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藩,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處理不好,就會引起強烈的反彈,比如靖難之役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時把兒孫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勢力日益膨脹。因太子朱標早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建文帝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采取一係列削藩措施。與此同時,也在北京周圍及城內部署兵力,又以防邊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護衛精兵調出塞外戍守,準備削除燕王。
朱棣於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反抗,隨後揮師南下,史稱“靖難之役”。
有了這樣的例子,削藩收地的事情,崇禎和楊樂不得不慎重考慮。沉默片刻,楊樂把茶杯裏的香茶一飲而盡,品咂著舌尖上的芬芳,說道:“成祖皇帝(朱棣)登基後,雖未繼續“削藩”,但在政策上對藩王的限製越來越多,直至形成“藩禁”之製,甚至對省墓、入朝等作了事無巨細的規定。藩府成員不農、不工、不士、不商,隻作為宗室享受一定的政治待遇,成為隻享祿米的寄生集團。因此,這也是朝廷的一大弊端。”
崇禎沉默良久,說道:“如果能把土地變革和削藩奪地這兩件大事辦成,變法也就完成了八成,而大明就能度過傾覆之危。下麵請愛卿再仔細說說如何去做吧。”
楊樂早已經把這些問題想的透徹,不假思索地說道:“藩王大多是世襲,完全撤藩的阻力很大,目前時機尚不成熟,如今之計,隻能盡量削弱,方法有縮小藩王的轄區、收迴藩王部分兵權、稅收權、官吏任免權等權力。當然,在削藩之前,要先對軍隊進行大的調整,各個轄區內安插皇上信任的將領,盡量奪取更多的兵權。這樣一來,那怕藩王叛亂,也能及時鎮壓。”
崇禎認可地點了點頭,說道:“朕心中剛好有些將領值得提拔,借此機會,你給朕參謀一番。”
說著,崇禎從懷裏拿出一張手帕,上麵寫著幾個官員的名字,有洪承疇、孫傳庭、楊嗣昌、盧象升、曹文詔、左良玉、陳奇瑜、祖寬、熊文燦等大明赫赫有名的大將。而在他們名字的後麵便是調任的地方和職守。
楊樂大體看了看,感覺將領的任命沒有什麽不妥之處,說道:“皇上和臣心中的想法基本一致,臣完全讚成。臣順便再說一下軍隊調整的主要內容。”
楊樂便將軍隊調整的內容、目標及推行辦法說了一遍,崇禎又提出了許多應該注意的事項,兩人商議到三更天方散。臨走時崇禎反複叮囑,要楊樂專心致誌的操持變法大計,不要為朝廷之中的騷動分心,這種事情有他一力支撐,任何人休想破壞變法。
得到強有力的支持,楊樂信心倍增。迴到府中,楊樂吩咐薛雲即刻清理曾經“接受”的奇珍異寶,送到崇禎的東暖閣裏去。薛雲剛剛出門,仆人來報,說門外有故人求見。楊樂感到詫異,自稱故人,那會是誰呢?出得大門外一看,月光下站立的分明是孫元化。
對於這位火炮專家,楊樂記憶猶新。上次楊樂和崇禎北巡之時,碰巧豪格攻打寧遠,卻被孫元化用大炮擊退。這次金兵直犯北京,孫元化在關內關外隔絕的困境中,團結將士,借助西洋大炮,駐防的八城、二十四堡屹立不動,因此功,他被提拔為山東按察副使,這次來京,一是述職,二是順道拜訪一下楊樂。
楊樂拱手笑道:“月夜故人,原來是元化兄。走,快進府裏說話。”楊樂拉起的孫元化的手就往府裏走。
孫元化止住步子,笑道:“國公莫忙,是我要請你去做客。”
楊樂一怔,笑問:“神神秘秘的,有什麽不能在我府裏說,難道是有什麽重要的事情?”
孫元化揶揄笑道:“沒事兒就不能一起去喝酒了嗎?放心吧,絕對不是去那種風花雪月的地方。”
楊樂爽朗大笑,“去聽個曲也是不錯的,走吧。”他迴頭跟府門衛士吩咐道:“跟公主說一聲,就說我出去辦點事兒。”說完,便和孫元化一路笑談而去。
他們一路西行,大約走了一刻鍾,便來到了一所酒樓,這所酒樓名叫“德勝客”。據說大老板是一位外國人。
“德勝客”是個二層小樓,典雅精致。一樓是大通堂,二樓是雅間。
在孫元化的帶領下,二人直奔樓上。
推開門,楊樂愕然發現,包間裏麵早已經坐了三人,分別是徐光啟、湯若望以及一位紅頭發的外國人。
見楊樂到來,湯若望趕緊熱情地迎了上來,笑道:“上帝,楊大人好久不見,怎麽瞧著越來越帥氣了呢!”
對於這位中國通,楊樂一直很有好感,微笑道:“湯先生也是英俊瀟灑,一表人才,我想一定吸引了不少美女投懷送抱哦!”
說完之後,兩人默契的哈哈大笑。
孫元化也趕緊上前拜見自己的徐光啟老師。
寒暄之後,孫元化指著那位紅頭發的外國人介紹說道:“楊國公,這位是貢薩握·德謝拉,葡萄牙人。徐大人稱他為西勞,是一支外籍火炮軍的統領。現在被咱們大明聘請過來研究火炮,以後就跟隨我去山東。”
“楊國公,久仰大名。你發明的狙擊步槍當真是神奇啊。”西勞很友好的伸出手臂。楊樂真誠的和他握了一下手。
見麵落座之後,徐光啟便吩咐擺酒上菜。熱氣騰騰的肥牛肉一端上來,再加上純釀的葡萄美酒,湯若望就高興地連連叫好,肥牛肉可是他的最愛。
酒菜上齊,徐光啟作為這幾人裏麵的最長者,領頭道:“來,為楊國公的變法強國,幹一杯!”
楊樂舉起酒杯,笑道:“變法不僅僅是我的事,也是大家的事,一起幹!”
湯若望哈哈笑道:“我們國家也要學習變法!幹杯!”
孫元化笑道:“湯大人,你可不許學習變法,這可是我大明朝的機密。除非你變成大明人。”
湯若望立即反駁道:“我就是大名人,大大的名人。你出去打聽打聽,我的名號誰人不知,誰人不曉?”
徐光啟、楊樂、孫元化三人聞言,忍不住同聲大笑。
笑罷,湯若望反應過來,此“明”非彼“名”,他禁不住連連感歎,大明帝國的語言當真是博大精深。
徐光啟說道:“今天是為了給元化和西勞餞行,一起幹一杯!”
四人四杯“鐺”的一碰,杯中酒一飲而盡。
……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時把兒孫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勢力日益膨脹。因太子朱標早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建文帝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采取一係列削藩措施。與此同時,也在北京周圍及城內部署兵力,又以防邊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護衛精兵調出塞外戍守,準備削除燕王。
朱棣於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反抗,隨後揮師南下,史稱“靖難之役”。
有了這樣的例子,削藩收地的事情,崇禎和楊樂不得不慎重考慮。沉默片刻,楊樂把茶杯裏的香茶一飲而盡,品咂著舌尖上的芬芳,說道:“成祖皇帝(朱棣)登基後,雖未繼續“削藩”,但在政策上對藩王的限製越來越多,直至形成“藩禁”之製,甚至對省墓、入朝等作了事無巨細的規定。藩府成員不農、不工、不士、不商,隻作為宗室享受一定的政治待遇,成為隻享祿米的寄生集團。因此,這也是朝廷的一大弊端。”
崇禎沉默良久,說道:“如果能把土地變革和削藩奪地這兩件大事辦成,變法也就完成了八成,而大明就能度過傾覆之危。下麵請愛卿再仔細說說如何去做吧。”
楊樂早已經把這些問題想的透徹,不假思索地說道:“藩王大多是世襲,完全撤藩的阻力很大,目前時機尚不成熟,如今之計,隻能盡量削弱,方法有縮小藩王的轄區、收迴藩王部分兵權、稅收權、官吏任免權等權力。當然,在削藩之前,要先對軍隊進行大的調整,各個轄區內安插皇上信任的將領,盡量奪取更多的兵權。這樣一來,那怕藩王叛亂,也能及時鎮壓。”
崇禎認可地點了點頭,說道:“朕心中剛好有些將領值得提拔,借此機會,你給朕參謀一番。”
說著,崇禎從懷裏拿出一張手帕,上麵寫著幾個官員的名字,有洪承疇、孫傳庭、楊嗣昌、盧象升、曹文詔、左良玉、陳奇瑜、祖寬、熊文燦等大明赫赫有名的大將。而在他們名字的後麵便是調任的地方和職守。
楊樂大體看了看,感覺將領的任命沒有什麽不妥之處,說道:“皇上和臣心中的想法基本一致,臣完全讚成。臣順便再說一下軍隊調整的主要內容。”
楊樂便將軍隊調整的內容、目標及推行辦法說了一遍,崇禎又提出了許多應該注意的事項,兩人商議到三更天方散。臨走時崇禎反複叮囑,要楊樂專心致誌的操持變法大計,不要為朝廷之中的騷動分心,這種事情有他一力支撐,任何人休想破壞變法。
得到強有力的支持,楊樂信心倍增。迴到府中,楊樂吩咐薛雲即刻清理曾經“接受”的奇珍異寶,送到崇禎的東暖閣裏去。薛雲剛剛出門,仆人來報,說門外有故人求見。楊樂感到詫異,自稱故人,那會是誰呢?出得大門外一看,月光下站立的分明是孫元化。
對於這位火炮專家,楊樂記憶猶新。上次楊樂和崇禎北巡之時,碰巧豪格攻打寧遠,卻被孫元化用大炮擊退。這次金兵直犯北京,孫元化在關內關外隔絕的困境中,團結將士,借助西洋大炮,駐防的八城、二十四堡屹立不動,因此功,他被提拔為山東按察副使,這次來京,一是述職,二是順道拜訪一下楊樂。
楊樂拱手笑道:“月夜故人,原來是元化兄。走,快進府裏說話。”楊樂拉起的孫元化的手就往府裏走。
孫元化止住步子,笑道:“國公莫忙,是我要請你去做客。”
楊樂一怔,笑問:“神神秘秘的,有什麽不能在我府裏說,難道是有什麽重要的事情?”
孫元化揶揄笑道:“沒事兒就不能一起去喝酒了嗎?放心吧,絕對不是去那種風花雪月的地方。”
楊樂爽朗大笑,“去聽個曲也是不錯的,走吧。”他迴頭跟府門衛士吩咐道:“跟公主說一聲,就說我出去辦點事兒。”說完,便和孫元化一路笑談而去。
他們一路西行,大約走了一刻鍾,便來到了一所酒樓,這所酒樓名叫“德勝客”。據說大老板是一位外國人。
“德勝客”是個二層小樓,典雅精致。一樓是大通堂,二樓是雅間。
在孫元化的帶領下,二人直奔樓上。
推開門,楊樂愕然發現,包間裏麵早已經坐了三人,分別是徐光啟、湯若望以及一位紅頭發的外國人。
見楊樂到來,湯若望趕緊熱情地迎了上來,笑道:“上帝,楊大人好久不見,怎麽瞧著越來越帥氣了呢!”
對於這位中國通,楊樂一直很有好感,微笑道:“湯先生也是英俊瀟灑,一表人才,我想一定吸引了不少美女投懷送抱哦!”
說完之後,兩人默契的哈哈大笑。
孫元化也趕緊上前拜見自己的徐光啟老師。
寒暄之後,孫元化指著那位紅頭發的外國人介紹說道:“楊國公,這位是貢薩握·德謝拉,葡萄牙人。徐大人稱他為西勞,是一支外籍火炮軍的統領。現在被咱們大明聘請過來研究火炮,以後就跟隨我去山東。”
“楊國公,久仰大名。你發明的狙擊步槍當真是神奇啊。”西勞很友好的伸出手臂。楊樂真誠的和他握了一下手。
見麵落座之後,徐光啟便吩咐擺酒上菜。熱氣騰騰的肥牛肉一端上來,再加上純釀的葡萄美酒,湯若望就高興地連連叫好,肥牛肉可是他的最愛。
酒菜上齊,徐光啟作為這幾人裏麵的最長者,領頭道:“來,為楊國公的變法強國,幹一杯!”
楊樂舉起酒杯,笑道:“變法不僅僅是我的事,也是大家的事,一起幹!”
湯若望哈哈笑道:“我們國家也要學習變法!幹杯!”
孫元化笑道:“湯大人,你可不許學習變法,這可是我大明朝的機密。除非你變成大明人。”
湯若望立即反駁道:“我就是大名人,大大的名人。你出去打聽打聽,我的名號誰人不知,誰人不曉?”
徐光啟、楊樂、孫元化三人聞言,忍不住同聲大笑。
笑罷,湯若望反應過來,此“明”非彼“名”,他禁不住連連感歎,大明帝國的語言當真是博大精深。
徐光啟說道:“今天是為了給元化和西勞餞行,一起幹一杯!”
四人四杯“鐺”的一碰,杯中酒一飲而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