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你聽,附近為何傳出如此嘈雜響動?”
唐僧師徒四人進入車遲國境內之後,行走在官道之上。四周皆是林蔭成群,山也不高,水也不長,景色甚是迷人。
悟空聞言,當即舉目遠眺,卻見前方不遠處有一座城池,城池郊外有一片靠河平地。
這處地方此刻卻是聚集了許多和尚,他們有的扛著木頭,有的挑著沙土,有的拉著纖繩,正唿喊著號子。
悟空暗道,這裏莫不是和尚在修寺廟,找不到工人,故而自己動手不成?
正當悟空猜測時,從城門裏走出兩位道士模樣打扮之人,那些和尚見狀,一個個如同驚弓之鳥,裝作十分賣力的樣子,與之前憊懶之色截然不同。
“怎麽這些和尚這麽怕那兩個道人?之前便曾聽人說,西方路上有一個敬道滅僧的地方,難道果真是此處不成?”悟空暗道,“且先去看看再說。”
他腳底一溜,很快便到了城池之外,化作一位雲遊道長,手中拿著拂塵,口裏唱著聽不懂的歌聲,迎著那兩們道人而去。
待走到跟前,悟空行禮道:“二位道長,貧道有禮了!”
那兩位道人見他,當即迴禮,問道:“道長從何而來?”
“貧道雲遊於海角,浪蕩在天涯,今朝來此處,欲募善人家。敢問二位道長,這城中哪條街上百姓良善更甚?那個巷裏有酒喝?貧道好去化些齋吃。”
一位道人笑道:“你這先生,怎麽說這等敗興的話?”
悟空不解,問道:“何為敗興?”
另一位迴道:“你堂堂道門中人,竟學著那些禿驢一般,去化齋吃,這不是敗興是什麽?”
悟空聞言,更是不解,反駁道:“貧道投身道法玄門,行走雲遊四方,卻不化齋吃,哪裏有銀錢去買?”
“哼,正因為有你這般想法的人多了,這才敗了我道門不少名聲。”那位道人不悅,又道:“人皆手足在身,當堂堂正正,站著吃飯,沒有錢,便靠自己的雙手去掙,再由自己所得財物換取食物,若是都如和尚一般,整天念經拜佛,不事生產,隻知向人化緣,那與乞丐何異?”
悟空聽得此言,心中頗為讚同,不過他又道:“奈何貧道一路走來,身上盤纏精光,恐怕不等貧道掙著銀錢,便要餓死城中了。”
另一位道人笑道:“道友來此地卻是走運了,此地喚名車遲國,文武官員好道,富民長者愛賢,若你有些本事在身,可在城中謀得一份差事,故而養活自己應是沒有問題的。”
“貧道隻當這西地皆是崇佛抑道,卻沒曾想還有這等反轉,敢問二位是何原由?”
兩位道人相視一眼,大笑道:“這車遲國國主,與我們多有親近。”
悟空聞言,也笑了,“難道是某位道友當了皇帝不成?”
“不是的,”其中一位道人解釋道,“二十年前,國中遭旱,天無點雨,地絕穀苗,不論君臣黎庶,大小人家,家家沐浴焚香,戶戶拜佛求雨。正當所有百姓絕望時刻,忽然天降下三個仙長來,俯救生靈。”
“哦,是哪三位仙長?”悟空發問。
“正是我等師父,”兩位道人異口同聲,神態還頗有幾分自豪。
“咳、咳,貧道是問三位名號。”
“我大師父,名為虎力大仙;二師父,鹿力大仙;三師父,羊力大仙。”
悟空沒聽說過三人名號,打探道:“不知三位仙長有何本領?”
“我們那三位師父,唿風喚雨,易如反掌,指水為油,點石成金,不再話下。道友你且說說,這般本領,是不是能奪天地之造化,換星鬥之玄微?更何況,三位師傅不以道法高深而怠慢了國主,反而君臣相敬如賓,視之如兄弟也。”
“看來這位國主是有大造化之人,居然能得三位高人相助,常言道,術動公卿,三位仙乃是,咦,不知貧道可有緣法,能夠一睹仙長尊容?”悟空突然問道。
道士笑道:“你要見我等師父,有何難處!我們兩個是他們靠胸貼肉的徒弟,三位師父皆是好道愛賢,隻聽見說個道字,也會大開府門迎客。”
悟空被這二位道人激起了一股好奇心,當真想要進去看看這三位心胸廣博之人,是否真的人如其名。於是當即開口道:“那貧道便多謝二位引薦了,我們何時進去?”
“道友且稍待片刻,我等將公幹做完?”
“我等道門中人講的是一個無拘無束,自由自在,還有什麽公幹?”悟空問道。
“這些和尚如今為我等做工,但時常偷懶,故而我等來此點卯一番。”
悟空不解,問道:“佛門中人,道門中人,兩教不同,為何他們情願受你們點卯?”
“道友剛來此地,有所不知,因當年求雨之時,國主曾命佛門僧人祈雨,誰知那些和尚中看不中用,空空念經,毫無辦法。後來我三位師父一到,喚雨唿風,信手之間便免去了萬民塗炭之危。”
“後來國主對比之下,明白那些和尚無能,便拆了他們的寺廟,毀了他們的佛像,追了他的度牒,也不放他們歸鄉,禦賜與我等道家做活。”
“這些和尚,一個個養尊處優,幹起活來不是偷懶便是哭爹喊娘,煩燥得很,師尊想要在城中建一座三清觀,也不算大,這些和尚竟然足足用了十餘年時間,才完成。”
悟空聽罷,疑惑道:“在西方地界,佛門教徒廣布,那國主怎敢動這等私刑?”
“道友你也看出來了?”一位道士繼續道:“求雨其實隻是外因,真正的原因還有其他。”
“哦,願聞其詳!”悟空道。
“這車遲國,本就一小國爾,人口數三十萬眾,你猜當初國中和尚幾何?”
道士不等悟空迴答,自顧說道:“當時國中和尚足足有兩千之多,這是何等的比例?況且這些和尚個個手足俱全,整日在寺裏念經,不事產生,一眾吃穿用度,皆由百姓供給。而且這麽多肚子,所需的糧食、衣物能有多少?”
“若是這些人從事生產,自給自足,也還好說,但偏偏如同附骨之蛆一般,任百姓、朝庭如何敬佛愛佛,也受不了這般供奉!”
悟空聽罷,往唐僧那邊看了一眼,不再言語,隻是看著二人點卯公幹。
正當他準備找個地方坐下來時,突然在耳邊聽到觀音的聲音,“悟空,休要聽他們蠱惑,隻要你一心向佛,終有修成正果的一天。”
悟空陰沉著臉,點了點頭,環視一圈,沒有發現觀音的身影。
這時觀音又在他耳邊道:“在你眼前的這些僧侶,皆是苦難之士,將那二人殺了,救出這些佛僧。”
“殺掉二人?”悟空驚愕!
“正是,你不殺掉二人,那一眾數百僧人便都有性命之憂,我佛常言,普渡眾生,救苦救難,以兩人性命,換取更多人的生機,而這正是你立功的機會。”
悟空沉默良久,心中天人交戰,最終理智戰勝了不甘,他有已有決定。
唐僧師徒四人進入車遲國境內之後,行走在官道之上。四周皆是林蔭成群,山也不高,水也不長,景色甚是迷人。
悟空聞言,當即舉目遠眺,卻見前方不遠處有一座城池,城池郊外有一片靠河平地。
這處地方此刻卻是聚集了許多和尚,他們有的扛著木頭,有的挑著沙土,有的拉著纖繩,正唿喊著號子。
悟空暗道,這裏莫不是和尚在修寺廟,找不到工人,故而自己動手不成?
正當悟空猜測時,從城門裏走出兩位道士模樣打扮之人,那些和尚見狀,一個個如同驚弓之鳥,裝作十分賣力的樣子,與之前憊懶之色截然不同。
“怎麽這些和尚這麽怕那兩個道人?之前便曾聽人說,西方路上有一個敬道滅僧的地方,難道果真是此處不成?”悟空暗道,“且先去看看再說。”
他腳底一溜,很快便到了城池之外,化作一位雲遊道長,手中拿著拂塵,口裏唱著聽不懂的歌聲,迎著那兩們道人而去。
待走到跟前,悟空行禮道:“二位道長,貧道有禮了!”
那兩位道人見他,當即迴禮,問道:“道長從何而來?”
“貧道雲遊於海角,浪蕩在天涯,今朝來此處,欲募善人家。敢問二位道長,這城中哪條街上百姓良善更甚?那個巷裏有酒喝?貧道好去化些齋吃。”
一位道人笑道:“你這先生,怎麽說這等敗興的話?”
悟空不解,問道:“何為敗興?”
另一位迴道:“你堂堂道門中人,竟學著那些禿驢一般,去化齋吃,這不是敗興是什麽?”
悟空聞言,更是不解,反駁道:“貧道投身道法玄門,行走雲遊四方,卻不化齋吃,哪裏有銀錢去買?”
“哼,正因為有你這般想法的人多了,這才敗了我道門不少名聲。”那位道人不悅,又道:“人皆手足在身,當堂堂正正,站著吃飯,沒有錢,便靠自己的雙手去掙,再由自己所得財物換取食物,若是都如和尚一般,整天念經拜佛,不事生產,隻知向人化緣,那與乞丐何異?”
悟空聽得此言,心中頗為讚同,不過他又道:“奈何貧道一路走來,身上盤纏精光,恐怕不等貧道掙著銀錢,便要餓死城中了。”
另一位道人笑道:“道友來此地卻是走運了,此地喚名車遲國,文武官員好道,富民長者愛賢,若你有些本事在身,可在城中謀得一份差事,故而養活自己應是沒有問題的。”
“貧道隻當這西地皆是崇佛抑道,卻沒曾想還有這等反轉,敢問二位是何原由?”
兩位道人相視一眼,大笑道:“這車遲國國主,與我們多有親近。”
悟空聞言,也笑了,“難道是某位道友當了皇帝不成?”
“不是的,”其中一位道人解釋道,“二十年前,國中遭旱,天無點雨,地絕穀苗,不論君臣黎庶,大小人家,家家沐浴焚香,戶戶拜佛求雨。正當所有百姓絕望時刻,忽然天降下三個仙長來,俯救生靈。”
“哦,是哪三位仙長?”悟空發問。
“正是我等師父,”兩位道人異口同聲,神態還頗有幾分自豪。
“咳、咳,貧道是問三位名號。”
“我大師父,名為虎力大仙;二師父,鹿力大仙;三師父,羊力大仙。”
悟空沒聽說過三人名號,打探道:“不知三位仙長有何本領?”
“我們那三位師父,唿風喚雨,易如反掌,指水為油,點石成金,不再話下。道友你且說說,這般本領,是不是能奪天地之造化,換星鬥之玄微?更何況,三位師傅不以道法高深而怠慢了國主,反而君臣相敬如賓,視之如兄弟也。”
“看來這位國主是有大造化之人,居然能得三位高人相助,常言道,術動公卿,三位仙乃是,咦,不知貧道可有緣法,能夠一睹仙長尊容?”悟空突然問道。
道士笑道:“你要見我等師父,有何難處!我們兩個是他們靠胸貼肉的徒弟,三位師父皆是好道愛賢,隻聽見說個道字,也會大開府門迎客。”
悟空被這二位道人激起了一股好奇心,當真想要進去看看這三位心胸廣博之人,是否真的人如其名。於是當即開口道:“那貧道便多謝二位引薦了,我們何時進去?”
“道友且稍待片刻,我等將公幹做完?”
“我等道門中人講的是一個無拘無束,自由自在,還有什麽公幹?”悟空問道。
“這些和尚如今為我等做工,但時常偷懶,故而我等來此點卯一番。”
悟空不解,問道:“佛門中人,道門中人,兩教不同,為何他們情願受你們點卯?”
“道友剛來此地,有所不知,因當年求雨之時,國主曾命佛門僧人祈雨,誰知那些和尚中看不中用,空空念經,毫無辦法。後來我三位師父一到,喚雨唿風,信手之間便免去了萬民塗炭之危。”
“後來國主對比之下,明白那些和尚無能,便拆了他們的寺廟,毀了他們的佛像,追了他的度牒,也不放他們歸鄉,禦賜與我等道家做活。”
“這些和尚,一個個養尊處優,幹起活來不是偷懶便是哭爹喊娘,煩燥得很,師尊想要在城中建一座三清觀,也不算大,這些和尚竟然足足用了十餘年時間,才完成。”
悟空聽罷,疑惑道:“在西方地界,佛門教徒廣布,那國主怎敢動這等私刑?”
“道友你也看出來了?”一位道士繼續道:“求雨其實隻是外因,真正的原因還有其他。”
“哦,願聞其詳!”悟空道。
“這車遲國,本就一小國爾,人口數三十萬眾,你猜當初國中和尚幾何?”
道士不等悟空迴答,自顧說道:“當時國中和尚足足有兩千之多,這是何等的比例?況且這些和尚個個手足俱全,整日在寺裏念經,不事產生,一眾吃穿用度,皆由百姓供給。而且這麽多肚子,所需的糧食、衣物能有多少?”
“若是這些人從事生產,自給自足,也還好說,但偏偏如同附骨之蛆一般,任百姓、朝庭如何敬佛愛佛,也受不了這般供奉!”
悟空聽罷,往唐僧那邊看了一眼,不再言語,隻是看著二人點卯公幹。
正當他準備找個地方坐下來時,突然在耳邊聽到觀音的聲音,“悟空,休要聽他們蠱惑,隻要你一心向佛,終有修成正果的一天。”
悟空陰沉著臉,點了點頭,環視一圈,沒有發現觀音的身影。
這時觀音又在他耳邊道:“在你眼前的這些僧侶,皆是苦難之士,將那二人殺了,救出這些佛僧。”
“殺掉二人?”悟空驚愕!
“正是,你不殺掉二人,那一眾數百僧人便都有性命之憂,我佛常言,普渡眾生,救苦救難,以兩人性命,換取更多人的生機,而這正是你立功的機會。”
悟空沉默良久,心中天人交戰,最終理智戰勝了不甘,他有已有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