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八八章杜篆的布局
“稟都督,當今漢室氣數已經,天下唯有德者居之。”賈詡倒是不客氣,直接開門見山,沒有半點廢話,一句話就搞定了。
聽的杜篆都有些佩服了,這個賈詡果然了不得,毒士賈詡,果然名不虛傳,夠毒!夠狠!這是鼓動杜篆將漢室江山取而代之。
當然這也是賈詡在投石問路,他素有大誌,隻願意輔佐比自己強的人,而且是能夠指點江山的人。而這樣的人並不多,有的人有才,卻沒有膽識;有的人有膽識,卻沒有什麽真本事;然而最多的還是徒有其名的繡花枕頭。
所以賈詡也一直在騎驢找馬,雖然董卓已經很厲害了,可惜在賈詡眼裏還是差了那麽一點,弱點太明顯,而且致命,所以賈詡並沒有像李儒那樣,還是跟在董卓的後麵,而是直接的說明,願意跟著杜篆混。
雖然他連杜篆的真是身份都不知道,但是他就是這麽自信,就是這麽狂。他不認為有人能經得住這麽赤果果的誘惑,最多是佯怒一下,不去直麵這個問題而已。但如果杜篆也是這樣的人,賈詡自然是不會真心輔佐,肯定要繼續騎驢找馬。~
杜篆聽了之後並沒有太大的反應,隻是笑眯眯的對賈詡迴了一句:“文和,你怎麽看,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難;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
聽到杜篆的迴答後,李儒的眼底閃過一絲亮光,他心中有些期待杜篆的下文。
而賈詡反而是有些為難了,杜篆的意思他是明白了。杜篆的魄力不可謂不大,想的是打下江山以後的事情;而自己似乎一直沉浸在謀略、權術和征戰之中,而且對此還非常的熱衷,樂此不疲!
而他麵對杜篆的反問,突然發現自己也是非常的膚淺,雖然自己自詡有安邦定國之才,但是自己似乎並無強國富民之心。
“都督,不管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總歸手中要有一樣才行,兩手空空最終也隻能停留在想象之中。”賈詡想了一會,為自己找了個台階。
“文和所言甚是,今天倉促,改日我們好好詳談。文優,你怎麽看?”杜篆將目光看向了李儒。
“都督,今朝廷無主,不就此時行事,遲則他人必取之!”李儒說自己的見解,而是直接點出了現狀。漢室名存實亡,你不要別人就會要,至於其他的冠冕堂皇的理由就不用說了。你要是要就打,不要就隨便。
這倒是讓杜篆陷入了沉思,其實這也是杜篆為什麽要留董卓一命的原因:治國治國,其實並不是簡單的開拓進取,快速發展,很重要的是平衡協調。這裏多了,哪裏少了,調一調;這裏慢了,那裏快了,調一調。在此之後才是一個整體的前進和發展。
如果協調不好,就會差距擴大,然後形成兩個群體,兩個群體形成之後,必然會形成各自的利益。在資源有限的大環境下,你多了我就少了,我多了你就少了,在爭取各自利益的時候,便會產生不可調和的矛盾,那結果就顯而易見,互相爭鬥奪取所謂的自己的正當利益!
在戰爭時期的情況下也是如此,隻不過就是背景和載體不一樣而已,所以董卓是一顆非常有分量的棋子,能用好的話還是非常好用的一顆棋子。
有人可能要問,杜篆已經兵多將廣,而且又有先進的武器,為什麽不一口氣統一了中原完事?
其實並不是杜篆不想,而是情況不允許。杜篆手中的漢人數量雖然有百萬之多,但幾乎全部都是流民,他們現在正在關外耕種,隻有一部分從軍,但是這個數量,不能支撐杜篆控製漢室江山;
其次是名不正言不順,蒼天已死黃天當立的黃巾軍就是很好的例子,在起兵之前就做了數年的鋪墊和造勢,兵力總數都比杜篆手中的漢人總數多了,結果還是一敗塗地。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名不正言不順,剛剛有起色,就被群雄瓜分了勝利果實,結果就是為別人做了嫁衣。
當然杜篆也可以名正言順的用自己駙馬的身份參與漢室的政事,間接操控漢室江山。但這卻是最不可行的!因為此時的漢室已輕,都已經自立門戶的諸侯對漢室本能就會輕視,漢室朝廷的政令也隻是象征性的一紙空文,甚至會被各路諸侯當成笑話。好一點的做做樣子應付一下,實力強的理都不會理,更何談執行政令。
如果杜篆調用烏桓軍和鮮卑軍等外族勢力,那打下大漢十三州確實不難,但是後麵就沒有辦法搞了,所有老百姓都會對新的統治者存在著,深入骨髓的抵觸,因為這是外族入侵!接下來的歲月中,以抵抗外族名義而發起的戰爭,將一直伴隨著始終,所以杜篆也沒有辦法使用外族力量來實現統一。
更何況杜篆現在的重中之重,是發展關外基地,提升科技水平,而不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所以杜篆需要的就是一個穩定的社會環境,為他提供大量的新式人才,加入到杜篆的科技革命的大業當眾。
這也是為什麽杜篆要扶持這麽多種子勢力的根本原因:先是利用扶持的勢力進行清場,將非扶持勢力清楚出曆史舞台,剩下的幾家扶持勢力便形成鼎立之勢。
接著杜篆便可以相對輕鬆的,通過幕後協調到達勢力之間的利益平衡,並且這些勢力也都在危機感的迫使下,開始各種非軍事競爭,來為軍事戰爭做準備。人才培養便會成為各勢力的頭等大事,杜篆便可以接這個機遇培養和選拔人才為己用。這也是杜篆在布置的一個局,一個曆時幾年的超級局。
杜篆最理想的情況就是漢室仍然存在,甚至讓劉修執掌;扶持勢力繼續爭霸,但又互相製衡,在變強的欲望下,促進人才和科技發展。
所以李儒擔心的他人必取之的情況不容易發生,賈詡的為了戰爭而戰爭,甚至是為了個人秀而戰爭,都不是杜篆想要的!
“稟都督,當今漢室氣數已經,天下唯有德者居之。”賈詡倒是不客氣,直接開門見山,沒有半點廢話,一句話就搞定了。
聽的杜篆都有些佩服了,這個賈詡果然了不得,毒士賈詡,果然名不虛傳,夠毒!夠狠!這是鼓動杜篆將漢室江山取而代之。
當然這也是賈詡在投石問路,他素有大誌,隻願意輔佐比自己強的人,而且是能夠指點江山的人。而這樣的人並不多,有的人有才,卻沒有膽識;有的人有膽識,卻沒有什麽真本事;然而最多的還是徒有其名的繡花枕頭。
所以賈詡也一直在騎驢找馬,雖然董卓已經很厲害了,可惜在賈詡眼裏還是差了那麽一點,弱點太明顯,而且致命,所以賈詡並沒有像李儒那樣,還是跟在董卓的後麵,而是直接的說明,願意跟著杜篆混。
雖然他連杜篆的真是身份都不知道,但是他就是這麽自信,就是這麽狂。他不認為有人能經得住這麽赤果果的誘惑,最多是佯怒一下,不去直麵這個問題而已。但如果杜篆也是這樣的人,賈詡自然是不會真心輔佐,肯定要繼續騎驢找馬。~
杜篆聽了之後並沒有太大的反應,隻是笑眯眯的對賈詡迴了一句:“文和,你怎麽看,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難;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
聽到杜篆的迴答後,李儒的眼底閃過一絲亮光,他心中有些期待杜篆的下文。
而賈詡反而是有些為難了,杜篆的意思他是明白了。杜篆的魄力不可謂不大,想的是打下江山以後的事情;而自己似乎一直沉浸在謀略、權術和征戰之中,而且對此還非常的熱衷,樂此不疲!
而他麵對杜篆的反問,突然發現自己也是非常的膚淺,雖然自己自詡有安邦定國之才,但是自己似乎並無強國富民之心。
“都督,不管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總歸手中要有一樣才行,兩手空空最終也隻能停留在想象之中。”賈詡想了一會,為自己找了個台階。
“文和所言甚是,今天倉促,改日我們好好詳談。文優,你怎麽看?”杜篆將目光看向了李儒。
“都督,今朝廷無主,不就此時行事,遲則他人必取之!”李儒說自己的見解,而是直接點出了現狀。漢室名存實亡,你不要別人就會要,至於其他的冠冕堂皇的理由就不用說了。你要是要就打,不要就隨便。
這倒是讓杜篆陷入了沉思,其實這也是杜篆為什麽要留董卓一命的原因:治國治國,其實並不是簡單的開拓進取,快速發展,很重要的是平衡協調。這裏多了,哪裏少了,調一調;這裏慢了,那裏快了,調一調。在此之後才是一個整體的前進和發展。
如果協調不好,就會差距擴大,然後形成兩個群體,兩個群體形成之後,必然會形成各自的利益。在資源有限的大環境下,你多了我就少了,我多了你就少了,在爭取各自利益的時候,便會產生不可調和的矛盾,那結果就顯而易見,互相爭鬥奪取所謂的自己的正當利益!
在戰爭時期的情況下也是如此,隻不過就是背景和載體不一樣而已,所以董卓是一顆非常有分量的棋子,能用好的話還是非常好用的一顆棋子。
有人可能要問,杜篆已經兵多將廣,而且又有先進的武器,為什麽不一口氣統一了中原完事?
其實並不是杜篆不想,而是情況不允許。杜篆手中的漢人數量雖然有百萬之多,但幾乎全部都是流民,他們現在正在關外耕種,隻有一部分從軍,但是這個數量,不能支撐杜篆控製漢室江山;
其次是名不正言不順,蒼天已死黃天當立的黃巾軍就是很好的例子,在起兵之前就做了數年的鋪墊和造勢,兵力總數都比杜篆手中的漢人總數多了,結果還是一敗塗地。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名不正言不順,剛剛有起色,就被群雄瓜分了勝利果實,結果就是為別人做了嫁衣。
當然杜篆也可以名正言順的用自己駙馬的身份參與漢室的政事,間接操控漢室江山。但這卻是最不可行的!因為此時的漢室已輕,都已經自立門戶的諸侯對漢室本能就會輕視,漢室朝廷的政令也隻是象征性的一紙空文,甚至會被各路諸侯當成笑話。好一點的做做樣子應付一下,實力強的理都不會理,更何談執行政令。
如果杜篆調用烏桓軍和鮮卑軍等外族勢力,那打下大漢十三州確實不難,但是後麵就沒有辦法搞了,所有老百姓都會對新的統治者存在著,深入骨髓的抵觸,因為這是外族入侵!接下來的歲月中,以抵抗外族名義而發起的戰爭,將一直伴隨著始終,所以杜篆也沒有辦法使用外族力量來實現統一。
更何況杜篆現在的重中之重,是發展關外基地,提升科技水平,而不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所以杜篆需要的就是一個穩定的社會環境,為他提供大量的新式人才,加入到杜篆的科技革命的大業當眾。
這也是為什麽杜篆要扶持這麽多種子勢力的根本原因:先是利用扶持的勢力進行清場,將非扶持勢力清楚出曆史舞台,剩下的幾家扶持勢力便形成鼎立之勢。
接著杜篆便可以相對輕鬆的,通過幕後協調到達勢力之間的利益平衡,並且這些勢力也都在危機感的迫使下,開始各種非軍事競爭,來為軍事戰爭做準備。人才培養便會成為各勢力的頭等大事,杜篆便可以接這個機遇培養和選拔人才為己用。這也是杜篆在布置的一個局,一個曆時幾年的超級局。
杜篆最理想的情況就是漢室仍然存在,甚至讓劉修執掌;扶持勢力繼續爭霸,但又互相製衡,在變強的欲望下,促進人才和科技發展。
所以李儒擔心的他人必取之的情況不容易發生,賈詡的為了戰爭而戰爭,甚至是為了個人秀而戰爭,都不是杜篆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