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運動從1851年到1864年,共曆時14年。


    太平天國以拜上帝教號召力凝聚人心,為起義提供思想和組織基礎。民眾尋求新希望和出路加激外國列強入侵步伐。給外國列強提供了可乘之機,加劇了中國人的苦難和死亡。


    外國列強趁機擴大在華利益,通過軍事幹預、經濟掠奪等手段進一步殘害中國人。它們或支持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以維護其在華特權,或與太平天國進行貿易獲取利益,無論哪種方式都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破壞。


    太平天國運動也有其積極的一麵。它沉重打擊了清朝的封建統治,促使一部分有識之士開始反思中國的現狀,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太平天國的一些思想和實踐也為後來的革命和社會變革提供了借鑒。


    洪秀全是太平天國運動的領袖。他是廣東落第秀才,在1843 年閱讀基督教傳教士梁發的《勸世良言》後受到啟發,開始宣傳拜上帝教。


    1847 年洪秀全和馮雲山深入廣西桂平縣紫荊山組織拜上帝會,宣傳上帝為人間共父、人人平等,拜上帝之後可無災無難,凡供奉菩薩偶像的皇帝官吏地主等都是閻羅妖,拜上帝會迅速發展,以桂平紫荊山區為中心,影響力不斷擴大。


    1850 年,洪秀全發布“團營”命令,各地拜上帝會教眾齊集金田村。次年,洪秀全在金田村正式宣布起義,國號“太平天國”,洪秀全稱天王,立其子天貴為幼主。


    太平軍攻占永安(今蒙山)。頒布《太平條規》,分封各王,太平天國政權完成基本架構。


    1853 年,太平軍定都天京(南京)後,開始進行北伐和西征,獲得西征的勝利。太平軍占據自武漢至鎮江沿江地區,進入全盛時期。


    1856 年夏,太平天國領導集團內部發生嚴重內訌。東王楊秀清逼封“萬歲”,洪秀全密令北王韋昌輝和翼王石達開迴京誅殺楊秀清。


    韋昌輝殺楊秀清後,又大肆屠殺楊秀清部屬,石達開指責韋昌輝濫殺,韋昌輝又欲殺石達開,石達開逃走,但在天京的家人和部屬全被殺害。石達開隨後起兵討韋,洪秀全為平息眾怒殺韋昌輝。此次事變使太平天國元氣大傷,是太平天國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天京事變後,石達開對洪秀全不信任率部出走,獨自作戰。洪秀全重建領導核心,封洪仁玕為幹王,總理朝政,陳玉成為英王、李秀成為忠王分別主軍事。


    洪仁玕提出了具有資本主義色彩的《資政新篇》,主張學習西方,發展近代工商業、交通運輸業等。


    洪仁玕是洪秀全的族弟,洪秀全在家鄉創立上帝教時,最早參加的兩個人就是馮雲山和洪仁玕。後來洪秀全到廣西起義,洪仁玕因各種原因多次未能成功跟隨,還曾流亡香港。直到1858 年,洪仁玕輾轉到達太平天國都城天京(今南京)投奔洪秀全。洪秀全封他為開朝精忠軍師頂天扶朝綱幹王,總領全國。


    1864 年天京陷落,洪仁玕在江西兵敗被俘,同年 11 約在南昌就義。洪仁玕是太平天國後期的重要領導人之一,對太平天國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太平天國提出的《天朝田畝製度》具有空想性,無法真正實施;後期洪仁玕提出的《資政新篇》雖然具有進步性,但由於缺乏實施的條件和環境,也未能挽救太平天國的頹勢。而且太平天國在統治區內的經濟政策和管理也存在一些問題,導致經濟發展受到限製,無法為長期的戰爭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


    太平天國在軍事戰略上存在一些失誤,例如北伐軍孤軍深入,沒有後援支持,最終全軍覆沒;在一些重要城市的防守和爭奪上,也沒有製定出合理的戰略,導致戰略要地的丟失。


    曾國藩是1853年開始介入對抗太平天國,以在籍侍郎的身份受命幫辦湖南團練,組建湘軍與太平天國進行了長達十餘年的激烈戰爭。


    曾國藩領導的湘軍士兵以營官自招為原則,營官招募的士兵多為同鄉、親友等關係緊密的人。這種招募方式使得湘軍內部人員之間聯係緊密,凝聚力較強,士兵對營官忠誠度較高,形成了一種嚴密的隸屬關係。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湘軍內部派係林立的現象。


    以營為基本單位,直接受“大帥”統轄(後增設統領,各統率若幹營)。這種層級分明的管理體係,保證了軍隊指揮的高效性,使得曾國藩能夠有效地掌控全軍。


    湘軍的將領中有不少是接受過儒家教育的知識分子,如曾國藩本人就是進士出身。這些將領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和戰略眼光,能夠更好地理解和執行曾國藩的軍事戰略和戰術安排。


    湘軍的士兵主要來自湖南,湖南人性格堅韌、勇敢好鬥,具有較強的戰鬥力。同時,由於士兵們來自同一地區,語言、文化和風俗習慣相近,更容易形成團結協作的戰鬥精神。


    曾國藩略仿明代平倭名將戚繼光《紀效新書》中的戚家軍兵製,並為其酌定營製、營規及種種章程。在訓練過程中,注重士兵的體能訓練、武器使用技能訓練以及戰術配合訓練,提高了士兵的戰鬥素質。


    曾國藩以扞衛孔孟之道為口號,向士兵灌輸儒家的忠君愛國、仁義道德等思想,培養士兵的忠誠意識和戰鬥意誌。這種思想教育,使得湘軍士兵在戰鬥中具有較強的精神動力,能夠不畏強敵、奮勇作戰。


    通過宣傳太平天國運動對傳統文化和封建秩序的破壞,激發士兵的仇恨心理和戰鬥熱情,讓士兵們認識到自己是在為保衛家鄉、保衛國家而戰。湘軍到太平天國運動後期人數達到 30 萬左右。


    曾國藩組建的湘軍在與太平軍的多次戰鬥中逐漸占據上風,攻克了安慶、九江等重要城市,對天京形成了包圍之勢。


    除了湘軍之外,清政府還組織了其他地方武裝,如淮軍等,這些武裝力量也在一定程度上配合了湘軍的作戰,對太平天國形成了包圍和打擊。


    外國勢力在太平天國後期逐漸傾向於支持清政府,向清政府提供了軍事援助,包括武器裝備、軍事顧問等。例如,洋槍隊的組建就是外國勢力支持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的體現,洋槍隊在一些戰鬥中給太平軍造成了很大的損失。


    外國勢力對太平天國進行了經濟封鎖,限製了太平天國與外界的貿易往來,使得太平天國的經濟狀況更加困難,無法獲取必要的物資和資金支持。


    1864年,洪秀全病逝,幼子洪天貴福繼位。湘軍成功攻陷天京。在天京被攻破後,李秀成和幼天王試圖突圍,但相繼被害,至此太平天國運動在主要地區失敗。


    天京陷落後,太平軍餘部並沒有立刻停止抗爭。他們在贛、閩、粵邊界地區繼續堅持戰鬥,不過到了 1866 年春,這些餘部被撲滅。還有一部分太平軍與撚軍相結合,在中原地區繼續奮戰,但最終在 1868 年春也被清軍殲滅。將太平天國運動徹底鎮壓下去。


    太平天國與清政府進行了長達十幾年的激烈戰爭,雙方在戰場上投入了大量兵力,戰爭中人員傷亡慘重。導致了無數士兵和平民的死亡。


    太平天國運動期間,各地戰亂頻繁,社會秩序陷入混亂。土匪、強盜橫行,百姓生命財產安全得不到保障。同時,農業生產遭到嚴重破壞,糧食短缺引發饑荒,進一步加劇了人員的死亡。


    再者,清政府的殘酷鎮壓也是重要因素。清政府為了維護統治,對太平天國進行了全力圍剿。在鎮壓過程中,清軍往往采取極端手段,對太平軍及支持太平天國的地區進行大規模屠殺和破壞。


    外國列強的幹涉也加重了災難。列強的軍事介入帶來了更先進的武器和更殘酷的戰爭手段,導致更多的人員傷亡。


    洪秀全創立的拜上帝教並非純粹的反清組織。洪秀全自稱是上帝次子、耶穌之弟,借助宗教神話來樹立權威、凝聚人心。這種迷信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起義的性質和走向,使得太平天國運動在後期出現了許多不理性的決策和行為。


    過度的迷信也使得太平天國在一些重大決策中往往依賴所謂的“上帝啟示”,容易引發內部的矛盾和分裂,一些將領和民眾對宗教教義的理解不同,導致了內部的紛爭和混亂。


    太平天國運動是人類曆史上死傷極其慘重的戰爭之一。這場運動對中國的社會經濟、人口結構、文化傳承等方麵都造成了極其深遠的破壞和影響。學者們估算。中國人口從太平天國運動前的4.3億減少到運動後的3.5億,相當於減少了8000萬人。還有人認為死亡人數可能高達1.2億或1.6億。


    太平天國運動加速了封建製度的崩潰。它提出的一些思想和主張,如《天朝田畝製度》中對土地分配的設想,對後來的革命運動產生了一定的啟示。促使中國的一些有識之士開始反思中國的現狀,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


    清朝中葉以後,改河運為海運,使得黃淮兩岸大批船夫、水手、運輸工人失業,沿河城鎮的工商業也蕭條衰落,中小商人、手工業者相繼破產,加之自然災害頻頻發生,百姓麵臨著土地被兼並的困境,大量農民失去土地淪為流民,於是北方發起一次大規模撚軍起義


    1852 年,張樂行、龔得樹等在皖北雉河集一帶起義,撚軍 5 萬餘人殲滅清軍和地主武裝,形成十餘支相對獨立的隊伍,勢力迅速發展至十餘萬人。


    1857 年,撚軍接受太平天國領導,配合太平軍將領陳玉成、李秀成在河南、安徽等地與清軍作戰。但因鄂東戰役失利,撚軍分裂為淮南撚軍與淮北撚軍。淮南撚軍繼續配合太平軍作戰,逐漸轉衰。最終被僧格林沁帶領的清軍圍殲剿滅。


    太平天國運動和撚軍起義從爆發到被鎮壓前後持續了十五年左右時間,消耗了清朝大量人力、財力與物力,動搖了清朝的統治地位。使得國家財政陷入困境,社會秩序遭到嚴重破壞。


    這場起義並非毫無意義。為後來的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啟示和基礎。起義揭示了清朝統治的腐朽與社會矛盾的尖銳,讓人們深刻認識到舊製度的弊端。它促使一些有識之士開始反思國家的現狀,尋求變革之路。在起義的衝擊下,清朝的統治根基被動搖,為後來的一係列改革和革命埋下了伏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曆史追光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丁凡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丁凡星並收藏曆史追光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