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廷麟年近五十,舉止中頗有文人的孤傲之色,一大蓬胡須一直垂到胸前。
盧象升一見到他,就期盼地道:“伯祥,如何了,清苑知縣可願意借糧?”
楊廷麟的臉上滿是憤恨,搖頭道:“清苑知縣左懷璧以城內無糧為由,拒絕供給糧草。愚兄持你的手諭嚴詞斥責,他卻是絲毫不理,愚兄好說歹說,已然盡力。”
盧象升呆呆地站了良久,心知保定巡撫張其平與清苑知縣左懷璧肯定得到了大學士楊嗣昌的某些暗示,為了頭上的帽子,這明顯是要斷絕自己大軍的糧餉啊。
自從奉旨勤王後,他毫不畏懼與清兵作戰,但來自朝臣內部的掣肘,卻讓他心力交瘁。
楊廷麟憤恨良久,撫須沉吟:“明公,為今之計,隻得移兵畿南三府,明公久在大名,當地百姓頗有忠義之心,加之境內並未十分殘破,籌措糧草當也便利。待我軍養精蓄銳後,再與東奴決一死戰。”
盧象升搖了搖頭,他終於下定了以死報國的決心,對楊廷麟道:“伯祥,你且與我前往真定,與當地撫按乞糧,如若還籌借不到糧食,我便和兄弟們以死報國!”
楊廷麟急道:“大人,萬萬不可,我師正當饑疲,對上勢銳之敵,難免兇多吉少,還是移駐畿南為好。”
盧象升知道現在無論去哪裏,都不可能籌到糧草,就算畿南的百姓願意,可他怎麽可能再從他們手中要糧呢,今年大部分區域遭了旱災,加上秋後的蝗災,百姓更是苦不可言!
蒼天呀,你這是要絕我大明嗎?!
楊廷麟見盧象升的神情惆悵,他又待苦勸,正在這時,二人忽見營帳北麵煙塵滾滾,有幾騎狂奔過來,二人相顧疑惑,這是哪裏來的騎兵?
營盤內的哨騎立即迎了上去,很快,盧象升的親將陳安查驗了腰牌身份,立即帶著一位傳旨的公公走了過來。
傳旨的小公公從袖口裏掏出一份黃色卷軸,用尖銳細細的嗓音喊道:“盧將軍,接旨吧。”
盧象升立即走上前去,跪拜在地。
聽著公公念完聖旨,盧象升明白過來,前不久山西北部傳有敵情,楊嗣昌借機進言,大同總兵王樸順杆往上爬借故領著一半的人馬支援大同去了。
如果真是這樣,他手中僅僅剩下了虎大威和楊國柱兩位總兵,兵馬剩下的已不足一萬。
接過聖旨,盧象升徹底絕望了。
“明公,這可如何是好啊?”楊廷麟急得已經快要哭了。
“走吧,跟我去真定借糧!”
很快,盧象升按照先前製定的計劃,邊走邊打,曲曲折折,一直從保定打到真定,千裏奔襲,人困馬翻,但他依然沒能籌借到糧食。
……
崇禎十一年(1638)十一月中旬,河間府的四座縣城任丘、高陽、蠡縣、慶皆被清軍一一攻破,高陽城中,孫承宗率家人死戰,後被一百位蒙麵騎兵救走,下落不明。
此事引起極大轟動,畢竟孫閣老可是大明王朝的棟梁支柱!
三天之後,盧象升意外地收到了皇上給他的第二封聖旨,限他三個月之內,尋找清軍主力決戰,將他們殲滅或者趕出關外。
接過聖旨,盧象升的眼睛望向京城的方向,喃喃自語道:“皇上,臣先走一步!”
……
崇禎十一年(1638)十二月九日,大軍從真定邊打邊走,盧象升整飭剩餘的兵馬,逐漸退到了巨鹿縣的賈莊一帶。
這一帶都是平原,河渠眾多,土地肥沃,本是京畿附近村鎮密布之所,隻是在崇禎九年,這一帶的村落便被清軍搶掠過一次。
兩年過後,清兵再次來臨,百姓新建的家園,再一次被清兵焚毀。
如今,周邊的村落很多仍在燃燒著熊熊的大火,便是殘留冒煙的殘垣斷壁,幸存的老百姓們,隻能扶老攜幼的逃入京城或者逃往江南,一邊迴望殘破的家園一邊放聲大哭。
領軍到這時,一群驚恐的老百姓正從這邊逃離,看到這幾千大軍到來,更是害怕,趕緊逃得遠遠的。
清兵持續對東郊騷擾,很多京營官兵潰散逃離後,他們三五成群,遇到清兵哨探望風而逃,但是遇到逃難的百姓則如狼似虎,搶掠財物,奸辱婦女,其手段比清兵好不到哪裏去。
盧象升初到巨鹿地界,就曾經遇到十幾個潰兵搶掠老百姓,全部被他製止了。
賈莊這個地方,左邊是一條頗大的河渠,連通著京城的護城河。
河渠的右邊不遠處是一個小小的丘陵,樹木早被砍伐光了,能搬走的石頭也都搬走了,上麵光禿禿的。
離河渠幾十丈,緊挨著左側,是一條蜿蜒的官道。
官道寬約莫一丈多,恐怕隻能勉強通過一輛馬車,上麵布滿了年深日久的車轍印痕。
在河渠上方撘著一座石橋,和官道差不多寬,下方的河水早己幹枯。
河的兩岸密密麻麻的都是麥田,現在已經快要進入寒冬,又沒有下雪,麥田的禾苗被凍得東倒西歪。
在石橋的另一端,立著一塊快要傾倒的石碑,碑文早模糊不清,隻能隱約可見最上方的“蒿水橋”三個大字。
在這周邊幾裏範圍內,便是這條官道好走,餘者不是田地,就是河渠,或許步兵與騎兵可以從空蕩蕩的田地通行,但要拖拉什麽車輛輜重,非走官道不可。
從這裏沿著官道往京師方向行一裏,沿著官道右側,有一個小小的村堡,那裏便是賈莊了。
就在行軍進入前頭的蒿水橋時,突然哨兵發現前方有異。
盧象升極目遠望,隻見曠野那端,一大團的煙塵正往這邊滾滾而來。
這一大團煙塵,隻有清軍的大股騎兵的快速奔馳,才會騰起如此多的煙霧。
他勒住座下戰馬,看著身後一個個饑腸轆轆即將暈倒的士兵,微微歎了口氣。
先前他曾多次派出楊廷麟前往真定,帶去他的親筆信,要求高起潛前來支援。
但高起潛就是鐵了心,不但不支援,反而往反方向的臨清移動。
而楊嗣昌此時距離高起潛所在的雞澤不足五十裏,他卻執意不肯出兵,盧象升知道自己的大軍無法再得到任何的支援。
經過探查,清騎有一萬多人。
盧象升立即命令兩位總兵虎大威和楊國柱一人負責一側,他指揮中軍,但不等與八旗軍交手,兩個總兵就帶著手下的士兵突圍而去,一路潰敗而逃。
盧象升得知消息後,跺著腳感慨道:“承蒙皇上大恩,才披麻戴孝,帶兵出戰,倘若有萬分之一的可能,我寧願捐軀斷頭,以身殉國!“
麵對著一萬多清兵,盧象升知道自己已經走投無路,他走出軍帳,麵向北方,拜謁京師。
完畢後,他對著身後的五千士兵莊嚴宣誓道:“吾與爾輩同受國恩,願今日同生共死!”
說完之後,他已淚流滿麵,哽咽著對著遠方送行的父老鄉親們說道:“自我與流寇建奴交戰數百次,皆為國而戰,今食盡力竭,死在且夕,不會再勞煩鄉親父老了!”
言罷,群眾號泣雷動,各自紛紛拿出升鬥糧食,慰勞軍隊。
吃過最後一頓飯,盧象升麾兵激戰,唿聲動天。
但……夕陽即將落下,誰能拯救於他!?
不,已經沒有一兵一卒前來支援,不是救不了,而是見死不救。
想我堂堂大明王朝,竟然會毀於一群小人之手!
可悲~!
可歎~!
可笑~!
橫刀立馬,眼望夕陽,早已報了死誌的盧象升,臉上竟然露出了一絲罕見的微笑,或許……戰死,也一種不錯的選擇吧!
“兄弟們,男兒報國正在此時,跟我殺~!”
就在他慷慨赴死的最後一刻,遠處突然傳來一聲驚天動地的炮響。
“殺~!”統一嘹亮的喊殺聲震人心魄。
盧象升立即愣住了,難免有些疑惑,這個時候,還能有誰前來支援他呢?
高起潛?楊嗣昌?
不可能。
其他將領?
也不太可能。
現在朝中大多數都是主和的怕死派,這一定是幻覺,嗯,一定是自己最近太過疲勞了。
“轟隆隆……”
“砰砰砰……”
伴隨著一排炮擊聲,遠處又傳來了一陣密集的火銃聲。
後麵正在衝鋒的一小隊建奴騎兵應聲摔下馬去。
莫名其妙地受到突然襲擊,敵方的包圍圈頓時大亂。
不對,不是幻覺,真的是有人來救他了。
但到底是誰呢?
盧象升百思不得其解。
他騎在馬上,眺遠遙望,隻看到了領頭的是一杆高高飄揚的紅色大旗,上麵的一個金色的楊字格外鮮明。
在這位騎手的身後,則是一團濃霧滾滾的煙塵!
盧象升一見到他,就期盼地道:“伯祥,如何了,清苑知縣可願意借糧?”
楊廷麟的臉上滿是憤恨,搖頭道:“清苑知縣左懷璧以城內無糧為由,拒絕供給糧草。愚兄持你的手諭嚴詞斥責,他卻是絲毫不理,愚兄好說歹說,已然盡力。”
盧象升呆呆地站了良久,心知保定巡撫張其平與清苑知縣左懷璧肯定得到了大學士楊嗣昌的某些暗示,為了頭上的帽子,這明顯是要斷絕自己大軍的糧餉啊。
自從奉旨勤王後,他毫不畏懼與清兵作戰,但來自朝臣內部的掣肘,卻讓他心力交瘁。
楊廷麟憤恨良久,撫須沉吟:“明公,為今之計,隻得移兵畿南三府,明公久在大名,當地百姓頗有忠義之心,加之境內並未十分殘破,籌措糧草當也便利。待我軍養精蓄銳後,再與東奴決一死戰。”
盧象升搖了搖頭,他終於下定了以死報國的決心,對楊廷麟道:“伯祥,你且與我前往真定,與當地撫按乞糧,如若還籌借不到糧食,我便和兄弟們以死報國!”
楊廷麟急道:“大人,萬萬不可,我師正當饑疲,對上勢銳之敵,難免兇多吉少,還是移駐畿南為好。”
盧象升知道現在無論去哪裏,都不可能籌到糧草,就算畿南的百姓願意,可他怎麽可能再從他們手中要糧呢,今年大部分區域遭了旱災,加上秋後的蝗災,百姓更是苦不可言!
蒼天呀,你這是要絕我大明嗎?!
楊廷麟見盧象升的神情惆悵,他又待苦勸,正在這時,二人忽見營帳北麵煙塵滾滾,有幾騎狂奔過來,二人相顧疑惑,這是哪裏來的騎兵?
營盤內的哨騎立即迎了上去,很快,盧象升的親將陳安查驗了腰牌身份,立即帶著一位傳旨的公公走了過來。
傳旨的小公公從袖口裏掏出一份黃色卷軸,用尖銳細細的嗓音喊道:“盧將軍,接旨吧。”
盧象升立即走上前去,跪拜在地。
聽著公公念完聖旨,盧象升明白過來,前不久山西北部傳有敵情,楊嗣昌借機進言,大同總兵王樸順杆往上爬借故領著一半的人馬支援大同去了。
如果真是這樣,他手中僅僅剩下了虎大威和楊國柱兩位總兵,兵馬剩下的已不足一萬。
接過聖旨,盧象升徹底絕望了。
“明公,這可如何是好啊?”楊廷麟急得已經快要哭了。
“走吧,跟我去真定借糧!”
很快,盧象升按照先前製定的計劃,邊走邊打,曲曲折折,一直從保定打到真定,千裏奔襲,人困馬翻,但他依然沒能籌借到糧食。
……
崇禎十一年(1638)十一月中旬,河間府的四座縣城任丘、高陽、蠡縣、慶皆被清軍一一攻破,高陽城中,孫承宗率家人死戰,後被一百位蒙麵騎兵救走,下落不明。
此事引起極大轟動,畢竟孫閣老可是大明王朝的棟梁支柱!
三天之後,盧象升意外地收到了皇上給他的第二封聖旨,限他三個月之內,尋找清軍主力決戰,將他們殲滅或者趕出關外。
接過聖旨,盧象升的眼睛望向京城的方向,喃喃自語道:“皇上,臣先走一步!”
……
崇禎十一年(1638)十二月九日,大軍從真定邊打邊走,盧象升整飭剩餘的兵馬,逐漸退到了巨鹿縣的賈莊一帶。
這一帶都是平原,河渠眾多,土地肥沃,本是京畿附近村鎮密布之所,隻是在崇禎九年,這一帶的村落便被清軍搶掠過一次。
兩年過後,清兵再次來臨,百姓新建的家園,再一次被清兵焚毀。
如今,周邊的村落很多仍在燃燒著熊熊的大火,便是殘留冒煙的殘垣斷壁,幸存的老百姓們,隻能扶老攜幼的逃入京城或者逃往江南,一邊迴望殘破的家園一邊放聲大哭。
領軍到這時,一群驚恐的老百姓正從這邊逃離,看到這幾千大軍到來,更是害怕,趕緊逃得遠遠的。
清兵持續對東郊騷擾,很多京營官兵潰散逃離後,他們三五成群,遇到清兵哨探望風而逃,但是遇到逃難的百姓則如狼似虎,搶掠財物,奸辱婦女,其手段比清兵好不到哪裏去。
盧象升初到巨鹿地界,就曾經遇到十幾個潰兵搶掠老百姓,全部被他製止了。
賈莊這個地方,左邊是一條頗大的河渠,連通著京城的護城河。
河渠的右邊不遠處是一個小小的丘陵,樹木早被砍伐光了,能搬走的石頭也都搬走了,上麵光禿禿的。
離河渠幾十丈,緊挨著左側,是一條蜿蜒的官道。
官道寬約莫一丈多,恐怕隻能勉強通過一輛馬車,上麵布滿了年深日久的車轍印痕。
在河渠上方撘著一座石橋,和官道差不多寬,下方的河水早己幹枯。
河的兩岸密密麻麻的都是麥田,現在已經快要進入寒冬,又沒有下雪,麥田的禾苗被凍得東倒西歪。
在石橋的另一端,立著一塊快要傾倒的石碑,碑文早模糊不清,隻能隱約可見最上方的“蒿水橋”三個大字。
在這周邊幾裏範圍內,便是這條官道好走,餘者不是田地,就是河渠,或許步兵與騎兵可以從空蕩蕩的田地通行,但要拖拉什麽車輛輜重,非走官道不可。
從這裏沿著官道往京師方向行一裏,沿著官道右側,有一個小小的村堡,那裏便是賈莊了。
就在行軍進入前頭的蒿水橋時,突然哨兵發現前方有異。
盧象升極目遠望,隻見曠野那端,一大團的煙塵正往這邊滾滾而來。
這一大團煙塵,隻有清軍的大股騎兵的快速奔馳,才會騰起如此多的煙霧。
他勒住座下戰馬,看著身後一個個饑腸轆轆即將暈倒的士兵,微微歎了口氣。
先前他曾多次派出楊廷麟前往真定,帶去他的親筆信,要求高起潛前來支援。
但高起潛就是鐵了心,不但不支援,反而往反方向的臨清移動。
而楊嗣昌此時距離高起潛所在的雞澤不足五十裏,他卻執意不肯出兵,盧象升知道自己的大軍無法再得到任何的支援。
經過探查,清騎有一萬多人。
盧象升立即命令兩位總兵虎大威和楊國柱一人負責一側,他指揮中軍,但不等與八旗軍交手,兩個總兵就帶著手下的士兵突圍而去,一路潰敗而逃。
盧象升得知消息後,跺著腳感慨道:“承蒙皇上大恩,才披麻戴孝,帶兵出戰,倘若有萬分之一的可能,我寧願捐軀斷頭,以身殉國!“
麵對著一萬多清兵,盧象升知道自己已經走投無路,他走出軍帳,麵向北方,拜謁京師。
完畢後,他對著身後的五千士兵莊嚴宣誓道:“吾與爾輩同受國恩,願今日同生共死!”
說完之後,他已淚流滿麵,哽咽著對著遠方送行的父老鄉親們說道:“自我與流寇建奴交戰數百次,皆為國而戰,今食盡力竭,死在且夕,不會再勞煩鄉親父老了!”
言罷,群眾號泣雷動,各自紛紛拿出升鬥糧食,慰勞軍隊。
吃過最後一頓飯,盧象升麾兵激戰,唿聲動天。
但……夕陽即將落下,誰能拯救於他!?
不,已經沒有一兵一卒前來支援,不是救不了,而是見死不救。
想我堂堂大明王朝,竟然會毀於一群小人之手!
可悲~!
可歎~!
可笑~!
橫刀立馬,眼望夕陽,早已報了死誌的盧象升,臉上竟然露出了一絲罕見的微笑,或許……戰死,也一種不錯的選擇吧!
“兄弟們,男兒報國正在此時,跟我殺~!”
就在他慷慨赴死的最後一刻,遠處突然傳來一聲驚天動地的炮響。
“殺~!”統一嘹亮的喊殺聲震人心魄。
盧象升立即愣住了,難免有些疑惑,這個時候,還能有誰前來支援他呢?
高起潛?楊嗣昌?
不可能。
其他將領?
也不太可能。
現在朝中大多數都是主和的怕死派,這一定是幻覺,嗯,一定是自己最近太過疲勞了。
“轟隆隆……”
“砰砰砰……”
伴隨著一排炮擊聲,遠處又傳來了一陣密集的火銃聲。
後麵正在衝鋒的一小隊建奴騎兵應聲摔下馬去。
莫名其妙地受到突然襲擊,敵方的包圍圈頓時大亂。
不對,不是幻覺,真的是有人來救他了。
但到底是誰呢?
盧象升百思不得其解。
他騎在馬上,眺遠遙望,隻看到了領頭的是一杆高高飄揚的紅色大旗,上麵的一個金色的楊字格外鮮明。
在這位騎手的身後,則是一團濃霧滾滾的煙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