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後期的朱佑憆迷信道教和佛教,企圖扭轉曆代先皇短命的命運,延長自己的壽命。


    大興土木為武當山妝造神像,修造寺觀,耗費大量錢財,致使國庫虧空,給國家財政帶來了沉重負擔。


    精力分散之下,使得宦官逐漸掌握大權,一些奸佞重現朝堂。


    尤其是宦官李廣,他以道家之術蠱惑皇帝,誘導其沉迷於齋醮等迷信活動。


    他還利用皇帝的信任,大肆收受賄賂,幹預朝廷官員的任免,致使朝廷烏煙瘴氣。


    後來,李廣因事觸怒太後畏罪自殺 。


    李廣死後,朱佑樘派人去其家中搜查,發現了李廣受賄的賬本上記錄了眾多文武官員的行賄之事。


    這一事件極大觸動了朱佑樘,進而開始自我反省,重新振作開啟了第二次勤政時期。


    大力整頓朝綱,驅除奸佞,提拔賢臣,彌補宦官專權造成的影響。


    但是因為身體每況愈下,高強度的工作又進一步拖垮了他的身體,最終還是沒有逃過曆代先皇短命的命運,於公元1505年病逝,年僅三十六歲。


    其子朱厚照即位,是為明武宗,年號正德。


    朱厚照在曆史上的爭議不小。


    十五歲繼位的他生活荒唐,沉迷於聲色犬馬,朝政全都交予宦官處理,導致劉瑾等“八虎”(八個掌權大太監)專權,朝堂混亂不堪日益腐敗,朝廷內部矛盾加劇。


    朱厚照則一心隻顧無度荒淫,還大規模修建豹房。


    豹房最初是圈養奇珍異獸的地方,不乏有豹子和猛虎這類猛獸,後來朱厚照在此沉溺於玩樂,讓太監和宮女扮成百姓,甚至設立模仿民間建造店鋪、怡紅院,眾多美女、樂伎、舞姬供其享樂 。


    《明武宗實錄》甚至記載他夜闖百姓家中強搶民女。


    其侍臣會搜掠良家婦女以充豹房,有時甚至達十車之多,連平民寡婦都不放過。


    如此無道昏君,便是在中國古代昏君排行榜上,他朱厚照怕是都能排得上號。


    與他的正德年號根本就沾不上邊。


    但是朱厚照又曾親自指揮大軍,在應州與韃靼五萬大軍作戰取得大勝,使明朝北方邊境得以安寧。


    正所謂昏君顯忠臣,在昏君統治時期往往更能凸顯忠臣的品質。


    朱厚照時期誕生了一位堪稱中國最後一位聖人——王陽明。


    王陽明原名守仁,號陽明。


    他早年遍讀經典、遊曆四方,雖然仕途坎坷,多次遭貶困境,但正是這些經曆讓他看到了蒼生疾苦,更堅定了自己的誌向。


    公元1516年至1518年,王陽明奉命到贛南剿匪。


    當時該地區匪患嚴重,持續三十多年始終不絕,王陽明一方麵徹查通匪軍官,鎮壓賊寇,從根本上打擊官匪勾結;另一方麵推行保甲製度,加強地方治安管理,僅用幾個月就平定了匪亂。


    公元1519年,寧王之亂爆發時,王陽明不顧個人安危,在沒有得到朝廷正式詔令的情況下,果斷起兵平叛,僅用三十多天就生擒寧王。


    公元1527年,王陽明前往廣西征討思恩田州以及斷藤峽八寨的叛徒。


    他采取招安與軍事打擊相結合的方式,很快平定了叛亂,還在當地興辦私學,加強教育,從根本上遏製百姓由民變匪的問題。


    一生建立諸多軍功,且試圖從根本上改變國家諸多弊病的王陽明,可見其對國家和百姓的赤誠之心。


    可就是這樣的忠臣,隻因直言批評朱厚照的錯誤,便被廷杖四十後貶為貴州龍場驛丞。


    正因為這些磨難和世道的敗壞,他日夜思考為人在世最根本的至理。


    在某天寧靜的夜裏,他忽然頓悟,認為“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


    即天理不在外物,而在人心。


    由此提出了王陽明自己對人生在世所謂追求的踐行方式“致良知,知行合一”。


    良知,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基本道德與判斷是非善惡的能力。


    致良知,旨在人們即需要學習來明辨是非善惡,挖掘和澄清自己內心的良知。


    亦要在麵對各種事務和情境時,不斷地去發現自己內心的良知,並且把這種良知運用到實際行為中。


    知行合一則是對致良知的進一步詮釋。


    每一個人在生活與社會經曆中,都會在心中形成自己的一套良知。


    比如你知道孝順父母是應該的;麵對惡行時不能容忍理應挺身而出是應該的;國家危亡的背後是無論如何都無法承受的嚴重後果時,該不該在自身安危與心中良知做出抉擇。


    這些都是具有基本良知的世人都知道的,這便是“知”。


    而做與不做,便是隻停留在理論知識層麵而不付諸行動的俗人與聖人的根本區別,這便是“行”。


    知行合一便是實現心中道德追求的最基本方法。


    如果以良知結合中國曆代以來對為人的評價,或許還可再做些許細分。


    如明明有良知卻不做,可稱之為俗人;有良知,也會行良知,但也有對自身利弊和安危的思考會量力而行,則可稱之為君子。


    而所謂“君子不救,聖人當仁不讓”,隻此一句便可詮釋何謂聖人。


    最後便是連良知都沒有的人,或者有良知卻反其道而行的人,則可稱之為昏,就像朱厚照這樣的。


    這場影響了王陽明一生的思考,被稱之為“龍場悟道”。


    王陽明還就此創立了心學,將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學說傳播給更多人生迷茫的人。


    簡易樸實的理論也便於實際踐行。


    陽明心學不僅在當時為眾多世人指明了人生追求,更影響了後世中國人在思想上的深遠思考,甚至傳播到海外國家,連日本海軍元帥東鄉平八郎,身上都常常帶著“一生低首拜陽明”的印章。


    在人類這個整體中,不分種族,不分老幼,不分性別,都能理解並實踐王陽明的良知之學。


    王陽明也用自己的一生去實踐了自己的思想,就像他十二歲時就曾說過:“讀書做聖人是人生的第一等事”,也像他的名字一樣,守仁。】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第二藝術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第二藝術並收藏璀璨華夏:挽千古意難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