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大叔,我這是賣的報紙!”
一個十二三歲的報童停下腳步,然後朝問話的人說道:“這位大叔,這報紙上麵有很多好看的新鮮見聞和坊間故事,而且裏麵還有楊三郎新寫的小說呢。”
“有楊三郎新寫的小說?那你這個什麽報紙怎麽賣?”那人朝報童問。
“大叔,這個報紙六文錢一張。”報童說。
“什麽?這麽貴?”聽到報童的話,問話的那人頓時就不想買了。
在勾欄看戲都隻要十幾二十文錢,這個什麽破報紙竟然賣六文,太貴了。
“大叔,這可不貴,你聽我給你解釋一下你就知道了。”
報童朝那人說道:“這麽大一張紙,成本都要三文錢,而咱們的報紙上可是印有超過萬字的內容,如果是請抄書人抄書,抄萬字最少都要要好幾百文錢呢,而現在,隻要六文錢您就能買下超過萬字的報紙迴去看,這難道還貴嗎?”
“這……”
聽到報童的解釋,那人想了想,確實是這麽迴事。
“那,我能先看看你這報紙上是什麽內容嗎?”那人朝報童問道。
“可以,不過我隻能先給你看一點點,隻有買下報紙,才能看所有的內容,”報童朝那人說道。
“好,快拿給我看看吧。”那人點頭說道。
隨後,報童就抽出一張報紙遞給那人。
那人接過報紙後,就在街上看了起來。
此時,街上已經有很多人圍攏了過來,都是看熱鬧的。
“大叔,看了這麽久了,你要買下這張報紙嗎?如果不買就還給我,我還要去其他地方賣呢。”幾分鍾後,報童朝那人催促說道。
此時,那人看報正看在興頭上,聽到報童的話,他直接從懷裏掏出六個銅板,然後遞給報童說道:“這張報紙我買下了。”
“謝謝大叔。”收到錢,報童臉上頓時就笑開了花。
“這位郎君,這個報紙怎麽樣?上麵都寫了些啥?”有人見那人買下了報紙,頓時就朝那人問道。
“這報紙很好看,你們想看的話自己買吧。”那人朝所有人說道。
說完拿著報紙快速擠出人群離開了,生怕別人要看他報紙似的。
“小孩,給我也賣一張報紙,我也看看這個報紙是啥東西。”有人朝報童說道。
“好咧,謝謝這位大叔。”報童接過錢,然後抽出一份報紙遞給買報的那人。
他的臉上,笑容更勝了。
這天,有無數報童在臨安城大街小巷中穿梭,口中不斷的吆喝著賣報。
一開始,隻有很少一部分人買了報紙。
不過隨著報童們不斷吆喝,到了中午或者下午,一些聽到了好幾遍吆喝的人實在忍不住好奇,也買了一份報紙。
報紙上,所有內容對於沒有見過報紙的人來說都非常有趣的。
一些人看到楊三郎連載的新小說內容後,都覺得花六文錢值了。
楊三郎的小說,一般隻有那麽幾個渠道能夠了解到。
第一,花錢買楊三郎小說的手抄本,不過這價格恐怕不是一般人能夠承受的。
如果買不起手抄本,也可以去勾欄聽評書人說書,因為隻要楊三郎的小說出來,評書人就會把他們改變成評書話本。
而現在,想要看楊三郎新小說的人,又多個一條渠道,那就是每天買報紙。
因為報紙上每天都會連載楊三郎的小說。
隨著報紙的發行,很快,一些評書人就發現了上麵竟然有楊三郎的新小說。
於是,發現這個秘密的評書人,第二天就把這個故事改編成了評書,讓所有觀眾聽的都是大唿過癮。
後來,評書人還發現,不隻是報紙上麵的小說,報紙上的新聞,奇聞異事等等,都可以在勾欄以評書的方式講出來,觀眾都喜歡聽。
“三郎,我們今天一共賣出了一千兩百份報紙,加上你拿來送人的幾百份報紙,也隻有不到一千五百份。
除去印刷報紙所需要的人工和成本,以及給報童開的工錢和抽成,咱們不僅一分錢沒賺到,反而還損失了好幾貫錢。”晚上,陸子聿朝張青峰說道。
“沒關係,今天的報紙沒賣完明天還可以繼續賣,”張青峰無所謂的說道。
對於報紙的發行,張青峰早就有了虧錢的心理準備。
報紙,畢竟是新出來的陌生東西,而一般人對於陌生的東西都會有排斥心理。
隻要繼續不停的發行報紙,等報紙上的內容繼續發酵,他相信,報紙的銷量遲早會漲上去的,隻要銷量上漲,報紙也遲早會賺錢的。
第二天,報紙繼續發行,臨安城的街道上,再次出現了報童們此起彼伏的吆喝聲。
今天,報紙的銷量有了明顯的提升。
“今天印刷的報紙,竟然賣出了兩千多份,甚至連帶著,昨天的報紙也賣出了好幾百份。”陸子聿朝張青峰說道。
“那就好,明天肯定還會漲。”張青峰點頭。
第三天,報紙繼續發行。
這天,報紙的銷量直接突破了三千份的大關。
連帶著,昨天和前天的報紙也被購買了很多。
幾天後,隨著報紙的繼續發酵,頓時,張青峰每天印刷的五千份報紙都能賣出去了。
五千份報紙的銷量,終於讓張青峰不再虧本,反而隱隱賺了一些錢。
這些報紙,至少有幾百份是臨安城各家勾欄瓦舍茶樓酒肆裏麵的評書人購買的。
隨著張青峰的報紙發行,勾欄中的評書,頓時就由梁山伯祝英台,以及諸先生的春秋演義,變成了《麥哲倫航海日記》。
光是臨安城中的評書人。每天都能給張青峰帶來幾百份的銷量。
除了評書人,自然還有戲曲報紙,雜劇唱戲,戲劇班子的人,這些人中很多也都買了一份甚至好幾份報紙。
張青峰的小說,並不僅僅隻是影響評書人。大部分戲曲,戲劇,雜劇等班子,都會改編張青峰的小說。
封神演義流行時,他們改編封神演義,白蛇傳流行時他們又盯上了白蛇傳。梁祝流行時,他們又改編梁祝。
現在張青峰的新小說《麥哲倫航海日記》出來了,他們自然又把目光盯在了這上麵。
除了勾欄瓦舍圈子裏的人,賣報最多的,還是臨安的讀書人。
特別是國子監和太學所在的街道,隻要每天報童到來,不要多久,很多報紙就能被一搶而空。
這更是導致,報童們每天早中晚都要到這邊街道轉一圈,直到太學和國子監的學生買夠了為止。
“金兄,你說,咱們腳下的大地真的是圓的嗎?”
太學中,一些太學生手中拿著報紙,討論著上麵連載的小說《麥哲倫航海日記》。
“怎麽可能是圓的,如果是圓的,那球另一邊的人不是掉下去了嗎?”一個太學生說道。
“可是這上麵不是說了嗎,大地有吸引力,能夠把萬物都吸在地麵上,這樣看來還話,大地是圓的也說得通。”另一個太學生說道。
一個十二三歲的報童停下腳步,然後朝問話的人說道:“這位大叔,這報紙上麵有很多好看的新鮮見聞和坊間故事,而且裏麵還有楊三郎新寫的小說呢。”
“有楊三郎新寫的小說?那你這個什麽報紙怎麽賣?”那人朝報童問。
“大叔,這個報紙六文錢一張。”報童說。
“什麽?這麽貴?”聽到報童的話,問話的那人頓時就不想買了。
在勾欄看戲都隻要十幾二十文錢,這個什麽破報紙竟然賣六文,太貴了。
“大叔,這可不貴,你聽我給你解釋一下你就知道了。”
報童朝那人說道:“這麽大一張紙,成本都要三文錢,而咱們的報紙上可是印有超過萬字的內容,如果是請抄書人抄書,抄萬字最少都要要好幾百文錢呢,而現在,隻要六文錢您就能買下超過萬字的報紙迴去看,這難道還貴嗎?”
“這……”
聽到報童的解釋,那人想了想,確實是這麽迴事。
“那,我能先看看你這報紙上是什麽內容嗎?”那人朝報童問道。
“可以,不過我隻能先給你看一點點,隻有買下報紙,才能看所有的內容,”報童朝那人說道。
“好,快拿給我看看吧。”那人點頭說道。
隨後,報童就抽出一張報紙遞給那人。
那人接過報紙後,就在街上看了起來。
此時,街上已經有很多人圍攏了過來,都是看熱鬧的。
“大叔,看了這麽久了,你要買下這張報紙嗎?如果不買就還給我,我還要去其他地方賣呢。”幾分鍾後,報童朝那人催促說道。
此時,那人看報正看在興頭上,聽到報童的話,他直接從懷裏掏出六個銅板,然後遞給報童說道:“這張報紙我買下了。”
“謝謝大叔。”收到錢,報童臉上頓時就笑開了花。
“這位郎君,這個報紙怎麽樣?上麵都寫了些啥?”有人見那人買下了報紙,頓時就朝那人問道。
“這報紙很好看,你們想看的話自己買吧。”那人朝所有人說道。
說完拿著報紙快速擠出人群離開了,生怕別人要看他報紙似的。
“小孩,給我也賣一張報紙,我也看看這個報紙是啥東西。”有人朝報童說道。
“好咧,謝謝這位大叔。”報童接過錢,然後抽出一份報紙遞給買報的那人。
他的臉上,笑容更勝了。
這天,有無數報童在臨安城大街小巷中穿梭,口中不斷的吆喝著賣報。
一開始,隻有很少一部分人買了報紙。
不過隨著報童們不斷吆喝,到了中午或者下午,一些聽到了好幾遍吆喝的人實在忍不住好奇,也買了一份報紙。
報紙上,所有內容對於沒有見過報紙的人來說都非常有趣的。
一些人看到楊三郎連載的新小說內容後,都覺得花六文錢值了。
楊三郎的小說,一般隻有那麽幾個渠道能夠了解到。
第一,花錢買楊三郎小說的手抄本,不過這價格恐怕不是一般人能夠承受的。
如果買不起手抄本,也可以去勾欄聽評書人說書,因為隻要楊三郎的小說出來,評書人就會把他們改變成評書話本。
而現在,想要看楊三郎新小說的人,又多個一條渠道,那就是每天買報紙。
因為報紙上每天都會連載楊三郎的小說。
隨著報紙的發行,很快,一些評書人就發現了上麵竟然有楊三郎的新小說。
於是,發現這個秘密的評書人,第二天就把這個故事改編成了評書,讓所有觀眾聽的都是大唿過癮。
後來,評書人還發現,不隻是報紙上麵的小說,報紙上的新聞,奇聞異事等等,都可以在勾欄以評書的方式講出來,觀眾都喜歡聽。
“三郎,我們今天一共賣出了一千兩百份報紙,加上你拿來送人的幾百份報紙,也隻有不到一千五百份。
除去印刷報紙所需要的人工和成本,以及給報童開的工錢和抽成,咱們不僅一分錢沒賺到,反而還損失了好幾貫錢。”晚上,陸子聿朝張青峰說道。
“沒關係,今天的報紙沒賣完明天還可以繼續賣,”張青峰無所謂的說道。
對於報紙的發行,張青峰早就有了虧錢的心理準備。
報紙,畢竟是新出來的陌生東西,而一般人對於陌生的東西都會有排斥心理。
隻要繼續不停的發行報紙,等報紙上的內容繼續發酵,他相信,報紙的銷量遲早會漲上去的,隻要銷量上漲,報紙也遲早會賺錢的。
第二天,報紙繼續發行,臨安城的街道上,再次出現了報童們此起彼伏的吆喝聲。
今天,報紙的銷量有了明顯的提升。
“今天印刷的報紙,竟然賣出了兩千多份,甚至連帶著,昨天的報紙也賣出了好幾百份。”陸子聿朝張青峰說道。
“那就好,明天肯定還會漲。”張青峰點頭。
第三天,報紙繼續發行。
這天,報紙的銷量直接突破了三千份的大關。
連帶著,昨天和前天的報紙也被購買了很多。
幾天後,隨著報紙的繼續發酵,頓時,張青峰每天印刷的五千份報紙都能賣出去了。
五千份報紙的銷量,終於讓張青峰不再虧本,反而隱隱賺了一些錢。
這些報紙,至少有幾百份是臨安城各家勾欄瓦舍茶樓酒肆裏麵的評書人購買的。
隨著張青峰的報紙發行,勾欄中的評書,頓時就由梁山伯祝英台,以及諸先生的春秋演義,變成了《麥哲倫航海日記》。
光是臨安城中的評書人。每天都能給張青峰帶來幾百份的銷量。
除了評書人,自然還有戲曲報紙,雜劇唱戲,戲劇班子的人,這些人中很多也都買了一份甚至好幾份報紙。
張青峰的小說,並不僅僅隻是影響評書人。大部分戲曲,戲劇,雜劇等班子,都會改編張青峰的小說。
封神演義流行時,他們改編封神演義,白蛇傳流行時他們又盯上了白蛇傳。梁祝流行時,他們又改編梁祝。
現在張青峰的新小說《麥哲倫航海日記》出來了,他們自然又把目光盯在了這上麵。
除了勾欄瓦舍圈子裏的人,賣報最多的,還是臨安的讀書人。
特別是國子監和太學所在的街道,隻要每天報童到來,不要多久,很多報紙就能被一搶而空。
這更是導致,報童們每天早中晚都要到這邊街道轉一圈,直到太學和國子監的學生買夠了為止。
“金兄,你說,咱們腳下的大地真的是圓的嗎?”
太學中,一些太學生手中拿著報紙,討論著上麵連載的小說《麥哲倫航海日記》。
“怎麽可能是圓的,如果是圓的,那球另一邊的人不是掉下去了嗎?”一個太學生說道。
“可是這上麵不是說了嗎,大地有吸引力,能夠把萬物都吸在地麵上,這樣看來還話,大地是圓的也說得通。”另一個太學生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