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北平城內,此時的情況卻是極為不樂觀。鮮於銀所部已經被圍困了超過兩個月的時間,糧草,水源都接近斷絕。數萬大軍每天都是士氣低落,不知道應該何去何從。
鮮於銀也曾經想過突圍,但奈何圍城的冀州軍並不為所動,隻是將包圍圈守的極為嚴密,幽州軍數次嚐試,不過是損兵折將,並沒有好的結果。
這件事情就形成了一個僵局,兩個月的時間,將幽州軍的戰心徹底消耗殆盡。
這天清晨,鮮於銀照例帶著親兵在城頭巡視防務,忽然發現冀州軍軍營中向城門方向趕來十幾匹軍馬,上麵坐著冀州軍的一眾騎兵。看樣子不像攻城,倒像是來下戰書的一般。
那冀州軍的領隊在城下勒住戰馬,對著城頭呐喊起來:“城上的人聽著!你們困守右北平城,消息閉塞,所以我家將軍特令我來為你們通報最新的軍情。”
鮮於銀推開護衛他身前的親兵,在城頭露出了身形:“我就是右北平主帥鮮於銀是也!這位兄弟,有什麽消息,你就對我說好了!”
那下麵的冀州軍隊長吃了一驚,知道對麵是幽州軍的最高長官,他也不敢輕視,在馬上恭恭敬敬的行了一個禮說道。
“鮮於將軍!就在前日,我冀州軍主力已經在幽州各世家的幫助下攻克了幽州首府薊縣。幽州軍牧府已經全部歸降,將軍,你已經沒有退路了!”
鮮於銀隻覺得喉頭一陣發甜,一口鮮血吐了出來。他身後的親衛連忙上前,將他扶住,他才沒有摔倒在地。
“不可能!你在說謊!我們幽州的世家怎麽可能與你們冀州軍合作。這絕不可能是真的。”
鮮於銀一臉的不可置信,在城頭厲聲反駁著對方的說法。
“鮮於將軍,這個消息你可能不接受,但確實是千真萬確。幽州軍師張賢陰謀叛亂,殺死了幽州牧劉和。與天香夫人狼狽為奸,還將幽州文武全部囚禁,威逼幽州各大世家就範,幽州各大世家不甘心坐以待斃,在您父親鮮於越老先生的帶領下聯合起來,迎接韓馥大人的冀州軍裏應外合,拿下了薊縣。”
鮮於銀如遭雷擊,這怎麽可能,主公已經身死,父親已經投靠了韓馥,那自己在右北平的抵抗還有什麽意義,手下的軍隊知道了這個消息,如何還能戰鬥,隻怕不用打就要煙消雲散了吧。
那隊長對鮮於銀又做了一個告辭的手勢,帶著人馬迴返冀州軍大營去了。鮮於銀呆呆的站在城頭,消化著對方傳遞過來的信息,久久都無法從這沉重的打擊中恢複過來。
城中的軍卒很快就知道了這個消息,一傳十,十傳百,很快,滿城都是哭泣之聲,這裏的軍隊大部分家眷都在薊縣一帶,現在那裏已經是冀州軍的領地,家人的安危他們一無所知,這事還想奢望他們能夠穩定軍心,顯然是一種不可能的事情了。
三日後,右北平城下來了一行數百人的隊伍,為首的正是鮮於輔與齊周,他們帶了韓馥的軍令和鮮於越的家書,前來勸說鮮於銀投降。
早有傳令兵一溜小跑的去通知鮮於銀這兩位昔日幽州重臣來到的消息。過了不久,緊閉了兩個月的右北平城門吱呀呀的被軍卒從裏麵打開,鮮於輔和齊周對望一眼,都是如釋重負,催馬進入右北平城,前去麵見鮮於銀本人。
當天下午,在知道了一切原委之後,鮮於銀選擇了全軍放下武器,無條件向韓馥的冀州軍投降,將近半年的鏖戰,除了個別的郡縣,幽州全境都落入了韓馥的手中。
韓馥命人寫好奏章,送往長安,說明幽州牧劉虞被劉和殺害的消息,張賢作為黃巾餘孽,殺害劉和作亂的事情也詳細說明,自己作為朝廷大員,自然是不能坐視不理,所以親自率領軍隊,剿滅了叛亂的勢力,因為幽州局勢混亂,所以請朝廷下令,任命自己為代理幽州牧,暫代幽州的軍政大權。
消息傳到長安,董卓也是無計可施,幽州畢竟太遠,他就是想反對,也是無從下手。再說韓馥在他心裏,並不是心腹大患,倒是南陽袁術,青州袁紹,這都是他的大敵。韓馥與袁紹關係緊張,是他十分樂意見到的。
在與李儒,李肅等人商議之後,董卓大手一揮,命人發出了任命,同意韓馥暫代幽州牧,任命袁紹為幽州將軍,並派出段煨為青州刺史。命令到處,立刻執行。
韓馥在接到詔書之後,一陣冷笑,將詔書遞給了沮授。
“你來看看!這個董卓,還真的是不省心啊!這明顯就是他的計策,我現在占據幽州,他知道改變不了這個既定事實,所以就任命袁紹做什麽幽州將軍,這明顯是給袁紹和我開戰的借口嘛!”
沮授點點頭:“是啊!主公!這個奏章是好壞參半,至少主公幽州的控製權已經合理合法,沒人能夠撼動,至於袁紹,就算是董卓不給他接口,隻要他處理完青州的事務,也必然會在第一時間來進犯我們的。”
兩個人正在商討其中的細節,這時外麵的中軍官已經走進來稟報:“主公,青州急報,五日前,北海陷落。劉關張三兄弟保護孔融突圍,下落不明。袁紹已經占據青州全境。另兩日前,袁紹派手下大將顏良為帥,焦觸,張南,馬延,張闓,夏昭,朱漢六路人馬齊出,郭圖,陳琳為軍師,起兵十萬,渡過黃河,正在圍攻平原。高唐兩城。”
審配的防禦兵力總數約三萬人,除了駐守平原、高唐的軍隊各有一萬人外,還有一萬人駐守在靈縣策應。三城成鼎足之勢,守住要衝,當可退敵,審配此番布置可以說是中規中矩。
但以沮授的判斷來看,審配的部署雖然穩妥,但也消極的很,隻求固守自保,不思主動破敵,在敵強我弱的態勢下,雖能守禦但結果必敗。
韓馥不敢怠慢,連日安排幽州的防務,分別接見齊周,魏攸,關靖,鮮於銀,趙該,尾敦等人,布置自己走後的幽州安排。
鮮於銀也曾經想過突圍,但奈何圍城的冀州軍並不為所動,隻是將包圍圈守的極為嚴密,幽州軍數次嚐試,不過是損兵折將,並沒有好的結果。
這件事情就形成了一個僵局,兩個月的時間,將幽州軍的戰心徹底消耗殆盡。
這天清晨,鮮於銀照例帶著親兵在城頭巡視防務,忽然發現冀州軍軍營中向城門方向趕來十幾匹軍馬,上麵坐著冀州軍的一眾騎兵。看樣子不像攻城,倒像是來下戰書的一般。
那冀州軍的領隊在城下勒住戰馬,對著城頭呐喊起來:“城上的人聽著!你們困守右北平城,消息閉塞,所以我家將軍特令我來為你們通報最新的軍情。”
鮮於銀推開護衛他身前的親兵,在城頭露出了身形:“我就是右北平主帥鮮於銀是也!這位兄弟,有什麽消息,你就對我說好了!”
那下麵的冀州軍隊長吃了一驚,知道對麵是幽州軍的最高長官,他也不敢輕視,在馬上恭恭敬敬的行了一個禮說道。
“鮮於將軍!就在前日,我冀州軍主力已經在幽州各世家的幫助下攻克了幽州首府薊縣。幽州軍牧府已經全部歸降,將軍,你已經沒有退路了!”
鮮於銀隻覺得喉頭一陣發甜,一口鮮血吐了出來。他身後的親衛連忙上前,將他扶住,他才沒有摔倒在地。
“不可能!你在說謊!我們幽州的世家怎麽可能與你們冀州軍合作。這絕不可能是真的。”
鮮於銀一臉的不可置信,在城頭厲聲反駁著對方的說法。
“鮮於將軍,這個消息你可能不接受,但確實是千真萬確。幽州軍師張賢陰謀叛亂,殺死了幽州牧劉和。與天香夫人狼狽為奸,還將幽州文武全部囚禁,威逼幽州各大世家就範,幽州各大世家不甘心坐以待斃,在您父親鮮於越老先生的帶領下聯合起來,迎接韓馥大人的冀州軍裏應外合,拿下了薊縣。”
鮮於銀如遭雷擊,這怎麽可能,主公已經身死,父親已經投靠了韓馥,那自己在右北平的抵抗還有什麽意義,手下的軍隊知道了這個消息,如何還能戰鬥,隻怕不用打就要煙消雲散了吧。
那隊長對鮮於銀又做了一個告辭的手勢,帶著人馬迴返冀州軍大營去了。鮮於銀呆呆的站在城頭,消化著對方傳遞過來的信息,久久都無法從這沉重的打擊中恢複過來。
城中的軍卒很快就知道了這個消息,一傳十,十傳百,很快,滿城都是哭泣之聲,這裏的軍隊大部分家眷都在薊縣一帶,現在那裏已經是冀州軍的領地,家人的安危他們一無所知,這事還想奢望他們能夠穩定軍心,顯然是一種不可能的事情了。
三日後,右北平城下來了一行數百人的隊伍,為首的正是鮮於輔與齊周,他們帶了韓馥的軍令和鮮於越的家書,前來勸說鮮於銀投降。
早有傳令兵一溜小跑的去通知鮮於銀這兩位昔日幽州重臣來到的消息。過了不久,緊閉了兩個月的右北平城門吱呀呀的被軍卒從裏麵打開,鮮於輔和齊周對望一眼,都是如釋重負,催馬進入右北平城,前去麵見鮮於銀本人。
當天下午,在知道了一切原委之後,鮮於銀選擇了全軍放下武器,無條件向韓馥的冀州軍投降,將近半年的鏖戰,除了個別的郡縣,幽州全境都落入了韓馥的手中。
韓馥命人寫好奏章,送往長安,說明幽州牧劉虞被劉和殺害的消息,張賢作為黃巾餘孽,殺害劉和作亂的事情也詳細說明,自己作為朝廷大員,自然是不能坐視不理,所以親自率領軍隊,剿滅了叛亂的勢力,因為幽州局勢混亂,所以請朝廷下令,任命自己為代理幽州牧,暫代幽州的軍政大權。
消息傳到長安,董卓也是無計可施,幽州畢竟太遠,他就是想反對,也是無從下手。再說韓馥在他心裏,並不是心腹大患,倒是南陽袁術,青州袁紹,這都是他的大敵。韓馥與袁紹關係緊張,是他十分樂意見到的。
在與李儒,李肅等人商議之後,董卓大手一揮,命人發出了任命,同意韓馥暫代幽州牧,任命袁紹為幽州將軍,並派出段煨為青州刺史。命令到處,立刻執行。
韓馥在接到詔書之後,一陣冷笑,將詔書遞給了沮授。
“你來看看!這個董卓,還真的是不省心啊!這明顯就是他的計策,我現在占據幽州,他知道改變不了這個既定事實,所以就任命袁紹做什麽幽州將軍,這明顯是給袁紹和我開戰的借口嘛!”
沮授點點頭:“是啊!主公!這個奏章是好壞參半,至少主公幽州的控製權已經合理合法,沒人能夠撼動,至於袁紹,就算是董卓不給他接口,隻要他處理完青州的事務,也必然會在第一時間來進犯我們的。”
兩個人正在商討其中的細節,這時外麵的中軍官已經走進來稟報:“主公,青州急報,五日前,北海陷落。劉關張三兄弟保護孔融突圍,下落不明。袁紹已經占據青州全境。另兩日前,袁紹派手下大將顏良為帥,焦觸,張南,馬延,張闓,夏昭,朱漢六路人馬齊出,郭圖,陳琳為軍師,起兵十萬,渡過黃河,正在圍攻平原。高唐兩城。”
審配的防禦兵力總數約三萬人,除了駐守平原、高唐的軍隊各有一萬人外,還有一萬人駐守在靈縣策應。三城成鼎足之勢,守住要衝,當可退敵,審配此番布置可以說是中規中矩。
但以沮授的判斷來看,審配的部署雖然穩妥,但也消極的很,隻求固守自保,不思主動破敵,在敵強我弱的態勢下,雖能守禦但結果必敗。
韓馥不敢怠慢,連日安排幽州的防務,分別接見齊周,魏攸,關靖,鮮於銀,趙該,尾敦等人,布置自己走後的幽州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