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府的規模不及親王王城那般恢弘,卻也遠非京城所有勳貴、九卿的宅第可比。
朱黑兩色相間的木質府門,集大明頂尖匠人的雕、鏤、嵌工藝之大成,精美、雅致而又不失氣派肅穆。
漢白玉鋪成的甬道筆直的通往府苑,寬闊、深長,花林掩映處,假山小池與亭台樓閣次第呈現,曲曲折折的迴廊上,紅綃隨風搖曳,簾幕似有萬重。外人置身其間,不禁頓生“庭院深深深幾許”的感慨。
常德府隻屬於常德公主一人,駙馬都尉薛桓平時隻能住在自己的宅第中,依照大明的奇葩規製,薛桓想要進府與公主親熱,須征得宮中嬤嬤點頭,且事後不得留宿於常德府,公主與駙馬二人之間的關係,比露水夫妻強不了多少。
傳說中美甲天下的常德公主依然是神龍見首不見尾,去了趟西郊,事後卻無人知道她是否真的嚐過天外鮮美食,迴府後,又在某個不易為眾人察覺的時刻,悄然隱去。
她的行蹤大概隻有少數幾位心腹之人知曉。
負責給卓軒安排住地的是秦夫人、季方二人。
秦夫人稱他“先生”,季方稱他為“小兄弟”,恍然間,卓軒覺得那日的匆匆一別,仿佛就是昨日的情景,他與秦夫人、季方似乎並未闊別兩年多之久。
隻是時光如電,他在快速長大,經曆了太多的腥風血雨與生離死別,已然不是當初那個負笈而立的懵懂少年,這一點倒是確定無疑的。
登上緊鄰遊廊的一棟前院小樓,推開窗軒,可見成片的梅林和幾棵高大的梧桐樹,可惜眼下並非早春時節,難覓沁人心脾的梅香,寂寥的窗外,隻有桐葉應時應景,在瑟瑟西風中悲秋······
季方嘴角那抹淺笑似乎化作了某種雋永的標識,從見到卓軒那刻起,就從未淡去。
“小兄弟,這是服侍長公主的丫鬟,名叫綠萼,往後由她服侍你。”
年約十二歲的綠萼盈盈一福,眉眼一動,目光非常自然的掠過卓軒的臉龐,很是伶俐乖巧的樣子。
卓軒不語,點頭與搖頭都不是他的權力,麵對來自“禦姐”身邊的丫鬟,他隻有默默認領的份兒。
秦夫人也在笑,隻是當她的雙眼開始專注的打量卓軒的衣著後,一絲隱隱的不滿就隨徐動的目光流淌出來。
“卓先生這身衣著······還是換了吧。”
臨行前,卓軒穿上了柯霜給他縫製的新衣,不太合身,但好像······非常合心。
“多謝秦夫人、季先生好意,我不缺衣物,衣著無須麻煩二位操心。”
秦夫人眨眨眼,顯得極為不解。一旁的季方莞爾,神情十分自然,話題卻瞬間跳至離飲食起居十萬八千裏的地方:“季某有些好奇,倘若當初天子聽信武清侯的言辭,將發生在海子邊的那件事定性為賊事,小兄弟將會作出怎樣的抉擇?”
這是赤裸裸的試探!卓軒頓時明白,自己今後還將麵臨一係列試探,歸根結底,他與秦夫人、季方終究不是故人,而是路人,路人能走到一起,雙方在乎的是利用價值,卻不在乎情誼。
不知為何,念及當初自己對季方的那分膜拜、對秦夫人美貌發自內心的讚賞,卓軒心中有種莫名的落寞。
“數月以來,想必季先生暗中觀察得非常清楚,我卓軒莫說欺天負國,就是連‘清君側’這類心思也未曾動過,否則,我斷然不會孤身一人留在西郊!”
說到試探,卓軒也想試探,常德公主擔心被他帶進溝裏,他何嚐不擔心被常德公主帶進溝裏?
“卓某有一事不明,想問季先生,還望先生如實相告。卓某曾經屢見上皇,甚至去過南宮,常德公主收留我,是源於這層緣故麽?”
季方、秦夫人齊齊一怔,支走綠萼,季方訝異的道:“小兄弟何處此言?”
“正統末年,適逢陽和之戰的前前後後,韃賊大舉入寇,彼時季先生與秦夫人並不急於逃離北境返迴京城,顯然是在等待大事發生。卓某事後想過,有何大事值得二位如此不顧一切的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哦,陽和之戰後,正統皇帝當即決意率軍親征,此事起初雖僅限於內廷秘議,卻瞞不過常德公主的耳目!若卓某猜得不錯的話,二位肯定潛伏在大同境內,暗中觀測京軍的舉動,土木堡事變後,想必二位沒少打探上皇的下落,並嚐試營救上皇,可以肯定,二位後來返迴京城,必是當今天子即位後的事!當時大局已定,常德公主改變不了大勢,隻好下令二位迴京,以免節外生枝,令常德公主陷入尷尬境地。”
季方、秦夫人聞言一震,季方跑去門外查看有無下人在場,秦夫人嚴肅的道:“正所謂彼一時此一時也!陽和之戰前、當今天子即位後,長公主一直不問朝政,也隻是在那一段風雲詭譎的動蕩日子裏,長公主心係大明社稷,派人暗中觀察,行事極有分寸,斷然不會觸碰預政的大忌,卓先生不宜對此做多度解讀!事實上,自從上皇歸國後,長公主一直未去南宮探視上皇,對長公主而言,皇上、上皇都是她的皇弟,血濃於水,長公主自會持中守正!”
卓軒突然意識到,秦夫人的內心並非像她的外表看起來那麽單純,她身上飄動著太多的謎雲。
“當初隨季先生、秦夫人逃難的難民何在?那個給大家派發烙餅的大嬸及其孫女可還安好?”
秦夫人微微垂首,目光有些閃爍,“都死了。那位大嬸是最後死的,她一直記著你的吩咐,直到抵達大同城外,當時都能遠遠瞧見城牆了,大嬸一激動,貿然帶著孫女跑出藏身地,不出半裏遠,就被隱伏的韃賊看見了······”
“那可是你們這幫人最後的同伴啊,你們居然沒有攔住她!”
卓軒將這番話咽進肚裏,不忍再去思念那個好心的大嬸,還有她無辜的小孫女,心中莫名的冷意如日暮前的秋涼一般,緩緩襲來。
“你們迴去吧,我乏了,想歇會兒。”
朱黑兩色相間的木質府門,集大明頂尖匠人的雕、鏤、嵌工藝之大成,精美、雅致而又不失氣派肅穆。
漢白玉鋪成的甬道筆直的通往府苑,寬闊、深長,花林掩映處,假山小池與亭台樓閣次第呈現,曲曲折折的迴廊上,紅綃隨風搖曳,簾幕似有萬重。外人置身其間,不禁頓生“庭院深深深幾許”的感慨。
常德府隻屬於常德公主一人,駙馬都尉薛桓平時隻能住在自己的宅第中,依照大明的奇葩規製,薛桓想要進府與公主親熱,須征得宮中嬤嬤點頭,且事後不得留宿於常德府,公主與駙馬二人之間的關係,比露水夫妻強不了多少。
傳說中美甲天下的常德公主依然是神龍見首不見尾,去了趟西郊,事後卻無人知道她是否真的嚐過天外鮮美食,迴府後,又在某個不易為眾人察覺的時刻,悄然隱去。
她的行蹤大概隻有少數幾位心腹之人知曉。
負責給卓軒安排住地的是秦夫人、季方二人。
秦夫人稱他“先生”,季方稱他為“小兄弟”,恍然間,卓軒覺得那日的匆匆一別,仿佛就是昨日的情景,他與秦夫人、季方似乎並未闊別兩年多之久。
隻是時光如電,他在快速長大,經曆了太多的腥風血雨與生離死別,已然不是當初那個負笈而立的懵懂少年,這一點倒是確定無疑的。
登上緊鄰遊廊的一棟前院小樓,推開窗軒,可見成片的梅林和幾棵高大的梧桐樹,可惜眼下並非早春時節,難覓沁人心脾的梅香,寂寥的窗外,隻有桐葉應時應景,在瑟瑟西風中悲秋······
季方嘴角那抹淺笑似乎化作了某種雋永的標識,從見到卓軒那刻起,就從未淡去。
“小兄弟,這是服侍長公主的丫鬟,名叫綠萼,往後由她服侍你。”
年約十二歲的綠萼盈盈一福,眉眼一動,目光非常自然的掠過卓軒的臉龐,很是伶俐乖巧的樣子。
卓軒不語,點頭與搖頭都不是他的權力,麵對來自“禦姐”身邊的丫鬟,他隻有默默認領的份兒。
秦夫人也在笑,隻是當她的雙眼開始專注的打量卓軒的衣著後,一絲隱隱的不滿就隨徐動的目光流淌出來。
“卓先生這身衣著······還是換了吧。”
臨行前,卓軒穿上了柯霜給他縫製的新衣,不太合身,但好像······非常合心。
“多謝秦夫人、季先生好意,我不缺衣物,衣著無須麻煩二位操心。”
秦夫人眨眨眼,顯得極為不解。一旁的季方莞爾,神情十分自然,話題卻瞬間跳至離飲食起居十萬八千裏的地方:“季某有些好奇,倘若當初天子聽信武清侯的言辭,將發生在海子邊的那件事定性為賊事,小兄弟將會作出怎樣的抉擇?”
這是赤裸裸的試探!卓軒頓時明白,自己今後還將麵臨一係列試探,歸根結底,他與秦夫人、季方終究不是故人,而是路人,路人能走到一起,雙方在乎的是利用價值,卻不在乎情誼。
不知為何,念及當初自己對季方的那分膜拜、對秦夫人美貌發自內心的讚賞,卓軒心中有種莫名的落寞。
“數月以來,想必季先生暗中觀察得非常清楚,我卓軒莫說欺天負國,就是連‘清君側’這類心思也未曾動過,否則,我斷然不會孤身一人留在西郊!”
說到試探,卓軒也想試探,常德公主擔心被他帶進溝裏,他何嚐不擔心被常德公主帶進溝裏?
“卓某有一事不明,想問季先生,還望先生如實相告。卓某曾經屢見上皇,甚至去過南宮,常德公主收留我,是源於這層緣故麽?”
季方、秦夫人齊齊一怔,支走綠萼,季方訝異的道:“小兄弟何處此言?”
“正統末年,適逢陽和之戰的前前後後,韃賊大舉入寇,彼時季先生與秦夫人並不急於逃離北境返迴京城,顯然是在等待大事發生。卓某事後想過,有何大事值得二位如此不顧一切的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哦,陽和之戰後,正統皇帝當即決意率軍親征,此事起初雖僅限於內廷秘議,卻瞞不過常德公主的耳目!若卓某猜得不錯的話,二位肯定潛伏在大同境內,暗中觀測京軍的舉動,土木堡事變後,想必二位沒少打探上皇的下落,並嚐試營救上皇,可以肯定,二位後來返迴京城,必是當今天子即位後的事!當時大局已定,常德公主改變不了大勢,隻好下令二位迴京,以免節外生枝,令常德公主陷入尷尬境地。”
季方、秦夫人聞言一震,季方跑去門外查看有無下人在場,秦夫人嚴肅的道:“正所謂彼一時此一時也!陽和之戰前、當今天子即位後,長公主一直不問朝政,也隻是在那一段風雲詭譎的動蕩日子裏,長公主心係大明社稷,派人暗中觀察,行事極有分寸,斷然不會觸碰預政的大忌,卓先生不宜對此做多度解讀!事實上,自從上皇歸國後,長公主一直未去南宮探視上皇,對長公主而言,皇上、上皇都是她的皇弟,血濃於水,長公主自會持中守正!”
卓軒突然意識到,秦夫人的內心並非像她的外表看起來那麽單純,她身上飄動著太多的謎雲。
“當初隨季先生、秦夫人逃難的難民何在?那個給大家派發烙餅的大嬸及其孫女可還安好?”
秦夫人微微垂首,目光有些閃爍,“都死了。那位大嬸是最後死的,她一直記著你的吩咐,直到抵達大同城外,當時都能遠遠瞧見城牆了,大嬸一激動,貿然帶著孫女跑出藏身地,不出半裏遠,就被隱伏的韃賊看見了······”
“那可是你們這幫人最後的同伴啊,你們居然沒有攔住她!”
卓軒將這番話咽進肚裏,不忍再去思念那個好心的大嬸,還有她無辜的小孫女,心中莫名的冷意如日暮前的秋涼一般,緩緩襲來。
“你們迴去吧,我乏了,想歇會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