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這鄴城侯也太過分了!還請陛下為老臣做主啊!這河東乃是陛下親封,鄴城侯肆意妄為,居心叵測,還請陛下派出使者,嚴加申斥,命他退出占領的郡縣才行!”
王邑這些天是心急如焚,他本想利用漢獻帝來到河東郡的機會好好表現一把,爭取再進一步,所以將河東郡的所有兵力都帶到了安邑護駕。
沒成想冀州軍神兵天降,打著勤王的旗號在河東郡境內大肆攻伐,眼看自己就要在無立錐之地了,他怎麽能夠不著急呢,所以這些天他每日都到漢獻帝下榻的臨時行宮哭訴,叫漢獻帝也是無計可施。
漢獻帝今年不過是十幾歲的年紀,還略顯稚嫩,但是經曆了洛陽之亂,少帝駕崩,董卓,王允先後身死的一係列大事的洗禮。劉協也早就不是當初那個懵懵懂懂的少年天子了。
漢室傾危,天下大亂。他劉協能夠做的事情實在是太少太少了。董卓在世,他是人質。李傕,郭汜等人專權,他還是傀儡。
就算是現在,朝廷裏說了算的依舊是掌握兵權的董承,楊定,甚至是眼前的這個王邑與河內太守張楊。
“叫鄴城侯撤兵?這簡直就是笑話!就憑你王邑和張楊,暫時護住安邑還算勉強,可是據楊定的探馬來報,李傕,郭汜的追兵已經渡過了黃河,距離安邑已經不遠了。你們會是西涼鐵騎的對手嗎?朕還等著鄴城侯將你們統統收拾了,護駕迴朝呢!”
劉協看看台下還在振振有詞的王邑,微不可察的搖搖頭。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啊!申斥鄴城侯?那是不可能的。鄴城侯好歹還有忠君愛國之心,去年沒有鄴城侯的供奉,大漢朝廷的體麵早就蕩然無存了嗎,那時候你王邑在那裏?
漢獻帝擺擺手:“王卿家!鄴城侯為人最是忠勇,我想你們肯定是有更深的誤會,申斥忠臣這事情是不能做的,你先下去吧!等鄴城侯趕到安邑,事情一定會水落石出的!”
王邑說了半天,漢獻帝隻是不肯下旨,王邑無奈,狠狠的看了看殿下的董承和楊定等人,轉身出了行宮。
一旁的董承和楊定對望一眼,董承先站了出來:“陛下!李傕,郭汜的大隊人馬已經越過黃河,距離安邑隻有兩天的路程了,我看這安邑不能再待了!“
”還請陛下收拾收拾,咱們還是向洛陽轉移吧!洛陽是帝都,隻有到了洛陽,天下諸侯才能積極響應,共同對付李傕,郭汜二賊!”
漢獻帝也不言語,心中卻是明白,這可不是自己能夠決定的事情,身邊的衛士都是他們兩個的心腹,這兩個人這麽說,不過是通知自己一聲。他隻能是照做,沒有反抗的餘地。
當日傍晚,董承,楊定裹挾漢獻帝意欲離開安邑,被王邑,張楊察覺,三方人馬在安邑城外一場混戰。都是損失慘重。
宋果刷領西涼軍一部及時趕到,將張揚軍和王邑軍擊敗,董承,楊定得以脫身,向洛陽方向轉進。
張楊還待在追,探馬傳來消息,趙雲率領兩萬冀州軍,兵臨河內,駐守朝歌的楊醜畏懼趙雲的威勢,選擇了投降。
冀州軍長驅直入,在河內攻城略地。張楊哪裏還顧得上漢獻帝,帶了人馬,匆匆趕迴河內去抵禦趙雲去了。
王邑兵至夏縣,卻被韓馥的新軍擋住了去路,領軍的正是郭淮和新近加入的河東郡賈家子弟賈逵。
韓馥並不知道漢獻帝已經被董承,楊定等人裹挾前往洛陽方向,派到夏縣的隻有八千新軍,領兵的正是新任大舅哥郭淮和賈家最為傑出的年輕人賈逵。
夏縣縣令是賈家的門生,見到賈逵率領大軍來到,乖乖打開了城門,迎接大軍進城。郭淮的人馬堪堪在夏縣城內剛剛安頓下來。探馬就帶來了王邑大軍匆匆路過的消息。
“賢弟!這王邑率領大軍經過夏縣,這是要去哪裏?你怎麽看這件事情?”郭淮心中疑惑不解,不明所以。決定和賈逵商議一下應該如何應對。
郭淮和賈逵年紀相仿,兩個人被韓馥安排在一起,作為搭檔,韓馥也是有深意的。就是要激發他們年輕人敢打敢拚的鬥誌。
兩個人一路交流,都被對方深深折服,彼此都是年輕人中的俊傑。郭淮的領兵能力與戰場嗅覺。賈逵的淵博知識與對山川地理的詳盡了解。叫兩個人生出了惺惺相惜的感覺,不久就已經是兄弟相稱了。
“沒道理啊!按理說,現在的情勢,王邑無論如何都不應該向這裏運動,聖上在安邑,他應該在那裏護駕才對!如果他勇氣足夠,應該是北上迎擊聞喜的韓馥大人主力,重新奪迴河東郡才是正確的選擇,那麽他的行為一定有什麽目的在裏麵!”
事出反常即為妖,兩個人低頭沉思,想著其中的關節,一時之間參悟不透。不過賈逵還是反應要快上一些,他沒有多一會兒,就抬起了頭。
“伯濟!我們沒必要想這麽多!這是一個機會!敵人想要做的,就是我們必須要阻止的。王邑是河東太守,那是主公必須要鏟除的對象,他想要東進,隻怕一定有他不可告人的目的,如果我們就這麽放他過去了,還指不定會給大人帶來什麽樣的麻煩呢!”
郭淮鄭重的點點頭:“不錯!賈逵你說的很有道理!王邑人馬也不過隻有兩萬上下,我軍雖少,但訓練有素,比起河東郡兵要精銳不少!而且他絕想不到夏縣已經被我們拿下,會有軍隊敢於伏擊他,咱們就抓緊布置,打他一個措手不及!”
再說王邑,在安邑城下吃了大敗仗,士卒死傷足有五千多人,經過幾天的修整,在後軍衛固帶人來增援之後,才算是穩住了陣腳。
王邑雖然沒有了張楊軍相助,。卻也不想放棄挾持漢獻帝的機會。王邑的心腹愛將範先也帶了一萬人馬前來助陣。
王邑立刻組織人馬,向董承等人撤退的矛津方向追來。途徑夏縣。也來不及進城。王邑催促人馬火速前進。力爭早些追上聖駕。
王邑這些天是心急如焚,他本想利用漢獻帝來到河東郡的機會好好表現一把,爭取再進一步,所以將河東郡的所有兵力都帶到了安邑護駕。
沒成想冀州軍神兵天降,打著勤王的旗號在河東郡境內大肆攻伐,眼看自己就要在無立錐之地了,他怎麽能夠不著急呢,所以這些天他每日都到漢獻帝下榻的臨時行宮哭訴,叫漢獻帝也是無計可施。
漢獻帝今年不過是十幾歲的年紀,還略顯稚嫩,但是經曆了洛陽之亂,少帝駕崩,董卓,王允先後身死的一係列大事的洗禮。劉協也早就不是當初那個懵懵懂懂的少年天子了。
漢室傾危,天下大亂。他劉協能夠做的事情實在是太少太少了。董卓在世,他是人質。李傕,郭汜等人專權,他還是傀儡。
就算是現在,朝廷裏說了算的依舊是掌握兵權的董承,楊定,甚至是眼前的這個王邑與河內太守張楊。
“叫鄴城侯撤兵?這簡直就是笑話!就憑你王邑和張楊,暫時護住安邑還算勉強,可是據楊定的探馬來報,李傕,郭汜的追兵已經渡過了黃河,距離安邑已經不遠了。你們會是西涼鐵騎的對手嗎?朕還等著鄴城侯將你們統統收拾了,護駕迴朝呢!”
劉協看看台下還在振振有詞的王邑,微不可察的搖搖頭。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啊!申斥鄴城侯?那是不可能的。鄴城侯好歹還有忠君愛國之心,去年沒有鄴城侯的供奉,大漢朝廷的體麵早就蕩然無存了嗎,那時候你王邑在那裏?
漢獻帝擺擺手:“王卿家!鄴城侯為人最是忠勇,我想你們肯定是有更深的誤會,申斥忠臣這事情是不能做的,你先下去吧!等鄴城侯趕到安邑,事情一定會水落石出的!”
王邑說了半天,漢獻帝隻是不肯下旨,王邑無奈,狠狠的看了看殿下的董承和楊定等人,轉身出了行宮。
一旁的董承和楊定對望一眼,董承先站了出來:“陛下!李傕,郭汜的大隊人馬已經越過黃河,距離安邑隻有兩天的路程了,我看這安邑不能再待了!“
”還請陛下收拾收拾,咱們還是向洛陽轉移吧!洛陽是帝都,隻有到了洛陽,天下諸侯才能積極響應,共同對付李傕,郭汜二賊!”
漢獻帝也不言語,心中卻是明白,這可不是自己能夠決定的事情,身邊的衛士都是他們兩個的心腹,這兩個人這麽說,不過是通知自己一聲。他隻能是照做,沒有反抗的餘地。
當日傍晚,董承,楊定裹挾漢獻帝意欲離開安邑,被王邑,張楊察覺,三方人馬在安邑城外一場混戰。都是損失慘重。
宋果刷領西涼軍一部及時趕到,將張揚軍和王邑軍擊敗,董承,楊定得以脫身,向洛陽方向轉進。
張楊還待在追,探馬傳來消息,趙雲率領兩萬冀州軍,兵臨河內,駐守朝歌的楊醜畏懼趙雲的威勢,選擇了投降。
冀州軍長驅直入,在河內攻城略地。張楊哪裏還顧得上漢獻帝,帶了人馬,匆匆趕迴河內去抵禦趙雲去了。
王邑兵至夏縣,卻被韓馥的新軍擋住了去路,領軍的正是郭淮和新近加入的河東郡賈家子弟賈逵。
韓馥並不知道漢獻帝已經被董承,楊定等人裹挾前往洛陽方向,派到夏縣的隻有八千新軍,領兵的正是新任大舅哥郭淮和賈家最為傑出的年輕人賈逵。
夏縣縣令是賈家的門生,見到賈逵率領大軍來到,乖乖打開了城門,迎接大軍進城。郭淮的人馬堪堪在夏縣城內剛剛安頓下來。探馬就帶來了王邑大軍匆匆路過的消息。
“賢弟!這王邑率領大軍經過夏縣,這是要去哪裏?你怎麽看這件事情?”郭淮心中疑惑不解,不明所以。決定和賈逵商議一下應該如何應對。
郭淮和賈逵年紀相仿,兩個人被韓馥安排在一起,作為搭檔,韓馥也是有深意的。就是要激發他們年輕人敢打敢拚的鬥誌。
兩個人一路交流,都被對方深深折服,彼此都是年輕人中的俊傑。郭淮的領兵能力與戰場嗅覺。賈逵的淵博知識與對山川地理的詳盡了解。叫兩個人生出了惺惺相惜的感覺,不久就已經是兄弟相稱了。
“沒道理啊!按理說,現在的情勢,王邑無論如何都不應該向這裏運動,聖上在安邑,他應該在那裏護駕才對!如果他勇氣足夠,應該是北上迎擊聞喜的韓馥大人主力,重新奪迴河東郡才是正確的選擇,那麽他的行為一定有什麽目的在裏麵!”
事出反常即為妖,兩個人低頭沉思,想著其中的關節,一時之間參悟不透。不過賈逵還是反應要快上一些,他沒有多一會兒,就抬起了頭。
“伯濟!我們沒必要想這麽多!這是一個機會!敵人想要做的,就是我們必須要阻止的。王邑是河東太守,那是主公必須要鏟除的對象,他想要東進,隻怕一定有他不可告人的目的,如果我們就這麽放他過去了,還指不定會給大人帶來什麽樣的麻煩呢!”
郭淮鄭重的點點頭:“不錯!賈逵你說的很有道理!王邑人馬也不過隻有兩萬上下,我軍雖少,但訓練有素,比起河東郡兵要精銳不少!而且他絕想不到夏縣已經被我們拿下,會有軍隊敢於伏擊他,咱們就抓緊布置,打他一個措手不及!”
再說王邑,在安邑城下吃了大敗仗,士卒死傷足有五千多人,經過幾天的修整,在後軍衛固帶人來增援之後,才算是穩住了陣腳。
王邑雖然沒有了張楊軍相助,。卻也不想放棄挾持漢獻帝的機會。王邑的心腹愛將範先也帶了一萬人馬前來助陣。
王邑立刻組織人馬,向董承等人撤退的矛津方向追來。途徑夏縣。也來不及進城。王邑催促人馬火速前進。力爭早些追上聖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