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曆史的長河中,在祖國的西北邊陲,有一片廣袤而神奇的土地——新疆(最早叫西域)。這裏有雄偉的天山、遼闊的草原、浩瀚的沙漠,獨特的自然風光令人心馳神往。張格爾之亂如同一顆巨石投入平靜的湖麵,激起層層波瀾,而徐鬆的《新疆識略》則似一盞明燈,在動蕩與未知中照亮了人們對新疆這片廣袤土地的認知之路。


    張格爾之亂,是一場震撼邊疆的風暴,它不僅考驗著清朝的統治力與軍事應對能力,更在曆史的卷軸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這場叛亂帶來的破壞與動蕩,讓人們深刻認識到邊疆穩定的重要性。


    與此同時,徐鬆以其卓越的學識和對新疆的深入考察,撰寫了《新疆識略》。這部著作凝聚著他的智慧與心血,為後人打開了一扇了解新疆的窗戶。它不僅涵蓋了新疆的地理風貌、人文風情,更對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麵進行了詳細的闡述,成為研究新疆曆史的重要文獻。


    張格爾從嘉慶二十五年開始發動叛亂,曆經約七年時間。打破了新疆長達六十多年的穩定局麵。


    在這六十多年裏,新疆在清朝的統一治理下,大部分民眾過著相對穩定的生活。但張格爾在英國和浩罕的支持下,妄圖恢複其家族在新疆的統治,多次糾集人馬發動對新疆的侵擾。他的叛亂行動給喀什噶爾等西四城帶來了嚴重的破壞和災難,百姓陷入戰火之中,生產停滯,社會秩序混亂。


    張格爾是維吾爾族人。在乾隆年間,他的家族可經曆了一場大動蕩。大小和卓叛亂,想在新疆搞獨立。清政府直接出兵把叛亂給平定了,大和卓波羅尼都也被殺死了。


    張格爾的爸爸薩木薩克沒辦法,隻好逃到浩罕。張格爾從小就看著家族四處流亡,想著有一天能恢複家族以前的榮耀。到了19世紀20年代,英國開始把手伸到中亞地區。張格爾一看,機會來啦!在英國和浩罕的支持下,他就琢磨著在新疆搞叛亂。


    嘉慶二十五年(1820 年),張格爾逃脫後與布魯特部族的比蘇蘭奇結盟,企圖攻占喀什噶爾城。他率領約三百人,襲擊並殺害了副護軍參領音德布以及多名滿洲士兵和餘丁,還焚燒了圖舒克塔什卡倫的城防設施。


    喀什噶爾的領隊大臣色普征額迅速組織反擊,擒殺上百名叛亂分子,張格爾及其餘約兩百名追隨者被迫逃出邊境。


    此後,張格爾多次嚐試重新組織叛亂。道光年間,他與弟弟巴布頂逃離浩罕,集結安集延和布魯特的眾多支持者,再度侵擾喀什噶爾,進攻烏魯克卡倫,造成官兵三十多人傷亡。


    張格爾還聯合浩罕逃亡官員愛薩、木薩,聚集約五百人,利用開齊山路突襲,抵達阿克圖什村。他拜謁祖先陵墓,吸引上千名白山派信徒會合。


    清軍雖反擊消滅四百餘人,但張格爾憑借雨夜掩護突破重圍。此後,喀什噶爾各地的白山派信徒響應叛亂,四處搶掠。


    張格爾率叛軍圍攻喀什噶爾,並派頭目攻打英吉沙爾、葉爾羌、和田、阿克蘇等地。葉爾羌地區的多個軍事哨所及阿克蘇以西的哨所均被焚毀。


    張格爾攻陷喀什噶爾迴城後,白山派信徒趁機報複,打死喀什噶爾阿奇木伯克吐魯番劄薩克郡王邁瑪薩伊特。接著,他指揮叛軍大規模圍攻喀什噶爾滿城,參讚大臣慶祥率領官兵頑強抵抗。


    因久攻不下且擔心伊犁援軍到達,張格爾向浩罕的邁買鐵裏汗求援,承諾攻占四城後與其共享財富並割讓喀什噶爾作為報酬。但雙方關係隨後緊張,邁買鐵裏汗攻城失敗後撤退迴浩罕,張格爾趁機劫走其一千多部眾。和田、英吉沙爾、葉爾羌三城相繼陷落,張格爾自封為“賽義德·張格爾·蘇丹”,還命令拆毀四座滿城的城牆、官署和民居。


    道光皇帝任命長齡為揚威將軍,楊遇春與武隆阿為欽差大臣參讚軍務。清軍在阿克蘇地區集結,對張格爾的叛軍展開反擊。經過多次戰鬥,清軍逐漸取得優勢,收複被叛軍占領的城市。


    張格爾麵對清軍逼近,多次逃往境外又潛迴境內。最終,在道光七年張格爾再次企圖發動叛亂時,被清軍參讚大臣楊遇春和提督楊芳率軍擒獲。


    次年,張格爾被押解到京城,經審訊後被處以淩遲並梟首示眾的極刑。清政府對叛亂的主要參與者進行了較為徹底的清算,以維護新疆地區的穩定和國家的統一。


    張格爾叛亂給新疆地區帶來了巨大的傷痛與破壞,曆史的車輪在不斷前行在這片飽經滄桑的土地上,一部具有重大意義的著作——《新疆史略》應運而生。


    當硝煙漸漸散去,清政府深刻認識到對新疆地區進行全麵了解和有效治理的緊迫性。此時,《新疆識略》宛如一盞明燈,為新疆的穩定與發展照亮了前行的道路。它不僅承載著對過去的反思,更是對未來新疆治理的重要指引。


    《新疆識略》是一部具有重大曆史價值的新疆地方誌書。它由徐鬆撰寫、伊犁將軍鬆筠奏上,全麵係統地記載了新疆的地理、政治、經濟、軍事、民族等方麵的情況。


    這是一幅精細的新疆全景圖,為後人了解和研究清代新疆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其首列的新疆總圖以及南北兩路、伊犁各圖,直觀地展現了新疆的地理全貌,而對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麵的詳細記載,則反映了清政府對新疆的治理情況和當時新疆的社會風貌。


    伊犁將軍鬆筠封疆大吏,積極推動新疆地區的文化建設和誌書編纂工作。徐鬆於嘉慶十五年(1810 年)被降職至新疆,他博學多才,尤長於地理之學,在新疆進行大量實地考察,為《新疆識略》的編纂積累了豐富素材。


    徐鬆(1781 年-1848 年),字星伯,原籍為浙江上虞,後遷順天大興(今北京大興區),是清代著名地理學家。


    嘉慶十年(1805 年),年僅 24 歲便考中舉人,25 歲以殿試二甲第一名、朝考一等二名的成績高中進士,改翰林庶吉士,不久授翰林編修,入直南書房。


    因其天賦和才學,很快得到朝廷賞識,進入全唐文館擔任提調兼總纂官,負責編修《全唐文》,期間還輯錄了《河南誌》《宋會要輯稿》《中興禮書》等重要的唐宋典籍,並撰寫《登科記考》《唐兩京城坊考》等著作,奠定了他在清代學界的地位。


    30 歲左右的徐鬆出任湖南學政,但上任不到一年,就被禦史趙慎畛奏參其虛索陋規及出題割裂聖經等九款罪狀。坐轎子進欞星門。欞星門在古代是尊孔的象征,學政作為主管教育文化的官員,這樣的行為被視為對孔聖人的不敬重。


    又以“官員出書”變相腐敗,在科考之年,將自己的詩文出版成書,強行賣給前來參加考試的生員。徐鬆編寫了《經文試帖新編》,讓教官向生童們兜售。據其家仆劉貴供認,共發下去 4010 冊,賣掉了 2380 冊,徐鬆獲利 476 兩銀子。


    在挑選優等生員時,要求考生在點名前繳納數百文錢。“紅案陋規”是當時教育係統中的一種不良慣例,即額外收取費用。徐鬆被指控增加了這種不合理的收費。


    佾生是指古代樂舞的行列,在選拔佾生時,徐鬆存在濫取並索要費用的行為。每縣發幾十名“備卷”,誰給了錢就錄取誰。


    縱容家丁淩辱士子,這反映出徐鬆對身邊人的管理不善,也損害了學子的尊嚴。考試、招生時索要錢財,武舉考試時強取弓箭並轉賣。


    出題割裂經文,故意割裂經文,胡亂斷句,導致題目晦澀難懂,有考題叫做“不畜牛”。


    嘉慶皇帝接到彈劾後大怒,立即派工部左侍郎初彭齡趕往湖南,與湖南巡撫廣厚一起成立專案組對徐鬆展開全麵調查。初彭齡到湖南後,第一時間將徐鬆革職關押。


    經過兩個月的調查,最終查明坐實的主要是出題割裂經文和“官員出書腐敗”這兩件事。對於其他諸如“加增紅案陋規”“優等生員繳錢”等罪狀與事實有出入,“乘轎進欞星門”須續調地方官核實,“家丁淩辱士子”一事家丁堅不承認。


    初彭齡在結案報告中指出,部分罪名可以免除,其他五款雖屬實但輕罪不議,唯賣書得利銀 476 兩確屬貪贓,刑部據嘉慶帝的朱批定罪,徐鬆最終被杖一百,流三千裏,發往新疆。雖最後經查辦,真正成立的罪名主要是私自刻印《經文試帖新編》令生員購買而得利,但這使他的人生發生重大轉折,由湖南直接被流放伊犁。


    這一事件不僅讓徐鬆的仕途遭受重創,政治前途盡毀,但也陰差陽錯地促使他在新疆開啟了對西北史地的研究。


    嘉慶十五年(1810 年),徐鬆被降職至新疆伊犁。在流放的七年生涯中,他得到了伊犁將軍鬆筠的支持,得以遍曆天山南北進行實地考察。他隨身攜帶開方小冊和指南針,記錄山川曲折等信息,並與當地的仆夫、驛卒、台弁、通事等交流,積累了大量的實地資料。


    在此期間,他撰寫了《新疆賦》,以蔥嶺大夫、烏孫使者相互問答的形式,分詠天山南北地理之形勢以及乾隆平定西域之武功;還完成了《西域水道記》,該書以西域水道為綱,記述沿岸的城市、聚落、山嶺等信息,所附地圖計裏畫方,是研究西北史地的重要文獻。


    此外,他還代鬆筠撰成《新疆識略》,這一係列著作研究新疆及曆史地理位置,成為清代西北史地學的拓荒者和重要學者。


    嘉慶二十四年(1819 年),徐鬆被赦免迴京。迴京後,他除短暫離京出外做官外,便幾乎居京治學,成為領袖群倫的學壇宗師。以他為中心,形成了“京師西北學人群”,龔自珍、魏源、俞正燮、張穆、沈垚、何紹基等人與他交往密切,經常在一起切磋西北史地以及天文、曆算等學問。


    徐鬆後來官至禮部郎中。道光二十八年(1848 年),徐鬆離世。他的著作和學術思想對後世的西北曆史地理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被譽為清代研究西北曆史地理的先驅之一。


    《新疆識略》詳細記載了新疆地區的官製、兵額與營務等內容,涉及屯務、財賦與廠務等,記述了新疆的屯田事務、財政收入、稅收情況以及工廠作坊的生產經營情況,體現了屯田對新疆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反映了新疆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結構,為研究新疆的經濟狀況提供了寶貴資料。


    詳細描述了新疆各地的河流、山川等地理要素,重點介紹了新疆的邊防設施、邊防軍隊部署和邊防政策,記載了新疆地區各個民族以及周邊國家和地區的相關情況,包括民族分布、風俗、民族關係以及對外交往等,為了解新疆的民族情況和對外關係提供了重要參考價值。


    張格爾叛亂凸顯了當時新疆地區麵臨的外部勢力幹涉和內部不穩定因素,而《新疆識略》則為我們了解和研究清代新疆提供了珍貴的曆史資料,兩者共同構成了清朝曆史中新疆地區的重要篇章。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曆史追光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丁凡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丁凡星並收藏曆史追光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