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海戰大捷,但是這一次大明展現出來的實力更讓天下震驚,不僅後金感到了恐慌,韃靼、日本、以及西方許多國家也是蠢蠢欲動,書信來往不斷,看起來有多國聯合的趨勢,皇上迫於壓力,相信了溫體仁的說法,認為您的做法,將會挑起世界紛爭……”
薛雲看著楊樂冷靜的臉頰,通過國安局密探匯總而來的各種信息,分析著當前的嚴峻形勢。他說著話,又從懷中掏出一封書信,恭恭敬敬地遞給楊樂。
楊樂接過去,驗過火漆密封,這才撕開來靜靜地看了起來。
這一封是徐光啟的來信,信中詳細地敘述了楊樂離京後幾個月發生的情形,對目前朝廷政局做了詳盡的分析,從信中來看,麵對北方的後金、腹地的闖軍、沿海的倭寇,三方聯合襲擊戰術,皇上已經焦慮萬分、六神無主了。
不僅如此,各地的藩王一直反對楊樂變法,土地可是他們的命根子,楊樂大刀闊斧的實行土地改革,極大的損害了他們的利益,當初崇禎力挺楊樂,他們不敢有任何反抗,否則,福王就是他們的下場,如今,楊樂受到排擠,遠離了京城這個政治中心,這些人的心思又重新活泛起來,在溫體仁的推波助瀾之下,聯名上奏,要求皇上釋放福王,並且以‘大不敬’的罪名緝拿楊樂歸案!
崇禎左右為難,雖然他心底裏很害怕楊樂現在發展的龐大勢力,但他又不想把剛剛有了起色的變法徹底扼殺掉,那樣,大明的江山也會毀於一旦。
但是,京城裏的複辟勢力不斷上奏進言。崇禎架不住文臣們的嘴炮,同意釋放福王。
如今京中幾大勢力,分別是楊樂派、溫體仁派、言論派、元老派,朝中文武官員、內外臣子基本上全部依附於這四大派係。
楊樂一派,牢牢控製在手裏地是海軍和國安局的特務組織。雖然上一次溫體仁已經代替薛雲繼任了國安局的提督,但是,當他接手之後,突然發覺,國安局早就人去樓空,成了一個空殼機關,所有的國安局密探全部“潛伏”下來,他們全部都是單線聯係,就算有人叛變,也僅僅追尋到一個人。這種情況讓溫體仁大感頭疼,國安局一直在秘密運作,而所有的情報、賬目都不知所蹤,當然,一猜就知道,銀子和情報肯定全部到了楊樂的手裏去。
關於兵部,楊嗣昌曾經提出“四正六隅、十麵之網”的圍剿計劃,以陝西、河南、湖廣、江北為四正,四巡撫分剿而專防;以延綏、山西、山東、江南、江西、四川為六隅,六巡撫分防而協剿;是謂十麵之網。此舉在一年內頗見成效。闖軍接連失敗,張獻忠、羅汝才等農民軍兵敗降明,李自成在渭南潼關南原遭遇洪承疇、孫傳庭的埋伏被擊潰,帶著劉宗敏等殘部17人躲到陝西東南的商洛山中。
因此,楊嗣昌圍剿闖軍有功,已經取代了孫承宗兵部尚書的位置,成為軍中的靈魂人物。
錦衣衛和東廠方麵,駱養性和曹化淳明裏對溫體仁敷衍了事,內裏則根本就是唯楊樂馬首是瞻,這一點溫體仁也心知肚明,不過他現在還沒有把握和楊樂正麵決戰,這些人隻要不拖他的後腿,他暫時也顧不上他們。
刑部、戶部、工部等衙門裏,楊樂也安插了一些人,不過這些人大多數不在衙門裏的要害部門,隻能算是一些耳目,方便辦些事情而已。在內閣大臣裏,則是徐光啟與之唿應。
溫體仁一派,掌握的是內廷和吏部,表麵上看來,他的力量稍弱,實際上,他掌握著內廷,控製著言論,以及百官的奏折和皇帝與百官之間的聯係,間接等於控製了整個朝政。
而且,吏部尚書閔洪學是他的同鄉,通過閔洪學控製吏部之後,溫體仁手握天下官員遷降大權。官員的注冊、定級、考核、授銜、封賞之事,全在他地掌握之中,誰想升上去,都得求到他的門下,權勢更上一層樓。
言論派的勢力是科道,他們和負責升官的吏部恰恰相反,專門是負責往下砸人的。他們的勢力範圍就是六科給事中、都察院、翰林院,也就是法律監察係統和宣傳喉舌。
這一派看起來沒有實權,手下的官員要麽官職極小,甚至才六品七品,要麽全是些閑職,平時吟吟詩、作作畫什麽的,一年也沒個人登門拜訪,請托辦事。
可是你不找他,他們可以找你。他們的主要責任可是監察百官政績、巡視郡縣清廉、糾正司法冤獄的事,這些人雖然官職不大,但是隻要有出人頭地的機會,七品官兒也能彈劾一個一品大員,極具政治殺傷力。他們挺討人嫌,也挺讓人畏懼,真要被他們逮著把柄,不死也能把人整脫一層皮。
元老派的核心人物是錢謙益、錢龍錫、孫承宗等人,不過他們先後離職,現在人才凋零,目前名義上的領袖變成了文震孟以及翰林院、禦使台幾位元老,但是他們不像錢謙益那樣貪戀權力,剛正不阿,他們的勢力也就有些鬆散了。
這一來就給了溫體仁機會,他趁機威逼利誘,封官許願,拉攏了一些見利忘義者為他所用,監察係統和宣傳係統完全被他分化了,一部分勢力歸了溫體仁。
背叛者從來都比敵人更惹人恨,漢奸比鬼子更叫人憎恨就是這個道理。這些人的背叛引來一批道德感強、正義者的、一直堅守陣地的同僚們極大地怨憎,於是開始內訌。
這種相互攻擊的內訌,打得不可開交,你說他的醜聞,他檢舉你的不軌,又沒有一個強有力的領袖出來製止,使溫體仁混水摸魚,趁機打壓,整走了一批人,整垮了一批人,整殘了一批人。等到徐光啟等正義官員眼見事態難以控製,終於下決心出麵調節時,這塊陣地的主要力量已經落入了溫體仁的手中。
徐光啟隻能盡可能的保護住一批人不致罷官免職,仍然留在原任,但是這批人都被崇禎打入了冷名單,現在基本處於冬眠期,隻能蟄伏自保,在朝中已經談不上什麽影響力了。
目前京中形勢形成一邊倒的態勢,溫體仁嫣然成了一個“魏忠賢”,除了一直保持中立的中間派,和楊樂出京時就吩咐隻可虛與委蛇,不得與溫體仁正麵對抗的本派班底沒有受到損失外,元老派已失去和溫體仁直接對抗的能力,並且使溫體仁的勢力更加壯大,現在京師幾乎成了溫體仁的天下。
薛雲看著楊樂冷靜的臉頰,通過國安局密探匯總而來的各種信息,分析著當前的嚴峻形勢。他說著話,又從懷中掏出一封書信,恭恭敬敬地遞給楊樂。
楊樂接過去,驗過火漆密封,這才撕開來靜靜地看了起來。
這一封是徐光啟的來信,信中詳細地敘述了楊樂離京後幾個月發生的情形,對目前朝廷政局做了詳盡的分析,從信中來看,麵對北方的後金、腹地的闖軍、沿海的倭寇,三方聯合襲擊戰術,皇上已經焦慮萬分、六神無主了。
不僅如此,各地的藩王一直反對楊樂變法,土地可是他們的命根子,楊樂大刀闊斧的實行土地改革,極大的損害了他們的利益,當初崇禎力挺楊樂,他們不敢有任何反抗,否則,福王就是他們的下場,如今,楊樂受到排擠,遠離了京城這個政治中心,這些人的心思又重新活泛起來,在溫體仁的推波助瀾之下,聯名上奏,要求皇上釋放福王,並且以‘大不敬’的罪名緝拿楊樂歸案!
崇禎左右為難,雖然他心底裏很害怕楊樂現在發展的龐大勢力,但他又不想把剛剛有了起色的變法徹底扼殺掉,那樣,大明的江山也會毀於一旦。
但是,京城裏的複辟勢力不斷上奏進言。崇禎架不住文臣們的嘴炮,同意釋放福王。
如今京中幾大勢力,分別是楊樂派、溫體仁派、言論派、元老派,朝中文武官員、內外臣子基本上全部依附於這四大派係。
楊樂一派,牢牢控製在手裏地是海軍和國安局的特務組織。雖然上一次溫體仁已經代替薛雲繼任了國安局的提督,但是,當他接手之後,突然發覺,國安局早就人去樓空,成了一個空殼機關,所有的國安局密探全部“潛伏”下來,他們全部都是單線聯係,就算有人叛變,也僅僅追尋到一個人。這種情況讓溫體仁大感頭疼,國安局一直在秘密運作,而所有的情報、賬目都不知所蹤,當然,一猜就知道,銀子和情報肯定全部到了楊樂的手裏去。
關於兵部,楊嗣昌曾經提出“四正六隅、十麵之網”的圍剿計劃,以陝西、河南、湖廣、江北為四正,四巡撫分剿而專防;以延綏、山西、山東、江南、江西、四川為六隅,六巡撫分防而協剿;是謂十麵之網。此舉在一年內頗見成效。闖軍接連失敗,張獻忠、羅汝才等農民軍兵敗降明,李自成在渭南潼關南原遭遇洪承疇、孫傳庭的埋伏被擊潰,帶著劉宗敏等殘部17人躲到陝西東南的商洛山中。
因此,楊嗣昌圍剿闖軍有功,已經取代了孫承宗兵部尚書的位置,成為軍中的靈魂人物。
錦衣衛和東廠方麵,駱養性和曹化淳明裏對溫體仁敷衍了事,內裏則根本就是唯楊樂馬首是瞻,這一點溫體仁也心知肚明,不過他現在還沒有把握和楊樂正麵決戰,這些人隻要不拖他的後腿,他暫時也顧不上他們。
刑部、戶部、工部等衙門裏,楊樂也安插了一些人,不過這些人大多數不在衙門裏的要害部門,隻能算是一些耳目,方便辦些事情而已。在內閣大臣裏,則是徐光啟與之唿應。
溫體仁一派,掌握的是內廷和吏部,表麵上看來,他的力量稍弱,實際上,他掌握著內廷,控製著言論,以及百官的奏折和皇帝與百官之間的聯係,間接等於控製了整個朝政。
而且,吏部尚書閔洪學是他的同鄉,通過閔洪學控製吏部之後,溫體仁手握天下官員遷降大權。官員的注冊、定級、考核、授銜、封賞之事,全在他地掌握之中,誰想升上去,都得求到他的門下,權勢更上一層樓。
言論派的勢力是科道,他們和負責升官的吏部恰恰相反,專門是負責往下砸人的。他們的勢力範圍就是六科給事中、都察院、翰林院,也就是法律監察係統和宣傳喉舌。
這一派看起來沒有實權,手下的官員要麽官職極小,甚至才六品七品,要麽全是些閑職,平時吟吟詩、作作畫什麽的,一年也沒個人登門拜訪,請托辦事。
可是你不找他,他們可以找你。他們的主要責任可是監察百官政績、巡視郡縣清廉、糾正司法冤獄的事,這些人雖然官職不大,但是隻要有出人頭地的機會,七品官兒也能彈劾一個一品大員,極具政治殺傷力。他們挺討人嫌,也挺讓人畏懼,真要被他們逮著把柄,不死也能把人整脫一層皮。
元老派的核心人物是錢謙益、錢龍錫、孫承宗等人,不過他們先後離職,現在人才凋零,目前名義上的領袖變成了文震孟以及翰林院、禦使台幾位元老,但是他們不像錢謙益那樣貪戀權力,剛正不阿,他們的勢力也就有些鬆散了。
這一來就給了溫體仁機會,他趁機威逼利誘,封官許願,拉攏了一些見利忘義者為他所用,監察係統和宣傳係統完全被他分化了,一部分勢力歸了溫體仁。
背叛者從來都比敵人更惹人恨,漢奸比鬼子更叫人憎恨就是這個道理。這些人的背叛引來一批道德感強、正義者的、一直堅守陣地的同僚們極大地怨憎,於是開始內訌。
這種相互攻擊的內訌,打得不可開交,你說他的醜聞,他檢舉你的不軌,又沒有一個強有力的領袖出來製止,使溫體仁混水摸魚,趁機打壓,整走了一批人,整垮了一批人,整殘了一批人。等到徐光啟等正義官員眼見事態難以控製,終於下決心出麵調節時,這塊陣地的主要力量已經落入了溫體仁的手中。
徐光啟隻能盡可能的保護住一批人不致罷官免職,仍然留在原任,但是這批人都被崇禎打入了冷名單,現在基本處於冬眠期,隻能蟄伏自保,在朝中已經談不上什麽影響力了。
目前京中形勢形成一邊倒的態勢,溫體仁嫣然成了一個“魏忠賢”,除了一直保持中立的中間派,和楊樂出京時就吩咐隻可虛與委蛇,不得與溫體仁正麵對抗的本派班底沒有受到損失外,元老派已失去和溫體仁直接對抗的能力,並且使溫體仁的勢力更加壯大,現在京師幾乎成了溫體仁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