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治帝愛新覺羅·福臨,在位 18 年(1643 年—1661 年)。順治帝出生於 1638 年 ,他是清朝的第三位皇帝,也是清軍入關以來的第一位皇帝。


    1643 年,皇太極暴卒,因未預定儲嗣,在激烈的皇位之爭後,年僅 6 隨的福臨被擁上帝位。次年改元順治,成為清軍入關以來第一位皇帝。


    第二年順治帝七歲發生了,“揚州十日”和“嘉定三屠”,南明兵部尚書史可法帶領軍民在揚州死守,抵禦清軍。多爾袞派大將多鐸南下攻克揚州,城破後進行了長達十日的屠殺,史載遇難人數超過八十萬。


    嘉定百姓奮起反抗清軍,清軍先後進行了三次大規模屠殺,即“嘉定三屠”。關於嘉定三屠具體的遇難人數沒有確切記載,但同樣造成了大量百姓死亡和慘重的破壞。


    順治帝六歲登基,由叔父多爾袞攝政。順治元年(1644 年),多爾袞指揮清軍入關,打敗李自成的大順農民軍,取得北京城的控製權,福臨隨後遷都北京。


    在多爾袞攝政期間,順治帝雖貴為天子,卻處處受到多爾袞的壓製。多爾袞權傾朝野,年幼的順治帝隻能在其陰影下小心翼翼地生存。


    順治七年(1650 年),多爾袞病逝,十四歲的福臨開始親政。首先順治帝決心鏟除多爾袞餘黨,真正掌控大清江山。


    多爾袞的主要餘黨有英親王阿濟格。英親王阿濟格作為多爾袞的同母兄長,在此形勢下妄圖謀取攝政王之位。


    阿濟格是努爾哈赤第十二子,多爾袞是第十四子,他們的母親是努爾哈赤的第二任大福晉阿巴亥。在清朝初期,這兩兄弟在政治和軍事上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阿濟格擔任過靖遠大將軍和平西大將軍,在對明朝和李自成的戰爭中取得顯著軍事成就,為清朝的開疆拓土立下汗馬功勞。


    多爾袞則憑借卓越的政治和軍事才能,成為清朝初期的重要攝政王,對清朝的統一和鞏固做出重大貢獻。


    阿濟格性格粗暴且缺乏政治智慧,多次與多爾袞產生矛盾。比如在戰事中,阿濟格曾在未見到李自成屍首的情況下謊報戰功,引起多爾袞的不滿。在政治立場和權力分配上,兩人也存在分歧,導致關係緊張。


    在多爾袞去世後,阿濟格認為自己的機會來了。他憑借多年在軍中積累的威望以及手上所屬的鑲白旗部分兵馬,開始策劃謀反。


    他在自己的封地以及周邊地區活動,主要集中在北方一些戰略要地。秘密聯絡曾經與自己一同征戰的將領以及多爾袞的舊部,向他們許以重利,承諾事成之後給予高官厚祿,企圖拉攏他們一同謀反。


    時間從多爾袞去世後不久便開始,阿濟格迅速行動,不斷與各方勢力密謀,商議具體的行動步驟,準備以武力逼迫順治帝就範,奪取攝政王之位。


    順治帝絕非軟弱可欺之主。親政後的他一直密切關注著局勢的變化,很快便察覺到了阿濟格的不軌企圖。順治帝一方麵不動聲色地加強對京城的防衛,部署可靠的將領和軍隊,以防阿濟格突然發難。另一方麵,他派遣精明能幹的探子混入阿濟格的陣營,收集其謀反的證據。


    順治帝以雷霆之勢下令將阿濟格囚禁於宗人府。這一舉措不僅讓阿濟格的野心瞬間破滅,也給了多爾袞餘黨們沉重的打擊,讓他們清楚地認識到順治帝的果敢和堅決,不敢再輕易妄動。


    最終,阿濟格因政治失誤和權力鬥爭失敗,被削爵、圈禁並賜死。而多爾袞雖在清朝初期獲得了更高的地位和影響力,但在其死後也被順治帝追奪封爵等。


    多爾袞生前權勢滔天,封爵極高。但在其去世後,順治帝認為多爾袞專權跋扈,對其封爵進行追奪。


    不僅如此,還下令抄沒多爾袞的家產。多爾袞的家族成員也因此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牽連。


    那些與多爾袞關係緊密的家族成員,有的被罷黜官職。他們原本在朝廷中擔任著重要職務,如今卻因與多爾袞的關係而失去了權力地位。還有一些家族成員甚至被流放邊疆,遠離京城,過上了艱苦的生活。


    多爾袞曾將其母親阿巴亥放入太廟,以彰顯自己的權勢和地位。順治帝親政後,對多爾袞的這一行為進行了糾正。他認為多爾袞此舉不合禮製,將阿巴亥從太廟中遷出。這一舉措進一步削弱了多爾袞家族的影響力,也顯示了順治帝對多爾袞的堅決打擊。


    順治十年(1653 年),順治帝毅然打破長久以來滿臣獨掌奏事大權的局麵。明確規定滿漢侍郎、卿以上官員需會同奏進。如此一來,滿漢官員得以共同參與國事決策,不同的觀點相互碰撞,使得國家決策更加科學合理。無論是邊疆防禦之策,還是民生發展之計,都能在滿漢官員的共同探討下找到更優解。


    同年,湯若望,德國科隆人,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1619年來到中國,在中國生活了47年。他是繼利瑪竇之後又一位在中國產生重大影響的傳教士。


    湯若望在天文、數學等方麵才能卓越。明末,他參與編纂《崇禎曆書》。清朝建立後,任欽天監監正,深受順治帝器重,順治帝賜其“通玄教師”名號。他主持修訂曆法,製定《時憲曆》,將西方近代天文學知識引入中國。同時,他還曾鑄造大炮,著有《火攻挈要》。


    康熙五年,湯若望去世。此前他曾因受到攻擊被判死刑,後在孝莊皇太後幹預下被赦免。康熙親政後為其平反,恢複“通玄教師”之名,並賜地重葬湯若望於利瑪竇墓旁。


    湯若望在中西文化交流和中國科技發展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順治帝賜太常卿湯若望“通玄教師”名號。此舉向西方科學敞開大門,湯若望帶來的先進天文曆法技術,為國家的生產生活提供了準確的時間參考。激勵更多有才能之人,不論來自何方,皆可為國家貢獻力量。


    設立宗學成為改革的重要一環。規定親王、郡王年滿十歲即可挑選老師學習,為國家的未來精心培育棟梁之材。這些皇室後代通過係統學習,提升治國理政能力與品德修養,為國家的長遠發展積蓄力量。


    他打破滿漢之分,重用漢官。範文程、洪承疇等漢官被委以重任。還規定親王、郡王年滿十歲可選擇老師學習。他還下令改革奏事製度,規定滿漢侍郎、卿以上會同奏進,促進滿漢官員交流合作,減少民族矛盾。


    順治帝大力獎勵墾荒。順治十年(1653 年),頒布《遼東招民開墾條例》,規定招民開墾至百名者,文授知縣,武授守備。政府提供種子、農具等支持,減免墾荒者賦稅。大量荒地被開墾,農業生產逐漸恢複。


    順治十四年(1657 年),製定《賦役全書》,明確賦稅種類、征收標準和方式,規範賦役征收,減輕百姓負擔。


    順治帝組織編修《資政要覽》《勸善要言》《順治大訓》等多部教化書籍,弘揚儒家思想,引導百姓樹立正確價值觀。


    順治帝婚姻孝莊太後母子間存在矛盾。孝莊安排順治帝的婚姻,皇後博爾濟吉特氏是孝莊侄女,順治帝卻對其不滿,多次提出廢後,遭到孝莊反對。


    順治帝與董鄂妃的愛情故事,散發著獨特而動人的光芒。


    董鄂妃,這位出身滿洲正白旗的女子,父親是內大臣鄂碩。她自幼便展現出非凡的聰慧,在詩書的熏陶中成長,精通琴棋書畫,才情四溢。她的美麗不僅僅在於外表,更在於那由內而外散發的溫婉氣質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順治十三年(1656 年),董鄂妃踏入了宮廷的大門。她的出現,猶如一道明亮的光,瞬間照亮了順治帝的世界。


    初入宮時,她被封為賢妃。僅僅一個月後,順治帝便不顧眾人的驚訝,將她晉封為皇貴妃。這一驚人的速度,充分彰顯了順治帝對她的寵愛之深。


    為了她,順治帝舉行了極為隆重的冊封典禮,甚至大赦天下。這種舉動在清朝曆史上可謂極為罕見,足見董鄂妃在順治帝心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


    董鄂妃在後宮的日子裏,始終保持著溫柔善良的本性。她從不恃寵而驕,對待其他妃嬪和宮人寬厚有禮。


    麵對可能的嫉妒和刁難,她總是選擇隱忍包容。她將自己的精力主要放在陪伴順治帝和用心處理後宮事務上。


    她與順治帝相處的時光,充滿了溫馨與甜蜜。他們常常一起探討詩書,分享彼此的感悟。董鄂妃的才情和見解,與順治帝高度契合,他們的靈魂在文學、藝術和對人生的思考中找到了共鳴。


    順治十四年(1657 年)十月初七,董鄂妃生下了皇四子。那一刻,順治帝欣喜若狂,仿佛整個世界都變得更加明亮。


    他祭告天地,接受群臣朝賀,舉行隆重典禮並大赦天下,還親切地稱這個孩子為“第一子”。這一舉動,無疑是他對董鄂妃母子深深珍視的最好證明。


    命運卻對他們格外殘酷。這個孩子在順治十五年(1658 年)正月二十四日夭折,當時還未取名,後被追封為和碩榮親王。這個沉重的打擊,讓董鄂妃悲痛欲絕,她的身體也因此每況愈下。


    此時,孝莊太後對順治帝對董鄂妃的過度寵愛有所不滿。在孝莊太後看來,順治帝的行為有些失去了帝王應有的理智和平衡。


    順治帝卻不顧孝莊太後的意見,依然對董鄂妃一往情深。董鄂妃對於順治帝來說,不僅僅是一位妃子,更是他在複雜宮廷生活中的精神支柱。她的溫柔、善良和理解,給予了順治帝無盡的安慰和力量。


    順治十七年(1660 年)八月十九日,董鄂妃香消玉殞,年僅 22 歲。這個噩耗如同晴天霹靂,讓順治帝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


    為了表達對董鄂妃的思念和愛意,順治帝為她舉行了超規格的葬禮。上至親王,下至四品官,公主、命婦齊集哭臨,不哀者議處。他還在景山建水陸道場,大辦喪事。順治帝親自撰寫了長達四千多字的《董鄂妃行狀》,字裏行間滿是對董鄂妃的思念與深情。在這篇行狀中,他詳細地描述了董鄂妃的品德、才情和他們相處的點點滴滴。


    董鄂妃去世後的日子裏,順治帝的世界仿佛失去了色彩。他失去了生活的熱情和動力,整個人變得鬱鬱寡歡。


    他時常迴憶起與董鄂妃在一起的時光,那些美好的瞬間如同電影般在他腦海中不斷浮現。


    順治帝一度想要出家為僧,以求解脫內心的痛苦。他覺得塵世的喧囂和煩惱已經讓他無法承受,隻有在佛門的寧靜中,他才能找到心靈的慰藉,由於各種原因,他最終未能如願出家。


    在董鄂妃離世後的一年多時間裏,順治帝一直沉浸在悲傷之中。他無心處理朝政,對一切都失去了興趣。他的身體也因為過度的悲傷和憂慮而逐漸虛弱。


    順治帝作為皇帝,擁有32位後妃,很難想象他能將全部的感情專注於一人身上。身處權力的中心,政治因素、家族利益等往往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他的情感選擇和行為表現。


    曆史記載中順治帝對董鄂妃的寵愛確實不同尋常。他為董鄂妃舉行隆重的冊封典禮、大赦天下,在董鄂妃所生之子夭折及董鄂妃去世後表現出的極度悲痛,甚至一度想要出家為僧等行為,似乎又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他對董鄂妃的深情。


    在順治帝的人生中,孝莊文皇後,也就是後來的孝莊太後,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作為順治帝的生母,孝莊太後在順治帝的成長和統治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順治帝年幼時,孝莊太後與多爾袞周旋,努力維護順治帝的地位。在順治帝親政後,孝莊太後也時常給予他建議和支持。


    順治帝與孝莊太後之間也並非沒有矛盾。在一些重大問題上,如順治帝對董鄂妃的過度寵愛以及他的一些政策舉措,孝莊太後可能會有不同的看法。但總體來說,孝莊太後始終關心著順治帝和清朝的命運。


    順治十八年(1661 年)正月,順治帝身體不適,病危時赦免死罪以下犯人。最終在養心殿駕崩,時年二十四歲。他在遺詔中傳位給八歲的皇三子愛新覺羅·玄燁(即康熙帝),並命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鼇拜為輔政大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曆史追光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丁凡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丁凡星並收藏曆史追光者最新章節