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之後,京師郊外,範青正帶著一群臣僚在視察遭受戰爭塗炭的京郊百姓的情況。前麵是一片殘垣斷壁,本來這裏是一個比較富裕的村子,現在被清軍毀壞成這般模樣。村子裏的人本來都逃走了,現在陸續迴來,隻剩下原來的一半人口,而且缺衣少食,連耕種的工具都沒有。
範青看著麵前一群瑟瑟發抖的可憐百姓,心中十分同情,被戰爭摧殘最重的就是這些百姓了,真是“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他指示傅宗龍趕快救濟這些百姓,馬上要冬天了,要讓這些百姓有飯吃,有棉衣穿,熬過這個冬天,再給他們發種子工具,組織恢複農耕。
他一麵說,傅宗龍一麵點頭,旁邊一名文書,把範青的話,都迅速的記下來,寫在一張紙上。有關民政的事情總是十分繁瑣,婆婆媽媽,但對一個國家來說卻是最重要的。
這時,在遠處護衛的王從周報告,說從北麵中協長城送來捷報。
範青點點頭,讓報捷的士兵過來。三名騎兵從遠處過來,到範青身邊下馬跪下,叩首道:“吾皇萬歲,澤侯從中協長城處,發來捷報,已經全殲多爾袞殘部,俘虜兩萬一千九百人!多爾袞十分頑固,拒不投降,已經自焚了!”
說完,後麵一名騎兵打開一個包裹給範青看,隻見是一些燒焦的骨頭。範青點點頭,讓他們退下。這個消息不出他的意料之外,但聽到捷報和多爾袞已經死掉的消息時,他仍然如釋重負。這個世上最厲害的對手,對他威脅最大的人已經死了。算上之前死掉的洪承疇、阿濟格、豪格、多鐸等人,滿清已經沒有什麽厲害人物了。而且遭受此次重創之後,憑滿清的地盤物力是很難再興盛了,滿清從此走向衰落,直到以後被範青滅亡,已經是不可避免的了。範青改變曆史獲得決定性的勝利。
這時,李岩、傅宗龍和一些文臣紛紛向範青說著祝賀的話。範青微笑點頭,心中躊躇滿誌。殺滅多爾袞這個最厲害的對頭之後,根據原來的曆史,中華大地上就沒有什麽強大的政權了!南明麽?範青輕蔑的撇撇嘴,不堪一擊。張獻忠麽?自己的手下敗將罷了,唯一稍強一點的敵人也許李定國的大西國算一個,鄭成功的台灣算一個,可他們都屬於偏安一隅的割據政權罷了!
想到前途一片光明,範青心中也覺得喜悅無限。他抬頭向東眺望,此刻太陽剛剛從山巒上升起,光芒萬丈,一輪紅日普照大地,就如自己建立的大順朝一般蒸蒸日上,不可阻擋……
…………
大順永昌七年,距離決定大順生死存亡的“京郊之戰”已經過了七年。在國子監中一名老者,正帶著一名年輕弟子修史。
老者看著青年寫下的字句,連連點頭,情不自禁的念出聲來“……永昌二年,澤侯田見秀入南京,詢問故明福王遁往何處?知者告稱,已逃往天平府,遂遣將領白旺、丁國寶追之……福王渡江而去,白旺、丁國寶遂據江口,偽靖國公黃得功逆戰,擊敗之,敵兵皆入水。我軍盡奪其舟,截其去路。田、馬兩總兵官縛福王來獻,黃得功中流矢而死……”
老者連連點頭,道:“寫的好,寫的好!自古亡國之君無過弘光者,汗獻之孱弱、劉禪之癡傻、楊廣之荒淫,合並而成一人。”
老者搖頭晃腦的讀了一會兒,忍不住又出聲道:“……永昌三年,磁侯劉芳亮奉皇上之命,進軍四川,一日,忽抵西充鳳凰觀,會大霧晦澀,勒軍登山。賊諜者知之,馳白獻忠……獻忠堅臥不動,曰‘豈能從天而降耶!’頃之,王師逼近賊營,獻忠方在馬廄閱馬,聞急,大驚,倉皇麾所部人馬迎敵。副將羅虎馳射之,貫其胸。副將趙恩鼓勇力擊,大破賊眾,遂擒獻忠,斬於軍前。士民痛恨獻忠者,爭斫其屍於軍外,不移時,骨肉皆盡……”
這老者連連點頭道:“寫得好,亂臣賊子,死有餘辜。”
隨後永昌三年,大順軍入湖廣。永昌四年,大順軍平定江西、福建……這修史的老者都連連點頭,道:“至此,吾大順朝已經將南方全部平定,開創千古基業,大勢已成。”
他接著讀,“永昌五年,大順軍揮師向北,對遼東用兵,六月十五日,陳永福、吳三桂、白旺會於山海關,議分兵取遼東。陳永福走西路進攻廣寧,白旺走東路進攻寧遠,吳三桂則直取錦州,定於七月五日會師與沈陽郊外。七月五日,三路大軍包圍沈陽。清軍主力列陣城外與順軍決戰。當時,大風驟起,飛沙走石,大順軍槍炮齊發,勢如風雨驟至,順軍戰士莫不奮臂爭唿,拚死力戰。清軍連續五次結陣,皆破之,隨後全麵潰敗,沈陽郊外清軍橫屍遍野,死傷無數,沈陽至此被團團圍困……”
老者看到這裏,抬頭對青年道:“咱們漢人此前數十年對戰滿清屢戰屢敗,一觸皆潰,從無勝績。然此時,卻能如此堅韌頑強,勇不可當,五次破陣,拚力死戰,為何反差如此之大?”
這青年想想道:“其一,我大順朝上下一心,同心協力,在京郊之戰中戰勝清軍之後,信心大增,對清軍已經沒有絲毫懼意。其二,吾皇天資聰慧,英明天縱,在曆朝開國皇帝中都屬罕見。其三,吾大順將士勇猛無畏,訓練有素,士氣高漲,所向無敵。”
老者連連微笑點頭道:“你說的都對,吾皇之英明,曆朝罕見,武功烜赫,亙古少有,乃吾大順朝能如此興盛的主要原因,可以排列第一。不過,還有一點你沒說到。”
這青年連忙微微拱手道:“請師尊指點?”
老者點頭道:“吾中華之兒女的身體中,天生有不甘屈服,奮勇反抗之熱血,所謂‘威武不能屈’,所有想要奴役咱們中華的異族都將失敗,咱們堂堂中華將永遠立於大地之上,千千萬萬的漢家子民將在此繁衍生息,世世代代,綿綿流長。”
老者繼續看,“……大順軍圍困沈陽三月,從夏至秋,城內糧草皆斷,餓死無數。順軍使者數次勸降,曰‘不傷滿清皇室一人’,滿清之母後皇太後仍欲死守,滿清之聖母皇太後攜順治入宮,入宮泣曰‘請為愛新覺羅留此骨血’,母後皇太後大悲,令開城投降……”
老者讀到這裏微微搖頭道:“吾皇使者不止說‘不傷滿清皇室一人’,還要滿清之聖母皇太後入宮侍奉,你怎麽不寫?”
青年囁嚅道:“皇上英明神武,乃天下楷模,如此一寫,豈不是頗為不敬,所謂‘為尊者諱’!”
老者笑了笑,提筆添上,“吾皇聞滿清聖母皇太後甚美,急攻之,曰‘必得其侍奉後宮,方不傷滿清皇室一人’。”隨後放下筆笑道:“癡兒,吾皇固然英明神武,常人難及,但在美色麵前依然如一凡俗男子,滅明入京,同寵明後公主母女,強迫滿清聖母皇太後入宮侍奉,此皆天下共知,如何為之隱諱?”
這青年微微點頭。
老者微笑道:“咱們修史者務必要實事求是,不揚善,不陰惡,不要‘予奪褒貶’,而要‘據事直書’,讓後人去評判善惡。況且時代不同,評判的標準也不一致。咱們覺得吾皇‘好色’是缺點。也許千百代之後,世人會覺得吾皇風流瀟灑,不但不會影響他的英明偉業,反而會增添出來許多花間野史。”
這青年哦了一聲,喃喃道:“明白了,曆史終將是要讓後人評判的……”
(全文終)
範青看著麵前一群瑟瑟發抖的可憐百姓,心中十分同情,被戰爭摧殘最重的就是這些百姓了,真是“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他指示傅宗龍趕快救濟這些百姓,馬上要冬天了,要讓這些百姓有飯吃,有棉衣穿,熬過這個冬天,再給他們發種子工具,組織恢複農耕。
他一麵說,傅宗龍一麵點頭,旁邊一名文書,把範青的話,都迅速的記下來,寫在一張紙上。有關民政的事情總是十分繁瑣,婆婆媽媽,但對一個國家來說卻是最重要的。
這時,在遠處護衛的王從周報告,說從北麵中協長城送來捷報。
範青點點頭,讓報捷的士兵過來。三名騎兵從遠處過來,到範青身邊下馬跪下,叩首道:“吾皇萬歲,澤侯從中協長城處,發來捷報,已經全殲多爾袞殘部,俘虜兩萬一千九百人!多爾袞十分頑固,拒不投降,已經自焚了!”
說完,後麵一名騎兵打開一個包裹給範青看,隻見是一些燒焦的骨頭。範青點點頭,讓他們退下。這個消息不出他的意料之外,但聽到捷報和多爾袞已經死掉的消息時,他仍然如釋重負。這個世上最厲害的對手,對他威脅最大的人已經死了。算上之前死掉的洪承疇、阿濟格、豪格、多鐸等人,滿清已經沒有什麽厲害人物了。而且遭受此次重創之後,憑滿清的地盤物力是很難再興盛了,滿清從此走向衰落,直到以後被範青滅亡,已經是不可避免的了。範青改變曆史獲得決定性的勝利。
這時,李岩、傅宗龍和一些文臣紛紛向範青說著祝賀的話。範青微笑點頭,心中躊躇滿誌。殺滅多爾袞這個最厲害的對頭之後,根據原來的曆史,中華大地上就沒有什麽強大的政權了!南明麽?範青輕蔑的撇撇嘴,不堪一擊。張獻忠麽?自己的手下敗將罷了,唯一稍強一點的敵人也許李定國的大西國算一個,鄭成功的台灣算一個,可他們都屬於偏安一隅的割據政權罷了!
想到前途一片光明,範青心中也覺得喜悅無限。他抬頭向東眺望,此刻太陽剛剛從山巒上升起,光芒萬丈,一輪紅日普照大地,就如自己建立的大順朝一般蒸蒸日上,不可阻擋……
…………
大順永昌七年,距離決定大順生死存亡的“京郊之戰”已經過了七年。在國子監中一名老者,正帶著一名年輕弟子修史。
老者看著青年寫下的字句,連連點頭,情不自禁的念出聲來“……永昌二年,澤侯田見秀入南京,詢問故明福王遁往何處?知者告稱,已逃往天平府,遂遣將領白旺、丁國寶追之……福王渡江而去,白旺、丁國寶遂據江口,偽靖國公黃得功逆戰,擊敗之,敵兵皆入水。我軍盡奪其舟,截其去路。田、馬兩總兵官縛福王來獻,黃得功中流矢而死……”
老者連連點頭,道:“寫的好,寫的好!自古亡國之君無過弘光者,汗獻之孱弱、劉禪之癡傻、楊廣之荒淫,合並而成一人。”
老者搖頭晃腦的讀了一會兒,忍不住又出聲道:“……永昌三年,磁侯劉芳亮奉皇上之命,進軍四川,一日,忽抵西充鳳凰觀,會大霧晦澀,勒軍登山。賊諜者知之,馳白獻忠……獻忠堅臥不動,曰‘豈能從天而降耶!’頃之,王師逼近賊營,獻忠方在馬廄閱馬,聞急,大驚,倉皇麾所部人馬迎敵。副將羅虎馳射之,貫其胸。副將趙恩鼓勇力擊,大破賊眾,遂擒獻忠,斬於軍前。士民痛恨獻忠者,爭斫其屍於軍外,不移時,骨肉皆盡……”
這老者連連點頭道:“寫得好,亂臣賊子,死有餘辜。”
隨後永昌三年,大順軍入湖廣。永昌四年,大順軍平定江西、福建……這修史的老者都連連點頭,道:“至此,吾大順朝已經將南方全部平定,開創千古基業,大勢已成。”
他接著讀,“永昌五年,大順軍揮師向北,對遼東用兵,六月十五日,陳永福、吳三桂、白旺會於山海關,議分兵取遼東。陳永福走西路進攻廣寧,白旺走東路進攻寧遠,吳三桂則直取錦州,定於七月五日會師與沈陽郊外。七月五日,三路大軍包圍沈陽。清軍主力列陣城外與順軍決戰。當時,大風驟起,飛沙走石,大順軍槍炮齊發,勢如風雨驟至,順軍戰士莫不奮臂爭唿,拚死力戰。清軍連續五次結陣,皆破之,隨後全麵潰敗,沈陽郊外清軍橫屍遍野,死傷無數,沈陽至此被團團圍困……”
老者看到這裏,抬頭對青年道:“咱們漢人此前數十年對戰滿清屢戰屢敗,一觸皆潰,從無勝績。然此時,卻能如此堅韌頑強,勇不可當,五次破陣,拚力死戰,為何反差如此之大?”
這青年想想道:“其一,我大順朝上下一心,同心協力,在京郊之戰中戰勝清軍之後,信心大增,對清軍已經沒有絲毫懼意。其二,吾皇天資聰慧,英明天縱,在曆朝開國皇帝中都屬罕見。其三,吾大順將士勇猛無畏,訓練有素,士氣高漲,所向無敵。”
老者連連微笑點頭道:“你說的都對,吾皇之英明,曆朝罕見,武功烜赫,亙古少有,乃吾大順朝能如此興盛的主要原因,可以排列第一。不過,還有一點你沒說到。”
這青年連忙微微拱手道:“請師尊指點?”
老者點頭道:“吾中華之兒女的身體中,天生有不甘屈服,奮勇反抗之熱血,所謂‘威武不能屈’,所有想要奴役咱們中華的異族都將失敗,咱們堂堂中華將永遠立於大地之上,千千萬萬的漢家子民將在此繁衍生息,世世代代,綿綿流長。”
老者繼續看,“……大順軍圍困沈陽三月,從夏至秋,城內糧草皆斷,餓死無數。順軍使者數次勸降,曰‘不傷滿清皇室一人’,滿清之母後皇太後仍欲死守,滿清之聖母皇太後攜順治入宮,入宮泣曰‘請為愛新覺羅留此骨血’,母後皇太後大悲,令開城投降……”
老者讀到這裏微微搖頭道:“吾皇使者不止說‘不傷滿清皇室一人’,還要滿清之聖母皇太後入宮侍奉,你怎麽不寫?”
青年囁嚅道:“皇上英明神武,乃天下楷模,如此一寫,豈不是頗為不敬,所謂‘為尊者諱’!”
老者笑了笑,提筆添上,“吾皇聞滿清聖母皇太後甚美,急攻之,曰‘必得其侍奉後宮,方不傷滿清皇室一人’。”隨後放下筆笑道:“癡兒,吾皇固然英明神武,常人難及,但在美色麵前依然如一凡俗男子,滅明入京,同寵明後公主母女,強迫滿清聖母皇太後入宮侍奉,此皆天下共知,如何為之隱諱?”
這青年微微點頭。
老者微笑道:“咱們修史者務必要實事求是,不揚善,不陰惡,不要‘予奪褒貶’,而要‘據事直書’,讓後人去評判善惡。況且時代不同,評判的標準也不一致。咱們覺得吾皇‘好色’是缺點。也許千百代之後,世人會覺得吾皇風流瀟灑,不但不會影響他的英明偉業,反而會增添出來許多花間野史。”
這青年哦了一聲,喃喃道:“明白了,曆史終將是要讓後人評判的……”
(全文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