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楊文興以佛力重新祭煉如意流屏之前。
寺內的幾位高僧就在暗中向轉輪蓮池投來了關注的目光。
在一開始,他們看到楊文興進入池中並且順利將全身玄力化去,不禁各自點頭,
當又看到楊文興神魂之中釋放出渾厚的佛力,眾位高僧卻是有些吃驚了,但吃驚過後卻也是更加滿意......
又過了一個時辰,楊文興將本命法寶重新祭煉完畢,便決定離開此處。
在進入轉輪蓮池之前,楊文興估計最少也要一天至兩天的時間才可,卻沒想到轉化過程會如此之快,竟然連半天都沒用上。
其實楊文興不知道的是,這還是他神魂當中的佛力在起著推動作用,加之他煉成過【莫唿洛迦篇】,法體經脈早已適應,所以才會如此之快。
另外,畢竟在從前也未有像他這樣的人來此轉化,眾僧在這件事情上會判斷失誤,也實數正常。
等楊文興一邊散發著金光,一邊從池底順著台階上來後,整個秘地內的佛韻開始劇烈震蕩,一時之間到處響起了禪音梵唱。
此種異象自然是驚動了在月門外值守的眾位僧兵,他們一個個也是驚詫莫名,不禁順著源頭過來查看。
適才有蓮池的特殊規則遮掩,等離開蓮池後,以楊文興此時的狀態,立即就製造出了莫大的動靜。
楊文興對自己此時隨身帶著樂隊,並且像個移動的小太陽一樣,也著實有些無奈。
他也不想這麽拉風。
也曾嚐試著用【魂幻元照術】來收斂自己佛力。
遺憾的是,由於這些年來神魂當中的佛力被他壓製的太狠,又積攢的太多,將其放出來容易,想要收迴去可就難了。
就自從撤去【魂幻元照術】後,佛力猶如傾天洪水一樣洶湧而出,他除非將【魂幻元照術】繼續突破到更高層次,才有可能重新製造出‘堤壩鐵圍’將佛力攔住,或者提升到高層的佛修境界。
......
當那些僧兵趕過來時,就見到已經穿戴整齊的楊文興,正麵色平靜的看著他們。
“阿彌陀佛。”眾僧在見到楊文興‘寶相莊嚴,金身大成’後,立即雙手合十,低頭誦念起世尊佛號。
“阿彌陀佛。”見此情形,楊文興竟也不由自主的合十手掌,對僧兵們迴了一聲。
當念完佛號後,楊文興頓時神色一怔,不禁在心中苦笑了起來。
“這一定又是心湖當中的‘未來身’在作祟。”楊文興不禁腹誹道。
其實,真實情況還真不關未來身的事。
剛才的那句佛號,完全是楊文興發自內心念出,隻是他有些不想承認罷了。
此時他已經注意到,在進入蓮池前後,自己的心境發生了巨大變化。
當佛力灌滿法體驅除靈力之後,身魂合一雙重釋放自在佛性,心境在佛力影響之下,必然要與從前不同。
性情上倒是比從前要更加趨於平和,越來越有著向不悲不喜之勢發展,輕易不會被外界動搖。
而且他也慢慢認同佛門‘真空生妙有’的理念,從前的那種‘破天爭命之心’卻是淡了不少。
對於這種變化,連他自己也說不上來究竟是好,還是壞。
“恭喜居士得見佛性,廣成師叔早有交代,等居士出關,便直接去浮屠塔叢,還請與我來。”領頭的小僧綱對楊文興說道,並且伸出左手做了個請的手勢。
此時楊文興還未受戒,算不得佛門中人,最多是個預備役,因此小僧綱也隻能繼續稱唿其為‘居士’。
“浮屠塔叢......洪都大禪師......”楊文興腦中轉念就明悟了廣成的用意,於是道了聲:“有勞。”
......
楊文興與那引路的小僧綱離開了轉輪蓮池,又經過供養塔、放生池,眼看著再經過一道斜廊便就到達浮屠塔叢時,楊文興卻忽然定住了腳步。
“居士?”小僧綱見楊文興突兀停止不前,不禁出言提醒道,同時麵露詢問之色。
可讓接下來使他更加疑惑的是,楊文興對於他的詢問之意,置若罔聞,反而一臉嚴肅的在認真盯著身邊院牆上的金字。
小僧綱內心對於楊文興此時的形象實有敬畏,也不敢繼續出言打擾,於是就在一旁沉默了下來......
小僧綱也是心思敏捷之輩,他估計楊文興此時或許是有所頓悟才駐足不前。於是出於好奇之心,也不禁將目光投向了楊文興一直盯著看的那麵院牆之上。
隻見上麵隻有一個大大的金色‘生’字。
小僧綱對於寺院內的布局環境是非常熟悉的。
他從小就生活在這裏,自然知道這一路走來,兩麵院牆上的佛偈是何含義。
這些字連起來就是一句話。
乃是,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
而此時,他們所看的那個‘生’字,正是出自最後一句的‘是故知無生’。
......
小僧綱猜的沒錯。
此時楊文興確實是進入了一種‘悟’的狀態,不過不是頓悟,而是明悟,是對於【菩薩禪經】的明悟......
“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原來如此!形而上,形而下,亦有關,亦無關。”
楊文興突然緩緩閉上了雙眼,同時進入到了心無外物的狀態,片刻後,他又睜開了雙眼,轉頭向前方走去。
見到楊文興從‘頓悟’中醒來,並且重新有所動作。小僧綱剛要上前對他想說些什麽,但馬上,他就將要說出的話咽下去了,同時換上了一副目瞪口呆的表情,看著楊文興漸行漸遠的背影。
小僧綱常年修煉的心境,早就被他拋卻腦後,右手不由自主地快速掐動著念珠,同時心中不停地念叨著漫天諸佛的尊號。
小僧綱之所以會有如此表現,乃是因為,他此時正見證著極為不可思議的傳奇一幕。
楊文興每向前邁出去一步,在他的腦後便出現一輪七彩圓環,此圓環名為‘大相禪輪’。隨著此輪的出現,表示著楊文興正式明悟了禪法‘洛叉’之意。
當楊文興向前走出去四步之後,他腦後虛空處的大相禪輪,便已經疊加到了四環。
可當第四環出現之後,楊文興卻停下了腳步,同時麵露猶疑之色,隨即,就見他歎了口氣,又輕輕搖了搖頭。
隨著他做出這一動作,腦後的四環大相禪輪,立即隱於虛空,消失不見。
“不周天寰對於實力有所限製,禪法既然不能繼續突破,那不如繼續修阿羅漢道,先將四識開出來吧......如此,便先開身識。”
此念頭剛一出現,他整個人的身影頓時在現世之中,變得朦朧模糊,隻是片刻之後,他又重新恢複了凝實之感。仿佛之前的一切都是錯覺一般。
寺內的幾位高僧就在暗中向轉輪蓮池投來了關注的目光。
在一開始,他們看到楊文興進入池中並且順利將全身玄力化去,不禁各自點頭,
當又看到楊文興神魂之中釋放出渾厚的佛力,眾位高僧卻是有些吃驚了,但吃驚過後卻也是更加滿意......
又過了一個時辰,楊文興將本命法寶重新祭煉完畢,便決定離開此處。
在進入轉輪蓮池之前,楊文興估計最少也要一天至兩天的時間才可,卻沒想到轉化過程會如此之快,竟然連半天都沒用上。
其實楊文興不知道的是,這還是他神魂當中的佛力在起著推動作用,加之他煉成過【莫唿洛迦篇】,法體經脈早已適應,所以才會如此之快。
另外,畢竟在從前也未有像他這樣的人來此轉化,眾僧在這件事情上會判斷失誤,也實數正常。
等楊文興一邊散發著金光,一邊從池底順著台階上來後,整個秘地內的佛韻開始劇烈震蕩,一時之間到處響起了禪音梵唱。
此種異象自然是驚動了在月門外值守的眾位僧兵,他們一個個也是驚詫莫名,不禁順著源頭過來查看。
適才有蓮池的特殊規則遮掩,等離開蓮池後,以楊文興此時的狀態,立即就製造出了莫大的動靜。
楊文興對自己此時隨身帶著樂隊,並且像個移動的小太陽一樣,也著實有些無奈。
他也不想這麽拉風。
也曾嚐試著用【魂幻元照術】來收斂自己佛力。
遺憾的是,由於這些年來神魂當中的佛力被他壓製的太狠,又積攢的太多,將其放出來容易,想要收迴去可就難了。
就自從撤去【魂幻元照術】後,佛力猶如傾天洪水一樣洶湧而出,他除非將【魂幻元照術】繼續突破到更高層次,才有可能重新製造出‘堤壩鐵圍’將佛力攔住,或者提升到高層的佛修境界。
......
當那些僧兵趕過來時,就見到已經穿戴整齊的楊文興,正麵色平靜的看著他們。
“阿彌陀佛。”眾僧在見到楊文興‘寶相莊嚴,金身大成’後,立即雙手合十,低頭誦念起世尊佛號。
“阿彌陀佛。”見此情形,楊文興竟也不由自主的合十手掌,對僧兵們迴了一聲。
當念完佛號後,楊文興頓時神色一怔,不禁在心中苦笑了起來。
“這一定又是心湖當中的‘未來身’在作祟。”楊文興不禁腹誹道。
其實,真實情況還真不關未來身的事。
剛才的那句佛號,完全是楊文興發自內心念出,隻是他有些不想承認罷了。
此時他已經注意到,在進入蓮池前後,自己的心境發生了巨大變化。
當佛力灌滿法體驅除靈力之後,身魂合一雙重釋放自在佛性,心境在佛力影響之下,必然要與從前不同。
性情上倒是比從前要更加趨於平和,越來越有著向不悲不喜之勢發展,輕易不會被外界動搖。
而且他也慢慢認同佛門‘真空生妙有’的理念,從前的那種‘破天爭命之心’卻是淡了不少。
對於這種變化,連他自己也說不上來究竟是好,還是壞。
“恭喜居士得見佛性,廣成師叔早有交代,等居士出關,便直接去浮屠塔叢,還請與我來。”領頭的小僧綱對楊文興說道,並且伸出左手做了個請的手勢。
此時楊文興還未受戒,算不得佛門中人,最多是個預備役,因此小僧綱也隻能繼續稱唿其為‘居士’。
“浮屠塔叢......洪都大禪師......”楊文興腦中轉念就明悟了廣成的用意,於是道了聲:“有勞。”
......
楊文興與那引路的小僧綱離開了轉輪蓮池,又經過供養塔、放生池,眼看著再經過一道斜廊便就到達浮屠塔叢時,楊文興卻忽然定住了腳步。
“居士?”小僧綱見楊文興突兀停止不前,不禁出言提醒道,同時麵露詢問之色。
可讓接下來使他更加疑惑的是,楊文興對於他的詢問之意,置若罔聞,反而一臉嚴肅的在認真盯著身邊院牆上的金字。
小僧綱內心對於楊文興此時的形象實有敬畏,也不敢繼續出言打擾,於是就在一旁沉默了下來......
小僧綱也是心思敏捷之輩,他估計楊文興此時或許是有所頓悟才駐足不前。於是出於好奇之心,也不禁將目光投向了楊文興一直盯著看的那麵院牆之上。
隻見上麵隻有一個大大的金色‘生’字。
小僧綱對於寺院內的布局環境是非常熟悉的。
他從小就生活在這裏,自然知道這一路走來,兩麵院牆上的佛偈是何含義。
這些字連起來就是一句話。
乃是,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
而此時,他們所看的那個‘生’字,正是出自最後一句的‘是故知無生’。
......
小僧綱猜的沒錯。
此時楊文興確實是進入了一種‘悟’的狀態,不過不是頓悟,而是明悟,是對於【菩薩禪經】的明悟......
“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原來如此!形而上,形而下,亦有關,亦無關。”
楊文興突然緩緩閉上了雙眼,同時進入到了心無外物的狀態,片刻後,他又睜開了雙眼,轉頭向前方走去。
見到楊文興從‘頓悟’中醒來,並且重新有所動作。小僧綱剛要上前對他想說些什麽,但馬上,他就將要說出的話咽下去了,同時換上了一副目瞪口呆的表情,看著楊文興漸行漸遠的背影。
小僧綱常年修煉的心境,早就被他拋卻腦後,右手不由自主地快速掐動著念珠,同時心中不停地念叨著漫天諸佛的尊號。
小僧綱之所以會有如此表現,乃是因為,他此時正見證著極為不可思議的傳奇一幕。
楊文興每向前邁出去一步,在他的腦後便出現一輪七彩圓環,此圓環名為‘大相禪輪’。隨著此輪的出現,表示著楊文興正式明悟了禪法‘洛叉’之意。
當楊文興向前走出去四步之後,他腦後虛空處的大相禪輪,便已經疊加到了四環。
可當第四環出現之後,楊文興卻停下了腳步,同時麵露猶疑之色,隨即,就見他歎了口氣,又輕輕搖了搖頭。
隨著他做出這一動作,腦後的四環大相禪輪,立即隱於虛空,消失不見。
“不周天寰對於實力有所限製,禪法既然不能繼續突破,那不如繼續修阿羅漢道,先將四識開出來吧......如此,便先開身識。”
此念頭剛一出現,他整個人的身影頓時在現世之中,變得朦朧模糊,隻是片刻之後,他又重新恢複了凝實之感。仿佛之前的一切都是錯覺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