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就是由計委牽頭,召開各公社主管企業的領導和企業辦負責人會議。
會議首先要各公社主管企業的幹部匯報情況,從匯報的情況看,縣裏的鄉鎮企業主要是以加工業為主,搞銷售方麵的鄉鎮企業主要分布在縣際、省際交界的公社。比如有的把本地的水果、幹貨適時收集起來,賣到其他縣或是省外,然後換迴本地需要的不同物品的。這其中做得最好的就是劉家場靠近五峰的公社,他們把本縣的多餘的大米、皮棉弄到山裏去,換迴來茶葉、紅糖、煙葉和中藥材等物資,這樣就做到了互通有無、互利互惠。
還有的像北邊離沙市近的,就把那邊街市上能集中買到的時新家用物品,批量買來在集體的攤位上出售,這樣可以讓不能出門的社員群眾買到供銷社沒有的小商品。
當然還有像枝江縣那邊來賣化肥的,那就隻是悄悄地雙方協商進行買賣,根本不敢公開,因為這是屬於國家計劃內的物資。是不是還有買賣其他國家計劃物資的,公社主管幹部就不很清楚了。關興心裏想,既然有人買賣化肥,那就有可能有人買賣農藥、柴油之類的東西了。
提到鄉鎮企業之間的糾紛也是大大小小都有,可是還沒有像兩河口那樣鬧出傷情來的。即使是有矛盾大家都隻是隱忍著,怕把事情鬧大了出麻煩,因為畢竟隻是提倡發展企業,究竟哪些行當是可以搞的,哪些是不符合政策的,誰也說不清楚。大家隻能是悶聲不響地見事做事而已,因為國家計劃管製的門類太多了,說不定哪天就可能犯了國家政策,你還不知道呐。
馬副主任聽取了匯報以後,就對匯報的內容進行了簡短地總結。說明我們縣裏鄉鎮企業發展還是沿著正路子在走,但是還有很多需要我們去開辦的行當,大家還可能有顧慮,怕違反政策不敢去開辦。現在大家有哪些想法,有什麽疑慮請把它提出來,我們一起來討論解決。
這下會議就進入了第二個環節,那就是提設想、說顧慮。這些方麵企業辦的負責人就有話說了,比如有的說:“我們是搞糧食加工的,如果社員群眾有多餘的糧食,我們能不能收一下,再拿到集市上去賣?”
有的說:“我們企業有人在外麵聯係了業務,如果獲得的利潤比較大,能不能給聯係的人分一點成?”
還有的說:“我們有個企業申報的是搞建築的,後麵也參與搞鞋帽襪子的買賣,這算不算投機倒把?”
像這類問題,歸結起來有十幾條,關興都一條條把它寫在了本子上。
提到設想那也有不少,但是最要緊的一個問題就是涉及到政策問題。比如社員在縣裏集體做事的,可以叫亦工亦農,他們拿的是縣集體發的工資,有的給生產隊交了一部分錢,再記工分,有的可能就沒有交,社員群眾覺得不合理。那麽在鄉鎮企業做事的社員,能不能像他們那樣也發工資,當作亦工亦農呢?
生豬是統購統銷的一個方麵,如果生產隊的統購任務完成了,能不能把多餘的生豬拉到其他地方去賣呢?
供銷社是專賣生活物資用品的,如果企業從外地進來一些與供銷社同類的生活用品賣,算不算違法犯罪呢?
關興一邊記錄一邊在想,這些問題大多集中在國家計劃和統購統銷的範圍,確實是既存在又沒有明確的政策規定,叫下麵負責的人也不好辦。如果是以前突出政治的時候,動不動就抓你的小辮子,那就無處申冤了。
第三步就是討論,馬副主任要求參加會議的人,針對上麵提出的問題,從實際出發說說各自的想法,要求暢所欲言。
這個時候大家誰也不說話了,因為以前多次運動都有教訓,誰說得多誰就可能犯錯多。
關興在這個時候就放下筆,開了頭,說:“剛才大家提到怎樣對待國家計劃和統購統銷政策的問題,雖然現在上麵沒有明確的政策規定,但是我覺得還是要用理論檢驗實踐的辦法來解決。”
他這樣一講,大家都看著他,不知道理論是什麽,實踐又是怎樣的。
關興就解釋說:“上半年我到北京黨校學習,學習最重要的理論文章就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篇文章說的是什麽意思呢?就是任何真理都要受實踐檢驗,如果符合實踐標準的那麽它就是真理,不符合實踐標準的它就是錯誤的。”
“那麽這個觀點與我們辦鄉鎮企業有什麽聯係呢?能不能解決我們提出的問題呢?我想隻要我們明白了這個觀點,而且還會運用這個觀點的話,什麽問題就不再是問題了。”
大家聽著仍然不明白,關興就舉了一個例子。比如說:“你西齋公社有個生產隊養豬很好,而且完成了統購任務,那麽多餘的豬肉以前就隻能是各家各戶到臘月做成臘肉是不是?如果你哪個企業能夠把這些多餘的生豬或是臘肉收集起來,運到其他缺少豬肉的地方銷售,這是不是符合實踐需要的呢?既然是實踐需要,又不違反國家計劃,那是不是就是對的呢?我們就可以說,這件事是經過實踐檢驗是正確的。”
關興這樣一說,大家就基本聽明白了。某件事能不能做,就看符不符合實際需要,如果既符合實際需要又不違反國家計劃,那就是對的。
馬副主任就說:“如果大家還有不明白的,迴去後可以找報紙上的這篇文章看看,做事的時候多聯係這個理論想想,想不通就召集人討論一下,隻要明白這個規則,我想辦法是很多的。”
最後,馬副主任又把關興前天在供銷社、物資局的會議上總結的幾點,再重申了一遍,那就是遇事要站在產供銷多方麵想;堅持集體經濟的原則,不搞低買高賣、囤積居奇;多搞橫向聯合的產供銷模式。
會議結束的時候,大家都眉頭舒展了,覺得現在像這樣子的話,就好辦事了。
會議首先要各公社主管企業的幹部匯報情況,從匯報的情況看,縣裏的鄉鎮企業主要是以加工業為主,搞銷售方麵的鄉鎮企業主要分布在縣際、省際交界的公社。比如有的把本地的水果、幹貨適時收集起來,賣到其他縣或是省外,然後換迴本地需要的不同物品的。這其中做得最好的就是劉家場靠近五峰的公社,他們把本縣的多餘的大米、皮棉弄到山裏去,換迴來茶葉、紅糖、煙葉和中藥材等物資,這樣就做到了互通有無、互利互惠。
還有的像北邊離沙市近的,就把那邊街市上能集中買到的時新家用物品,批量買來在集體的攤位上出售,這樣可以讓不能出門的社員群眾買到供銷社沒有的小商品。
當然還有像枝江縣那邊來賣化肥的,那就隻是悄悄地雙方協商進行買賣,根本不敢公開,因為這是屬於國家計劃內的物資。是不是還有買賣其他國家計劃物資的,公社主管幹部就不很清楚了。關興心裏想,既然有人買賣化肥,那就有可能有人買賣農藥、柴油之類的東西了。
提到鄉鎮企業之間的糾紛也是大大小小都有,可是還沒有像兩河口那樣鬧出傷情來的。即使是有矛盾大家都隻是隱忍著,怕把事情鬧大了出麻煩,因為畢竟隻是提倡發展企業,究竟哪些行當是可以搞的,哪些是不符合政策的,誰也說不清楚。大家隻能是悶聲不響地見事做事而已,因為國家計劃管製的門類太多了,說不定哪天就可能犯了國家政策,你還不知道呐。
馬副主任聽取了匯報以後,就對匯報的內容進行了簡短地總結。說明我們縣裏鄉鎮企業發展還是沿著正路子在走,但是還有很多需要我們去開辦的行當,大家還可能有顧慮,怕違反政策不敢去開辦。現在大家有哪些想法,有什麽疑慮請把它提出來,我們一起來討論解決。
這下會議就進入了第二個環節,那就是提設想、說顧慮。這些方麵企業辦的負責人就有話說了,比如有的說:“我們是搞糧食加工的,如果社員群眾有多餘的糧食,我們能不能收一下,再拿到集市上去賣?”
有的說:“我們企業有人在外麵聯係了業務,如果獲得的利潤比較大,能不能給聯係的人分一點成?”
還有的說:“我們有個企業申報的是搞建築的,後麵也參與搞鞋帽襪子的買賣,這算不算投機倒把?”
像這類問題,歸結起來有十幾條,關興都一條條把它寫在了本子上。
提到設想那也有不少,但是最要緊的一個問題就是涉及到政策問題。比如社員在縣裏集體做事的,可以叫亦工亦農,他們拿的是縣集體發的工資,有的給生產隊交了一部分錢,再記工分,有的可能就沒有交,社員群眾覺得不合理。那麽在鄉鎮企業做事的社員,能不能像他們那樣也發工資,當作亦工亦農呢?
生豬是統購統銷的一個方麵,如果生產隊的統購任務完成了,能不能把多餘的生豬拉到其他地方去賣呢?
供銷社是專賣生活物資用品的,如果企業從外地進來一些與供銷社同類的生活用品賣,算不算違法犯罪呢?
關興一邊記錄一邊在想,這些問題大多集中在國家計劃和統購統銷的範圍,確實是既存在又沒有明確的政策規定,叫下麵負責的人也不好辦。如果是以前突出政治的時候,動不動就抓你的小辮子,那就無處申冤了。
第三步就是討論,馬副主任要求參加會議的人,針對上麵提出的問題,從實際出發說說各自的想法,要求暢所欲言。
這個時候大家誰也不說話了,因為以前多次運動都有教訓,誰說得多誰就可能犯錯多。
關興在這個時候就放下筆,開了頭,說:“剛才大家提到怎樣對待國家計劃和統購統銷政策的問題,雖然現在上麵沒有明確的政策規定,但是我覺得還是要用理論檢驗實踐的辦法來解決。”
他這樣一講,大家都看著他,不知道理論是什麽,實踐又是怎樣的。
關興就解釋說:“上半年我到北京黨校學習,學習最重要的理論文章就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篇文章說的是什麽意思呢?就是任何真理都要受實踐檢驗,如果符合實踐標準的那麽它就是真理,不符合實踐標準的它就是錯誤的。”
“那麽這個觀點與我們辦鄉鎮企業有什麽聯係呢?能不能解決我們提出的問題呢?我想隻要我們明白了這個觀點,而且還會運用這個觀點的話,什麽問題就不再是問題了。”
大家聽著仍然不明白,關興就舉了一個例子。比如說:“你西齋公社有個生產隊養豬很好,而且完成了統購任務,那麽多餘的豬肉以前就隻能是各家各戶到臘月做成臘肉是不是?如果你哪個企業能夠把這些多餘的生豬或是臘肉收集起來,運到其他缺少豬肉的地方銷售,這是不是符合實踐需要的呢?既然是實踐需要,又不違反國家計劃,那是不是就是對的呢?我們就可以說,這件事是經過實踐檢驗是正確的。”
關興這樣一說,大家就基本聽明白了。某件事能不能做,就看符不符合實際需要,如果既符合實際需要又不違反國家計劃,那就是對的。
馬副主任就說:“如果大家還有不明白的,迴去後可以找報紙上的這篇文章看看,做事的時候多聯係這個理論想想,想不通就召集人討論一下,隻要明白這個規則,我想辦法是很多的。”
最後,馬副主任又把關興前天在供銷社、物資局的會議上總結的幾點,再重申了一遍,那就是遇事要站在產供銷多方麵想;堅持集體經濟的原則,不搞低買高賣、囤積居奇;多搞橫向聯合的產供銷模式。
會議結束的時候,大家都眉頭舒展了,覺得現在像這樣子的話,就好辦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