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離開天王殿後,便直接來到了大雄寶殿之前。
大雄之意,乃是佛的德號。
大者,包容萬有,雄者,攝服群魔。
寶,佛門三寶。
此殿是華嚴寺主殿,其內九五開間,取九五之尊之意。
在內供奉的有原始七佛坐佛像,以及十八羅漢,三大士。
在兩橫界當中,有很多佛陀。而原始七佛,就是指曾教化於婆娑世界的佛陀。
教化婆娑世界的原始七佛,為:迦葉佛、拘留孫佛、屍棄佛、毗婆屍佛、毗舍浮佛、拘那舍尼佛以及釋迦牟尼佛。
除了釋迦牟尼佛之外,其他六佛均為古佛。
前三尊佛是莊嚴劫的出世佛。
後四尊佛包括釋迦牟尼佛在內,乃是賢劫出世佛。
而原始七佛之所以沒有燃燈古佛在內,是因,過去莊嚴劫眾生機緣如此,隻得三佛教化,所以燃燈古佛不曾顯於世間。
說白了,就是燃燈古佛不是做‘教化眾生’這個工作的,祂的工作可以看成是佛師。
賢劫也是如此,釋迦牟尼佛乃與此世眾生有緣,所以才會在當世教化。而另外賢劫的三位古佛則是與過去眾生有緣,與當世眾生無緣,屬於先賢古聖。
用我等凡俗眼光來看,好似釋迦牟尼佛,在原始七佛當中的資曆屬於最淺,其實眾位佛陀並不以出世早晚,來分高下......
三大士分別是,觀音、文殊、普賢,三位菩薩。
關於十八羅漢則不在此過多贅述。
楊文興他們到來時,華嚴寺的一眾高僧與廣成廣法等歸來僧眾,正在大雄寶殿進行禮佛法事。
放眼望去,眾僧頂禮,香火沸盈,誦經之聲,妙音梵樂,不絕於耳。
三人見此陣勢,實在也不好冒然上前摻和。
無奈之下,繼續拜寺一事也隻有暫時擱淺了下來,大雄寶殿乃是拜寺最後一站,他們此行算不得圓滿。
不過一般情況下,來訪修士隻要過了‘三解脫門’以及天王殿,禮數卻也算是盡到周全,不會惹人怪罪。
“兩位居士,依貧僧之見,不如暫且先行在客房住下,等佛事結束,相信方丈主持以及眾位大師,自會召見。”宗善略微沉吟後,說道。
“那就有勞法師了。”楊文興二人自然不會在此幹等下去,於是同意道。
隨後他們倆就跟在宗善身後,一同繞過西側配殿的祖師堂,來到了寺院後方。
由於華嚴寺占地麵積極大,他們一行人,徒步行了差不多半個時辰才來到客居之所。
......
這一次華嚴寺召開的佛事法會足足進行了三天三夜,才進入尾聲。
也正因此,直到到來華嚴寺的第四天,楊文興才受到眾位高僧召見。
此時,楊文興被一名四識比丘領到距離禪房不遠處的,方丈居室門前。
因這次會見,是眾僧點明要楊文興獨自一人前來,楊文興不好違背,所以便讓岐芸留在了客室等候。
兩人到來此處後,隻聽那比丘在門前高聲道了一句:“稟方丈,楊居士已到。”
“有請。”方丈室內傳出一道蒼老之聲。
得到迴複後,那比丘用左手對楊文興做了個請的手勢,楊文興神色一正,對其點了點頭後,便上前輕輕推開了方丈室的房門。
“晚輩楊文興見過方丈以及諸位大師。”楊文興進得門來後,對室內眾僧微微躬身,同時抱拳恭敬道。
此時他的身份立場著實有些尷尬,也不好用道門手勢來打招唿,又因還未受戒出家,也不能行佛門之禮。
於是也隻好用凡俗禮節來應付此種場麵了。
其實如果是凡俗之人在此,卻也不用為此等禮節之事為難,行合十佛禮即可。
但他此時畢竟還是玄士身份,在此行佛禮,難免不通禮數之感,定會讓人平白看輕。
此時方丈室內不單隻有老方丈一人,還有其他另外六名高僧在此。
包括方丈在內的七名僧人當中,沒有年輕之輩,且形象各異,他們或高、或矮、或胖、或瘦,或麵容嚴肅,或滿含笑意。
此時,華嚴寺現任方丈,智覺大師手裏正捏著念珠,背靠牆壁‘禪’字,端坐在室內正中間的蒲團之上,麵容平和的看著楊文興。
而在他的左右兩側,另外六名僧人則各自分列盤坐,正好一麵三人,左右對稱。
對於的此間眾僧,楊文興卻是一個都不熟悉,隻是在剛來到華嚴寺的第一天時,在‘三解脫門’外見過一麵。
但楊文興在這段時間內也沒有閑著,為了應對此次會麵,他可是做足了功課。
別看眾僧絲毫威勢不顯,一副平常模樣,但楊文興卻是明白,此間無一庸俗之輩,皆是佛力高強之僧,哪怕境界最低的,也有六識修為,早已達到返璞歸真的境界。
以他此時的本事,是根本無法看穿的,當然了,出於禮數,他也不敢去多看。
在方丈左手旁的第一位,著‘入眾衣’麵含笑意的那位中年佛徒,乃是華嚴寺現任監院智淨大師。
此僧在華嚴寺內地位崇高,除了閉關的祖師高僧,僅處於方丈一僧之下,統管寺內大小事務。
而在方丈右手旁的第一位,也是一位同樣著‘入眾衣’的僧人,隻不過此僧乃是一副不苟言笑的嚴肅模樣,他正是華嚴寺現任戒律院首座,智空大師。
智空與智淨,還有方丈智覺,就是華嚴寺目前的三位巨頭,實際掌舵之人。
而其他四位身著‘海青常服’的老僧,乃是在寺內任大僧綱之職。
廣成、廣法雖然也是僧綱,但卻無法與大僧綱等同,不隻是因為前麵少了個‘大’字,還是差在了修為實力,以及輩分上。
“楊居士不必多禮,還請入座詳談。”智覺大師雖然是一寺方丈,常年身處高位,但並不給人以威嚴之感,倒是言談隨和,氣質出塵。
楊文興再次道謝一聲,並未拒謝好意,大大方方的在旁邊找了一個蒲團盤坐下來,與眾高僧呈對坐之態。
這並不是楊文興不通禮數。
他之所以順勢而為,沒有請辭,看起來好像顯得有些不知分寸。
但其實,此種行事,卻是依照的佛門規矩。
佛說,眾生平等。
如果方丈沒有出言禮讓,他則會一直立身在旁與眾僧答話。但方丈既然言明了,那他則要入鄉隨俗,否則就是否定佛法,卻是比來迴辭讓,更加不敬。
不見,此間眾僧所盤坐的位置,除了方向上的不同,實質並無高低上下首之分。
如此,這也正是暗和佛理。
大雄之意,乃是佛的德號。
大者,包容萬有,雄者,攝服群魔。
寶,佛門三寶。
此殿是華嚴寺主殿,其內九五開間,取九五之尊之意。
在內供奉的有原始七佛坐佛像,以及十八羅漢,三大士。
在兩橫界當中,有很多佛陀。而原始七佛,就是指曾教化於婆娑世界的佛陀。
教化婆娑世界的原始七佛,為:迦葉佛、拘留孫佛、屍棄佛、毗婆屍佛、毗舍浮佛、拘那舍尼佛以及釋迦牟尼佛。
除了釋迦牟尼佛之外,其他六佛均為古佛。
前三尊佛是莊嚴劫的出世佛。
後四尊佛包括釋迦牟尼佛在內,乃是賢劫出世佛。
而原始七佛之所以沒有燃燈古佛在內,是因,過去莊嚴劫眾生機緣如此,隻得三佛教化,所以燃燈古佛不曾顯於世間。
說白了,就是燃燈古佛不是做‘教化眾生’這個工作的,祂的工作可以看成是佛師。
賢劫也是如此,釋迦牟尼佛乃與此世眾生有緣,所以才會在當世教化。而另外賢劫的三位古佛則是與過去眾生有緣,與當世眾生無緣,屬於先賢古聖。
用我等凡俗眼光來看,好似釋迦牟尼佛,在原始七佛當中的資曆屬於最淺,其實眾位佛陀並不以出世早晚,來分高下......
三大士分別是,觀音、文殊、普賢,三位菩薩。
關於十八羅漢則不在此過多贅述。
楊文興他們到來時,華嚴寺的一眾高僧與廣成廣法等歸來僧眾,正在大雄寶殿進行禮佛法事。
放眼望去,眾僧頂禮,香火沸盈,誦經之聲,妙音梵樂,不絕於耳。
三人見此陣勢,實在也不好冒然上前摻和。
無奈之下,繼續拜寺一事也隻有暫時擱淺了下來,大雄寶殿乃是拜寺最後一站,他們此行算不得圓滿。
不過一般情況下,來訪修士隻要過了‘三解脫門’以及天王殿,禮數卻也算是盡到周全,不會惹人怪罪。
“兩位居士,依貧僧之見,不如暫且先行在客房住下,等佛事結束,相信方丈主持以及眾位大師,自會召見。”宗善略微沉吟後,說道。
“那就有勞法師了。”楊文興二人自然不會在此幹等下去,於是同意道。
隨後他們倆就跟在宗善身後,一同繞過西側配殿的祖師堂,來到了寺院後方。
由於華嚴寺占地麵積極大,他們一行人,徒步行了差不多半個時辰才來到客居之所。
......
這一次華嚴寺召開的佛事法會足足進行了三天三夜,才進入尾聲。
也正因此,直到到來華嚴寺的第四天,楊文興才受到眾位高僧召見。
此時,楊文興被一名四識比丘領到距離禪房不遠處的,方丈居室門前。
因這次會見,是眾僧點明要楊文興獨自一人前來,楊文興不好違背,所以便讓岐芸留在了客室等候。
兩人到來此處後,隻聽那比丘在門前高聲道了一句:“稟方丈,楊居士已到。”
“有請。”方丈室內傳出一道蒼老之聲。
得到迴複後,那比丘用左手對楊文興做了個請的手勢,楊文興神色一正,對其點了點頭後,便上前輕輕推開了方丈室的房門。
“晚輩楊文興見過方丈以及諸位大師。”楊文興進得門來後,對室內眾僧微微躬身,同時抱拳恭敬道。
此時他的身份立場著實有些尷尬,也不好用道門手勢來打招唿,又因還未受戒出家,也不能行佛門之禮。
於是也隻好用凡俗禮節來應付此種場麵了。
其實如果是凡俗之人在此,卻也不用為此等禮節之事為難,行合十佛禮即可。
但他此時畢竟還是玄士身份,在此行佛禮,難免不通禮數之感,定會讓人平白看輕。
此時方丈室內不單隻有老方丈一人,還有其他另外六名高僧在此。
包括方丈在內的七名僧人當中,沒有年輕之輩,且形象各異,他們或高、或矮、或胖、或瘦,或麵容嚴肅,或滿含笑意。
此時,華嚴寺現任方丈,智覺大師手裏正捏著念珠,背靠牆壁‘禪’字,端坐在室內正中間的蒲團之上,麵容平和的看著楊文興。
而在他的左右兩側,另外六名僧人則各自分列盤坐,正好一麵三人,左右對稱。
對於的此間眾僧,楊文興卻是一個都不熟悉,隻是在剛來到華嚴寺的第一天時,在‘三解脫門’外見過一麵。
但楊文興在這段時間內也沒有閑著,為了應對此次會麵,他可是做足了功課。
別看眾僧絲毫威勢不顯,一副平常模樣,但楊文興卻是明白,此間無一庸俗之輩,皆是佛力高強之僧,哪怕境界最低的,也有六識修為,早已達到返璞歸真的境界。
以他此時的本事,是根本無法看穿的,當然了,出於禮數,他也不敢去多看。
在方丈左手旁的第一位,著‘入眾衣’麵含笑意的那位中年佛徒,乃是華嚴寺現任監院智淨大師。
此僧在華嚴寺內地位崇高,除了閉關的祖師高僧,僅處於方丈一僧之下,統管寺內大小事務。
而在方丈右手旁的第一位,也是一位同樣著‘入眾衣’的僧人,隻不過此僧乃是一副不苟言笑的嚴肅模樣,他正是華嚴寺現任戒律院首座,智空大師。
智空與智淨,還有方丈智覺,就是華嚴寺目前的三位巨頭,實際掌舵之人。
而其他四位身著‘海青常服’的老僧,乃是在寺內任大僧綱之職。
廣成、廣法雖然也是僧綱,但卻無法與大僧綱等同,不隻是因為前麵少了個‘大’字,還是差在了修為實力,以及輩分上。
“楊居士不必多禮,還請入座詳談。”智覺大師雖然是一寺方丈,常年身處高位,但並不給人以威嚴之感,倒是言談隨和,氣質出塵。
楊文興再次道謝一聲,並未拒謝好意,大大方方的在旁邊找了一個蒲團盤坐下來,與眾高僧呈對坐之態。
這並不是楊文興不通禮數。
他之所以順勢而為,沒有請辭,看起來好像顯得有些不知分寸。
但其實,此種行事,卻是依照的佛門規矩。
佛說,眾生平等。
如果方丈沒有出言禮讓,他則會一直立身在旁與眾僧答話。但方丈既然言明了,那他則要入鄉隨俗,否則就是否定佛法,卻是比來迴辭讓,更加不敬。
不見,此間眾僧所盤坐的位置,除了方向上的不同,實質並無高低上下首之分。
如此,這也正是暗和佛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