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封建王朝以來,中國的農作物與食物曆經了漫長而豐富的發展演變。


    在先秦時期,中國的主要農作物有粟、黍、菽等。粟即穀子,是黃河流域廣泛種植的糧食作物,在人們的飲食中占據核心地位。黍為大黃粘米,也是重要的糧食來源之一。豆則是豆類,包括黃豆、黑豆等,為人們提供了植物蛋白。


    此時的農業生產技術較為原始,一畝田的收成相對較低。人們以穀物為主食,食物種類較為單一。動物蛋白主要來自家庭馴養的豬、羊等,但數量有限。烹飪技術也較為簡單,主要以煮、蒸為主。


    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大量外來農作物開始傳入中國。張騫出使西域,帶迴了葡萄、苜蓿、黃瓜、大蒜、胡蘿卜、蠶豆、萵苣等。這些新的農作物豐富了人們的食物選擇。


    農業技術方麵,鐵製農具的廣泛使用和牛耕技術的推廣,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農作物產量有所增加。一畝田的收成較先秦時期有所提高。


    食物方麵,穀物依然是主食,但蔬菜的種類更加豐富。動物蛋白的來源除了豬、羊,還有牛等。烹飪技術也得到了發展,鐵鍋的出現使烹飪方式更加多樣化,除了煮、蒸,炒、炸等烹飪手法也逐漸興起。人們開始使用鹽、醬、醋等調味品,食物的味道更加豐富。


    東晉時期,核桃被引入中國。南北朝時,芝麻傳入,為食品加工提供了新的原料。棉花也在這一時期傳入,但主要用於充填枕褥,尚未用於織布。茄子約於晉代傳入我國,豐富了蔬菜品種。


    這一時期,由於戰亂頻繁,農業生產受到一定影響,但新農作物的引入依然豐富了人們的食物來源。動物蛋白的獲取主要依靠家庭馴養和狩獵。烹飪技術方麵,民族大融合帶來了不同地區的烹飪方法和飲食文化的交流與融合,胡餅等麵食在中原地區逐漸流行。


    唐朝經濟繁榮,社會穩定,農作物與食物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菠菜從伊朗傳入,西瓜從非洲引入新疆,五代時期逐漸傳入中土。


    農業生產技術進一步提高,灌溉技術和農田管理得到改善,一畝田的收成有了顯著提高。穀物依然是主食,但水稻的種植麵積也不斷擴大。蔬菜和水果的種類更加豐富,葡萄等水果成為貴族和富人的美食。


    動物蛋白方麵,牛羊魚等的養殖和捕撈得到發展。烹飪技術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出現了多種烹飪方法的組合運用,菜肴的口味和造型更加精致。


    宮廷和貴族的飲食十分講究,出現了許多精美的菜肴和點心。同時,民間的飲食也豐富多彩,各種小吃、美食店鋪遍布城市。


    宋朝時期,泉州商人從東南亞將占城稻帶到福建等地,隨後迅速在長江流域推廣。占城稻具有高產、早熟、耐旱等特點,可與小麥輪種,提高了單位畝產,糧食產量大幅增加。


    食物種類更加豐富多樣,出現了各種特色小吃和美食。動物蛋白的來源更加廣泛,豬、羊、牛、魚等的養殖和捕撈技術不斷提高。


    烹飪技術進一步發展,炒菜成為主要的烹飪方式之一。城市中出現了許多餐館、酒樓,飲食文化逐漸商業化。人們對於食物的品質和口味要求更高,推動了餐飲業的發展。


    明朝時期,番薯、馬鈴薯、番茄、花生、辣椒、玉米、南瓜等農作物從美洲傳入中國。番薯和馬鈴薯因耐寒、耐旱、產量高,在我國南北得到廣泛種植,成為重要的糧食作物,極大地緩解了糧食壓力。


    番茄開始作為觀賞性植物,後來逐漸成為餐桌上的食物。辣椒的傳入改變了中國人的飲食習慣,川菜、湘菜等以辣椒為主要調料的菜係逐漸形成。花生成為重要的油料作物和零食。


    農業生產技術的進步使得一畝田的收成進一步提高。動物蛋白的來源更加豐富,家庭馴養的動物種類也有所增加。烹飪技術方麵,隨著新農作物的引入,出現了許多新的菜肴和烹飪方法。


    清朝時期,新引入的農作物得到進一步推廣和種植,如菜花、洋蔥、洋白菜等蔬菜也傳入中國,豐富了人們的餐桌。


    隨著農業生產技術的不斷成熟,一畝田穩定的收成意味著有更多的糧食可供儲存和消費,從而豐富了人們的食物選擇。


    家庭馴養的豬、羊、牛、魚等動物成為重要的蛋白來源,進一步改善了人們的飲食結構。這些動物蛋白不僅為身體提供了必要的營養,也使得飲食更加多樣化。


    在中國古代漫長的曆史中,飲食製度經曆了從兩餐製到三餐製的逐步轉變。


    在宋朝之前,絕大多數百姓都過著一日兩餐的生活。從周朝起,由於生產力低下,糧食產量有限,百姓們為了節省糧食,不得不將一天的飲食壓縮為兩頓。


    那時候,人們把一天中的第一頓飯叫“朝食”,稱為“饔”,通常在上午九點左右進食;第二頓飯叫“食”,稱為“飧”,一般在下午四點左右享用。


    在先秦、秦漢以及唐朝等朝代,盡管社會在不斷發展,但對於普通百姓來說,糧食始終不夠充裕。


    農耕文明下,人們勞動量巨大,為了有更多時間勞作,同時也因為糧食的短缺,隻能堅持一日兩餐製。


    而皇家貴族們卻過著奢華的生活,他們的飲食豐富多樣,甚至在死後都能風光安葬,這與百姓的艱苦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到了宋朝,情況開始發生變化。宋朝是一個經濟繁榮、文化昌盛的時代。隨著農業技術的進步,如新型農具的使用、灌溉技術的改進等,糧食產量大幅提高。商業經濟的蓬勃發展也使得物資流通更加便捷,市場上的食物種類日益豐富。


    城市中的市民階層逐漸興起,他們有了更多的經濟實力和閑暇時間來享受生活。城市中的餐館、酒樓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為人們提供了更多的飲食選擇。市民們不再滿足於一日兩餐,開始追求更加豐富的飲食生活,於是一日三餐逐漸在城市中普及開來。


    宋朝的夜市非常繁榮。取消了宵禁製度後,人們在夜晚也可以自由出行和進行各種活動。夜市上擺滿了各種美食攤位,吸引著人們前來品嚐。夜晚的加餐使得一日三餐的習慣更加深入人心。


    隨著時間的推移,宋朝以後,一日三餐製逐漸向農村地區擴散。雖然部分貧苦人家由於條件所限,可能仍然偶爾會實行兩餐製。


    從古代的兩餐製到宋朝及以後的三餐製的轉變,不僅僅是飲食數量的變化,更是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標誌。


    滿族的飲食文化與漢族的飲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新的飲食特色。滿漢全席是清代飲食文化的最高水平,匯聚了各種山珍海味和精美菜肴。


    滿漢全席菜品繁多,通常有一百零八道菜。大致可分為冷葷熱肴、點心茶食等。 冷葷有鹵蝦、魚凍等;熱肴有扒熊掌、蒸駝峰、燴鮑魚等山珍海味,也有炒雞絲、燴鴨腰等常見菜肴。點心有各種糕、餅、酥等,如豌豆黃、千層糕等。


    滿漢全席融合了滿族和漢族的烹飪技藝與特色食材,代表了當時宮廷飲食的奢華與精致。


    各地的飲食文化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菜係,魯菜、川菜、粵菜、蘇菜、浙菜、閩菜、湘菜、徽菜等八大菜係,它們在口味、烹飪方法、食材選擇等方麵各具特色。


    清朝禦膳房的運作 ,禦膳房通常分為葷局、素局、掛爐局、點心局、飯局等不同部門。葷局主要負責烹製肉類菜肴;素局負責素菜;掛爐局負責燒烤類食物;點心局製作各類糕點;飯局則準備粥、飯等主食。


    禦廚都是經過嚴格選拔,廚藝精湛之人。還有負責采購食材的人員、打雜的助手等,規模較為龐大。


    紫禁城居住主要有皇帝、後妃、皇子皇孫、太上皇、太後等皇室成員。還有大量的太監、宮女負責伺候皇室成員的生活起居。還有侍衛負責宮廷的安全保衛,禦醫負責皇室的醫療保健。一些特殊的時候,可能還有外國使節等短暫停留。


    禦膳房負責飲食。皇帝、後妃、皇子等皇室核心成員的飲食主要由禦膳房負責。太監、宮女等一般有專門的夥食安排,通常與禦膳房不同。


    皇室成員一般不能私自煮食。宮廷有嚴格的規定,以確保飲食安全和禮儀規範。太監、宮女等更不能私自煮食,他們必須遵守宮廷的規定和管理。


    禦膳房會根據皇帝、後妃等的飲食喜好和需求提前準備菜肴。做好的飯菜會用精致的食盒盛裝,由太監們依次傳遞,快速端送到皇帝、後妃用餐的地方。


    在送餐過程中,有嚴格的程序和規矩,以確保食物的安全和品質。同時,每一道菜都有專人記錄製作廚師等信息,以便出現問題時進行追查。


    清朝宮廷中的皇室成員通常不吃三餐。一般來說,除了早、午、晚三餐之外,還有各種點心、小吃隨時供應。在一些特定的時候,也會有類似下午茶的安排,比如午後享用一些精致的糕點、茶品等。


    皇室成員的飲食時間並不固定,禦膳房會隨時準備好各種美食,以滿足皇室的要求。


    清朝皇帝吃飯時擺一大桌菜,但通常是吃不完的。據史料記載,清朝皇帝每頓飯最少得有一百多道菜,到了後期菜品數量有所減少,但也有幾十道菜。乾隆每餐要吃48個菜,慈禧太後一頓更是多達100多個菜。麵對如此大量的菜肴,皇帝一個人自然不可能吃完。


    清朝宮廷有“吃菜不許過三匙”的規矩,即不管一道菜多麽好吃,皇帝都不能連續吃三口以上。這是為了防止別人知道皇帝的飲食偏好後投毒謀害,所以皇帝每道菜隻是淺嚐輒止。


    皇帝吃飯更注重的是體現皇家的威嚴和尊貴,吃飯的排場和儀式感非常重要。滿桌的菜肴是皇權的象征,展示了皇帝擁有天下的財富和資源。


    對於吃不完的飯菜,處理方式主要,皇帝會將一些菜肴賞賜給後宮的妃嬪、皇子公主、朝中的大臣等。這些人得到賞賜後,不能與皇帝同桌吃飯,隻能在另一張桌子上站著吃,並且不管是否喜歡,都必須以稱讚的方式將其吃完。


    禦膳房的人會將品相較好、沒動幾口的剩菜賣給京城的各大飯店酒肆,經過包裝再賣給有錢人;把品相較差的飯菜做成大雜燴或者熬成粥,賣給普通百姓。這在當時甚至形成了一條巨大的倒賣產業鏈。


    清朝禦膳房的廚師,清入關之後,從盛京帶來了一些滿族廚師,被後人稱為禦廚鼻祖的雅喀穆,就是最早隨清軍入關的滿族禦廚之一,擅長烹飪滿族傳統美食,如全羊宴、食肉大典、山八珍等。滿族傳統的主食餑餑,也是經這些東北廚師帶進皇宮的,並不斷融進北京各地方風味,成為清宮膳食的一大特色。


    明朝都城移到北京時,宮廷中的廚師大多來自山東。清朝成立後,不少廚藝超群的山東籍廚師被留了下來。由於他們身懷絕技,且傳承有序,所以在禦膳房占據了重要地位。山東菜也因此成為宮廷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一直沿襲下來。


    江南廚師,康熙下江南帶迴了一些江南的廚師。康熙曾將蘇州“得月樓”的大廚張東官帶迴宮進了禦膳房工作。張東官擅長烹製各種精美菜肴,他曾用嫩豆腐搭配海參、雞肉、蝦米、冬菇、核桃仁等材料,加入高湯慢煮,做出的菜品色香味俱全、營養豐富,深得康熙喜愛。後來康熙對這道菜久吃不厭,還將其用料和烹製方法寫成禦方。


    乾隆下江南時也帶迴了一些淮揚菜廚師。淮揚菜以精致、鮮美著稱。 康熙和乾隆下江南後帶迴江南廚師,也促進了南北飲食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乾隆皇帝的愛妃香妃是迴族人,為了讓香妃吃得順口、滿意,乾隆特地招募了迴族廚師,專門製作清真膳食。


    特色小吃的廚師,皇帝或太後有時會突然對某種小吃感興趣,便會將民間小販招進禦膳房。慈禧太後愛吃炸糕和芸豆卷,便將賣炸糕和芸豆卷的小販招進宮中,專門為她製作這些點心。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曆史追光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丁凡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丁凡星並收藏曆史追光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