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應該是不敢大張旗鼓的弄吧!再者他也不缺錢了,光是懷德坊那他和裴承先就沒少掙,而且這裏麵應該有向太子殿下示好的原因吧?”


    “嗯!有這幾方麵的原因,但不是主要的。”


    “那阿爺您覺得呢?”


    “老夫覺得應該隻有兩個主要原因,其一就是這次從突厥迴來後陛下給他的親軍增加到了五千人,他自己覺得太過張揚了,想收斂一點,基本上把產業不是送人就是合作了!其二就是他在謀劃什麽也可以說是給太子或東宮集團挖坑,可具體怎麽操作為父就不得而知了,畢竟這地產開發隻有他玩的轉,咱們都不懂!”


    “那太子那咱倆就不摻和了?”


    “為什麽不摻和?必須得跟一腳!”


    “那您不是說蜀王他在給……”


    “你呀!還是好好學學吧!為父說的是這兩種可能,再者就算是第二種,那你覺得陛下到了時候會置之不理嗎?”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不參與肯定會得罪太子,如果參與了最壞的打算無非就是虧點錢財!甚至陛下參與進來就不見得虧!”


    “嗯!還算不笨,以後沒事多和為父交流交流,你應該會成長的更快!”


    “那咱參與多少合適呢?”


    “你覺得呢?”


    “十萬貫?”……


    沐休日午後,李恪帶著一眾侍衛來到了城外的親軍營,雖然剛剛下過雪,但由於溫度低基本上都凍上了,路上除了滑一點外倒也算還能行走。李恪這次沒有騷包的騎馬,主要還是冷呀!


    到了軍營後,隻有周康一人出來迎接,這倒讓李恪意外了一下,隨即問道:“其他人呢?”


    “迴王爺!今日是俺留守軍營,其他的人都帶著自己的隊伍拉練去了,明日李辰應該迴來。還有您來的正好,陰山腳下的人迴來了,還帶了一批老人迴來,不過也不算多大概二十人左右!應該是前隋的義成公主的護衛和侍女”


    “嗯!本王知道了!把他們的領頭人帶到大帳來吧!”


    半個時辰後李恪轉完了軍營便來到了自己的大帳,剛坐下抿了口熱茶,周康帶著一位老者就走了進來。


    “王爺!人已帶到!”


    “見過王爺!”


    “起來說話!”,說完對著周康擺了擺手,後者會意的退出了大帳後李恪便打量起了麵前的老者,隻見此人一副漢人模樣,雖然上了年紀不過身姿挺拔,一看就是常年習武之人,兩眼炯炯有神看向李恪也是不卑不亢。李恪心中讚歎:應該是前隋派出保護義成公主的精英,就算是在草原待了這麽多年了,就算是義成公主死了,依然保留著軍人的氣度,不錯!


    反觀老者也在打量著李恪,可能是提前知道身份的原因,也可能是許久沒見過隋煬帝的原因,怎麽看李恪都覺得他有三分與楊廣有相似之處,因此從心中就對李恪產生了天然的好感和下意識的服從。


    “老人家您貴姓?您是他們的總管嗎?”,李恪率先問了出來。


    “迴王爺!小老兒為皇室家奴,隨陛下姓楊!原來是,現在嘛苟延殘喘的來投奔王爺,還望王爺收留!”,說罷就要行禮。


    “哎呀!老人家您這是幹嘛!於情於理本王都不會不管你們,這些年讓你們受苦了,既然答應了再姑祖母,那你們以後就是本王的人了,蜀王府就是你們的家!一會兒聊完,你們準備一下跟本王迴去便是!”


    “多謝王爺恩典!”,說完從懷中掏出一本花名冊遞給了旁邊的三德子道:“王爺!這次迴來的都是當年跟隨公主出嫁的老人,年歲都大了就想著迴來,在陰山那邊就下了大小婦孺四千五百多人,這是花名冊,能作戰的三千隻多不少!”


    李恪接過三德子呈上了冊子,並沒有翻看而是問道:“都是咱們的後裔,或者說是半漢半胡(對非漢人的外族總稱)?”


    “純漢人不足百,剩下的全是半漢半胡!不過他們對漢人還是忠誠的,說了也是老奴無能,基本上都是當年侍女們所生……”


    李恪一聽趕緊打斷道:“楊老言重了!當時情景如此豈是您一人之責!要怪就怪本王那外祖……,算了不提那些傷心之事了,迴來就好!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王爺仁慈!”


    “這樣迴頭等你們安頓好了給他們去封信,本王想著讓他們弄個商隊或是給商隊們護送一下,等本王讓周康他們過去千人護送,然後留在那裏,他們派千人再護送迴來,然後換李辰過去,如此循環這樣既能讓他們拉練一下,也能省去不少麻煩,省得你們也長年不見麵,你看如何?”


    老者思索了一下點了點頭道:“如此甚好,全憑王爺安排!”


    “行!那你就下去安排其他的人吧,一會兒跟本王迴府,當然願意不願意跟隨本王的或是想投靠親戚的,本王每人發十貫安家費,並給落實戶籍之事!”……


    老者走後李恪又把周康叫了迴來:“上次的那些人都安排在你的隊伍裏了嗎?”


    “迴王爺!都在俺這隊裏!”


    “嗯好!明日拉練去你打算去哪?”


    “王爺您這是準備……”,周康說著做了個抹脖子的動作。


    “哪能這麽便宜他們,本王給你個手令,你這樣明日帶著他們去長安城內…………”


    李承乾到底還是沒有抵住李恪的誘惑,即使李文紀再三勸解也無濟於事,聯合長孫家,盧家,侯家在經過兩個多月的調研後終於在貞觀四年的最後一個月裏,在太極宮早朝上提出了正式書麵申請。


    “有本早奏,無本退朝!”


    “兒臣李承乾有本上奏!”,李承乾在阿難高唿結束後立馬就出列躬身道。


    底下的大臣一片嘶嘶之聲,李世民也覺得好奇,但既然是太子第一次在朝堂上奏本不管好與壞這個麵子都得給,於是便道:“難得太子今日有本上奏,高明有何事說來聽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意外唐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無語樓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無語樓並收藏意外唐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