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秦歌的聰明就在於沒有直接擺出商業經濟,而是從重農這個角度闡述衍射到農業高度發展之後隨之產生的經濟關係。
明末時期官商的壁壘已經被逐漸打破,官商通婚頻繁,宋秦歌觀點是重農又不抑商,鼓勵商業發展且提出農業、商業依存關係。稅法之類避而不談,投其所好的滿足了朱由檢及其朝堂相關部門大臣一切利益索求。
宋秦歌眼中,這是疏導。
自己雖然被冊封為公主,但沒有可能以女子之身去負責大明朝廷這個版塊的機製,既然如此,就將話說的圓潤漂亮一點。
沒有利害衝突,秦園就不會成為眾矢之的,琮記、秦園發展便不受影響,這是秦園的生存哲學。
顧秉謙等人認可農業發展計劃,對於農業產量提升之後的交換分配又無法辯駁,商市本來就存在這種關係,而針對如何提升農業產量,宋秦歌又從農業基礎建設、水利工程、優質品種栽培、施肥手段的更新及其研製新型肥料等方麵綜合闡述。
直接將戶部、工部尚書聆聽的兩眼發光。
“秦歌這個公主身份完全是名副其實。”
天上的雲在飄,文無忌視線從蒼穹深處收了迴來。
宋秦歌進入大殿的時間超出了自己所預料。
不過這不是執行任務,時間和風險度成正比。
耗時越長,越說明宋秦歌在朝會中更有驚人的表現。
巳時兩刻,宋秦歌走出,遠遠朝自打了一個手勢,搞定!
文無忌笑了笑,文無忌知道自己出場了。
沒有任何多餘的想法,朱由檢不會公開自己帶領義軍的身份,往後的走向則是義軍歸義軍,自己是自己。
顧秉謙等人唯一能打探消息的也就是孫承宗等人,這些人同樣知道如何應對,眼下為止,唯一有潛在威脅的諸葛子賢和自己也是立場相同。
朱由檢賑災,自己身處暗中,是因為魏忠賢集團和女真細作兩方麵的原因。魏忠賢集團倒塌,主要顧慮已去。
自己是在改製和大明外交層麵協助朱由檢。
改製還沒有深入,大明的官僚集團是一個龐大的群體,但自己又何嚐不是掌握有明暗足夠撼動這個群體的力量。
朝堂之上,明明晃晃的光線落在門外。
白玉石鋪就的甬道反射著光澤,殿內朱由檢聲音響起。
開場白同顧秉謙談話的如出一轍。
沒有公開文無忌姓名,首先說的是功績。
從賑災、關村之戰、通州反擊戰、追殺山東賊匪、南下剿倭、北上抗擊女真、蒙古侵邊乃至到香河閱兵。
朱由檢如此說的時候殿內官員內心不斷地倒抽著涼氣。
孫承宗等人挺直了腰杆,知道文無忌即將出場,對於文無忌,真的是發自肺腑敬重,顧秉謙想著的是諸葛子賢。
黃立極、施風來等人則不斷掃視著顧秉謙,秦歌被冊封,顧秉謙諫言一錘定音,此番視首輔行動配合即可。
何如寵是直臣,不知道文無忌,人是被朱由檢擊敗女真之後調迴京城,信息有限,朱由檢如此說的時候何如寵也是欽佩有加,想著這樣的人確實為國之棟梁,理應封賞。
其他官員有零星知道信息的,想著這個替皇上出謀劃策的人終於要露出了身份。
朱由檢逐一陳述完畢,神色一正,說道:“朕自繼位時起,欲求我朝之振興,國家之安泰,
熬油費火,日理萬機,禦一國之難,朕明白,你們未必懂。這位先生說俯首甘為孺子牛,朕可以給你們榮寵,給你們權力,為的是你們為我朝複興做事。但這一路走來,總有蟊蟲巨害,損我根基,魏忠賢、田爾耕、崔呈秀等人皆是如此,沒有成為孺子牛,一個個變成了販牛的,出賣利益,徇私舞弊,結黨營私。”
朱由檢這樣開口,顧秉謙、黃立極等人又膽戰心驚了起來。
除了被魏忠賢剝權又被朱由檢重用的官員,其他朝堂大臣多多少少都有忐忑。
顧秉謙隻盼朱由檢盡快提出如何冊封,自己諫言好轉移話題。
朱由檢聲音還在繼續:“與女真一戰,勝之僥幸,女真強悍,但凡參戰將官皆有體會,勝利是建立在我朝十多萬精銳將士犧牲之基礎。戰事當中,我朝忠臣義士,前仆後繼,這是朕欣慰的地方,也是朕心痛的地方!欣慰是這樣的人員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心痛的是這樣的國家英雄少之又少。喜峰口之戰到千鶴嶺,這位先生帶領俠義人員持久作戰,崇山峻嶺間追擊,最終擊斃盛京王爺,然烽煙未熄,摧毀兵仗局的女真細作依舊可能逍遙在京城,山東賊匪也有死灰複燃可能,朕需要先生為我朝拔掉一根根毒刺,也需要這位先生就如若關村、通州之戰給與建議,明我心智,你們說,先生這樣的人朕要不要重用,如何重用?”
朱由檢言落;
孫承宗出列,“狄公之賢,北鬥之南,一人而已。先生就是這樣的棟梁之才,文能安邦,武能定國,官居一品也無可厚非”
朱由檢點頭;
顧秉謙內心猜測,是不是皇上詢問自己之後又問及了孫承宗。
想著諸葛子賢定然和兵部、五軍都督府等走得更加近一點,顧秉謙諫言:“尚書大人言之有理,可官居一品。論功行賞,先生封侯拜爵也並無不可,但侯爵隻授與皇親國戚與極少數功臣,先生有緝拿懲辦女真細作之職,不能頻繁拋頭露麵,也無法時常朝會議事,封侯頗為不妥,皇上言先生可明心智,亦臣亦師,少師、少傅、少保掌佐天子,理陰陽,經邦弘化,其職至重,無定員,無專授,符合條件,前朝也有此先例,道衍法師精通儒學、佛理,行通神明,功存社稷,澤被後世,輔佐朝政又教導太子,封為少師,微臣認為少師封職適合”
黃立極、施風來都是第一時間聯想到了諸葛子賢。
顧秉謙如此闡述,兩人先後出列,讚同少師封號。
孫承宗籌算,好像少師身份是最為適合文無忌目前行為狀況的職位,人便也出列讚同。
何如寵沒意見。
輔佐皇上,日後教導太子,孫承宗都積極讚成,想來此人德藝兼備。這個層麵,自己是無需對立。投桃報李,朝堂諸多意見自己也是離不開兵部支持。
沒有涉及改製層麵,封號也無阻撓。
胸有成竹的朱由檢另其文無忌上殿受封。
陽光與如絮的白雲之下,宮殿巍峨,文無忌一步一步走向大殿,大明王朝權力的核心區域。
左右大臣肅穆,朱由檢麵向殿門,背著光,文無忌在朱由檢目視下仿若從天上來。
文無忌叩拜的時候顧秉謙意識嗡嗡直響。
竟然不是諸葛子賢!
孫承宗的眼神是歡喜,何如寵先是看了失魂落魄的顧秉謙隨即掃視孫承宗,見對方眼神肯定,何如寵安心了下來。
黃立極、施風來不安,從顧秉謙表現出來神情,首輔是判斷失誤了,也就是說自己等人都推波助瀾卻不知這股浪潮今後打向哪兒,沒譜!
長年累月奔走,文無忌五官所體現出來的成熟度要超出實際年齡,另外空間各種閱曆沉澱下來氣質外加這個時代風風雨雨打磨,服飾也做了盡心挑選,此時文無忌立身於大殿。氣度如山。
相貌外觀便贏得了朝堂大臣的一致首肯。
一切僅僅是開始,受封,朱由檢賜刀。
倒是沒有外殺賊寇,內斬讒臣的說法,朱由檢語重心長;
“破虜刀見證的是大明整軍備武,奮發圖強的開始,希望少師以此刀為勵,精忠報國”
言語如此,但滿朝文武誰不知道禦賜寶刀的意義。
文無忌則言:“位卑不敢忘憂國,俯首甘為孺子牛”
朝堂之上讚賞、羨慕、嫉妒眼神有之。
唯獨例外的是以孫承宗為主武將的態度。
揚眉吐氣。
文無忌並沒有如若秦歌一樣退朝,朱由檢是要借助文無忌,官居從一品,也自然能列朝堂議事。
霍呈秀提出的開海方略被搬上了台麵。
顧秉謙等人早就暗中籌備了福州、泉州、廣州等港口開海和相關的船政司、海關衙門事物,風聲也早就放出,朝會商討的議題便集中在開海是循序漸進還是一步到位。
來宗道和何如寵一樣都是改革派。
關於開海,霍呈秀諫書其實是文無忌、宋秦歌授意,所表達的觀點也是兩人綜合,內容涉及方方麵麵,詳盡完善,但來宗道卻主張循序漸進,如今沿海局勢複雜,有鄭枝龍、葡萄牙、西班牙、荷蘭人及其日本各種力量活躍,而朝廷水師又處在改製擴建的關鍵時刻,所以理應徐徐圖之,水師壯大,全麵開海也為時不晚。
這種看法得到了何如寵及其建極殿大學士謝升等人支持。
一個意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結果。
顧秉謙等人按照朱由檢指令行事,之前私交魏忠賢一幕便是懸在頭頂的一把劍,朱由檢隨時隨地都可以使其落下。
改製是唯一救贖機會,顧秉謙等人心知肚明,所以完全是聽朱由檢命令行事。
明末時期官商的壁壘已經被逐漸打破,官商通婚頻繁,宋秦歌觀點是重農又不抑商,鼓勵商業發展且提出農業、商業依存關係。稅法之類避而不談,投其所好的滿足了朱由檢及其朝堂相關部門大臣一切利益索求。
宋秦歌眼中,這是疏導。
自己雖然被冊封為公主,但沒有可能以女子之身去負責大明朝廷這個版塊的機製,既然如此,就將話說的圓潤漂亮一點。
沒有利害衝突,秦園就不會成為眾矢之的,琮記、秦園發展便不受影響,這是秦園的生存哲學。
顧秉謙等人認可農業發展計劃,對於農業產量提升之後的交換分配又無法辯駁,商市本來就存在這種關係,而針對如何提升農業產量,宋秦歌又從農業基礎建設、水利工程、優質品種栽培、施肥手段的更新及其研製新型肥料等方麵綜合闡述。
直接將戶部、工部尚書聆聽的兩眼發光。
“秦歌這個公主身份完全是名副其實。”
天上的雲在飄,文無忌視線從蒼穹深處收了迴來。
宋秦歌進入大殿的時間超出了自己所預料。
不過這不是執行任務,時間和風險度成正比。
耗時越長,越說明宋秦歌在朝會中更有驚人的表現。
巳時兩刻,宋秦歌走出,遠遠朝自打了一個手勢,搞定!
文無忌笑了笑,文無忌知道自己出場了。
沒有任何多餘的想法,朱由檢不會公開自己帶領義軍的身份,往後的走向則是義軍歸義軍,自己是自己。
顧秉謙等人唯一能打探消息的也就是孫承宗等人,這些人同樣知道如何應對,眼下為止,唯一有潛在威脅的諸葛子賢和自己也是立場相同。
朱由檢賑災,自己身處暗中,是因為魏忠賢集團和女真細作兩方麵的原因。魏忠賢集團倒塌,主要顧慮已去。
自己是在改製和大明外交層麵協助朱由檢。
改製還沒有深入,大明的官僚集團是一個龐大的群體,但自己又何嚐不是掌握有明暗足夠撼動這個群體的力量。
朝堂之上,明明晃晃的光線落在門外。
白玉石鋪就的甬道反射著光澤,殿內朱由檢聲音響起。
開場白同顧秉謙談話的如出一轍。
沒有公開文無忌姓名,首先說的是功績。
從賑災、關村之戰、通州反擊戰、追殺山東賊匪、南下剿倭、北上抗擊女真、蒙古侵邊乃至到香河閱兵。
朱由檢如此說的時候殿內官員內心不斷地倒抽著涼氣。
孫承宗等人挺直了腰杆,知道文無忌即將出場,對於文無忌,真的是發自肺腑敬重,顧秉謙想著的是諸葛子賢。
黃立極、施風來等人則不斷掃視著顧秉謙,秦歌被冊封,顧秉謙諫言一錘定音,此番視首輔行動配合即可。
何如寵是直臣,不知道文無忌,人是被朱由檢擊敗女真之後調迴京城,信息有限,朱由檢如此說的時候何如寵也是欽佩有加,想著這樣的人確實為國之棟梁,理應封賞。
其他官員有零星知道信息的,想著這個替皇上出謀劃策的人終於要露出了身份。
朱由檢逐一陳述完畢,神色一正,說道:“朕自繼位時起,欲求我朝之振興,國家之安泰,
熬油費火,日理萬機,禦一國之難,朕明白,你們未必懂。這位先生說俯首甘為孺子牛,朕可以給你們榮寵,給你們權力,為的是你們為我朝複興做事。但這一路走來,總有蟊蟲巨害,損我根基,魏忠賢、田爾耕、崔呈秀等人皆是如此,沒有成為孺子牛,一個個變成了販牛的,出賣利益,徇私舞弊,結黨營私。”
朱由檢這樣開口,顧秉謙、黃立極等人又膽戰心驚了起來。
除了被魏忠賢剝權又被朱由檢重用的官員,其他朝堂大臣多多少少都有忐忑。
顧秉謙隻盼朱由檢盡快提出如何冊封,自己諫言好轉移話題。
朱由檢聲音還在繼續:“與女真一戰,勝之僥幸,女真強悍,但凡參戰將官皆有體會,勝利是建立在我朝十多萬精銳將士犧牲之基礎。戰事當中,我朝忠臣義士,前仆後繼,這是朕欣慰的地方,也是朕心痛的地方!欣慰是這樣的人員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心痛的是這樣的國家英雄少之又少。喜峰口之戰到千鶴嶺,這位先生帶領俠義人員持久作戰,崇山峻嶺間追擊,最終擊斃盛京王爺,然烽煙未熄,摧毀兵仗局的女真細作依舊可能逍遙在京城,山東賊匪也有死灰複燃可能,朕需要先生為我朝拔掉一根根毒刺,也需要這位先生就如若關村、通州之戰給與建議,明我心智,你們說,先生這樣的人朕要不要重用,如何重用?”
朱由檢言落;
孫承宗出列,“狄公之賢,北鬥之南,一人而已。先生就是這樣的棟梁之才,文能安邦,武能定國,官居一品也無可厚非”
朱由檢點頭;
顧秉謙內心猜測,是不是皇上詢問自己之後又問及了孫承宗。
想著諸葛子賢定然和兵部、五軍都督府等走得更加近一點,顧秉謙諫言:“尚書大人言之有理,可官居一品。論功行賞,先生封侯拜爵也並無不可,但侯爵隻授與皇親國戚與極少數功臣,先生有緝拿懲辦女真細作之職,不能頻繁拋頭露麵,也無法時常朝會議事,封侯頗為不妥,皇上言先生可明心智,亦臣亦師,少師、少傅、少保掌佐天子,理陰陽,經邦弘化,其職至重,無定員,無專授,符合條件,前朝也有此先例,道衍法師精通儒學、佛理,行通神明,功存社稷,澤被後世,輔佐朝政又教導太子,封為少師,微臣認為少師封職適合”
黃立極、施風來都是第一時間聯想到了諸葛子賢。
顧秉謙如此闡述,兩人先後出列,讚同少師封號。
孫承宗籌算,好像少師身份是最為適合文無忌目前行為狀況的職位,人便也出列讚同。
何如寵沒意見。
輔佐皇上,日後教導太子,孫承宗都積極讚成,想來此人德藝兼備。這個層麵,自己是無需對立。投桃報李,朝堂諸多意見自己也是離不開兵部支持。
沒有涉及改製層麵,封號也無阻撓。
胸有成竹的朱由檢另其文無忌上殿受封。
陽光與如絮的白雲之下,宮殿巍峨,文無忌一步一步走向大殿,大明王朝權力的核心區域。
左右大臣肅穆,朱由檢麵向殿門,背著光,文無忌在朱由檢目視下仿若從天上來。
文無忌叩拜的時候顧秉謙意識嗡嗡直響。
竟然不是諸葛子賢!
孫承宗的眼神是歡喜,何如寵先是看了失魂落魄的顧秉謙隨即掃視孫承宗,見對方眼神肯定,何如寵安心了下來。
黃立極、施風來不安,從顧秉謙表現出來神情,首輔是判斷失誤了,也就是說自己等人都推波助瀾卻不知這股浪潮今後打向哪兒,沒譜!
長年累月奔走,文無忌五官所體現出來的成熟度要超出實際年齡,另外空間各種閱曆沉澱下來氣質外加這個時代風風雨雨打磨,服飾也做了盡心挑選,此時文無忌立身於大殿。氣度如山。
相貌外觀便贏得了朝堂大臣的一致首肯。
一切僅僅是開始,受封,朱由檢賜刀。
倒是沒有外殺賊寇,內斬讒臣的說法,朱由檢語重心長;
“破虜刀見證的是大明整軍備武,奮發圖強的開始,希望少師以此刀為勵,精忠報國”
言語如此,但滿朝文武誰不知道禦賜寶刀的意義。
文無忌則言:“位卑不敢忘憂國,俯首甘為孺子牛”
朝堂之上讚賞、羨慕、嫉妒眼神有之。
唯獨例外的是以孫承宗為主武將的態度。
揚眉吐氣。
文無忌並沒有如若秦歌一樣退朝,朱由檢是要借助文無忌,官居從一品,也自然能列朝堂議事。
霍呈秀提出的開海方略被搬上了台麵。
顧秉謙等人早就暗中籌備了福州、泉州、廣州等港口開海和相關的船政司、海關衙門事物,風聲也早就放出,朝會商討的議題便集中在開海是循序漸進還是一步到位。
來宗道和何如寵一樣都是改革派。
關於開海,霍呈秀諫書其實是文無忌、宋秦歌授意,所表達的觀點也是兩人綜合,內容涉及方方麵麵,詳盡完善,但來宗道卻主張循序漸進,如今沿海局勢複雜,有鄭枝龍、葡萄牙、西班牙、荷蘭人及其日本各種力量活躍,而朝廷水師又處在改製擴建的關鍵時刻,所以理應徐徐圖之,水師壯大,全麵開海也為時不晚。
這種看法得到了何如寵及其建極殿大學士謝升等人支持。
一個意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結果。
顧秉謙等人按照朱由檢指令行事,之前私交魏忠賢一幕便是懸在頭頂的一把劍,朱由檢隨時隨地都可以使其落下。
改製是唯一救贖機會,顧秉謙等人心知肚明,所以完全是聽朱由檢命令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