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翠英就去隊裏的養豬場上工了。養豬場離隊裏的倉庫不遠,隻隔一條不寬的水溝。


    翠英走進養豬場,蘭秀大媽已經在用方框的大木盆剁豬草了。豬草是從豬場背後的院子裏采割來的。原來豬場隻有一男一女兩個人,男的是長根的弟弟長鎖,女的就是蘭秀大媽。長鎖負責出力氣的活,蘭秀大媽負責朵豬草、喂豬。


    蘭秀大媽見翠英來了,就停下手裏的活路,對翠英說:“我們沒有誰派事,出力的活就長鎖幹。你來了我就有幫手了。”


    翠英聽著話就拿起蘭秀大媽剁豬草的大菜刀剁起來。


    蘭秀大媽就站起來,走到旁邊的豬圈邊給哄哄嚷嚷的豬們喂食去了。


    長鎖,翠英是熟悉的,按照輩分他要叫翠英嬸子。因為二十大幾了還沒有成家,又不願意出力氣,就被安排在養豬場幹雜活。一般與他同齡的男人好多都拖兒帶女了,所以凡是有點打算的男子漢都瞧不起他,他也沒有什麽長遠想法,好在長根嫂子對他還不錯,穿衣吃飯樣樣都給他料理得停停妥妥的。


    長鎖的爹媽曾經托人給他說了幾個女孩兒,他卻一個也看不來。每天雖然在豬場幹活,還是穿得很周正,頭發梳得光光的。笑話他的男子漢們就給他起了個綽號“場幹部”,聽起來好像是“長幹部”,其實就是“豬場裏的幹部”——豬倌。他聽了也不惱,隻是大模大樣地迴人一句:“是啊,我大小也是管十多號的人呢?”大家哈哈哈一笑,也真認可。


    長鎖到豬場的時候,就是快要吃飯了。大概十點多鍾光景,聽蘭秀大媽說,他一般不願意起早床,也不願意待在家裏等飯吃,要到他的爹媽把飯做好了,出早工的人迴家吃飯時,他才迴家吃飯的。


    所以長鎖來了,一般也就是幫蘭秀大媽合手喂豬,提水,衝洗豬圈什麽的。


    長鎖不知道今天翠英要來豬場幹活,進門看見翠英在剁豬草就感到驚奇。說:“這不是翠英嗎?”他從來不把與他同齡的翠英當長輩的,“是不是調我們豬場幹活了?”


    翠英抬頭看了看長鎖,笑著迴說:“是的,隊裏關顧我,也還要你和蘭秀大媽關照呢。”


    “翠英你是我們村子裏最利麻的女將,還怕幹不了豬場這點活路?”隨手拿開腳邊的竹籃,走向裏屋蘭秀大媽那邊去了。


    翠英剁好豬草,也循著豬嚷叫的方向過去。一排並著有五個木欄圈,三個挨在一處,每個圈裏有五頭豬仔,隔著一個水池有兩個單獨的木欄圈。蘭秀大媽見翠英過來了,就指著正在喂食的一頭很壯的豬,說:“這是剛從縣裏畜牧局送來的腳豬(因為以前鄉下公豬都是由養殖戶趕著上有母豬的人家裏去配種,所以稱“腳豬”,意思是走路去配種的豬。),這種豬叫著約克夏。聽說長成人了,個頭特別大,得有300多斤重呢。”


    翠英聽了心裏有些麻麻地,迴看旁邊的母豬現在好像同腳豬的個頭差不多。


    蘭秀大媽說:“它食量特別大,什麽東西都吃。送來的人交代了,要給它盡量多喂好的、有養活的豬食,說它長得大、長得快,才能下出肥胖的豬仔。”


    翠英一邊聽著一邊點頭,表示記住了大媽的話。


    “難怪我們這裏的娃兒都那麽瘦小,原來是男人吃少了,吃得又差,白天要幹體力活,晚上還要幹婆娘,哪來什麽好種子呢!”長鎖好像很徹悟似的。


    蘭秀大媽瞄了長鎖一眼,意思是有翠英在,說話得注意。再看看翠英好像沒有什麽特別的反應,也就沒覺得不合適了。


    翠英對豬場的活路很在行,因為自己家裏就養著一頭小豬仔,那是過年後文煥從鄰村買迴來的。翠英當時覺得田裏、家裏、娃兒已經很忙了,喂頭豬就會更忙。文煥說,老人的話不能忘記:窮不丟豬,富不丟書。等到育肥了殺年豬也讓娃兒們高興高興!翠英就起早睡晚的伺候著豬仔,文煥走了,每天喂豬仔,就好像在看著文煥的替身。


    豬場的活路不忙也不閑,人不多也不雜,出工的時間也有規律,翠英真是從心裏感謝隊長的安排。


    兩個娃兒聽說了姆媽改到豬場出工,開始心裏還有點不舒服,是不是又有人小看姆媽——寡婦。後來聽姆媽解釋,才明白隊長對姆媽的好意。就吵著放學了去豬場看看,翠英說:“那是做事的地方,豬圈又很臭,不要去。”兩個娃兒就不敢再說了。


    轉眼就要到七月半,北方人稱為鬼節,又叫中元節。荊州人叫著“月半”,把月半祭奠死去的人稱為“過月半”。


    按照習俗,每年從七月一日起閻王就下令大開地獄之門,讓那些終年受苦受難,禁錮在地獄的冤魂厲鬼走出地獄,獲得短期的遊蕩,享受人間供食,所以人們稱七月為鬼月。


    荊州習俗,“過月半”的時間是從農曆七月初九開始,到七月十四結束。過了七月十四,亡人就不能再等了,七月十五他們要去參加盂蘭會。因為盂蘭會是一年一度超度亡靈的大節,亡人要得到超度、轉世就看這一天。


    雖然“過月半”可以選的日子有五六天,但是家裏有剛過世的新亡人是要最早過的。


    據說新亡人難舍自己的家鄉,地府就在人世間忙完夏秋之收後,放亡魂迴家鄉探望。所以陽間的人就怕新亡人在野外久等親人不到,而失望地離開,必須在第一時間接迴自家的新亡人過月半。


    荊州人說“年小月半大”,因為亡人迴鄉探望的時間是有限製的,而且即將過冬,所以家裏的親人就要把亡人一應需要的生活物品都準備好。具體就有吃的、穿的、用的,住的,還要打點沿途孤魂野鬼、地府管事的錢鈔等。


    翠英對這些一點都不懂,就在喂豬結束休息的時候,問問蘭秀大媽。


    蘭秀大媽就把需要準備哪些東西,哪些東西要到哪裏才能弄到,都一一告訴了翠英。比如請人紮穿的、用的、住的等紙貨是要提前與石橋子的江瘸子聯係的,冥鈔隻能自己找人用木刻板印製,還要找和尚或道士請一道押錢文書,蓋上官印,亡人才能把這些祭奠的物件順利地押匯到地府享用。找和尚或者道士請押錢文書,還得有潤筆錢,一般是十個雞蛋。


    翠英聽了都一一記在心裏。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人民公社三十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伍仁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伍仁義並收藏人民公社三十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