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餘出戰的清兵,麵對八百敵人的衝鋒,如果隻是防守的話,豈不成了笑話,於是有數百騎迎戰而上,可這數百人宛若紙糊泥捏般,剛和明軍騎兵碰上,便齊刷刷的爆炸開,有的倒下去,有的飛起來,半空中鮮血噴灑,血霧彌漫,慘烈無比。
後方的清軍兵將見到,都像是被一柄大錘敲中了胸口,血脈噴湧,頭暈目眩般。
明軍騎兵繼續突進,殺勝了一陣似乎根本無法滿足他們的胃口,他們的實力也沒有得到最大的釋放,隨著突進速度不斷加快,明軍騎兵眼看就要撞上清軍步陣。
清軍布陣速度也是極快,在看到前方騎兵潰滅之後,立刻進行結陣,在明軍騎兵殺到的時候,已經結陣完畢。
而明軍騎兵完全不懼清軍的陣列,矢鋒的衝殺騎陣硬生生的如楔子般,擠入了看起來本無縫隙的清軍步陣。
又是剛一碰觸,清軍第一層的步陣就被衝破,而兩翼的清軍陣列不等合攏,已經被巨大的衝擊力震的向兩邊擺去,明軍騎兵有如巨石投入了河麵,漣漪一圈圈的擴散,蕩開了足夠的距離,讓明軍騎兵獲得了反複衝殺的空間。
場麵上的形勢瞬息萬變,清軍的合攏雖然速度慢了不少,但還是能夠形成對明軍騎兵的圍困,可不等兩翼合攏,明軍騎兵陡然間發生了變化。
明軍騎兵由矢鋒陣的一個箭頭,裂變成了兩個箭頭,不停向清軍兩翼衝擊阻止敵方合攏,等到戰馬衝勢已絕,齊刷刷的轉身從中路殺了出來。兩個箭頭又合二為一,隻是往前變成了向後,遠遠望過去,整個隊形變化卻是流暢自然,水一般的流淌,蛇一般的靈活扭動。
淩厲的衝殺,巧妙的撤出,明軍騎兵表現出了不可思議的軍事素養,等返迴到出發點時,八百明軍騎兵又擺出了衝鋒的陣型。
微風輕拂中,明軍騎兵們屹然不動,暖洋洋的太陽下,空氣中卻是彌漫著刻骨的寒意。
清軍剛才一戰,無異於被狠狠抽了一個嘴巴子,有一個清將惱羞成怒,拍馬越陣而出,馬上挽弓,不等射出,先是高聲喝道:“吾乃......”
他話音未落,一箭射來,已經洞穿了他的咽喉,帶血穿出,又是勁射出好遠。
明軍騎兵為首一將緩騎慢行,他兩鬢已白,臉上皺紋密布,年歲估計半百有餘,可在一箭射死那清將後,他的吼聲卻如雷鳴般響亮:“大順三堵牆在此,何人敢與吾等一戰!”
那清將從馬上栽下,卻是不能完全就倒,被馬鐙栓住了腳,倒掛在馬背上,腦袋碰地,被馬兒拖著前行,鮮血淋漓,撒滿了一路。
清將掉下馬的時候,有一隊清兵出擊救援,可還不到那清將身前,明軍騎兵那老將已經一袋箭用了出去,他射箭迅疾快速,弦聲一響就是一條人命,半空滿是被利箭破空之聲,沒過一會兒,賊將身後又有七八具屍體。
明軍騎兵見了,不由呐喊聲大作,人人熱血沸騰,士氣高漲!
清兵們卻都是一聲喊,用以壓製心中的驚慌之意,萬餘清兵居然不敢前衝,隻是礙於軍令,才慢吞吞的前行,可臉上的惶恐驚嚇不可抑製。
清軍怕的不僅是那老將的神箭,更因為那老將吼聲中所言的三堵牆!
曾經何時,三堵牆這個稱唿,代表的就是不可戰勝!
三堵牆並不是牆,而是指的像牆一樣堅固,卻是由血肉所築而成,亦是一種戰術的稱唿,創造於闖王李自成之手。
李自成生於米脂,此地曾經位於西夏國境內。而西夏以重甲騎兵聞名,他們的騎兵全身披掛,所向無前,被稱為鐵鷂子。而李自成也繼承了他自稱的祖先李繼遷的傳統,竭盡全力發展重甲騎兵。
雖然闖軍紀律敗壞,但軍中卻有個嚴格的賞罰規定,他們並不是非常重視搶掠錢財,可特別重視收集馬匹。在計算功績時,除了斬獲敵人外,繳獲騾馬受上賞,繳獲弓矢銃炮受中賞,搶得金銀珠寶受下賞。
對於金銀器物,進北京之前的李自成並不重視,經常丟棄一地,引誘明軍去撿拾。可對於戰馬,李自成不準浪費一匹,即使是傷馬,也會下令全力醫治。
隨著收集了大量馬匹,李自成把最優良的戰馬挑選而出,逐漸組建出了一支強大的騎兵隊伍,便是聞名於世的三堵牆!
三堵牆由三萬全身披掛的騎兵組成,在衝擊時,騎兵們踏著整齊的步伐,如同牆一般突擊,給敵軍帶去強烈的震撼。
在很多戰鬥中,李自成會以老弱步兵作為引誘,待敵軍進入伏擊圈,三支騎兵便輪番發動衝擊,將敵人擊潰。
在麵對孫傳庭的明軍時,李自成的騎兵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
明朝陝西總督孫傳庭為了對付李自成騎兵,製造了三萬輛‘火車’。所謂火車也就是在戰車上裝備火器,用戰車陣來抵擋李自成騎兵的衝擊。而孫傳庭部,也是大明帝國最後一支能夠對抗李自成的主力。
公元一六四三年,李自成和孫傳庭在南陽交戰,明軍擺出了連環車陣,軍人躲在戰車後,對李自成的騎兵放槍放炮。
隨後李自成的三堵牆不顧槍林彈雨,發動了決死衝鋒,即使被明軍擊中也決不退縮。此時明軍已經到了背水一戰的地步,所以拚死抵抗,一連擊破了李自成騎兵的三輪衝擊。然而在這一戰中,李自成專門布置了第四重騎兵。
明軍滿以為李自成隻有三次衝擊,所以逐漸放鬆了警惕,當第四重騎兵攻過來時,完全失去了準備。李自成騎兵騰空而起,跳入車陣中,用手中的刀奮力砍殺無助的明軍,隻殺的血流成河。而明軍被鎖在車陣裏,逃跑不便,所以全軍覆沒,被殺死四萬多人,就這樣明軍最後一支主力宣告覆滅,明朝的滅亡已經不可避免了。
而在這一戰之後,三堵牆的威名更是勝過了關寧鐵騎,甚至連八旗鐵騎都不敢輕視,可是三堵牆再強,也終究逃不過覆滅的命運。
在一片石之戰中,三堵牆先是力抗關寧鐵騎,眼看著就要獲勝,八旗鐵騎猛然殺出,那時候三堵牆已是強弩之末,雖然全力抵抗,但在馬力和人力全都耗盡的情況下,無法避免的被八旗鐵騎擊敗,從此基本退出了明末爭霸的舞台。
可是此刻,就在這川東之地,三堵牆竟然重現於世,這對於清軍心理上的衝擊,已經遠遠強過三堵牆的本身實。
三堵牆也用實力證明,他們的強大更勝於從前!
後方的清軍兵將見到,都像是被一柄大錘敲中了胸口,血脈噴湧,頭暈目眩般。
明軍騎兵繼續突進,殺勝了一陣似乎根本無法滿足他們的胃口,他們的實力也沒有得到最大的釋放,隨著突進速度不斷加快,明軍騎兵眼看就要撞上清軍步陣。
清軍布陣速度也是極快,在看到前方騎兵潰滅之後,立刻進行結陣,在明軍騎兵殺到的時候,已經結陣完畢。
而明軍騎兵完全不懼清軍的陣列,矢鋒的衝殺騎陣硬生生的如楔子般,擠入了看起來本無縫隙的清軍步陣。
又是剛一碰觸,清軍第一層的步陣就被衝破,而兩翼的清軍陣列不等合攏,已經被巨大的衝擊力震的向兩邊擺去,明軍騎兵有如巨石投入了河麵,漣漪一圈圈的擴散,蕩開了足夠的距離,讓明軍騎兵獲得了反複衝殺的空間。
場麵上的形勢瞬息萬變,清軍的合攏雖然速度慢了不少,但還是能夠形成對明軍騎兵的圍困,可不等兩翼合攏,明軍騎兵陡然間發生了變化。
明軍騎兵由矢鋒陣的一個箭頭,裂變成了兩個箭頭,不停向清軍兩翼衝擊阻止敵方合攏,等到戰馬衝勢已絕,齊刷刷的轉身從中路殺了出來。兩個箭頭又合二為一,隻是往前變成了向後,遠遠望過去,整個隊形變化卻是流暢自然,水一般的流淌,蛇一般的靈活扭動。
淩厲的衝殺,巧妙的撤出,明軍騎兵表現出了不可思議的軍事素養,等返迴到出發點時,八百明軍騎兵又擺出了衝鋒的陣型。
微風輕拂中,明軍騎兵們屹然不動,暖洋洋的太陽下,空氣中卻是彌漫著刻骨的寒意。
清軍剛才一戰,無異於被狠狠抽了一個嘴巴子,有一個清將惱羞成怒,拍馬越陣而出,馬上挽弓,不等射出,先是高聲喝道:“吾乃......”
他話音未落,一箭射來,已經洞穿了他的咽喉,帶血穿出,又是勁射出好遠。
明軍騎兵為首一將緩騎慢行,他兩鬢已白,臉上皺紋密布,年歲估計半百有餘,可在一箭射死那清將後,他的吼聲卻如雷鳴般響亮:“大順三堵牆在此,何人敢與吾等一戰!”
那清將從馬上栽下,卻是不能完全就倒,被馬鐙栓住了腳,倒掛在馬背上,腦袋碰地,被馬兒拖著前行,鮮血淋漓,撒滿了一路。
清將掉下馬的時候,有一隊清兵出擊救援,可還不到那清將身前,明軍騎兵那老將已經一袋箭用了出去,他射箭迅疾快速,弦聲一響就是一條人命,半空滿是被利箭破空之聲,沒過一會兒,賊將身後又有七八具屍體。
明軍騎兵見了,不由呐喊聲大作,人人熱血沸騰,士氣高漲!
清兵們卻都是一聲喊,用以壓製心中的驚慌之意,萬餘清兵居然不敢前衝,隻是礙於軍令,才慢吞吞的前行,可臉上的惶恐驚嚇不可抑製。
清軍怕的不僅是那老將的神箭,更因為那老將吼聲中所言的三堵牆!
曾經何時,三堵牆這個稱唿,代表的就是不可戰勝!
三堵牆並不是牆,而是指的像牆一樣堅固,卻是由血肉所築而成,亦是一種戰術的稱唿,創造於闖王李自成之手。
李自成生於米脂,此地曾經位於西夏國境內。而西夏以重甲騎兵聞名,他們的騎兵全身披掛,所向無前,被稱為鐵鷂子。而李自成也繼承了他自稱的祖先李繼遷的傳統,竭盡全力發展重甲騎兵。
雖然闖軍紀律敗壞,但軍中卻有個嚴格的賞罰規定,他們並不是非常重視搶掠錢財,可特別重視收集馬匹。在計算功績時,除了斬獲敵人外,繳獲騾馬受上賞,繳獲弓矢銃炮受中賞,搶得金銀珠寶受下賞。
對於金銀器物,進北京之前的李自成並不重視,經常丟棄一地,引誘明軍去撿拾。可對於戰馬,李自成不準浪費一匹,即使是傷馬,也會下令全力醫治。
隨著收集了大量馬匹,李自成把最優良的戰馬挑選而出,逐漸組建出了一支強大的騎兵隊伍,便是聞名於世的三堵牆!
三堵牆由三萬全身披掛的騎兵組成,在衝擊時,騎兵們踏著整齊的步伐,如同牆一般突擊,給敵軍帶去強烈的震撼。
在很多戰鬥中,李自成會以老弱步兵作為引誘,待敵軍進入伏擊圈,三支騎兵便輪番發動衝擊,將敵人擊潰。
在麵對孫傳庭的明軍時,李自成的騎兵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
明朝陝西總督孫傳庭為了對付李自成騎兵,製造了三萬輛‘火車’。所謂火車也就是在戰車上裝備火器,用戰車陣來抵擋李自成騎兵的衝擊。而孫傳庭部,也是大明帝國最後一支能夠對抗李自成的主力。
公元一六四三年,李自成和孫傳庭在南陽交戰,明軍擺出了連環車陣,軍人躲在戰車後,對李自成的騎兵放槍放炮。
隨後李自成的三堵牆不顧槍林彈雨,發動了決死衝鋒,即使被明軍擊中也決不退縮。此時明軍已經到了背水一戰的地步,所以拚死抵抗,一連擊破了李自成騎兵的三輪衝擊。然而在這一戰中,李自成專門布置了第四重騎兵。
明軍滿以為李自成隻有三次衝擊,所以逐漸放鬆了警惕,當第四重騎兵攻過來時,完全失去了準備。李自成騎兵騰空而起,跳入車陣中,用手中的刀奮力砍殺無助的明軍,隻殺的血流成河。而明軍被鎖在車陣裏,逃跑不便,所以全軍覆沒,被殺死四萬多人,就這樣明軍最後一支主力宣告覆滅,明朝的滅亡已經不可避免了。
而在這一戰之後,三堵牆的威名更是勝過了關寧鐵騎,甚至連八旗鐵騎都不敢輕視,可是三堵牆再強,也終究逃不過覆滅的命運。
在一片石之戰中,三堵牆先是力抗關寧鐵騎,眼看著就要獲勝,八旗鐵騎猛然殺出,那時候三堵牆已是強弩之末,雖然全力抵抗,但在馬力和人力全都耗盡的情況下,無法避免的被八旗鐵騎擊敗,從此基本退出了明末爭霸的舞台。
可是此刻,就在這川東之地,三堵牆竟然重現於世,這對於清軍心理上的衝擊,已經遠遠強過三堵牆的本身實。
三堵牆也用實力證明,他們的強大更勝於從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