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江陵城的街道上,看著周圍熟悉的場景,程凱卻不由地癡了。
從自己來到這個世界,也不過是短短幾個月的時光,真的遠遠算不上久。放在後世,也不過是四周,渾渾噩噩之間,眨眼而過。
但是,這幾月來自己所經曆的事情,卻足以與後世自己半輩子的精彩相媲美,甚至猶有過之。
所以說,人生當然可以幸福,不管你經曆如何,隻要心態好。但是,人生的精彩程度,的確不是一聲自己的安慰便能夠決定。
當然,有些人也不追求人生如何精彩,隻追求幸福。人各有誌罷了,程凱也沒有揚此抑彼的意思,隻不過是純粹站在客觀的立場罷了。
而即便是加上前身的記憶,離開這江陵大城也才不過一年時間。甚至,連一年時間都不到。
219年春,也就是去年,劉備軍為了貫徹諸葛亮的“隆中對”宏遠戰略,調遣大軍進攻漢中,與夏侯淵、張合相拒不下。
同年,為了牽製曹操的力量,使其不能全力支援漢中,以保證劉備能夠順利拿下漢中,關羽從荊州僅剩的三郡率領大軍北伐襄陽、樊城。
其結果,應該說,還是很成功的。曹操為了死死地將劉備鎖死在四川,使這條想要騰飛的巨龍隻能困於深淵,親自率領大軍馳援漢中,並命令同宗兄弟曹仁死守襄樊,不得出城迎敵。
諸葛亮不愧是華夏曆史上響當當的戰略家,這一條計略真的成功。由於曹操分散了力量,既想保全荊州,又想保住漢中,結果卻被劉備憑借點滴優勢強行奪走了東川之地。
至此,隆中對的遠大戰略正式宣告成功。
雖然說,從地理上而言,曹操看起來擁有著最為廣闊的土地,劉備拚死苦戰僅僅隻是取得了一個“小小的”漢中郡而已。
但是,要知道,諸侯的強弱之勢,雖然長遠看來,拚的是國力,是土地。然而,短期而言拚的是什麽?是氣勢,是兵鋒。
戰事一起,瞬息萬變,除非是圍城之戰,否則都會在短短時間之內分出高低,決出勝負。而曹操的雍涼之地,既沒有堅城,統治也並不穩固,更兼劉備麾下有被西涼人稱為“神威天將軍”的錦馬超,攻占西北之地,僅僅隻差一個橋頭堡。
再論及兵鋒。曹操赤壁一戰將手底下所有的精銳全部折損。之後數年,雖然憑借著地大物博得以又攢下了些許家底,但是渭水之戰、征討張魯都耗費了不少士兵。
尤其是馬超縱橫反曹,殺得曹操割須棄袍,乃是曹操除了兗州麵對呂布、華容麵對關羽之外,最為狼狽的時刻。
漢中對抗劉備再次失利,此時的曹操已經沒有多少精兵猛將。多年征戰的老兵損失殆盡,僅剩下張遼麾下鎮守合肥以及鎮守北疆防備異族的軍隊戰力還能稱得上強悍。
而孫權呢?
北上的道路完全被堵死。長江之險盡管給江東加了一層保護罩,卻也限製了江東兵的北上。孫權趁劉備與曹操決戰漢中之時集中全力進攻張遼鎮守的合肥,但是卻被張遼殺得屁滾尿流、狼狽而歸。
從西方進攻?
雖然孫權當時已然擁有江夏、長沙、桂陽三郡,但是長沙和桂陽位於荊南,荊河之南,自然不能作為北上的據點。
玩過無數版本三國誌11的程凱,對於江夏的環境也很了解。江夏是一座大城,但是北麵的大山阻斷了前行的道路,易攻難守,同樣不是一個很好的據點。
在北伐失利的情況下,孫權已經隱然沒有了壯大自身的方法。
也就是說,當時的情況下,劉備憑借著完美實施的隆中對,在諸侯爭霸這一個漫長的拉鋸戰中,從一個小小的織席販履之輩,從一個平原縣令開始,終於有了一絲天下第一諸侯的苗頭。
這種情況下,劉備集團要麵臨的情況,也就不言而喻了。
曹操強大之時,孫劉兩家圍攻。如今劉備壯大,曹孫又豈能坐視?於是,盡管關雲長水淹七軍、威震華夏,但是這在使人心生恐懼的同時,更加強了曹孫聯合的決心。
於是,也就有了呂子明白衣渡江,關雲長敗走麥城。
曾經的程凱,也認為劉備軍如果沒有丟掉荊州,那麽有很大的可能重整漢室江山,如同當年的光武劉秀一般。
同樣,也和很多人一樣,把襄樊之戰的敗因歸結為關羽的自大,得罪了短視的江東,不得不說,這其實有些從結果推原因的嫌疑。要知道,這是有些失準的。
當時的局勢之下,孫權隻可能選擇偷襲荊州不然,難道坐視關羽拿下襄樊,然後配合劉備橫掃曹操勢力嗎?
那樣的話,孫權又能獨撐多久呢?
其實,歸根結底,孫權的偷襲,隻不過是利益的驅使罷了,堂堂一代大帝,怎麽可能會因為些許榮辱做出草率的決定?
當然,或許,也可以說,是關羽的好友害了他,害了劉備軍。
是因為他的那位好友太過逆天,太過傑出,迫使孫權走上了背盟偷襲的道路。
那位好友,便是張遼。
如果張遼沒有威震逍遙津,沒有以寡擊眾戰敗孫權,沒有堅持到曹操大軍的支援,那麽孫權就能在自己腹心的江東之北,得到一個穩定北伐的橋頭堡。
這樣,在劉備漢中擊潰曹操,曹操在西漢中,中荊州,東合肥三線全部顯露頹勢的情況下,孫權的選擇肯定是與劉備合作,迅速瓜分曹操勢力,形成與劉備對峙的局麵,而不是偷襲荊州。
畢竟,劉備北伐,得到的乃是涼州、兩京之地。而隻要孫權動作快,橫掃東部平原上的青、徐、豫、兗等地,幾乎是不設防的。孫權,乃是最大的得利者,何樂而不為呢?
當然,不管是關羽,還是程凱,都沒有絲毫埋怨張遼的意思。怪隻能怪,江東軍隊的戰力,真的太弱,竟然連曹操的一支偏師,在以多擊少的情況下,都拿不下來。
怪也隻能怪,諸葛軍師千算萬算,漏算了江東無能至斯。
一年前,關羽帶著程凱,盡管挺胸抬頭、自信滿滿地興師北伐,但是心中卻是忐忑不安,擔憂著漢中之戰的勝負。
半年之前,漢中大勝,關羽軍全軍上下所有將士均是意氣風發,為主公賀。心中激蕩,決心也要為主公立下不世之功。
數月之前,水淹七軍,關羽軍哪一個不是笑容滿麵,對未來充滿了憧憬和期待?主公大勝,將軍大勝,天下還有誰人能敵?
可是,形勢瞬息萬變。一個白衣渡江,使得所有士兵擔憂不已。什麽主公的大業,什麽漢室的江山,哪裏有自己的家人重要?於是,大難臨頭各自飛,強盛一時的關羽軍,僅剩數百人。
及至如今,重新踏入這江陵城的,卻隻有自己一人,怎是一個孤獨可以形容?
一年時間,卻發生了這麽多,怎能不感慨失神?
而這江陵城,嗬,卻還是老樣子啊,哪裏有什麽變化呢?
說安撫,還不是就安撫了?
從自己來到這個世界,也不過是短短幾個月的時光,真的遠遠算不上久。放在後世,也不過是四周,渾渾噩噩之間,眨眼而過。
但是,這幾月來自己所經曆的事情,卻足以與後世自己半輩子的精彩相媲美,甚至猶有過之。
所以說,人生當然可以幸福,不管你經曆如何,隻要心態好。但是,人生的精彩程度,的確不是一聲自己的安慰便能夠決定。
當然,有些人也不追求人生如何精彩,隻追求幸福。人各有誌罷了,程凱也沒有揚此抑彼的意思,隻不過是純粹站在客觀的立場罷了。
而即便是加上前身的記憶,離開這江陵大城也才不過一年時間。甚至,連一年時間都不到。
219年春,也就是去年,劉備軍為了貫徹諸葛亮的“隆中對”宏遠戰略,調遣大軍進攻漢中,與夏侯淵、張合相拒不下。
同年,為了牽製曹操的力量,使其不能全力支援漢中,以保證劉備能夠順利拿下漢中,關羽從荊州僅剩的三郡率領大軍北伐襄陽、樊城。
其結果,應該說,還是很成功的。曹操為了死死地將劉備鎖死在四川,使這條想要騰飛的巨龍隻能困於深淵,親自率領大軍馳援漢中,並命令同宗兄弟曹仁死守襄樊,不得出城迎敵。
諸葛亮不愧是華夏曆史上響當當的戰略家,這一條計略真的成功。由於曹操分散了力量,既想保全荊州,又想保住漢中,結果卻被劉備憑借點滴優勢強行奪走了東川之地。
至此,隆中對的遠大戰略正式宣告成功。
雖然說,從地理上而言,曹操看起來擁有著最為廣闊的土地,劉備拚死苦戰僅僅隻是取得了一個“小小的”漢中郡而已。
但是,要知道,諸侯的強弱之勢,雖然長遠看來,拚的是國力,是土地。然而,短期而言拚的是什麽?是氣勢,是兵鋒。
戰事一起,瞬息萬變,除非是圍城之戰,否則都會在短短時間之內分出高低,決出勝負。而曹操的雍涼之地,既沒有堅城,統治也並不穩固,更兼劉備麾下有被西涼人稱為“神威天將軍”的錦馬超,攻占西北之地,僅僅隻差一個橋頭堡。
再論及兵鋒。曹操赤壁一戰將手底下所有的精銳全部折損。之後數年,雖然憑借著地大物博得以又攢下了些許家底,但是渭水之戰、征討張魯都耗費了不少士兵。
尤其是馬超縱橫反曹,殺得曹操割須棄袍,乃是曹操除了兗州麵對呂布、華容麵對關羽之外,最為狼狽的時刻。
漢中對抗劉備再次失利,此時的曹操已經沒有多少精兵猛將。多年征戰的老兵損失殆盡,僅剩下張遼麾下鎮守合肥以及鎮守北疆防備異族的軍隊戰力還能稱得上強悍。
而孫權呢?
北上的道路完全被堵死。長江之險盡管給江東加了一層保護罩,卻也限製了江東兵的北上。孫權趁劉備與曹操決戰漢中之時集中全力進攻張遼鎮守的合肥,但是卻被張遼殺得屁滾尿流、狼狽而歸。
從西方進攻?
雖然孫權當時已然擁有江夏、長沙、桂陽三郡,但是長沙和桂陽位於荊南,荊河之南,自然不能作為北上的據點。
玩過無數版本三國誌11的程凱,對於江夏的環境也很了解。江夏是一座大城,但是北麵的大山阻斷了前行的道路,易攻難守,同樣不是一個很好的據點。
在北伐失利的情況下,孫權已經隱然沒有了壯大自身的方法。
也就是說,當時的情況下,劉備憑借著完美實施的隆中對,在諸侯爭霸這一個漫長的拉鋸戰中,從一個小小的織席販履之輩,從一個平原縣令開始,終於有了一絲天下第一諸侯的苗頭。
這種情況下,劉備集團要麵臨的情況,也就不言而喻了。
曹操強大之時,孫劉兩家圍攻。如今劉備壯大,曹孫又豈能坐視?於是,盡管關雲長水淹七軍、威震華夏,但是這在使人心生恐懼的同時,更加強了曹孫聯合的決心。
於是,也就有了呂子明白衣渡江,關雲長敗走麥城。
曾經的程凱,也認為劉備軍如果沒有丟掉荊州,那麽有很大的可能重整漢室江山,如同當年的光武劉秀一般。
同樣,也和很多人一樣,把襄樊之戰的敗因歸結為關羽的自大,得罪了短視的江東,不得不說,這其實有些從結果推原因的嫌疑。要知道,這是有些失準的。
當時的局勢之下,孫權隻可能選擇偷襲荊州不然,難道坐視關羽拿下襄樊,然後配合劉備橫掃曹操勢力嗎?
那樣的話,孫權又能獨撐多久呢?
其實,歸根結底,孫權的偷襲,隻不過是利益的驅使罷了,堂堂一代大帝,怎麽可能會因為些許榮辱做出草率的決定?
當然,或許,也可以說,是關羽的好友害了他,害了劉備軍。
是因為他的那位好友太過逆天,太過傑出,迫使孫權走上了背盟偷襲的道路。
那位好友,便是張遼。
如果張遼沒有威震逍遙津,沒有以寡擊眾戰敗孫權,沒有堅持到曹操大軍的支援,那麽孫權就能在自己腹心的江東之北,得到一個穩定北伐的橋頭堡。
這樣,在劉備漢中擊潰曹操,曹操在西漢中,中荊州,東合肥三線全部顯露頹勢的情況下,孫權的選擇肯定是與劉備合作,迅速瓜分曹操勢力,形成與劉備對峙的局麵,而不是偷襲荊州。
畢竟,劉備北伐,得到的乃是涼州、兩京之地。而隻要孫權動作快,橫掃東部平原上的青、徐、豫、兗等地,幾乎是不設防的。孫權,乃是最大的得利者,何樂而不為呢?
當然,不管是關羽,還是程凱,都沒有絲毫埋怨張遼的意思。怪隻能怪,江東軍隊的戰力,真的太弱,竟然連曹操的一支偏師,在以多擊少的情況下,都拿不下來。
怪也隻能怪,諸葛軍師千算萬算,漏算了江東無能至斯。
一年前,關羽帶著程凱,盡管挺胸抬頭、自信滿滿地興師北伐,但是心中卻是忐忑不安,擔憂著漢中之戰的勝負。
半年之前,漢中大勝,關羽軍全軍上下所有將士均是意氣風發,為主公賀。心中激蕩,決心也要為主公立下不世之功。
數月之前,水淹七軍,關羽軍哪一個不是笑容滿麵,對未來充滿了憧憬和期待?主公大勝,將軍大勝,天下還有誰人能敵?
可是,形勢瞬息萬變。一個白衣渡江,使得所有士兵擔憂不已。什麽主公的大業,什麽漢室的江山,哪裏有自己的家人重要?於是,大難臨頭各自飛,強盛一時的關羽軍,僅剩數百人。
及至如今,重新踏入這江陵城的,卻隻有自己一人,怎是一個孤獨可以形容?
一年時間,卻發生了這麽多,怎能不感慨失神?
而這江陵城,嗬,卻還是老樣子啊,哪裏有什麽變化呢?
說安撫,還不是就安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