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翰林院表盡新官的勤勉之後,柯潛終於迴了趟家,戴氏將家裏發生的事告訴了自己的丈夫,柯潛從妹妹那裏得知她收留的傷者正是卓軒,雖然大感震驚,卻沒有流露出任何責怪妹妹的意思。


    見丈夫聞訊後安定如常,戴氏一顆懸著的心總算落了地。


    柯霜請哥哥今日為卓軒講學,柯潛想著心事,隨口應了一句。


    既然迴了家,就不能不見卓軒,為避人耳目,柯潛選在臨近黃昏前,繞了一大圈,從後院進了“天外鮮”那間獨室。


    “卓賢弟。”


    “柯兄······柯翰林!”


    柯潛就像什麽事也沒發生過,雲淡風輕的入座,“還是叫我‘柯兄’吧,叫官名聽起來別扭,何況我隻是一個小小修撰,沒資格以翰林自居!”


    初夏時節的陽光十分耀眼,透過疏密相間的竹林,映入窗內,在卓軒臉上留下斑駁的投影。


    “給柯家添麻煩,我於心不安······”


    柯潛伸手製止卓軒往下說,笑道:“既來之則安之,多思無益。”話鋒一轉:“恕我直言,家裏長了棵搖錢樹,我高興不起來,賢弟雖是好意,但愚兄誌在淡泊,家有一間蔽廬,幾畝瘠田,足矣!”


    卓軒暗中一怔,“柯兄不是打算在皇城附近購置宅第麽?”


    “可是,照‘天外鮮’的賺錢進度,到今年年底,柯家便能買下十餘棟宅第。”


    “不偷不搶不蒙不坑不納賄,靠勤勞的雙手賺錢,過富裕日子,有何不妥?”


    “賢弟有所不知,人是會變的,家裏金銀成山,還如何修身養性?”


    卓軒與柯潛獨處過一段時間,知其秉性,遷入“天外鮮”後,他還拜讀過柯潛高中狀元的那篇策問,是柯潛考後默寫下來的,憑借此文,可以以文觀人。


    “臣聞天下之事,莫不有其本,亦莫不有其要,蓋先明諸心,則事得其本;遠稽諸古,則事得其要。聖人之治天下,固莫不稽諸古以為之要,而亦曷嚐不明諸心以為之本乎?本諸心以治民而致化隆;本諸心以教民而民性複;本諸心以養民而民生遂,故曰:心也者,萬化之原,萬事之本!


    伏羲、神農、黃帝、堯舜、禹湯、文武之所以為道、德、功者,固不外乎此心,後世之所以法古為治者,亦不外乎此心······”


    卓軒閱讀這份殿試狀元的大作時,曾被柯潛驚人的破題能力和提綱挈領的文字概括能力所折服,然而,令卓軒最感興趣的並非狀元郎的謀篇布局功底,而是後文中的一些主要觀點。


    “道民以政,不若道之以德,使知入則孝,出則悌,下不敢犯上,卑不敢逾尊;齊民以刑,不若齊之以禮,使知少事長,賤事貴,耕者必讓畔,行者必讓路,下無爭鬥之訟,斯上有可措之刑矣······”


    讀了這段話,卓軒不願給柯潛貼上“維護封建統治秩序”的標簽,這個時代就是封建時代,現代人的觀念在這裏找不到任何市場,隻會被斥為異端邪說。


    撇開此文的時代局限性,卓軒讀懂了像柯潛這類士子的入仕初衷與理想,柯潛極力否定政治與刑罰的必要性,主張“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或者說,儒士的理想就是以德治代替政治,以禮教代替刑罰。


    由衷的看重“德治”與“禮教”,且言辭懇切,可以看出,柯潛性情高潔,是嚴於修身養性的儒士代表。


    卓軒有些無奈的道:“賺的是富人的錢,若柯兄隻想安貧樂道,大可用賺來的錢接濟天下貧民嘛。”


    “一個人再怎麽樂善好施,也無法讓天下萬民長久的安居樂業,要想天下大治,便得推行德治,以德治民、教民、養民,這是朝廷的齊民之要,並非士子的個人私行可以替代。罷了,賢弟也是好意,愚兄領你這份人情,過些日子,柯家又將有五人來到京城,棲身之地還是要有的,等湊足購買皇城附近一棟宅第的銀兩後,便讓‘天外鮮’關門歇業。”


    好吧,你是飽學之士,怎麽說都有理!卓軒受柯霜管束日久,性情有所改變,不願與柯潛爭辯什麽,心想“天外鮮”命運如何,自有柯霜出麵與其哥哥理論,好像用不著他這個寄居者操心。


    “我覲見天子還算便利,需要愚兄將你還活在世上的消息稟告皇上嗎?”柯潛最終還是忍不住提起了這個敏感話題,目光閃爍不定,顯然心中無底。


    “不必,我在柯家是柯家的麻煩,到了天子那裏,便是天子的麻煩,皇上日思夜想的都是大事,這個時候,天子未必樂見平靜的政局受到幹擾。就當原來的卓軒已死,而今留在‘天外鮮’的,是一個來曆不明的陌生人。”


    “大事?你所說的大事也包括東宮是否生變?”


    “柯兄何出此言?”


    “嗯,皇上說了,等我熟悉政務後,將命我前去東宮給皇太子講學。”


    “今日之皇太子師,他日之帝師,好啊,恭喜柯兄!”


    “先別忙著道賀,朝中議論紛紛,東宮或將······生變,這趟差事別人避之唯恐不及。”


    “柯兄無須多想,出任皇太子師,此乃受之於皇命,就算東宮生變,對柯兄又有何礙?”


    “我不是擔心自己的仕途,而是看不慣某些人的嘴臉,做了人師,便要對得起皇太子。”


    “看不慣武清侯之流的嘴臉,擔心去了東宮,會與某些勢力發生衝突?柯兄隻知其一不知其二,武清侯等人的嘴臉不重要,重要的是聖意!你是飽學之士,自然比我更懂謹言慎行的道理。”


    “可是,在其位總該謀其事吧?”


    “屆時柯兄教導皇太子的學問是儒學,與時局無關,若柯兄還想教皇太子學點別的東西,那就不妨引導他多想想大明的經濟問題,總之,就是別涉及當下的朝政。”


    “經濟?我自己都整不明白,如何引導皇太子?”柯潛連連擺手,“不不不,錢財之事乃俗務,我不想為此浪費精力。”


    “倘若這些俗務關係到柯兄理想中的德治呢?”


    柯潛目光一亮,來了興趣,“說來聽聽。”


    來到這個時代,卓軒把大明最終未能避免覆亡的原因想得很清楚,除了政治日趨腐朽這條原因之外,還有一條致命原因,那就是貨幣製度與財稅體製的崩潰。


    不解決大明的財政金融問題,神仙也救不了大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主明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野豬式衝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野豬式衝鋒並收藏我主明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