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時代,可能最怕的事兒就是好不容易在戰場上大殺四方的時候,國內有人造反了。


    這就好像是你玩兒遊戲拿了五殺的時候,超級兵把你家的基地給推了。


    李世民此時此刻就是這種感覺。


    滎陽鄭氏算不上是什麽威脅,因為李世民對國內的形勢心裏還是有數的,這滎陽鄭氏也就是個超級兵,連個英雄都算不上,而家也沒被偷,頂多就是被上高地了。


    對於如今大唐的百姓們李世民還是有信心的,如今大唐的糧價已經降低到了令人發指的地步:十一二文錢一石!


    一鬥約為十二斤,而一石約為一百零六斤,也就是說十斤糧食才一文錢左右。


    當然了,這些都是紅薯的價格,土豆因為本身推廣力度就相對來說要小一些所以要貴一點,但也很有限,玉米的產量以及繁殖的方式都遠不如紅薯,現在甚至都還沒開始推廣,市麵上根本就沒有。


    作為最早種植的糧食,水稻、小麥和大豆的價格倒是上漲了。


    然而在紅薯的種植已經成了規模的大唐,水稻和小麥這些可以說是本土的糧食都已經不再會影響到社會的格局了。


    而這嚴嚴冬日,棉花所製成的冬衣也開始走入尋常百姓家。


    作為經濟作物,即便是在百姓們有可能挨凍的情況下棉花種植的優先級也是比不上糧食的,而且為了不讓大唐重蹈西方圈地運動的覆轍,在薑雲明的提議下給棉花增收了重稅!


    因為沒有後世那些改良的品種,在大唐棉花的產量也就隻有畝產三百斤左右,這還是籽棉,而不是皮棉。


    而大唐對棉花的稅收是每畝地要上繳二百斤的棉花。


    是的,但從表麵上來看這棉花單單是賦稅就是產量的百分之六十,但官府征收的可不是籽棉,而是皮棉!


    算下來,私人種植棉花這事兒在大唐還是虧的,因為你的產量都不夠上繳賦稅的,更別說在棉花製成衣物去販賣的時候還要征收商人的商稅,這就導致了棉花最後的成果棉衣的價格高到了天際。


    官府每年都會按照戶來免費發放棉衣,雖然隻發丁壯的,但是官府也有售賣棉衣的官方店鋪,幾十文錢的價格雖然不便宜,但也比私人棉花在虧本種植之下那幾百文錢的售價吧?


    棉衣是一個信號,讓大唐的百姓們都知道了在不久的將來他們人人都能穿得上棉衣。


    而在這種情形之下,滎陽鄭氏竟然號稱糾集起了十萬民眾,騙鬼呢?


    不是說這種能吃飽能穿暖的情勢下就沒有人會跟著滎陽鄭氏去造反,隻能說在這種情況下很少有百姓會有這種想法。


    百姓們大多都習慣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盡攬曆史上的每一次農民起義就會發現一個共同點,那就是絕大部分的起義都是在朝廷苛政暴稅導致民不聊生的前提下才會發生的。


    當然,那些吃飽了就想著成為人上人的人不是沒有,人的欲望是沒有窮盡的,即便是普通百姓中也會有這樣的人,但在大唐這種不管是糧食的自由還是棉衣的普及都沒有達到頂峰的王朝,百姓們更多的還是在想讓自己的孩子們吃上更好的東西,讓全家都有棉花製成的冬衣穿。


    所以在聽了老丈人的話後薑雲明的第一反應就是在扯淡。


    滎陽鄭氏不是糾集不起來十萬的部隊,但要說糾集起了十萬民眾那就誇張了。


    如果說跟著滎陽鄭氏起事的人真有十萬之眾,那麽這其中的構成大概應該是滎陽鄭氏自己的力量和糾集起的民眾,但這肯定隻是很小的一部分。


    最大的構成部分應該是別的,但此時的薑雲明遠在遼東,他並不能確定都有哪些人。


    在出征之前尚未完全安置好的突厥降卒、之前崔、王、李等幾個幾乎要退出曆史舞台的世家殘部,或許還要加上李恪封地上的那些百姓。


    蠻,在華夏的文字中算不上是一個好的字眼,在古代尤其更甚。


    曆史上人們把北方的遊牧民族成為蠻子,在南方沒開發出來之前那些土著民族也被稱為南蠻。


    現在看來,滎陽鄭氏糾集起來的人應該會有這些少數民族,因為地勢的限製,大唐的政策往往都是最晚在那裏施行的,所以相對於普通的百姓來說,這些少數民族往往更容易煽動起來。


    至於十萬民眾這個名頭,或許是在儒家思想盛行的唐代,滎陽鄭氏是想要找一個“名正言順”的理由,也是想以此來汙蔑大唐,煽動更多的百姓來跟隨他們的隊伍。


    “父皇,您打算怎麽辦?”薑雲明並沒有著急給出自己的意見,反倒是先問起了李世民。


    被自己女婿問到的李世民有些猶豫,並沒有第一時間給出答案來。


    他想繼續率領大軍南下,直到征服新羅和百濟之後再返迴長安,因為隻有那樣才算的上是班師迴朝,才算得上是得勝而歸。


    但現如今滎陽鄭氏的造反不是一般的小事兒,雖然在他看來李承乾一直都做得很好,在處理政事上已經有了自己的風範,而且即便是有什麽不正確的決議長孫無忌以及房、杜、魏這大唐三相也會勸諫他。


    但這隻是處理政事,而大唐內部現在麵臨的是謀反。


    作為太子,李承乾沒有上過戰場,雖然太子一般也不需要上戰場,但李承乾卻從來都沒有應對此類事件的經驗。


    “老臣建議,陛下應當盡早迴去主持大局。”一旁,久違出聲的李積看著猶豫的李世民開口說道。


    “太子雖然在處理政事上已經算得上是出類拔萃,但畢竟沒有遇到過這種情況,沒有此方麵的經驗,還是應當由陛下迴去主持大局才好。”


    雖然心裏早就想過這些情況,但不得不說李積這麽一說李世民更加的猶豫了,但是他還是先問了薑雲明的意見。


    “高遠,你覺得呢?”


    “兒臣沒什麽看法。”薑雲明搖了搖頭,並沒有給出一個實質性的建議。


    “朕是讓你說說你的看法,不是讓你在這和稀泥的!”李世民的眉頭皺起,顯得有些不悅。


    “本來就是,您迴不迴去其實都是一樣的,就跟這高句麗戰場一般,即便是您不在,大唐的將士們也能取得最終的勝利。”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養成一個大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三悔人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三悔人生並收藏養成一個大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