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采樣工作的部署和討論
悠閑的大學時代海釣社團生活 作者:漁歌海韻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周四選修課的時候,七兄妹給敖海源交了一份長達21頁的報告,對這次要進行的課題研究的可能性、有效性、技術方案及技術政策進行一次具體、深入、細致的技術論證和經濟評價。
並且通過大量的數據、網絡論證材料、計算圖表以及附圖等,增強了這份可行性研究報告的說服力。
“嗯,挺好,你們用心了。電子版迴頭頁發給我一份,我傳給院長和實驗樓的李主任。我覺得問題不大。”
拿著報告仔細的看完,敖海源抬頭對七個人誇讚到。
散課後,七個人該忙的去忙,該去玩兒的去玩兒!
敖海源則是拿著報告去了一趟副院長辦公室。
“哎呀,電子版就不看了,看一會兒就迷糊了,不如看紙質版來的直接。”
慢慢的翻看著這份可行性報告,仇誌偉花了多半個小時的時間才看完。
“嗯,有點兒意思,上帝視角。海水缸這個領域目前除了觀賞,還真是很少有用於科研的,當然純粹的養殖除外。”
“行,我大體同意,不過要告訴那幾個學生,折騰可以,但是要注意安全和影響,野采的時候一定要三個人以上出行,千萬不能出意外。另外野采迴來的樣本,一定要讓劉冬雪他們做好把關,不能把外界的細菌病毒帶進來,一旦在水循環係統裏爆發,那咱的損失可承受不起啊!”
得到自家領導的同意,老敖又動身去了實驗樓,把詳細的報告給了李子義主任和劉冬雪看了一遍。
看完之後李主任當即表示支持,老大都同意了,劉冬雪自然也沒有了異議。
把這個消息在海釣社群裏說了一下,七個人自然又是一通馬屁拍過來。
晚上的小會兒敖海源表示不參加了,一切讓他們自己決定。
“晚飯後19點小教室見。”
晚飯過後,成員陸陸續續的來到了小教室。
“現在實驗場地是批下來了。關於采樣的種類分工大家商量一下。”陳傑豪抱臂坐在牆邊的椅子上。
“魚是肯定要弄的,比如小黑頭。”熊思明坐在最後說道。
“關鍵是怎麽弄?靠釣嗎?”張瑩舉手提問到。
“不能釣。”對於采樣中釣法,小應是堅決的反對,“因為即便用無倒刺的鉤子,還是會對魚嘴造成傷害。如果好不了造成感染,會傳染給其他生物。”
“那如果不釣的話我們怎麽抓魚?撒網嗎?”劉浩民歪頭說道。
“撒網很累的,再說你們會嗎?”小應看了一眼眾人,“都不會吧,我也不會。”
“切,等於沒說。”
“但是你們知道有一個東西叫做魚籠嗎?”小應拿出手機把圖片發到群裏。
“這不就是地籠嗎?”打眼一瞧,這就是一個立起來的圓柱地籠。
“差不多,我發的這種沒有支架,上沿那個圈是帶浮力的泡沫圈,下水之後能夠自動浮起來。連魚帶蝦都能抓到。而且不會傷到它們。”
“我讚成二姐的這個辦法,剛才你們聊得時候我查了一下,價格也不貴,十來塊錢一個,多買些我們能重複利用很多次,畢竟采樣不是一次就采完的。”
這個時候董博君也把查到的價格發到了群裏。
“魚蝦蟹是能抓了,其他的怎麽幹?”
“這樣吧,我們分一下組。”陳傑豪站起身來。
“應兒,你和張瑩、博君一組,你們負責魚蝦蟹的采樣,就按你發的那個魚籠買,讓你老舅幫一下忙,他的渠道肯定比咱多,拿到的價格肯定也便宜,數量嗎,咱先來20個?”
對於數量得到大家的肯定之後,陳傑豪又提了一個建議。
“咱們再買幾個露營車,我看那個魚籠也不小,20個咱們也沒法搬,還有就是如果真的要運沙子礫石之類的搭建生態海灘,露營車也能幫上忙。”
“那買幾個?”小應在筆記本上寫寫畫畫。
“來7個?一人一個?”看了一眼大家,陳傑豪征求一下意見。
“行,一人一個。去哪兒拉東西也方便。”
對於這個提議大家表示讚同。
“那泥沙礫石我們需要多少呢?”
“對啊,這個才屬於大工程吧。”
“關於這一點,我今天進行了一下簡單的計算。”
拿起白板筆,陳傑豪在寫字板上畫了起來。
“那個池子長10米,寬8米,深2米。水位的話我們不一定完全灌滿,但至少也得在1.5米左右。這樣的話,如果我們如果按濱外、臨濱、前濱、後濱四個區域劃分的話。”
陳傑豪快速在寫字板上畫了一個簡圖。
“後濱是要高於水麵之上的,相當於陸上沿岸地帶,屬於潮上帶,那麽這裏的高度就要在1.7米左右,從這裏開始往下延伸1.3米左右,都是要填充沙子礫石的。”
“1.7x1.3x8,這塊的沙子礫石最多需要17.68個立方。”
“前濱的位置,一個平於水麵或略微低於水麵的地方,讓它形成一個類似潮間帶的位置。這塊的尺寸預計是1米左右,也就是說,這個需要的是1x1.5x8,最多也就是12個立方。”
“臨濱潮下帶,這裏需要的就少了很多了,生態池的總長度是10米,我們目前已經占去了2.3米左右,還剩7.7米左右。”
“當然,我們不需要全部填滿,按照陡降的原則,這裏可能也就需要將4米左右的區域填充沙子礫石,預計需要個1到2立方就夠了。”
“最後就是濱外的位置,這裏我們就不需要沙子礫石什麽的了,這裏計劃用人工魚礁和天然礁石代替。當然,臨濱的位置我們也是要放上一些人工魚礁的。”
最後陳傑豪在寫字板上計算出了整體沙子礫石的用量。
“總體下來,我們的沙子礫石用量是17.68+12+2,也就是31.68個立方。”
寫這些的時候陳傑豪一直沒迴頭,等他把這些計算完寫完迴頭的時候,發現後邊的六個人已經張大了嘴完全傻了。
“那個,我能選擇退出嗎?”
熊思明舉手弱弱的問。
“可以啊,不過你先把活兒幹完了,把沙子石頭運完才可以退社。”
“我靠,需要這麽多嗎?真的是完全沒想到。”
“可是,這可是將近32個立方砂石啊!換句話說是48噸啊!我們用啥運?靠人搬嗎?真的是瘋了啊!”
“嗦的似內,我滴徹底壓脈帶住了!”
迴過頭去,陳傑豪又把剛才畫的和計算的全部擦掉。
“這其實隻是我的第一個方案,也是一種側視的視角,所用的材料最多,也最複雜。”
說完陳傑豪又在寫字板上畫了一幅簡圖。
“如果要節省材料的使用,我們可以用另外一種造景的辦法。”
“就是視角轉換,我們隻需要在水池的遠角堆積一個扇形麵海岸帶模型,當然,這也要包括濱外、臨濱、前濱、後濱四個階段。”
“我們已知水池的寬是8米,水深是1.5米。”
陳傑豪在寫字板上的水池簡圖中勾勒出了一個三角錐式的圖。
“這樣的話我們大概需要4立方左右的砂石應該就可以了。”
“4個立方啊?那也不少哎!”熊思明撇著嘴。
“是啊,4個立方砂石,那至少也得6噸了。”
“可問題是,這麽多的砂石材料,我們去哪兒搞?買嗎?”
“別想,買不起的,一斤就得10來塊錢。6噸……給我賣了得了!”
“不買咱們就去海邊挖,不過就是次數有點多。”
“大哥,現在挖海沙犯法的!你想進局子喝茶啊!”
“不用擔心,這一點,我和小應早就聯係好了。”看到幾人還沒開始幹就為砂石發愁,急忙出聲解釋。
“去年的時候,學院曾經組織過一次水族生態缸的設計競賽活動,還剩餘了不少的材料堆積在庫房。另外咱們係之前的一個學姐在校外實習基地現在已經入職了,我頭些天給她打了一個電話,正好她們那裏替換下來一大批的廢棄濾材,咱們隻需要出一個來迴的車費,這方麵她們可以無償的捐贈給咱們。”
“哇哦,二姐厲害,這都能有門路。”小應說完立刻底下就有人伸拇指。
“但是庫房離得也有些遠啊,那些材料怎麽運送?等露營車來了用人拉?”
問題總歸是有一大堆的。
“這個不用擔心,學校保潔的張姨,她的那個小電三輪已經聯係過了,隻要每次給車上放好防水布,最後衝洗幹淨就可以了。”
“倉庫裏的材料能有多少?”
“額,這個的話可能有個幾百公斤吧!”陳傑豪迴憶了一下。
“好家夥,就張姨那小車,也得來迴個四五次吧。”熊思明心算了一下。
“所以說這是一個大工程。這還不包括後期的淘洗,消毒,擺放等工作。光是運輸和采樣就夠我們折騰的。”
“還有個問題。”白朋似乎發現了點兒什麽,“那個池子是階梯過濾的最後一層對吧,那麽它的水流從上流下來的時候會不會把後濱的位置衝垮,最後全部帶到前濱臨濱的位置。”
“你這個問題我也考慮過。”陳傑豪拿著筆點了一下寫字板。
“我當時考慮如果有方塊的鏤空石作為緩衝會好一些,但是我們目前沒有,所以我計劃靠近池壁的地方主要用礫石填充,輔助海沙遛縫兒,反正也是模擬潮上帶,不會有其他的生物植物存在。”
“那人工魚礁呢?這個我們怎麽解決?從哪兒來?”白朋再次提問。
“這個不用擔心,這方麵我已經有了初步的計劃。”接話的張瑩。
“我計劃用牡蠣的碎片與混凝土混合後打造一個人工魚礁,目前在材料的收集中,畢竟如果用其他的材料對海洋還是會造成一些汙染,牡蠣這種東西應該會好一些。”
“ok,我沒問題了!”聽完這些解釋,白朋表示自己ok了。
“我有我有。”性格跳脫的董博君這時候舉起了手。
“就是說臨濱潮下帶的部位,如果種植海生植物,比如海草什麽的,是不是也需要長期光照?但是實驗樓裏那個位置不可能晚上也有光照,最多就是白天的自然光透進來的光線,我怕最後植物長不好會全部死掉。”
“這個我也沒考慮過,但既然都是第一次做,不如我們也像偉人說的那樣,摸著石頭過河。如果不行,咱們再改招兒。”
會議最後,陳傑豪做了一下總結和工作部署。
“我們先把所需的羅列出來,讓老舅采購一下,費用從咱們的活動小金庫裏出。”
“明天開始,隻要是退潮,咱們幾個沒有課的男生,輪流開著小三輪去海邊采集大的礁石塊,采集來的礁石塊統一交給劉老師進行滅活消毒。”
“除去老師帶我們的集體活動外,這是我們第一次自己主導的課題實踐活動,還是希望大家克服困難,千萬不要怕苦怕累。男生多幫著女生一些。”
“浩民、思明、小瑩、博君,必要的時候你們也可以發動一些之前有興趣參加咱們海釣社,但是沒有加入進來的同學一起參加,這樣也能為後期的擴招積攢一些人氣。”
周五上午,陳傑豪把昨晚的商討結果跟老敖說了一下。
“想法是對的,但是還缺一些工具。”
說完,老敖掏出紙筆,給陳傑豪列了個單子。
“300l塑料養殖箱兩個,20升塑料水桶兩個,鐵鍁兩把,30目過篩兩個,短把抄網5個。你拿著這個單子騎電動車去找劉老師,他會幫你準備這些。”
“養殖箱放在三輪車上,采集來的礁石和生物能夠保證不倒不撒,即便萬一撒一路校園裏也不好清理,有養殖箱能避免泄漏。”
陳傑豪把清單送過去,劉冬雪看完之後,很快就把所有的東西備齊了。
“收集的海沙礫石,先用過目篩在海水裏過一下,重點是把泥全部濾掉,這樣清洗時候能省點事。過濾桶用作來迴搬運。采集的時候注意一下安全,不要照著一個地方挖,均勻著采集就行。”
囑咐完,陳傑豪帶著東西送迴了小教室。
幾人把東西全部搬下來放到小教室的一角。
短短兩個月的時間,這間小教室從最初的空空蕩蕩變成了現在的滿滿當當。
並且通過大量的數據、網絡論證材料、計算圖表以及附圖等,增強了這份可行性研究報告的說服力。
“嗯,挺好,你們用心了。電子版迴頭頁發給我一份,我傳給院長和實驗樓的李主任。我覺得問題不大。”
拿著報告仔細的看完,敖海源抬頭對七個人誇讚到。
散課後,七個人該忙的去忙,該去玩兒的去玩兒!
敖海源則是拿著報告去了一趟副院長辦公室。
“哎呀,電子版就不看了,看一會兒就迷糊了,不如看紙質版來的直接。”
慢慢的翻看著這份可行性報告,仇誌偉花了多半個小時的時間才看完。
“嗯,有點兒意思,上帝視角。海水缸這個領域目前除了觀賞,還真是很少有用於科研的,當然純粹的養殖除外。”
“行,我大體同意,不過要告訴那幾個學生,折騰可以,但是要注意安全和影響,野采的時候一定要三個人以上出行,千萬不能出意外。另外野采迴來的樣本,一定要讓劉冬雪他們做好把關,不能把外界的細菌病毒帶進來,一旦在水循環係統裏爆發,那咱的損失可承受不起啊!”
得到自家領導的同意,老敖又動身去了實驗樓,把詳細的報告給了李子義主任和劉冬雪看了一遍。
看完之後李主任當即表示支持,老大都同意了,劉冬雪自然也沒有了異議。
把這個消息在海釣社群裏說了一下,七個人自然又是一通馬屁拍過來。
晚上的小會兒敖海源表示不參加了,一切讓他們自己決定。
“晚飯後19點小教室見。”
晚飯過後,成員陸陸續續的來到了小教室。
“現在實驗場地是批下來了。關於采樣的種類分工大家商量一下。”陳傑豪抱臂坐在牆邊的椅子上。
“魚是肯定要弄的,比如小黑頭。”熊思明坐在最後說道。
“關鍵是怎麽弄?靠釣嗎?”張瑩舉手提問到。
“不能釣。”對於采樣中釣法,小應是堅決的反對,“因為即便用無倒刺的鉤子,還是會對魚嘴造成傷害。如果好不了造成感染,會傳染給其他生物。”
“那如果不釣的話我們怎麽抓魚?撒網嗎?”劉浩民歪頭說道。
“撒網很累的,再說你們會嗎?”小應看了一眼眾人,“都不會吧,我也不會。”
“切,等於沒說。”
“但是你們知道有一個東西叫做魚籠嗎?”小應拿出手機把圖片發到群裏。
“這不就是地籠嗎?”打眼一瞧,這就是一個立起來的圓柱地籠。
“差不多,我發的這種沒有支架,上沿那個圈是帶浮力的泡沫圈,下水之後能夠自動浮起來。連魚帶蝦都能抓到。而且不會傷到它們。”
“我讚成二姐的這個辦法,剛才你們聊得時候我查了一下,價格也不貴,十來塊錢一個,多買些我們能重複利用很多次,畢竟采樣不是一次就采完的。”
這個時候董博君也把查到的價格發到了群裏。
“魚蝦蟹是能抓了,其他的怎麽幹?”
“這樣吧,我們分一下組。”陳傑豪站起身來。
“應兒,你和張瑩、博君一組,你們負責魚蝦蟹的采樣,就按你發的那個魚籠買,讓你老舅幫一下忙,他的渠道肯定比咱多,拿到的價格肯定也便宜,數量嗎,咱先來20個?”
對於數量得到大家的肯定之後,陳傑豪又提了一個建議。
“咱們再買幾個露營車,我看那個魚籠也不小,20個咱們也沒法搬,還有就是如果真的要運沙子礫石之類的搭建生態海灘,露營車也能幫上忙。”
“那買幾個?”小應在筆記本上寫寫畫畫。
“來7個?一人一個?”看了一眼大家,陳傑豪征求一下意見。
“行,一人一個。去哪兒拉東西也方便。”
對於這個提議大家表示讚同。
“那泥沙礫石我們需要多少呢?”
“對啊,這個才屬於大工程吧。”
“關於這一點,我今天進行了一下簡單的計算。”
拿起白板筆,陳傑豪在寫字板上畫了起來。
“那個池子長10米,寬8米,深2米。水位的話我們不一定完全灌滿,但至少也得在1.5米左右。這樣的話,如果我們如果按濱外、臨濱、前濱、後濱四個區域劃分的話。”
陳傑豪快速在寫字板上畫了一個簡圖。
“後濱是要高於水麵之上的,相當於陸上沿岸地帶,屬於潮上帶,那麽這裏的高度就要在1.7米左右,從這裏開始往下延伸1.3米左右,都是要填充沙子礫石的。”
“1.7x1.3x8,這塊的沙子礫石最多需要17.68個立方。”
“前濱的位置,一個平於水麵或略微低於水麵的地方,讓它形成一個類似潮間帶的位置。這塊的尺寸預計是1米左右,也就是說,這個需要的是1x1.5x8,最多也就是12個立方。”
“臨濱潮下帶,這裏需要的就少了很多了,生態池的總長度是10米,我們目前已經占去了2.3米左右,還剩7.7米左右。”
“當然,我們不需要全部填滿,按照陡降的原則,這裏可能也就需要將4米左右的區域填充沙子礫石,預計需要個1到2立方就夠了。”
“最後就是濱外的位置,這裏我們就不需要沙子礫石什麽的了,這裏計劃用人工魚礁和天然礁石代替。當然,臨濱的位置我們也是要放上一些人工魚礁的。”
最後陳傑豪在寫字板上計算出了整體沙子礫石的用量。
“總體下來,我們的沙子礫石用量是17.68+12+2,也就是31.68個立方。”
寫這些的時候陳傑豪一直沒迴頭,等他把這些計算完寫完迴頭的時候,發現後邊的六個人已經張大了嘴完全傻了。
“那個,我能選擇退出嗎?”
熊思明舉手弱弱的問。
“可以啊,不過你先把活兒幹完了,把沙子石頭運完才可以退社。”
“我靠,需要這麽多嗎?真的是完全沒想到。”
“可是,這可是將近32個立方砂石啊!換句話說是48噸啊!我們用啥運?靠人搬嗎?真的是瘋了啊!”
“嗦的似內,我滴徹底壓脈帶住了!”
迴過頭去,陳傑豪又把剛才畫的和計算的全部擦掉。
“這其實隻是我的第一個方案,也是一種側視的視角,所用的材料最多,也最複雜。”
說完陳傑豪又在寫字板上畫了一幅簡圖。
“如果要節省材料的使用,我們可以用另外一種造景的辦法。”
“就是視角轉換,我們隻需要在水池的遠角堆積一個扇形麵海岸帶模型,當然,這也要包括濱外、臨濱、前濱、後濱四個階段。”
“我們已知水池的寬是8米,水深是1.5米。”
陳傑豪在寫字板上的水池簡圖中勾勒出了一個三角錐式的圖。
“這樣的話我們大概需要4立方左右的砂石應該就可以了。”
“4個立方啊?那也不少哎!”熊思明撇著嘴。
“是啊,4個立方砂石,那至少也得6噸了。”
“可問題是,這麽多的砂石材料,我們去哪兒搞?買嗎?”
“別想,買不起的,一斤就得10來塊錢。6噸……給我賣了得了!”
“不買咱們就去海邊挖,不過就是次數有點多。”
“大哥,現在挖海沙犯法的!你想進局子喝茶啊!”
“不用擔心,這一點,我和小應早就聯係好了。”看到幾人還沒開始幹就為砂石發愁,急忙出聲解釋。
“去年的時候,學院曾經組織過一次水族生態缸的設計競賽活動,還剩餘了不少的材料堆積在庫房。另外咱們係之前的一個學姐在校外實習基地現在已經入職了,我頭些天給她打了一個電話,正好她們那裏替換下來一大批的廢棄濾材,咱們隻需要出一個來迴的車費,這方麵她們可以無償的捐贈給咱們。”
“哇哦,二姐厲害,這都能有門路。”小應說完立刻底下就有人伸拇指。
“但是庫房離得也有些遠啊,那些材料怎麽運送?等露營車來了用人拉?”
問題總歸是有一大堆的。
“這個不用擔心,學校保潔的張姨,她的那個小電三輪已經聯係過了,隻要每次給車上放好防水布,最後衝洗幹淨就可以了。”
“倉庫裏的材料能有多少?”
“額,這個的話可能有個幾百公斤吧!”陳傑豪迴憶了一下。
“好家夥,就張姨那小車,也得來迴個四五次吧。”熊思明心算了一下。
“所以說這是一個大工程。這還不包括後期的淘洗,消毒,擺放等工作。光是運輸和采樣就夠我們折騰的。”
“還有個問題。”白朋似乎發現了點兒什麽,“那個池子是階梯過濾的最後一層對吧,那麽它的水流從上流下來的時候會不會把後濱的位置衝垮,最後全部帶到前濱臨濱的位置。”
“你這個問題我也考慮過。”陳傑豪拿著筆點了一下寫字板。
“我當時考慮如果有方塊的鏤空石作為緩衝會好一些,但是我們目前沒有,所以我計劃靠近池壁的地方主要用礫石填充,輔助海沙遛縫兒,反正也是模擬潮上帶,不會有其他的生物植物存在。”
“那人工魚礁呢?這個我們怎麽解決?從哪兒來?”白朋再次提問。
“這個不用擔心,這方麵我已經有了初步的計劃。”接話的張瑩。
“我計劃用牡蠣的碎片與混凝土混合後打造一個人工魚礁,目前在材料的收集中,畢竟如果用其他的材料對海洋還是會造成一些汙染,牡蠣這種東西應該會好一些。”
“ok,我沒問題了!”聽完這些解釋,白朋表示自己ok了。
“我有我有。”性格跳脫的董博君這時候舉起了手。
“就是說臨濱潮下帶的部位,如果種植海生植物,比如海草什麽的,是不是也需要長期光照?但是實驗樓裏那個位置不可能晚上也有光照,最多就是白天的自然光透進來的光線,我怕最後植物長不好會全部死掉。”
“這個我也沒考慮過,但既然都是第一次做,不如我們也像偉人說的那樣,摸著石頭過河。如果不行,咱們再改招兒。”
會議最後,陳傑豪做了一下總結和工作部署。
“我們先把所需的羅列出來,讓老舅采購一下,費用從咱們的活動小金庫裏出。”
“明天開始,隻要是退潮,咱們幾個沒有課的男生,輪流開著小三輪去海邊采集大的礁石塊,采集來的礁石塊統一交給劉老師進行滅活消毒。”
“除去老師帶我們的集體活動外,這是我們第一次自己主導的課題實踐活動,還是希望大家克服困難,千萬不要怕苦怕累。男生多幫著女生一些。”
“浩民、思明、小瑩、博君,必要的時候你們也可以發動一些之前有興趣參加咱們海釣社,但是沒有加入進來的同學一起參加,這樣也能為後期的擴招積攢一些人氣。”
周五上午,陳傑豪把昨晚的商討結果跟老敖說了一下。
“想法是對的,但是還缺一些工具。”
說完,老敖掏出紙筆,給陳傑豪列了個單子。
“300l塑料養殖箱兩個,20升塑料水桶兩個,鐵鍁兩把,30目過篩兩個,短把抄網5個。你拿著這個單子騎電動車去找劉老師,他會幫你準備這些。”
“養殖箱放在三輪車上,采集來的礁石和生物能夠保證不倒不撒,即便萬一撒一路校園裏也不好清理,有養殖箱能避免泄漏。”
陳傑豪把清單送過去,劉冬雪看完之後,很快就把所有的東西備齊了。
“收集的海沙礫石,先用過目篩在海水裏過一下,重點是把泥全部濾掉,這樣清洗時候能省點事。過濾桶用作來迴搬運。采集的時候注意一下安全,不要照著一個地方挖,均勻著采集就行。”
囑咐完,陳傑豪帶著東西送迴了小教室。
幾人把東西全部搬下來放到小教室的一角。
短短兩個月的時間,這間小教室從最初的空空蕩蕩變成了現在的滿滿當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