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到小年,隊裏決定派人到鎮上采買一些物品,好給民工們在工地上打個牙祭。預先就安排村裏人磨豆漿,要翠英迴村去打一作豆腐來。
這是村裏吃殺豬飯以後,又一次熱鬧的聚餐,除了沒有家人在身邊。臨近下晚,天氣又開始飄起了小雪花,運土的人就要跑得更快,假是慢下來身上就受不了,加上衣服,又會覺得熱。上下坡有些滑溜了,隊長就組織人幫著拉小車的,固定幾個人專門在上堤坡的地方拉車。
翠英她們早早就把晚飯準備好了,隻等男人們下工就可以吃飯,男人們鉚足了勁,要在小年前把競賽的土方完成。翠英看到拉車的人有些少,她就拿出以前文煥給她買的紅披巾紮在頭上,向拉車的地方跑過去。
小雪花飄著,推車的晃動著,現在又加進了一顆像小櫻桃的紅頭巾跑動,更讓男人們增添了力氣,互相催動著,喊著號子。
突然,崔天滿推的車一偏,倒在了地上,後麵的路被堵上了。翠英看見了,連忙跑過去,一見是崔天滿崔大哥的車,她就跑去把他扶,崔天滿哼哼地動彈不得。翠英趕忙向倒了土的小車招手,迎著大風說:“崔大哥受傷了,起不了,你來把他小車的土推上去倒了。”
別人接手了崔天滿的小車,推走小車後,翠英才把崔天滿從地上扶起來。但是崔天滿卻不能走了,沒有辦法,翠英隻得用肩膀攙著他往工棚那邊慢慢地走去。
雖然迎著大風,崔天滿走得滿頭大汗,翠英感到了崔大哥疼得厲害,就向工棚那邊招手。春霞看到了,立馬跑過來,幫著翠英把崔大哥一起攙到了工棚。
進了工棚,等把崔天滿放在地鋪上,才發現他的腳脖子已經腫起來了,疼得直咧牙。
這時紅芬和傳琴也過來了,紅芬看了急著說:“這是傷著筋骨了,我去找營部(公社指揮部)的醫生來診治。”
翠英說:“聽說營部在山邊上,你知道地方嗎?”
紅芬說:“我去打聽吧。你們先給他把腳清洗一下,然後用熱手巾敷。”
翠英她們答應著,有的給他脫鞋,有的去大灶上打熱水。等清洗了後才看到,他的腳脖子已經脫臼了。
春霞說:“這不能動他,我知道怎麽弄了,你們誰把他的小腿抱住,我來用力把他的腳脖子還原。”
傳琴說:“你懂嗎?如果弄不好就會出大麻煩的!”
春霞說:“我的媽在鎮上就是專門給人家治骨傷的,我大體知道的。”
但要有人抱住崔天滿的小腿,傳琴有些遲疑。翠英馬上跨過來,蹲下,一把用力抱起崔天滿的小腿。春霞說:“崔大哥,你咬緊牙啊,我要給你把腳脖子端上了。”
崔天滿哼哼地點頭,隻見春霞蹲下身子,雙手緊握他受傷的腳板,屏住氣把手用力一抖,崔天滿啊呀一聲。春霞說:“好了,端上了。你今天不能動,等醫生來了,給你吃止疼藥就好了。”
翠英說:“你看他的腳脖腫的很,有什麽辦法給他消腫呢?”
“我媽給人臨時消腫就是用紮磁針的方法,隻要有細瓷碗打碎了的渣就行。”春霞迴答說。
傳琴說:“這個不是在家裏,大家用的都是瓷缸子。”
翠英走出去,從自己的小包裏拿出了舍不得用的哈蜊油(一種潤膚的用品),那是一種很像細瓷器的哈蜊殼,她用力敲碎,選出很尖銳的一小塊,遞給春霞。
春霞接過來,用手按著崔天滿的腳脖,把碎殼的磁尖在嘴裏吮一下,再拿在手上,看準了位置用力紮下去,就見黑紅的血湧出來了。春霞又連續紮了幾針,血流得更多了。
這時崔天滿覺得輕鬆了許多,春霞也停止了紮針,從大灶上找來鹽水,給他把腳麵清洗幹淨,就要他休息。紅芬沒有找來醫生,隻是給他帶迴了幾片止痛藥。
外麵的雪下大了,男人們都陸續收工迴到了工棚。看到滿盆的好菜,心裏都樂開了花。
大家趕緊趁熱打了飯菜吃起來,崔天滿是個傷員,隻有炊事員幫他了。翠英就像服侍自己的家人一樣,幫他打了飯菜,搬來一個小板凳,讓他擱在上麵慢慢吃。崔天滿感動得直流淚,覺得讓人看著難為情,就說是菜有味,給辣出了眼淚。
在他的心裏,牢牢地印下了翠英那包著紅頭巾、抱著他的小腿、給他端飯菜的樣子。
朱家鋪村的民工在火熱的牙祭中,又得到了這次競賽奪迴了紅旗的好消息,滿棚子都是高興笑鬧的聲音。
本來預計要到臘月二十八才能放工的,因為下雪工地上不能運土,就改為在封凍之前,用石硪把堤上新運來的土夯實。
在荊州,石硪有兩種:一種是像桌子高、方方的那種石墩子;另一種就是偏偏的、很薄的四方石板的。這兩種各有用處,方方的稱為石硪,專用來夯實土層較厚的平麵;扁平的石夯專用來夯實堤壩的坡麵。石硪的中上部四麵鑿有綁紮木杠的凹槽,綁上四根木杠,由四個或者八個人不斷地抬起來,用力地夯下去,就可以把土層夯實。
那個時候沒有碾壓土層的機械設備,就隻能用石硪或扁硪夯實土層。夯實土層的活路叫做“打硪”或“打石硪”,這是一個既要力氣,又很有意思的活路。因為要讓參與者抬起和砸下石硪的行動一致,就必須要喊號子才能統一,所以水利工地上,打石硪喊號子就成了沒有裁判的比賽。
臨近的生產隊的施工工段就相距幾步遠,互相都能聽到打石硪喊號子的聲音,那麽,哪個生產隊的打石硪的號子喊得好,氣氛就高,就會讓人感覺出了風頭。
朱家鋪村裏的打石硪喊號子的以前是文煥,他的爹爹以前是蓮子湖周邊村子裏打喪鼓的鼓手,所以文煥就學到了他爹爹的唱鼓詞的才藝。但是文煥死了以後,不知誰能喊號子,這就成了一個人們沒有想到的大問題。大家心裏明白,雖然勞動競賽的紅旗是奪迴來了,但是明天打石硪也不能輸給隔壁的生產隊。
隊長在大家打牙祭的時候說:“下了雪,明天不能運土了,連部安排要把新運的土層夯實,我們隊裏要分為四組上工,一組是用挖鋤把土層收整好、鋪均勻;兩個組打石硪;還有一組是打扁硪。”
貧協組長說:“以前打石硪喊號子是文煥,現在文煥不在了,誰能接替他喊號子?”
大家聽了都默不作聲,好像比上山運土更難似的。
這是村裏吃殺豬飯以後,又一次熱鬧的聚餐,除了沒有家人在身邊。臨近下晚,天氣又開始飄起了小雪花,運土的人就要跑得更快,假是慢下來身上就受不了,加上衣服,又會覺得熱。上下坡有些滑溜了,隊長就組織人幫著拉小車的,固定幾個人專門在上堤坡的地方拉車。
翠英她們早早就把晚飯準備好了,隻等男人們下工就可以吃飯,男人們鉚足了勁,要在小年前把競賽的土方完成。翠英看到拉車的人有些少,她就拿出以前文煥給她買的紅披巾紮在頭上,向拉車的地方跑過去。
小雪花飄著,推車的晃動著,現在又加進了一顆像小櫻桃的紅頭巾跑動,更讓男人們增添了力氣,互相催動著,喊著號子。
突然,崔天滿推的車一偏,倒在了地上,後麵的路被堵上了。翠英看見了,連忙跑過去,一見是崔天滿崔大哥的車,她就跑去把他扶,崔天滿哼哼地動彈不得。翠英趕忙向倒了土的小車招手,迎著大風說:“崔大哥受傷了,起不了,你來把他小車的土推上去倒了。”
別人接手了崔天滿的小車,推走小車後,翠英才把崔天滿從地上扶起來。但是崔天滿卻不能走了,沒有辦法,翠英隻得用肩膀攙著他往工棚那邊慢慢地走去。
雖然迎著大風,崔天滿走得滿頭大汗,翠英感到了崔大哥疼得厲害,就向工棚那邊招手。春霞看到了,立馬跑過來,幫著翠英把崔大哥一起攙到了工棚。
進了工棚,等把崔天滿放在地鋪上,才發現他的腳脖子已經腫起來了,疼得直咧牙。
這時紅芬和傳琴也過來了,紅芬看了急著說:“這是傷著筋骨了,我去找營部(公社指揮部)的醫生來診治。”
翠英說:“聽說營部在山邊上,你知道地方嗎?”
紅芬說:“我去打聽吧。你們先給他把腳清洗一下,然後用熱手巾敷。”
翠英她們答應著,有的給他脫鞋,有的去大灶上打熱水。等清洗了後才看到,他的腳脖子已經脫臼了。
春霞說:“這不能動他,我知道怎麽弄了,你們誰把他的小腿抱住,我來用力把他的腳脖子還原。”
傳琴說:“你懂嗎?如果弄不好就會出大麻煩的!”
春霞說:“我的媽在鎮上就是專門給人家治骨傷的,我大體知道的。”
但要有人抱住崔天滿的小腿,傳琴有些遲疑。翠英馬上跨過來,蹲下,一把用力抱起崔天滿的小腿。春霞說:“崔大哥,你咬緊牙啊,我要給你把腳脖子端上了。”
崔天滿哼哼地點頭,隻見春霞蹲下身子,雙手緊握他受傷的腳板,屏住氣把手用力一抖,崔天滿啊呀一聲。春霞說:“好了,端上了。你今天不能動,等醫生來了,給你吃止疼藥就好了。”
翠英說:“你看他的腳脖腫的很,有什麽辦法給他消腫呢?”
“我媽給人臨時消腫就是用紮磁針的方法,隻要有細瓷碗打碎了的渣就行。”春霞迴答說。
傳琴說:“這個不是在家裏,大家用的都是瓷缸子。”
翠英走出去,從自己的小包裏拿出了舍不得用的哈蜊油(一種潤膚的用品),那是一種很像細瓷器的哈蜊殼,她用力敲碎,選出很尖銳的一小塊,遞給春霞。
春霞接過來,用手按著崔天滿的腳脖,把碎殼的磁尖在嘴裏吮一下,再拿在手上,看準了位置用力紮下去,就見黑紅的血湧出來了。春霞又連續紮了幾針,血流得更多了。
這時崔天滿覺得輕鬆了許多,春霞也停止了紮針,從大灶上找來鹽水,給他把腳麵清洗幹淨,就要他休息。紅芬沒有找來醫生,隻是給他帶迴了幾片止痛藥。
外麵的雪下大了,男人們都陸續收工迴到了工棚。看到滿盆的好菜,心裏都樂開了花。
大家趕緊趁熱打了飯菜吃起來,崔天滿是個傷員,隻有炊事員幫他了。翠英就像服侍自己的家人一樣,幫他打了飯菜,搬來一個小板凳,讓他擱在上麵慢慢吃。崔天滿感動得直流淚,覺得讓人看著難為情,就說是菜有味,給辣出了眼淚。
在他的心裏,牢牢地印下了翠英那包著紅頭巾、抱著他的小腿、給他端飯菜的樣子。
朱家鋪村的民工在火熱的牙祭中,又得到了這次競賽奪迴了紅旗的好消息,滿棚子都是高興笑鬧的聲音。
本來預計要到臘月二十八才能放工的,因為下雪工地上不能運土,就改為在封凍之前,用石硪把堤上新運來的土夯實。
在荊州,石硪有兩種:一種是像桌子高、方方的那種石墩子;另一種就是偏偏的、很薄的四方石板的。這兩種各有用處,方方的稱為石硪,專用來夯實土層較厚的平麵;扁平的石夯專用來夯實堤壩的坡麵。石硪的中上部四麵鑿有綁紮木杠的凹槽,綁上四根木杠,由四個或者八個人不斷地抬起來,用力地夯下去,就可以把土層夯實。
那個時候沒有碾壓土層的機械設備,就隻能用石硪或扁硪夯實土層。夯實土層的活路叫做“打硪”或“打石硪”,這是一個既要力氣,又很有意思的活路。因為要讓參與者抬起和砸下石硪的行動一致,就必須要喊號子才能統一,所以水利工地上,打石硪喊號子就成了沒有裁判的比賽。
臨近的生產隊的施工工段就相距幾步遠,互相都能聽到打石硪喊號子的聲音,那麽,哪個生產隊的打石硪的號子喊得好,氣氛就高,就會讓人感覺出了風頭。
朱家鋪村裏的打石硪喊號子的以前是文煥,他的爹爹以前是蓮子湖周邊村子裏打喪鼓的鼓手,所以文煥就學到了他爹爹的唱鼓詞的才藝。但是文煥死了以後,不知誰能喊號子,這就成了一個人們沒有想到的大問題。大家心裏明白,雖然勞動競賽的紅旗是奪迴來了,但是明天打石硪也不能輸給隔壁的生產隊。
隊長在大家打牙祭的時候說:“下了雪,明天不能運土了,連部安排要把新運的土層夯實,我們隊裏要分為四組上工,一組是用挖鋤把土層收整好、鋪均勻;兩個組打石硪;還有一組是打扁硪。”
貧協組長說:“以前打石硪喊號子是文煥,現在文煥不在了,誰能接替他喊號子?”
大家聽了都默不作聲,好像比上山運土更難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