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大夫房玄齡、杜如晦等:輔佐唐太宗開創貞觀之治,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麵積極建言獻策,為唐朝的繁榮穩定做出貢獻。


    唐中後期,李輔國太監掌握了神策軍等禁軍力量,甚至可以廢立皇帝。成為唐朝第一個當上宰相的太監。


    曆史記載了唐朝宦官權力膨脹,幹預朝政、司法,甚至影響皇位傳承等重大政治事件。《資治通鑒》記載,唐肅宗時期的李輔國權勢滔天,掌握軍權,就連府縣案件和三司審案都由他來決定。到了唐代宗時期,魚朝恩掌管中央禁軍,權傾朝野,還打壓異己。


    《舊唐書》記錄了高力士、李輔國、俱文珍等著名太監。高力士深得唐玄宗信任,一些小事他都能決斷。李輔國專權,還參與司法審判。俱文珍則逼迫唐順宗禪位,打壓“永貞革新”。


    《唐會要》從典章製度和政治事件的角度涉及太監內容,比如記載了太監官職的設置、任免製度,以及他們參與宮廷政變、掌握禁軍等對政治製度的影響。


    王壽南的《唐代的宦官》和杜文玉的《唐代宦官政治》等著作從不同角度深入研究了唐朝太監幹政現象,探討了其曆史背景、政治製度因素以及對唐朝各方麵的影響。


    俱文珍幫助唐憲宗登上皇位,當時唐順宗剛即位時就身患中風,身體狀況不佳,無法正常處理朝政。俱文珍作為權勢較大的宦官,看到王叔文等改革派勢力在朝中崛起,擔心其改革會威脅到自己的權力和地位,於是決定尋找新的政治依靠。


    他聯合了劉光琦等其他宦官,以及劍南西川節度使、荊南節度使等地方勢力。這些人同樣對王叔文等人的改革不滿,擔心改革會損害他們的利益,雙方一拍即合。


    在俱文珍等人的策劃和推動下,他們向唐順宗施壓,迫使唐順宗立其長子廣陵王李淳(後改名李純)為太子。這樣一來,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製王叔文等改革派的權力,又為後續的政治變動埋下了伏筆。


    隨著唐順宗病情的加重,俱文珍等人認為時機已經成熟。他們利用唐順宗身體虛弱、無法有效掌控朝政的機會,進一步加強了對宮廷和朝廷的控製。


    俱文珍召集士族官僚衛次公、鄭絪、李程、王涯等人至金鑾殿,商議禪位之事。這些士族官僚大多對王叔文等改革派持反對態度,因此與俱文珍站在了同一陣營。在俱文珍的主導下,他們共同起草了禪位詔書。


    最終,在俱文珍等人的逼迫下,唐順宗不得不禪位於太子李純太子登基稱帝,為唐憲宗。


    俱文珍通過聯合內外勢力、促成太子之位以及逼迫順宗禪位等一係列手段,幫助唐憲宗登上了皇位,同時也借此打擊了以王叔文為首的改革派,鞏固了自己的權力和地位。


    王守澄唐朝末年宦官,曆經唐憲宗、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四朝。


    王守澄起初侍奉太子李恆。憲宗身患重疾時,病情曾有好轉跡象,但宦官陳弘慶突然在大明宮中和殿殺害了憲宗,據說王守澄也參與其中,隨後對外宣稱皇帝是無法承受藥力而暴斃。


    憲宗駕崩後,長子惠昭太子早逝,三子李恆已立為太子,但,兄長澧王李惲。為杜絕後患,王守澄與神策中尉梁守謙等合謀,派兵誅殺了澧王與擁護澧王的宦官吐突承璀。


    太子李恆在王守澄等人的支持下順利即位,即唐穆宗。王守澄因功被封為樞密使,得以參與機密,幹預國政。


    當時朋黨領袖之一的李逢吉以重金賄賂王守澄,拉攏其為己用,兩人合作,朝廷中無人能與之抗衡。


    在穆宗時期,王守澄與李逢吉勾結。當時李逢吉與翰林學士李紳交惡,李紳常在皇帝麵前批判李逢吉的奏章。後李紳得罪族子李虞,李虞投靠李逢吉一黨並散布謠言。王守澄也向皇帝進讒言,謊稱穆宗駕崩後李紳等人欲立深王李悰為帝,致使敬宗將李紳貶為端州司馬,後因發現穆宗遺書誤會才解除。


    敬宗時期,跋扈的昭義軍節度使劉悟臨終上書要求讓其子劉從諫繼任節度使。朝廷對此有分歧,反對派認為節度使人選應由朝廷指派,但李逢吉、王守澄一黨因收了劉悟賂款且不想得罪劉悟,便利用影響力迫使敬宗答應劉悟請求。


    敬宗喜歡畋獵打球,尤其愛“打夜狐”。某日夜獵迴宮後與劉克明等人飲酒作樂,劉克明趁敬宗飲酒過量入內室更衣時暗殺了他,並矯詔讓絳王李悟暫代國事。


    劉克明欲取代王守澄等人地位,而王守澄和梁守謙先發製人,迎來江王李涵,派出神策軍和飛龍兵誅殺絳王及劉克明等人,立江王為唐文宗。文宗即位後,梁守謙致仕,王守澄接任右神策中尉,握有神策軍控製權,兼掌軍政二權,確立了在朝廷不可動搖的地位。


    文宗因見以王守澄為首的宦官日益跋扈,亟思除去心腹大患,決定與耿直忠厚的大臣宋申錫、宇文鼎等人合作。宋申錫被拔擢為宰相,並起用了一批誌同道合的大臣。他任命王璠為京兆尹,沒想到王璠臨陣倒戈,將此事泄密給王守澄的親信鄭注。


    鄭注先下手為強,命令神策都虞候豆盧著持狀向文宗誣告,聲稱宋申錫欲與人望甚高的漳王李湊謀反。文宗早對漳王心存芥蒂,盛怒之下立刻命王守澄將宋申錫及其親信囚禁於神策軍的牢獄之中。後經大臣商議,多數大臣認為應將宋申錫和豆盧著交付司法審議,但王守澄聽從鄭注之言,說服文宗以貶謫取代死刑,結果漳王與申錫分別被貶為巢縣公與開州司馬,宋申錫的下屬等人依舊被處死。不久李湊與申錫也先後憂憤而死。


    李德裕一黨得勢,李逢吉被貶為東都留守。李逢吉一心想恢複相位,讓族子李仲言攜帶黃金百萬前往賄賂鄭注,讓鄭注代為向王守澄說項,再由王守澄引介給皇帝。沒想到李訓、鄭注一見如故,兩人很快成為皇帝跟前的紅人。


    李訓、鄭注與皇帝知道文宗早有除去宦官的想法,為了贏得王守澄的信賴,兩人先後貶謫了左神策中尉韋元素,樞密使楊承和及王踐言,但隨後發覺讓王守澄獨攬了所有軍政大權,於是又讓素與守澄有嫌隙的宦官仇士良擔任左神策中尉,以分化其權,王守澄對此頗為不滿。


    不久李訓封相,任命王守澄為左右神策軍觀軍容使,這是神策軍中的最高職銜,但隻是個沒有實權的名譽職,王守澄被徹底剝奪了兵權。文宗命令宦官李好古帶著毒酒前往王守澄宅第,秘密酖殺了他。不久其弟王守涓亦被文宗派出的人馬所殺。王守澄死後僅一個月,便爆發了著名的“甘露之變”。


    李輔國,唐玄宗末年入宮為太監。安史之亂期間,他勸說太子李亨在靈武即位,立下關鍵之功。唐肅宗即位後,李輔國被封為元帥府行軍司馬,掌握軍權。


    李輔國在朝中大肆培植黨羽,形成了以他為首的利益集團。他與一些掌握軍權的將領、部分阿諛奉承的官員相互勾結,共同鞏固其權勢。他與程元振等宦官聯手,打壓異己,控製朝政。


    李輔國他通過收養家子等方式,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他的家子們在朝中擔任各種職務,為他的專權推波助瀾。


    李輔國掌權期間,做了諸多影響唐朝政治走向的事情。他幹預皇帝決策,對唐代宗說出“大家當內裏坐,外事聽老奴處置”的僭越之語。在官員任免上,他任人唯親,將自己的黨羽安插在重要職位。他還大肆搜刮財富,兼並土地。據不完全統計,他及其黨羽所兼並的土地達數千頃之多。


    李輔國的專權給唐朝帶來了嚴重的後果。官員們人人自危,國家治理陷入混亂。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李輔國的權勢也引起了皇帝的警覺。最終,在各方勢力的共同作用下,李輔國的權力被逐漸削弱,其專權的時代走向終結。


    魚朝恩是唐朝宦官,在安史之亂中,魚朝恩隨唐玄宗出逃,後侍奉唐肅宗。憑借在戰亂中的表現,他逐漸獲得唐肅宗信任,掌握了神策軍。神策軍作為當時一支重要軍事力量,為魚朝恩提供了強大的權力支撐。


    魚朝恩由部分宦官依附於他的武將以及阿諛奉承的官員組成。為擴大自己的權勢,據不完全統計,在神策軍中,他安排的親信將領占據了重要職位的比例高達三成以上。這些親信對他忠心耿耿,確保了他對軍隊的絕對掌控。


    另一方麵,他在朝堂上通過賄賂、威逼等手段拉攏官員。對於那些拒絕依附他的官員,他則毫不留情地進行打壓。有官員反對魚朝恩的專權行為,就會被他以莫須有的罪名貶謫到偏遠地區,其家產也被魚朝恩及其黨羽瓜分。


    據史料記載,他在京城及周邊地區兼並的土地多達數千頃,名下的房產不計其數。他還提高賦稅,使得百姓生活困苦不堪。


    他幹預朝政,甚至決定官員的任免。許多有才能的官員被他排擠,而那些善於溜須拍馬之人卻得以高升。他曾在朝堂上公開羞辱宰相,使得朝臣敢怒不敢言。


    他虛報戰功,冒領賞賜。向皇帝謊報自己指揮有方,獲得了大量的金銀財寶和土地賞賜。


    魚朝恩的專權行為最終引起唐肅宗、唐代宗等對他的權勢感到擔憂,在經過一係列的政治鬥爭後,魚朝恩最終被皇帝設計鏟除。他的倒台標誌著唐朝宦官專權的一個階段的結束。


    高力士太監,幼年被閹割後入宮。經曆了四代李唐統治者,從青年至老年追隨唐玄宗,以宦官之身行文臣武將之責,不僅親自帶兵協助唐玄宗平定皇室之亂,還參與政務處理,調和君臣關係,並且敢於直言勸諫,維護朝政風氣,為唐玄宗政權的穩定打下基礎。被後人稱為“千古賢宦第一人”。


    高力士祖籍潘州(今廣東省高州市)其家族本為北燕皇族,後南遷定居嶺南,代代為嶺南豪酋。他的父親為潘州刺史馮君衡,母親麥氏是隋朝“大將軍宿國孟公”之曾孫女。


    聖曆元年,馮氏家族遭人誣告謀反,高力士的父親被罷官抄家,家產被籍沒,高力士流浪街頭。


    武則天命李千裏為嶺南討擊使前往鎮壓。叛亂平息後,李千裏為討好武則天,在嶺南征集閹兒,高力士被閹割後送往李千裏帳下,並改名為力士,與另一名閹兒金剛一同被進奉給武則天。


    武則天見高力士聰慧機敏、眉清目秀,便令他內侍左右。但後來因小過被逐出,由宦官高延福收為養子,遂改名為高力士。高延福出自武三思家,高力士於是往來於武三思宅第。通過這層關係,一年後他得到武則天的複召,再次入宮,並在翰林院學習。


    在學習期間,高力士學業優秀,武藝了得,尤其精於射箭,百發百中,身高六尺五寸,且性格嚴謹細密,善於準確傳達詔令,深受賞識,被提拔為宮闈丞。


    景龍年間,安樂公主與韋皇後合謀毒死唐中宗,準備擁立韋皇後登基。李隆基聯合禁軍將領發動政變,擁立李旦為帝。高力士參與了此次平定韋皇後之亂,因功被調入太子內坊局,提拔為朝散大夫。


    李隆基即位後,太平公主勢力日漸強大,欲興兵篡位。李隆基密令高力士、龍武將軍王毛仲等數十親信,率親兵衝入虔化門誅殺太平公主及其黨羽。高力士因斬殺公主親信蕭至忠、岑羲等人有功,不到30歲就以宦官之身官居三品。


    唐玄宗李隆基非常信任高力士,曾說“力士當上,我寢則穩”。每有地方進呈上奏文表,都會先送呈高力士過目,小事由高力士自行裁決,其餘再進呈皇帝。


    高力士備受尊崇,朝廷命官與皇室成員無不巴結討好。當時的太子李享稱高力士為二兄,諸王公主皆稱唿他“阿翁”,駙馬們則稱其為“爺”。


    高力士資產豐厚,甚至連王侯也不可相比。他在來庭坊造寶壽佛寺、興寧坊造華封道士觀,寶殿珍台,與國家所建寺觀相當。在京城西北截斷澧水建造水碾,同時轉動五輪,每日碾麥三百斛。


    安祿山發動叛亂,高力士護送玄宗逃往成都。至馬嵬坡時發生兵變,將士們要求玄宗處死楊貴妃。玄宗猶豫不決,高力士認為楊貴妃已不可能再安心陪伴玄宗,勸說玄宗慎重考慮,最終玄宗命高力士引貴妃於佛堂,用羅中將其縊死。


    肅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太上皇移居到西內甘露殿,高力士與宦官王承恩、魏悅等人,因為侍奉太上皇登上長慶樓,被李輔國陷害謀反,發配到黔中道。高力士得知唐玄宗駕崩,因哀痛吐血而亡。唐代宗李豫繼位後,以其耆宿,保護先朝之功,追贈揚州大都督,遵先皇遺詔陪葬唐玄宗之泰陵。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曆史追光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丁凡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丁凡星並收藏曆史追光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