暫且不論西方怎麽看待中國的曆史,但中國真的沒有海洋文化嗎?


    通過一次次的考古,事實證明,中國古人不僅“習於海”,還創造出光輝燦爛了數千年的海洋文化和舟船文明。


    這塊土地,也是世界海洋文化的起源地之一。


    在我國最早的一批文獻中,曾出現過許多與舟船相關的古老詞匯。


    有那麽一個詞兒叫匏(pa(á)o),有時也叫瓠(hu(u)),它指的就是葫蘆。鮮為人知的是,它還是一種古老的渡河工具。


    不知是誰第一個發現了,葫蘆內部的巨大空腔可使它漂浮於水麵不會下沉,於是,富有創造力的古人就把多個葫蘆捆成一圈,綁在腰間,借助它的浮力,人們就可遊到河對岸。


    《周易》中有“包荒馮河”的卜辭,說的就是抱著空心的葫蘆渡河;


    《詩經》裏也有“中流失舟,一瓠千金”的描述——沒了舟船,葫蘆就變成救命稻草了。


    仔細一琢磨,這不就是古代版的救生圈、救生衣麽?


    第二個詞叫做桴(fu(u)),桴者,編竹木也,大曰筏,小曰桴,它指代的就是竹筏和木筏。


    竹子與木頭都具有不錯的浮力,所以古人想到,如果把它們連接起來,變成一排,不就可以運載貨物與人畜了嗎?


    孔子曾對弟子說,要“乘桴浮於海”,可見不僅河流,麵對波濤洶湧的大海,古人同樣也不膽怯。


    第三個詞更生僻了,叫“窾(kua(ǎ)n)木”,意思就是中間有洞或者被挖空的木頭。


    說到這,很多人就明白了,它指的就是另外一種古老的舟船,獨木舟。


    有意思的是,不知又是哪位國外學者斷言,中國的舟船誕生於木筏、竹筏,獨獨缺少獨木舟,因此我們隻重視舟船的橫向結構,而忽視縱向設計,所以中國古船整體構造缺陷大,比較脆弱,不夠先進。


    也許這位學者不懂漢語,所以也看不懂《淮南子》裏的“見窾木浮而知為舟,見飛蓬轉而知為車。”


    不過不要緊,我們用事實說話,2002年,在杭州跨湖橋遺址—一個距今8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出土了一艘殘長5.6米的獨木舟及配套的船槳。


    這與之前,世界公認的最早的荷蘭獨木舟(距今8300年),同屬同一時期。


    嘿嘿,不好意思又打臉了!


    我國古代不僅有獨木舟,還是最早使用獨木舟的地區之一。


    正因為我們的舟船文化源遠流長,所以,到了唐宋時期,我國發展成為海洋文明的霸主。


    但是竹筏也好,獨木舟也罷,雖然能解決在大部分河流中日常出行的問題,可無論其承載量,還是抗風險程度,都存在很多不足,尤其對於遠洋航行,是完全無法勝任的。


    於是,中國古人就開始嚐試建造更高、更大、更堅固的船,來滿足更多的運載與遠航需求。


    也許是受木筏或者房屋建造的啟發,古人設想通過一塊塊的木板拚接,仿造獨木舟的形式,搭建起高大額樓船。


    可是,與陸地上建造木屋不同,船是要下水的,木板無論如何拚接,都存在縫隙,哪怕一絲細微的縫隙都會造成滲漏,這樣搭建起來的舟船,抗風浪係數也會減弱。


    所以,怎麽解決船的密封性問題,成為了關鍵。


    而這個問題,在很長一段時間曾困擾著世界各個民族。


    比如,伊朗東部,曾有一個叫甘埋裏的古國,據史料記載,由於他們的船漏水嚴重,索性每支船隊都專門配備一隊人馬,這些人不幹別的,就專門負責日夜不停地朝外戽水;


    日本也是一個四麵環海的國家,不過似乎他們也沒找到好的解決方式,隻是簡單粗暴地用一些雜草堵塞船板間的縫隙......


    而中國,情況就不太一樣了,我們在很早之前,就發明了一種特殊的黏合劑,解決了木船的密封問題。


    《天工開物》對此就有詳細記載:古人先將麻纖維碾碎塞入船縫中作為筋骨,然後用桐油與石灰製成的黏合劑進行填充,這就是船艌技術。


    這種特殊的黏合劑固化後在板縫中形成了一道牢固的防水密封層,最後,再在木板上刷上一層桐油,從而不但解決木船漏水的問題,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水防腐。


    船體搭建出來了,但是深海遠洋,在沒有油、沒有電的時代,以什麽為動力呢?總不能還靠人力吧?


    在現代航海技術還未出現前,幾乎所有文明,都不約而同地想到了風力。


    風帆的誕生,是人類船舶史的裏程碑,也是人類海洋文明的助推器。


    我國最早的帆船誕生於哪個時代,現在仍是一個頗具爭議的話題。


    有的學者認為早在商代,就已經出現帆船了,但更多的觀點認為,我國最早的帆船應該誕生於戰國時期,比古埃及要晚一些。


    但無論早晚,中國的風帆技術從萌芽初始,就創造出獨有的特點:多桅多帆設計;可利用側向風力;可靈活調控帆的位置、帆角度和麵積等。


    並在短短百年間,快速發展,最晚在西漢,中國的帆船已經能夠跨越海洋,領先世界,西漢的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通就是最好的例證。


    到了東晉,我國造船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水密隔艙技術誕生了,它的出現,對世界造船技術和海洋文明的推進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


    至今,現代的大型船體仍然繼續沿用了這一結構,所以有人也稱之為中國古代的“第五大發明”。


    船隻在航行過程中,最怕的就是觸礁,船體一旦觸礁撞破,就會快速滲水,給整艘船帶來滅頂之災。


    如何有效解決這個問題,給船員爭取到查缺補漏的寶貴時間,就成為一大問題。


    水密隔艙,就是一個中國古人想到的絕佳解決之道。


    其特點就是通過一塊塊的水密艙壁,把船體分隔成若幹個船艙,即使某個船艙出現破洞漏水,也不會快速漫延到整個船體,從而使船員可以從容地修補漏洞,保證航行的正常進行,大大提高了船舶的安全性。


    並且,橫向的水密艙壁如同船體一根根肋骨一般,與縱向的龍骨形成一個緊密的整體,使得船體橫向抗風浪能力得到加強,而這個道理,西方人到了15、16世紀才明白。


    水密隔艙的發明,除了解決船隻安全性問題外,還有一個好處,就如之前所講,出洋遠行的船,在古代,無論哪個國家,都是以風帆為動力。


    可是大家有沒想過,如此高大的風帆,如何才能把它們固定在船體中間,並且使其穩定不易晃動呢?


    如果你去翻看古代西方的造船圖冊,會發現,他們的船體實際上就是一個空殼子,想把風帆的桅杆固定住,非常困難。


    而中國古人卻不用操心這個問題,因為我們有水密艙壁,古人通過巨大的底座支撐起桅杆後,再把它與隔艙版從上到下緊緊貼合,這樣,不僅可以輕鬆地穩固住風帆,還可以根據船體大小,隔艙版的多少,放入不同數量的多根風帆。


    所以,水密隔艙的發明,可謂一舉多得,意義重大。


    自詡海洋文明非常發達的西方國家,為何直到18世紀才出現這一設計?


    關於這一點,德國有個學者解釋說,中國古人肯定是從竹子的結構上得到的啟發,而歐洲又不種植竹子,所以就晚了一步。


    而中國古代造船技術的另一個代表,就是平衡舵。


    無論是“南海i號”的出土實物,還是《清明上河圖》古代圖文資料,都可發現,最遲在12世紀,我國的舟船已經開始普遍使用這一技術,使得轉舵更省力,減輕人力,同時可提升操縱船隻航向的靈活性。


    在同一時期,還出現了一種值得稱道的船,叫做“車船”,其動力是依靠船夫腳踩踏板、以輪激水而獲得,往來十分迅速。


    這種船還被宋朝編入水軍當中,著名的抗金戰役“采石之戰”,宋軍就是靠車船發揮了強大的威力,最終以少勝多。


    航海文明與造船技術也是相伴相生的,在宋朝,海上商業貿易帶來的豐厚利益,也不斷促使著人們對航海技術的不斷探索和改進。


    測風力的“五兩”,指引航向的“指南針”、古代版的gps定位器“牽星板”、測量海水深淺的“測深錘”......一項項技術與發明成就了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光輝與燦爛。


    這一輝煌,到了明初,達到了頂峰。


    舉世皆知的鄭和下西洋,其組成的上萬人的遠洋艦隊,成為這一輝煌的最後一頁。


    隨後400年的禁海之舉,使所有思想與技術被嚴重製約與禁錮,最終中國的帆船徹底失去了與西方抗衡的能力。


    “比如我們現在乘坐的這條船,別看它是一條最普通的木製機動漁船,但依然用到了船艌和水隔倉技術。所以把心擱肚子裏,別看它老,但是保養得當,還能再戰個十幾二十年。”


    “你說的真輕鬆,可你沒想過穩定性,你看我吐得!”


    董博君吃完藥好多了,扶著船幫從艙裏走出來。


    “喝口水緩緩,坐到船頭來,唿吸一下新鮮海風能好很多。”二姐小應扶著她走到船頭,順便踢了一腳礙眼的四個男生,“起開,讓個位置。”


    “用不了那麽多年了。”


    這個時候,於大爺從駕駛室裏走了出來,和幾人坐到一起。


    “俺們家這條船啊,算是島上維護的最好的船了,但是它也老了,我們老兩口也老了,跑不動了,到了明年,它就要到強製報廢期了。那個時候我們也就在家不幹了。”


    “現在近海不是那麽好打魚的。”說話的功夫,於大爺已經把拖網放下去了。


    歲月在漁船上留下了痕跡,也許大海才是它最好的歸宿。


    在老敖的眼裏,這片海域倒是有一些魚,渺渺的霧氣顯示著海底資源的存在。


    小漁船拖著網沿著航線前進,過了大約半個小時,於大爺穿上了水靠。


    四個男生也各自找了一件穿上。


    “一會兒你們四個聽指揮,別亂動,如果被機器打到可不是鬧著玩兒的。”於大爺囑咐幾人。


    絞盤啟動緩慢收網,拉動網繩的幾人明顯感覺到了沉重感。


    很快漁網被拉出了水麵。


    網裏什麽魚都有。


    “哎呀,平魚,不少呢,就是個體不太大,一巴掌大。”


    “刀魚刀魚,這個體可以啊,夠一級了!”


    “我去,這這這,大海鱸,浩民,這條趕上你上次比賽的記錄了吧!”


    網中一條大海鱸露出了身影。


    又是一條大平鱸,約莫有個20多斤的樣子。


    於大爺看到這條魚,滿是皺紋的臉上笑成了一朵菊花。


    “這個好這個好,這一條就是小一千塊啊!”


    這條魚比拿出來的泡沫保鮮箱還大很多,小一米長了。鱸魚大多數是養殖的,一般在2-3斤,是養殖最佳性價比,超過4斤以上的鱸魚基本是野生海捕。這條魚迴到岸上就能要價40塊錢一斤,差不多千元左右。


    這一網絕大多數是刀魚平魚,還有少量的梭子蟹、鰻鱗和鼓眼魚。


    總體下來一網的收獲不少,至少抵得上油錢了。


    收完一網又下了一網,差不多的收獲。


    看看時間也已經是上午十點了。


    老敖和於大爺小聲的嘀嘀咕咕一通後,於大爺開著船來到了離岸稍近的一片水域。


    “哎?飽漢子呢?”一迴頭陳傑豪沒看到敖海源。


    “剛才就進船艙了,都十多分鍾了。”


    “幹嘛去了那麽長時間?不會是去拉屎了吧!”


    幾人正在編排老敖,卻見敖海源穿著一身潛水服走了出來。


    “臥槽臥槽,這這這……”熊思明撓著腦袋頓時隻會說國粹。


    “潛水服,飽漢子你這是不打算帶我們玩兒啊!”


    “我也要潛水,不帶我潛水我就,我就,我就往海裏扔石頭!”


    ……


    “你們沒經過係統培訓,潛水不是那麽好玩兒的。”老敖沒好氣兒的迴了一句,“一會兒我帶著水下運動相機去拍攝海底的情況,你們連上後就能即時的觀看海底情況。順便我會在海底搜索一些樣品迴來。”


    說完,在於大爺的幫助下,老敖把運動相機、網兜和氧氣瓶等物品穿戴好後,一隻手按住咬嘴和麵鏡,另一隻手按住腹部,從船幫邊緣向前跨一大步,匹著雙腿跳入海中。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悠閑的大學時代海釣社團生活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漁歌海韻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漁歌海韻並收藏悠閑的大學時代海釣社團生活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