動,你能感受到這個竿子要彈出去的一瞬間,鬆線杯,餌就出去了!”
陳傑豪演示著動作,一鬆手,唰,餌就出去了,而且餌沒有磕到後邊的船艙。
“你倆試試。”
把竿子還給敖慕之,剛試了兩下,陳傑豪又給叫停了。
“等一下,你發現一個問題沒?”
“你這是蕩出去的,不是下壓利用竿子的彈性彈出去,純粹是靠腕力把餌拋出去。像不像台釣裏的拋竿動作?”
“豪哥你看是不是這樣?”
旁邊的敖博兮學著陳傑豪剛才的動作。
手腕很自然的擺動竿子,但是相比過肩拋的時機點要慢了一些,很明顯小姑娘有一些顧慮,餌倒是很順利的拋了出去。
“對,很棒!”
陳傑豪給敖博兮呱唧了兩下。
還沒等兩小隻各有所表示,陳傑豪繼續補充到。
“但是博兮你發現沒有,你剛才拋投出去的餌,是向上飛的。有點兒像高射炮。”
敖博兮又試了一下,點頭稱是。
“那麽怎麽去解決這個彈道問題呢?過肩拋的時候竿子與小臂的夾角會形成一個90°的角,下壓拋你要控製一下時機點,要比過肩拋更快的停止揮竿,說白了下壓拋停止揮竿的時候,竿子與小臂之間的夾角120°左右。”
看兩小隻聽得有些懵,陳傑豪又換了一種解釋。
“如果說過肩拋停止揮竿是12點方向,那麽下壓拋停止揮竿就是1點鍾的方向。”
陳傑豪胳膊肘向上一抬,手腕一抖。
唰……
“看到沒有,我剛才拋的時候,餌沒有超過我的頭頂,也沒有砸的後麵船艙當當響。”
“還真的啊,嗖一下餌就飛出去了,打的還遠,飛的還低。”
“是吧,這個方法就叫做下壓拋,它非常適用於頭頂有障礙物,兩側有障礙物,身後也是障礙物,就你前麵有一塊空區,這麽一種環境下的作釣。”
“還有需要注意的,就是你的留線長度。”
“因為咱們今天用的竿子相對硬一些,餌重也相對大一些。”
“如果你實在感受不出來你手中竿子的彈性,可以選擇把線留出來稍微長那麽一點點,這樣的話,餌在晃動的時候離心力會更大,你就更容易感受到竿稍的彎曲。”
“當然了,一開始你用下壓拋最壞的結果就是砸腳麵,但是多練習就會好了。”
在陳傑豪的指導下,兩個人很快的適用了這種下壓拋,拋投也越來越順手。
就在陳傑豪糾正兩小拋投當中的錯誤點的時候,右舷傳來了中魚聲。
“中魚!”
ps:依舊跪求五星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