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朱姓祠堂的排譜,長鎖的兒子就應該是“久”字輩。在座的老人有的就開始拋磚引玉了,有說叫“久遠”的,有說叫“久大”的,有說叫“長久”的,因為也可以把表示輩分的那個字放在名字的後麵。隻見列文先生皺了一會兒眉頭,又捋了捋小胡須,好像又不好確定,又端起酒杯,在嘴邊輕輕地碰了一下,開口道:“《詩經》有‘鶴鳴九皋’的句子,就叫‘久皋’吧。”


    席上就有老人說:“久高,是不是太高了,老在高處不落地,還是不行啊?”


    因為一般人讀書不多,不明白這個“久皋”的“皋”與那個“高低”的“高”是不同的。有了這樣的異議,列文先生也就明白了,在現時的村裏,畢竟讀書人不多,對於“久皋”是不好懂的,如果一個名字要靠不斷向別人解釋的話,那是不能叫響的。


    當然這個時候,有的就根據列文先生說的“鶴鳴九皋”,排列出了“鶴久”的,馬上就有人笑話說:“好像說‘喝酒’的意思。”也有人排列出“久鳴”的意思,馬上就有多人說不行,“久鳴”就像“救命呢!”


    這時知客先生就出來說話了:“你們這桌雖然是老人,有重要的事要議,可是時間也不能太長哦,要不然就會耽誤我們下一輪排桌席了,還有很多人等著呢。”


    翠英聽了知客先生的話,就走過來說:“你們老人有什麽要緊的事要議的話,喝酒吃飯完了,再安排一個地兒去喝茶,慢慢地說好嗎?”


    老人們聽了也覺得有道理,就向翠英提醒說:“沒有別的事,就是孫娃兒的老爹爹想請列文先生給取個名字。”


    翠英說:“原來是這迴事哦,小娃兒是九月九號出生的,季節就是秋天,馬上要收割了。你們看著取吧!”


    這一說,就給大家提了一個醒:農村的娃兒還是要跟著農事取名才好。


    有的說叫“久秋”,有的說叫“滿久”,有的說就叫“良久”。這時關和肚子也很有點餓了,就快嘴快舌地說:“兩個九字,就叫重九吧,我們老師說,重陽節就稱為‘重九’。”


    列文先生馬上說:“好,就叫‘重久’,連著姓就叫‘朱崇久’。”頓了頓,他喝了一口酒,慢慢解釋說:“崇就是崇拜的崇,久就是久遠的久。朱——崇——久!”


    大家這次聽明白了,都說:這個名字又響亮,又好記,意思也特別好。老爹爹高興地隨口就說:“那就把朱崇久抱出來,讓各位前輩記住他吧!”


    其實大家對於這個名字心裏還有一層意思都沒有說破,因為姓朱的人誰都知道,他們是明朝朱元璋的後人,清朝抄殺明朝朱姓的後人,是從京城殺到南方的,安徽是朱元璋的老家,當然是一個不留了。殺到江西的時候,有人就上書當今皇朝,說“殺到江西留人種,不然的話,以後沒有人給皇朝上貢交糧了”,所以到湖北荊州這裏,就留下了朱家鋪這一處朱姓的人。而且朱元璋在沒有出世當皇帝的時候,名字就叫朱重八,現在長鎖的娃兒叫“朱崇久”,那就不得不由人產生聯想了:我朱崇久就是朱重八的後繼之人了!


    所以這個名字聽起來不大,但是知道朱姓家族曆史的人,誰都明白這個名字的含義了。


    滿桌子的人除了記住了朱崇久的名字,更是記住了翠英她們母子倆,姆媽提醒大家要跟著農村和農事取名,娃兒關和就說出了兩個九的聯想,還引出老師說的“重九”的節日,列文先生一隻手端著酒杯,一隻手摸著關和的腦袋說:“我們朱姓後繼有人了,後繼有人了!”


    大家一起端著酒杯,同祝老爹爹後繼有人,再祝朱姓後繼有人,一下子喝得大家滿麵春色。


    長鎖家裏的喜酒過後,就是秋收了。可是隊長出去開會迴來,說要找個參加大隊批判大會發言的人。隊委會討論來討論去,沒有合適的。因為要不就是不認識字,要不就是不敢上台,說話聲音特別小。最後有人就說叫隊長女娃巧玲去,她又是讀書的學生,還說話聲音響亮。


    隊長隨即就一口否認了,“女娃你看她平時還能唧唧咋咋的,一旦要她上台,她兩腿不打顫才怪呢?”接著說,“既然你們推薦巧玲去,我覺得翠英的關和去更合適,他和巧玲是一個年級,而且男娃膽子大。”大家沒有辦法,也就同意了。


    隊長等關和放學以後,就來到翠英家裏,見關和在寫作業,就說:“關和,你們學校這段時間有沒有開展什麽活動?”


    關和迴答說:“沒有啊,老師隻是說,現在每天早晨第一節課再不要讀語文書上的課文了,要指定學生念報紙上的文章。”


    “哦,那都念了什麽文章呢?說給我聽聽,我也好向社員開會的時候說說。”


    “我也記不完全,一篇是學習3211鑽井隊的,還有,好像一篇是學習抗沙英雄的,還有什麽我不記得了。”


    “那說明你比巧玲強啊,巧玲對這些沒記性,一問三不知呐。”


    “巧玲是女生,學習成績很穩定的,老師經常表揚她。”


    “我問你,你知道x家村是什麽嗎?”


    “這個您沒看見,鎮上滿街都是標語:打倒x家村!”


    隊長一聽有興趣了,“你說的沒錯,我們前天在公社開會,聽了宣傳委員說了,這三個人的名字有點不好記,叫做什麽……”


    關和看他好像很難想起來了,就提醒他說:“一個叫吳x,一個鄧x,還有一個叫廖xx。”


    “哦,哦,是的,是的,你的記性真好。”頓了一下說,“我們大隊也要舉行一次批評大會,每個隊都要選個發言的人,在會上發言,批評x家村的反動錯誤思想。你們在學校聽了老師說的,你的記性又好,你到時候代表我們隊裏去大隊發言,行嗎?”


    翠英聽了半天,明白了隊長今兒晚上來家裏的意思:就是要考驗一下關和,找他去大隊幫隊裏發言。


    翠英心裏是很高興,但是不知道關和是不是能在大會場說出話來。就說:“他還小,沒見過大場合,你還是找個成年大人去吧,萬一小娃兒做錯了、說錯了,那不就丟了我們村裏的人嗎?”


    隊長說:“我們隊裏的成年大人,有幾人識字,有幾人見過大場合,你又不是不知道。關和記性好,說話又口齒伶俐,沒有問題。”


    就轉身對關和說:“我去大隊部找幾張報紙來,你看了就照著別人的文章,大致寫成一篇小發言稿,不要寫多了,寫多了怕到時候念不下去,好不好?”


    關和看看他姆媽,又看看隊長懇切的臉色,就點頭答應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人民公社三十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伍仁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伍仁義並收藏人民公社三十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